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504.01 KB
- 文档页数:4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人类行为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种研究不仅提供了有关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深入理解,还为解决种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本文旨在探讨人类行为研究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使得研究人类行为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时代。
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个人电子设备的智能化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和人类行为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因此,研究人类行为需要更加注重研究者对于科技和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其次,人类行为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
社会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跨学科的合作对于深入研究人类行为至关重要。
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理论交流和方法创新等方式相互补充,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框架,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此外,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的进步为人类行为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实验室、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但这些方法有时会受到主观性和记忆偏差的影响。
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传感器和社交媒体等途径收集大规模和实时的数据。
这些数据的利用不仅可以提供更准确和客观的行为数据,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未来人类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聚焦于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我存在和社会关系的探索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人类行为研究将更加关注于人类行为的目标、意义和动机,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取向。
其次,研究者将更加注重人类行为的应用和实践。
人类行为研究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对人类行为规律和动机的深入研究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生活。
例如,通过研究人类决策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投资、消费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行为阶段改变理论的五个阶段研究发现:改变带来的痛苦,经常超过或等同身体的折磨。
因此,任何一种改变,无论大小,都是很困难的。
James Prochaska 和Carlo DiClemente 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行为改变的阶段变化模型(Stages of Change model),这个模型最初用于解释吸烟的人如何戒烟的过程,它的核心观点是,行为的改变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由一连串事件(各阶段事件)组成的连续过程。
该理论指出,任何一项行为(不管是减肥、失恋还是换新工具)的积极改变,都要经历5个阶段,前3个都是思想的萌动和意识的转变,真正的行为改变在第4阶段才发生,以减肥为例来说明:Stage1.前意向阶段(Precontemplation)在这个阶段,人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改变或否认问题的存在,也称为「无打算」(not ready)阶段。
这个阶段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如果要在此阶段劝说他人减肥,是特别困难的,因为他就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减肥,或者他认为肥胖是好的。
Stage2.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也称为「打算转变」(Getting Ready)阶段。
此时,个体意识到了行为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明白改变可带来的好处,但也意识到改变会有一些困难障碍。
有肥胖问题的人在这个阶段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个偶然的事件比如以前买的衣服穿不上了,或者感觉走路很累,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考虑要不要减肥,不断的衡量减肥和不减肥的利弊,内心很矛盾。
这是重要的进步,我们常常轻视它,因为它没有带来真正的变化。
但从无意向到有意向,我们的思想和态度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很多情况下,改变态度其实比改变行为要难很多。
Stage3.准备阶段(Preparation)也称为「准备转变」(Ready)阶段,已经到第3阶段,但还是没有行为改变。
此时个体下定决心要改变,且已打算在未来一个月内改变自己的行为。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学号:姓名:报告时间:报告地点:题目:指导教师: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
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
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 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
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完善与应用本文旨在探讨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完善与应用,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该理论指导个人和组织的行为。
计划行为理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
该理论认为,个人行为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
其中,态度是指个人对行为的喜好程度,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在采取特定行为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人感知到完成行为的难易程度。
计划行为理论最初由Fishbein和Ajzen于1975年提出,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已成为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框架。
该理论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健康行为、环境行为、组织行为等。
随着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健康行为: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和预测健康行为,如体育锻炼、饮食、吸烟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健康行为的普及率和持久性。
环境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也被用于研究环境友好型行为的形成与改变,如节能减排、环保购物等。
通过探讨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引导环境行为。
组织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员工工作绩效方面,研究者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态度、组织规范和任务难度等,为员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资源,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案例或经验分享,说明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案例一:某公司为了鼓励员工参加健康体检,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
然而,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对于那些对健康没有足够重视的员工来说,这些奖励可能无法有效地促进体检参与率。
因此,公司需要从态度方面着手,通过开展健康知识培训、提供健康咨询等方式,提高员工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加体检参与率。
案例二:一位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想要推动社区居民采取环保购物行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他需要重点居民对环保的态度和对组织的主观规范。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干预血液透析患者运动锻炼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干预血液透析患者运动锻炼的效果。
