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主讲:滨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徐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损伤脑震荡原发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血肿继发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颅内血肿急性血肿(3日内)亚急性(3日到3周内)慢性血肿(超过3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按时间分颅内血肿按部位分按部位分一.急性硬膜外血肿出血位置: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来源:脑膜中动脉(最常见)、静脉窦破裂、颅骨骨折脑膜中静脉、颅骨板障静脉、导血管损伤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部位:颞区74.6%额顶11.9%颞顶 5.8%少见部位:额部,顶部,后颅窝及枕部硬膜外血肿分布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a、原发伤轻,无原发昏迷,血肿形成逐渐昏迷。
b、原发伤重,先昏迷,然后有中间清醒期,再次昏迷为典型表现。
c、原发伤严重,持续进行性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减慢等生命体征变化(两慢一高——库欣反应)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3、瞳孔变化早期动眼神经刺激,缩小,反应迟钝晚期动眼神经麻痹,散大,反应消失4、神经系统体征: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脑疝时锥体束征、病理征阳性。
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断1、外伤史a、直接暴力及头皮损伤b、骨折线走行2、诊断:颅脑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与硬脑膜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了解脑室受压、中线移位、有无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及血肿定位、计算血肿量。
治疗1.手术治疗适应证: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室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血肿量小脑幕上大于30ml、颞区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内高压的血肿;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颞叶血肿(大于20ml)因易脑疝、硬膜外血肿难以吸收要放宽指征。
手术方法:血肿清除术;紧急情况下的颅骨钻孔探查术。
治疗2.非手术治疗: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血肿量小脑幕上小于30ml、颞区小于20ml、幕下小于10ml及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严密观察下药物保守治疗。
硬膜外血肿的名词解释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是一种严重的头部外伤并发症,指的是血液在颅骨内硬膜外腔内积聚形成的血肿。
它通常是由头部外伤中颅骨骨折引起的,常见于剧烈撞击头部、摔倒或运动伤害等情况下。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机制是颅骨骨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硬膜外腔内。
由于硬膜外腔与脑组织之间存在自然间隙,当血液过多积聚时,会对颅内压力产生压迫。
血肿的扩大会对脑组织造成机械性挤压,导致局部脑缺血、水肿和脑组织损伤。
如果不及时干预,硬膜外血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硬膜外血肿的症状通常会在外伤后几个小时逐渐出现。
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特别是在外伤后几个小时内出现的剧烈头痛,通常伴随意识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瞳孔异常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和半身不遂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硬膜外血肿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CT扫描和MRI。
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MRI则能提供更加详细的图像,可用于观察血肿的扩散程度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治疗硬膜外血肿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减轻颅内压力,以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硬膜外血肿较小且无明显脑组织受压迫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和药物治疗控制颅内压力。
但对于较大的血肿或出现明显脑组织受压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会通过颅骨开窗减轻压力、排除血肿,并修复骨折。
对于患者来说,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病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告诉医生相关外伤史。
及时的CT扫描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头部外伤并发症,常见于头部外伤中颅骨骨折的情况下。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1.常见原因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由直接打击头部引起,主要见于接触类体育运动。
硬膜下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中间层(蛛网膜)之间出血,而硬膜外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出血。
2.识别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通常经历意识水平降低和剧烈的头痛。
在一个变化不定的清醒期之后,意识水平迅速下降。
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出血将导致意识丧失,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神智。
可能发生明显的呕吐、癫痫和偏瘫。
两边瞳孔常常大小不一而且扩大。
3.治疗方法
出现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症状的运动员应立即暂停比赛,并被送至医院急救室。
注意,初次打击头部造成的出血或脑创伤通常并不严重。
4.重返体育运动
因为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还没有针对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何时重返体育运动的固定标准。
每个事件都必须单独评估。
这就是说,许多轻度脑血肿的运动员在受伤几周后便可重返体育运动,其他脑血肿受伤者则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什么是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是指在硬膜外腔内形成的血液积聚,造成颅内压增高以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
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包括头部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等。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基本原则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控制颅内压:通过给予镇痛药物、呼吸道管理、降温等措施来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免受损伤。
3.血管舒缓:保持合适的体位,避免颈部和颅内压的剧烈变化,减少血管的扩张和破裂的风险。
4.功能维护:保持患者的基础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等,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5.饮食调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符合病人的能量需求。
6.营养支持:如果病人无法正常进食,需要通过胃肠外营养或静脉营养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
7.情绪护理: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病人的不良情绪。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具体措施1.定期检查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等。
2.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3.坚持按时给予镇痛药物,保持病人的舒适感。
4.管理病人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等。
5.维持病人的体温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体温引起的不良后果。
6.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发生剥脱和感染。
7.遵守医嘱,正确给予药物,如抗凝血药、降压药等。
8.饮食要求:根据病人的需要,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9.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过程,缓解焦虑和恐惧。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硬膜外血肿的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脑积水、脑梗死等。
