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于春艳语文是最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渗透文化的内容,才能更充分地承载传播文化和育人的功能。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抓导语设计,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在教学《外国诗两首》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我们要来一次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
说到田园诗,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确实让我们心醉神迷,不过,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诗两首是外国田园诗—一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著名诗人叶赛宁的《夜》。
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引入课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信心,更是丰富了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抓作者身世,挖掘不同作品的风格在学习《武陵春》时,对于作者的了解我没有止步于表面,而是对其身世做了一番深入的挖掘。
李清照,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她前期的词多写其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
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
故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
《永遇乐》中流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关切,《渔家傲》中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
三、抓情节与人物形象,挖掘整篇文章的文化内涵《心声》一课的主要情节是按时间顺序设计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
开端部分是李京京参与公开课上表情朗读《万卡》的要求被拒绝,发展部分则是他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了课文,而公开课上勇敢举手、声情并茂的朗读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部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情节的发展后,重点关注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的主题含义与文化内涵——李京京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同等的关心和发展机会;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浅析如何挖掘高中文言散文的内蕴高中教材文言散文选编的篇目都是名家名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学海洋中熠熠闪亮的珍珠。
这些文章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中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文化内蕴的意义不言而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竖起两只耳朵,认真而有激情地听课呢?我想,除了教师本身的倾情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这些文言文的内在意蕴,进行仔细而有个性的分析,讲出学生看不出的内涵,使学生获得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灵和眼睛。
所以,本文就如何挖掘文言散文的内涵意蕴作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挖背景中的内蕴文言散文背景从来都是解读文章内蕴的关键钥匙。
背景里作者的家世、阅历、情感、遭际及所处的时代等,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立体的生活图景。
我们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家园、作者的生活。
共同体会作者的幸福和快乐,欣慰和喜悦;感知作者的艰难与挫折,悲怆和痛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文本的契机,带领学生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理解作者。
譬如《赤壁赋》一文,苏轼一生坎坷的经历,是教师分析文章、学生理解文章必不可少的资料。
背景中需要说明的是,苏轼从21岁中进士到45岁时作《赤壁赋》,其间24年,遭遇父母妻子三个亲人去世,到过七个地方任职。
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弟弟苏辙舍命斡旋,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颠沛流离、身心俱伤的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但是,苏轼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
在密州,他曾写下这样豪迈的诗句: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例谈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0028-02文言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
然而,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僵”“涩”“硬”等三方面问题:一是教法僵化,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语文课堂教学面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文言文教学却仿佛被下了定身咒,教学方法仍旧以听读、翻译、背诵为主,方法僵化,效率低下。
二是教学内容晦涩,文言文语句凝练,字义丰富,与现代文有较大不同,知识学习难度本身就大,而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不重视对学习内容的加工趣化,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晦涩感,影响学习效率。
三是互动偏“硬”,师生之间互动不足,以文言文内容为核心的课堂互动缺乏有效中介,不够生动,学生抵触情绪较强,教学效率不高。
这三方面问题掣肘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可以深挖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蕴含古代文化精粹,这些文化内容是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有效媒介,在文言文教学中深挖文化内涵,能有效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生动性和互动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一、从字词中发掘文化字词是文章的“基因”,理解字词是学习、理解文章的基础。
文言文字词凝练,内涵深刻,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内容。
教学中深入发掘文言文的字词文化,能极大提高文言文字词学习的生动性、形象性,减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晦涩感,增强学生对于字词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字词理解效率,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要发掘文言文字词中的文化,笔者认为有两个策略:一是善用类比的方法,即将文言文中的字词拎出来进行比较,可以是同一个字词在不同文章中的含义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个词义下不同字词的比较;另一种策略是善挖内涵,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字词在文中的作用、效果,探讨特殊字词使用的缘由、目的,在互动探究中增强对于字词的理解。
在教学清代彭端淑《为学》这一课的字词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大大的“鄙”字,问学生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卑鄙下流。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与文化内涵领悟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通过阅读古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我们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精神。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篇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探讨其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并对我们当代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提供一些启示。
篇章一:《论语》中的《为政》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为政》篇是古代文言文中的一部分。
这篇篇章主要阐述了如何做一个善于治理的政治家。
通过读这一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于政治家的要求,如以德治国、以德服人等;同时也可以领悟到古代文化中所倡导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等。
这些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章二:《红楼梦》中的《葬花吟》《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葬花吟》是一首描写花谢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花凋零、生命易逝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这一篇章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轮回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命运的思考。
这样的思想启示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篇章三:《诗经》中的《关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其中的《关雎》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叙述一个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同时也抒发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一篇章不仅展现出古代文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样的篇章,我们可以思考和审视当代人对于爱情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并以古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以上所述仅是古代文言文中的一小部分经典篇章,每个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找到对当代社会和我们个人生活的启示。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古代文言文的学习与传承,将其美好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传递给下一代,并借助古今结合的方法,发展出适合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高中语文古文翻译与文化内涵挖掘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文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
而古文翻译与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古文翻译,是我们理解古文的第一步。
它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文化的解码。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准确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
古文中的字词往往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含义,与现代用语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妻子”在古文中指的是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则仅指配偶。