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对患者运动锻炼进行干预,随访12个月,采用血液透析患者锻炼益处和障碍量表调查干预前后血液透析患者运动锻炼状况,监测干预前后坚持运动锻炼人数和锻炼依从性,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干预后,血液透析患者锻炼益处和障碍得分明显提高,坚持运动锻炼人数增加,锻炼依从性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干预血液透析患者的运动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锻炼行为。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behavior change theory in stages intervening exercise in patient with hemodialysis. Methods 56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in Hem odialysis Room of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Luoyang City,He′nan Province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Behavior change theory in stages was applied in intervening exercise of patient. Followed up for 12 months,exercise status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exercise benefit and barrier scale of hemodialysis patient. The number of adherence to exercise and exercise adherenc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monitored. The dates were coun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exercise benefit and barrier scores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number of adherence to exercise was increased,exercise adherence was improved,compared with before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Behavior change theory in stages intervening exercise in patient with hemodialysi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exercise behavior of patient.[Key words] Behavior change theory in stages;Hemodialysis;Exercise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替代治疗的方法之一[1-2]。
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概述与实践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行为改变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国外,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以及它在国外社会、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实践案例。
通过对国外行为改变轮理论的系统梳理,本文旨在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行为改变轮理论在国内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二、行为改变轮理论概述行为改变轮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旨在解析和指导个体或群体行为的改变过程。
该理论强调了行为改变的循环性和动态性,认为行为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阶段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行为改变轮理论的核心在于识别和理解影响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个体或群体从当前行为转向更理想或更有益的行为。
行为改变轮理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阶段:意识觉醒、动机激发、能力建立、行为实施、环境支持和持续评估。
意识觉醒阶段,个体或群体需要认识到当前行为的问题或不足,以及改变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动机激发阶段则关注于激发和强化改变行为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使个体或群体产生强烈的意愿和动力去改变行为。
在能力建立阶段,需要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帮助个体或群体具备实施新行为的能力。
行为实施阶段则是实际执行新行为的阶段,需要克服各种障碍和挑战,确保新行为的顺利实施。
环境支持阶段强调了外部环境和社会网络对行为改变的支持作用,包括政策支持、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等。
持续评估阶段是对行为改变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行为改变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行为改变轮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个人层面的行为改变,如健康习惯、学习习惯等,也适用于群体和组织层面的行为改变,如企业文化变革、社区环境治理等。
通过运用行为改变轮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行为改变的过程和机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改变。
行为心理学与心理发展人类行为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行为在不同阶段的变化。
通过研究人类的心理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探讨行为心理学与心理发展对人类行为在不同阶段的影响。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早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行为由本能和环境刺激所驱动。
婴儿通过触摸、吮吸和运动等方式来探索世界。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的行为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例如饥饿、疲劳和安全等。
此外,婴儿期的行为也受到社交互动的影响,如与父母及其他亲近的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二、幼儿期幼儿期是儿童从三岁到六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认知能力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开始掌握语言、思维和社交技能。
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期的行为主要由好奇心和自我探索驱动。
儿童会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此外,幼儿期的行为也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儿童开始学会与其他孩子交往和合作。
三、儿童期儿童期是从七岁到十二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和智力继续发展,他们逐渐掌握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期的行为主要由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驱动。
儿童会开始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更加重视同伴关系和社会地位。
此外,儿童期的行为也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这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从十三岁到十九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开始面对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探索。
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期的行为主要由自我意识和社会认同驱动。
青少年会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且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与同龄人的互动。
此外,青少年期的行为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交媒体等因素的影响,这可能会对其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成年期成年期是从二十岁开始,持续到中年和老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经历了个人和社会角色的转变,面临各种责任和挑战。
行为转变理论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面临着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包括日常活动的限制、饮食结构的调整、药物的长期服用等。