处理方法如下:1.颅内感染的处理方法包括给予抗生素治疗,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及时处理感染。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颅内常见的两种类型的脑出血。
它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都有所不同,因此正确地鉴别两者非常重要。
以下是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1.发病机制: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内形成的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血液从颅外血管渗漏入硬膜外腔内。
而硬膜下血肿则是血液在硬膜下腔内形成的血肿,通常由头部内伤引起,血液从颅内血管渗漏入硬膜下腔内。
2.临床表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可能伴有意识障碍或局部头皮肿胀。
而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较为缓慢出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可能伴有昏迷或局部脑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是常用的鉴别两种血肿的方法。
硬膜外血肿通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高密度区域,且边缘清晰;而硬膜下血肿通常表现为半月形或弧形的高密度区域,且边缘不完整。
4.治疗方案:治疗硬膜外血肿的首要措施是手术切除血肿,以减轻颅内压力。
而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则因血肿大小和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观察、手术切除或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正确地鉴别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对于治疗和预后都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头部外伤或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 1 -。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都有哪些不同呢?初入神经外科,难免有所困惑。
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恍然大悟,不再混淆二者。
表格对比下面一张表总结了两者间常用的鉴别点(表1),助你轻松鉴别,不再为难。
表 1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点注:点击可查看大图。
影像图片结合如下两张图更能加深印象:图1 可见脑挫裂伤灶、血肿范围广、跨骨瓣、呈弯月状,故诊断为硬膜下血肿图2 可见血肿局限(不跨骨瓣)、呈梭形、骨窗可见颞骨骨折,故诊断为硬膜外血肿补充说明以下几点补充说明有助于深入理解上述表格、加强记忆:1.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均系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属于复合型硬膜下血肿;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属于单纯型硬膜下血肿。
2.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均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其患者病情表现一方面与血肿发生速度、部位、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原发伤的轻重密切相关。
即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伤后持续昏迷等情况。
由此可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简单地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既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又可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的情况。
3. 很多时候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特别是当脑挫裂伤和颅骨线形骨折同时存在时。
本文作者beta,首发于丁香园旗下神外专业公众号「神外时间」,感谢授权。
参考文献1. 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版2. Ryota Tamura, Yoshiaki Kuroshima, and Yoshiki Nakamura.Neuroendoscopic Removal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with Contusion: Advantages for Elderly Patients.Case Rep Neurol Med. 2016; 2016: 2056190.3. Ki Seong Eom,Jong Tae Park,Tae Young Kim, et al. Rapid Spontaneous Redistribution of Acute Epidural Hematoma :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 Feb; 45(2): 96–98.。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1.病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出血在硬膜与骨质之间的腔隙,多数由
颅骨骨折引起,如颅底骨折、颅顶骨折等。
2.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和呕吐,在意识清醒时较轻,但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常有局部脑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
瞳孔异常等。
3.影像学特点:
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见椭圆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位于颅骨外
侧和硬膜内侧,血肿范围相对模糊。
4.治疗方法:
硬膜下血肿: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颅骨开窗引流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压力,恢复正常脑功能。
总结来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对于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详细
询问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准确判断。
不论是硬
膜外血肿还是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都非常关键,可避免严重
的脑功能损害和危及患者生命。
硬膜外血肿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是指在颅内硬膜外间隙(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形成的血肿。
硬膜外血肿通常是由头部外伤或颅内手术等造成颅骨骨折、血管破裂等因素引起的。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通常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外伤后出血,在头部外伤后,头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血液渗入颅内硬膜外间隙,形成初始的血肿。
第二阶段是积血,在初始的血肿形成后,血液逐渐积聚,血肿逐渐增大,由于硬膜外间隙有一定的弹性,其积血量的增加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
第三阶段是形成成熟的血肿,一旦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压迫周围脑组织,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通常依赖于血肿的大小和位置。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颅内压增高、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
在较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等症状。
治疗硬膜外血肿通常需要立即行动以降低颅内压力,避免神经损伤。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
手术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开颅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力。
药物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抗惊厥药物等,以减轻颅内压力和控制相关症状。
总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损伤后的病理过程,及早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
地降低颅内压力,减轻神经损伤,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一、定义硬膜外血肿(extradural heatmas,s EDH)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
二、症状、体征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增长速度和并发的硬膜下损伤有关。
(一)意识障碍: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取决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血肿形成速度和颅内其他损伤的存在。
典型性表现是伤后昏迷,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昏迷。
