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公转的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37.06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2022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讲义(经典打印)考点一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1.公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A点B点公转位置近日点远日点时间1月初7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较慢注意:近日点、远日点与冬至日、夏至日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①“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②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a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b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2)黄赤交角的影响:①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直射哪条经线,哪条经线地方时为12时。
据图观测: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②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大(小)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范围五带的范围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季节的变化扩大(缩小)扩大(缩小)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变化明显(不明显)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黄赤交角等于0直射赤道无极昼、极夜现象无五带划分无变化始终昼夜平分无季节变化(高考江苏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地球运动分为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而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黄赤交角来表示。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运用相关地理工具,能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结合相关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意义。
必备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定义:地球绕________运行。
2.公转方向:北极上空俯视:呈南极上空俯视:呈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________年。
4.公转轨道与速度[方法技巧]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①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②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概念(1)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2)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________的平面。
(3)黄赤交角:________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约________。
[特别提醒]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①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5°,最南到达南纬23.5°。
②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
③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________移动。
(2)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________。
[方法技巧]关注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图中的“一向三线六点”,即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二分二至日和近、远日点。
学会正确判断一年中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我们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很大帮助。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黄赤交角、温度带、地带性)考点详解• 1. 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叫做公转。
公转的周期为一年(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轨道为近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在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公转速度最快;七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公转速度最慢。
地球公转的平面称为“黄道面”,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
由于地球沿着地轴自转,而地轴是倾斜的,因此赤道面与黄道面并不重合,而是存在着一个夹角,称为“黄赤交角”,角度为23°26′。
图1 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太阳辐射逐渐减少,昼夜长短也发生着变化。
根据太阳是否直射和昼夜长短,将地球划分为五个温度带:①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最充足,一年当中会受到1~2次太阳直射,没有极昼极夜现象;②温带:包括北温带和南温带,位于热带的两侧、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之间,热量一般,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没有极昼极夜现象;③寒带:位于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热量最少,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图2 地球的五个温度带• 2. 纬度地带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移动。
从赤道到两极,接受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热量和温度越来越低,因此从赤道到两极,地表植被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逐渐减少,植被也会发生变化。
如下图所示,以亚洲东部为例,从赤道向北极,植被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图3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地带性)例题图4 例题答案:A精讲精析:(1)分析三种地带性的成因。
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不均(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经度地带性,是由于从沿海到内陆的水汽分布变化(海陆位置);垂直地带性,是由于从山麓到山脚的海拔变化,引起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海拔);②题干说,该种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因此应该是纬度地带性。
地球公转光照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1. 地球公转的运动轨迹地球公转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即椭圆轨道,这也是行星绕太阳运动的特点之一。
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不是一个完美的圆,而是一个椭圆,其中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地球位于椭圆轨道上。
这也是地球日照强弱的原因之一。
2. 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4天(约合一年),因此人们通常把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
3. 地球公转的轨道偏心率地球椭圆轨道的离心率是0.0167,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也是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二、地球公转对光照的影响1. 日照区和阴影区的变化地球公转引起了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导致了日照区和阴影区的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复合运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同的,因此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季节变化的影响地球公转不仅使得地球上的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发生了变化,还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的直射位置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使得地球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光照强度也不同,从而导致了春夏秋冬等季节的变化。
3. 生物生长和气候的影响地球公转对光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和气候的变化。
根据地球公转的周期性变化,不同的季节会对地球上的生物生长和气候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光照的学习1. 地球公转和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自转运动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之一。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且自东向西转动,因此在地球的不同地区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随着地球公转,不同地区的昼夜交替也会有所变化。
2. 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运动导致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变化。
对于赤道地区来说,受到的太阳光照是最强烈的,而离赤道越近的地区受到的太阳光照就越强烈,反之则越弱。
高中地理核心考点7: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和地理意义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2.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学.科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三、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
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
上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
交角
(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中地球公转知识点知识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
你只是你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像对待任务似的应付学习。
但你如果深入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球公转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球公转知识1地球公转1、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1)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2)公转轨道与速度特点: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太阳照射南半球。
每年7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太阳照射北半球。
影响: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长于冬半年的时间。
北极点的极昼天数(186天)比南极点的极昼天数(179天)长7天。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1)地球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倾斜角度为66034′。
(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3)黄赤交角和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关系为互余。
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以一年为周期)在各种图上会画出黄道、赤道,标出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路线。
(图略)3、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2)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为900;在晨昏线上为00规律:随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H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冬至日------H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H由赤道向南北逐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大。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小值。
每年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H达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H达最大值。
计算公式推导略: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δ-θ|,δ表示所求点纬度,θ表示太阳直射点纬度。
|δ-θ|可以看作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距离”(纬度差),这个“距离”越小,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大(3)引起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分时段分析:北半球日期太阳直射点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