行为转变理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健康行为研究中的理论,它关注个体如何改变不良习惯、采纳健康行为,并且提供了一种促进健康行为改变的框架。
本文旨在观察行为转变理论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促进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作用。
行为转变理论概述行为转变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普罗斯卡提出的,它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一个逐渐的、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预先确定的阶段,包括前期阶段、决策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克服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阻力,逐步建立起健康行为。
行为转变理论还指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受到环境、社会文化、个体特征和行为本身的影响。
在促进健康行为改变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为个体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脑梗死患者的情况脑梗死患者常常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他们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减少二次发作的风险,改善生活质量。
由于患者本身的病情、社会支持和医疗资源的限制等因素,很多患者面临着改变行为习惯的困难,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和康复难度。
行为转变理论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在脑梗死患者中,行为转变理论可以作为指导患者康复的重要理论框架。
通过对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行为改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患者在行为改变的不同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很多患者在决策阶段时犹豫不决,缺乏对康复的信心;在行动阶段时会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如药物副作用、康复训练的困难等;在维持阶段,一些患者会出现行为复发的问题,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医护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行为转变理论还强调了社会文化和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行为转变阶段模式的五个阶段行为转变阶段模式由凯文贝尔格斯(KevanE.Berglas)提出,他提出改变行为的五个重要阶段:提出问题、发现资源、制定计划、实施、评估。
这些阶段可以帮助人们达成目标,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管理技巧。
首先,提出问题。
在发现问题、需求或目标时,人们应该对当前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以便发掘问题的原因,并确定问题的内涵。
这可以帮助人们定义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准备未来的解决方案。
其次,发现资源。
为了实现转变,人们需要确保现有资源能够支持未来变化。
这包括财务、人力、技术、管理、制度等资源,需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来确定需要的资源类型和数量。
这个过程是制定详细计划的基础。
第三,制定计划。
在发现资源和定义问题之后,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以便将这个计划落实到具体的实施行动中。
计划应涵盖每个转变步骤的目标、活动、时间表、责任方、成果等内容,并考虑影响转变的外部要素,如环境、法规等。
第四,实施。
在计划有效之后,实施阶段是实际实现修改行为的转变的过程。
实施阶段旨在配置资源,指导和支持每个阶段的步骤,以便实现定义的期望值。
实施阶段可能涉及建立新的机制和流程以支持行为转变,如改变工作流程、培训员工和领导力、解决组织内部冲突等。
最后,评估。
评估是定期评估所采取的行为转变步骤的有效性的过程,以便核实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评估阶段,应评估采取的行动的成效,并在必要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有助于确保未来变化的有效性,并帮助人们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行为转变阶段模式提供了解决问题和实现变革的有效管理工具,其中包括提出问题、发现资源、制定计划、实施变革和评估成果。
通过正确地实施这些阶段,人们可以有效地实现行为转变,从而实现预期的期望值,实现目标。
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应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被描述为个人在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过程,它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健康、营养、与健身。
这种模式认为每个人都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从不关心到行动实践。
本文将探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的应用。
1. 健康教育行为转变阶段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方法来帮助个人实现改变不健康行为的目标,例如戒烟、控制体重和减少饮酒。
教育专家使用这种模式来确定个人当前处于哪个阶段,根据这一了解,提供更为精确的和恰当的支持和措施,以实现改变目标。
例如,对于那些处于行动或维持阶段的人,健康教育专家可以向他们提供维持行为改变的技巧和工具等,以帮助他们避免复发。
2. 营养和体重管理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在营养和体重管理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方式,从而实现身体健康和体重控制的目标。
这种模式可以提供各种策略和技巧来帮助人们逐步实现目标,例如:帮助人们树立目标,提供具体的行动计划,增加自我效能感,并建立社交支持网络等。
3. 健身和运动行为转变阶段模式在健身和运动领域的应用比较新,但也非常有前景。
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帮助人们在追求健康和健身方面逐步建立持久的习惯。
通过识别个人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建议,包括恰当的运动方案,逐步增加运动量,建立个人目标和自我效能感等。
此外,社交支持也被证明是提高长期运动的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总之,行为转变阶段模式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框架,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帮助人们实现改变不健康行为的目标。
无论是健康教育、营养和体重管理、还是健身和运动,这种模式都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支持和建议,促进个人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功。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中的应用1)卢靖;孙秀敏;曲晶【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4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6个月。
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自我管理行为的情况。
[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血糖控制情况及自我管理行为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 FBG、2hPBG、HbA1 c、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帮助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4(000)028【总页数】3页(P3512-3514)【关键词】老年病人;2 型糖尿病;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血糖;自我管理【作者】卢靖;孙秀敏;曲晶【作者单位】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8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所有糖尿病病人[1]。
老年糖尿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漏诊,极易发生低血糖及相关并发症。
选择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是保障老年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主要方法,而目前针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自我管理、控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如何效地控制血糖[2]。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TTM)由心理学家Prochaska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最早用于吸烟行为的控制,并取得良好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