(二)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较少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仅在血肿压迫脑功能区时,才表现出相应症状。
如血肿持续增大,引起脑疝时,则可表现出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等典型征象。
(三)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表现:随着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出现库欣反应。
如颅内压持续增高,则引起脑疝,造成严重后果。
三、护理问题(一)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颅内血肿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四)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五)自理缺陷与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六)焦虑、恐惧与担心手术效果和预后有关。
(七)有误吸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有关。
(八)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创伤有关。
(九)有跌倒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十)有受伤的危险(管路滑脱)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1、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人员探视,病房通风良好。
2、手术后取平卧位或头高足低卧位(一般抬高15-30°)。
3、有意识不清、走路不稳、视物不清、失明、定向障碍,精神症状、幻觉、复视及癫痫病史者,应用床挡、约束带固定,防止坠床。
(二)饮食1、术后暂禁饮食。
2、可进食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三)病情观察颅内血肿病人多数可因血肿逐渐形成、增大而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在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一且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立即采取降颅内压等措施,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硬膜外血肿一概述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
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
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二病因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
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
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1.脑膜中动、静脉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硬膜外血肿
定义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
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很低,这与老年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婴幼儿脑膜血管细、颅骨脑膜血管沟尚未形成有关。
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性少见,临床上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亦有发生。
出血多为急性,有的甚至可在伤后3~24小时内发生脑疝。
病因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
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
出血主要来源于:
①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
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
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
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
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②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颅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
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③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
(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
(3)局部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临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偏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
故临床观察殊为重要,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血肿。
(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
(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
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
治疗措施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
死亡率介于10%~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
实际上这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作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术治疗:通常多采用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
近年来,由于CT扫描检查的广泛应用,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因此有作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也获得成功。
①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危急,已有脑疝来不及行影像学诊断及定位,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先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
钻孔的顺序应是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的附近,约有60%~70%的硬膜外血肿可被发现。
探得血肿后按需要延长切口,扩大骨扎,排出血肿,并妥善止血。
若清除血肿后硬脑膜张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蓝色时均应切开探查,以免遗漏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
术毕,硬膜外置橡皮引流条,分层缝合头皮。
颅骨缺损留待2~3月之后择期修补。
②骨瓣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的病例。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行成形骨瓣开颅。
暴露血肿后不必急于挖出血肿,因此,时颅压已得到相当的缓解,为减少出血起见,可由血肿周边向血肿最厚处近颅底侧逐渐剥离,多能发现已破裂的硬脑膜动静脉,而予以电凝或缝扎。
待血肿清除后,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仔细审视有无出血点,并逐一止住,以防术后再出血。
如果硬脑膜张力高或疑有硬脑膜下血肿时,应切开硬膜探查,切勿轻易去骨瓣减压草率结束手术。
须知,遗漏血肿是造成病人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术毕,悬吊硬脑膜于骨窗外缘,还纳骨瓣,分层缝合头皮,硬膜外置引流24~48小时。
③钻孔穿刺清除硬膜外血肿:适用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紧急抢救,为暂时缓解颅内高压,赢得时间,先行锥孔或钻孔排出部分液态血肿。
这种应急措施已用于院前急救或脑内血肿的引流。
最近,有学者用于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做到快速引流血肿抢救病人。
其适应证为病情相对稳定,出血量约30~50ml,经CT检查明确定位,中线移位达0.5cm以上,无继续出血者。
方法则按CT所示血肿最厚处,行锥孔或钻孔,然后插入吸引针管或放入带较丝的碎吸针管。
排出部分血液后再注入尿激酶,或尿激酶加透明质酸酶溶解残留的血凝块,反复数次,留管引流3~6天至CT复查血肿已排尽为度。
2)非手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性损伤及/或继发性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
硬脑膜外血肿的保守治疗:适用于神志清楚、病情平衡;CT检查血肿计量小于40ml,中线移位不超过1.5cm;无意识恶化、眼底水肿及新病征出现;非颅中窝或颅后窝血肿者。
治疗措施应是在严密观察病人临床表现的前提下,采用脱水、激素、止血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川芎等,并利用CT作动态监护,以策安全。
护理(1)硬膜外血肿只要早期诊断,手术及病人预后良好。
(2)观察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早手术清除血肿,意识障碍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往往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症状之一。
(3)血肿位于运动区病人,出现偏瘫、失语等,手术后要加强肢体、语言训练,促进其早日康复。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