因此,对字词的精准把握是翻译准确的基础。
同时,还需要考虑古文的语法结构。
古文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例如“何陋之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如果不能正确识别这些语法结构,就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
除了字词和语法,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也是准确翻译古文的关键。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比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肉食者”,指的是当权者。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能够经常吃肉的往往是地位较高的人。
如果不了解这一背景,就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掌握了翻译的技巧之后,我们更要深入挖掘古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达了一种持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和内心愉悦的体验。
这种对学习的重视和积极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倡导的价值观。
再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古文中的诗词歌赋,更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色。
唐诗宋词中的韵律、对仗、意境,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美的独特追求。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文言文是汉字文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句法和文体等方面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本文主要通过对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遗产。
一、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古代中国各个朝代中最主要的文字,在近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语言凝练简练、句法严谨,具有许多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表现形式与表意方式。
例如,“辞以简洁,意以深远”体现了文言文的神韵之美;“义理分明,理顺词从”体现了其清晰严谨的语言特点;“音律和谐,情感真挚”则体现了其典雅的艺术风范;“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概念”,如“趁月华之朗”、“德音莫违”、“断袖之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经典词句更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文言文的价值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文言文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体系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体系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底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其次,文言文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堪称中华文化瑰宝。
从《诗经》到《文选》、从《左传》到《史记》、从《孟子》到《庄子》......这些不同类型的文言文作品中都有着最优秀、最经典的文学之美。
最后,文言文还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学习文言文可以开拓视野、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三、结论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在当代,随着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深化和传统文化复兴的推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出来。
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曲折华丽的句子结构和古朴深沉的词汇中,蕴藏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内涵。
以下就是一些文言文中的典型文化内涵。
节俭与勤俭持家文言文中常常再现节俭与勤俭持家的精神。
例如《孟子·万章下》中有“君子之勤约矣”,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人们生活条件艰苦,节俭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
这种节俭意识和行为观念不仅体现了在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克制,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简朴生活的一种表现。
君子之仁与礼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仁与礼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也广泛体现在文言文中。
例如《论语》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包容不同意见、和谐相处的品德,这与现代社会也是相通的。
另外,礼仪在古代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尊重他人、注重礼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这种观念也通过文言文得以体现。
君子之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文言文中,对于君子之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也有所体现。
例如《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儒家思想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首先需要修养个人品德,然后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对于个人修行和公共事务关系紧密的观念,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
儒释道三教合一文言文中也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即儒家、佛教和道教的融合。
例如《论语·阳货》中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强调了向不同的人学习以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这种文化内涵强调了和谐、互补和包容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尊师重道与孝道文言文中对尊师重道和孝道的强调也很常见。
例如《论语·子贡》中有“问君子,言无不答”,强调了对于老师的敬重和尊重。
孝道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这种观念通过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孝道鼓励人们尊敬父母、关心家庭,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习古代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古代文言文作品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是思想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
一、古代文言文作品的思想内容古代文言文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
例如,在《孟子》这本典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强调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性善论”,并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这表现了古代的思想家对于人性与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教育的思考与讲述,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并提出了“君子”、“贤人”的标准。
这些思想内容帮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于道德、政治和生活哲学的思考。
他认为“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自然和谐、温良恭俭让的追求。
二、古代文言文作品的文化背景古代文言文作品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
例如,《红楼梦》这一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封建王朝的衰落和封建家庭的荣辱兴衰。
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宴会礼仪、诗词曲赋、家族观念等,展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风貌。
另外,《史记》也是一部融汇了丰富历史文化的古代文言文作品,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
通过《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政治制度、战争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
总之,古代文言文作品既富含着深厚的思想深度,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与文化传承。
这不仅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启示与借鉴。
解读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一、引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解读文言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以期展现其丰富多样的面貌。
二、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文言文作为古代社会的语言工具,凝聚着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等,以及佛家的舍离、涅槃等。
通过解读文言文中的词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和规范。
三、历史典故的传承文言文中广泛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解读文言文中的典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并将其对应到现实生活中,使得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更加深入和丰富。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言文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通过解读文言文中的诗词、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以及天下安宁的追求。
这种理念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指导我们的个人行为、家庭和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治理。
五、诗词的审美情趣文言文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既是文人雅士的情感宣泄,也是他们对于美丽事物的赞美。
通过解读文言文中的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景观、人生百态以及情感体验的深刻感悟,体会到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六、修辞手法的韵律美文言文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而著称,其中包括比喻、夸张、对偶、双关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使文言文具有韵律之美,更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解读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中的表达技巧,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七、道德伦理的规范文言文强调了道德伦理的规范,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有着明确的要求。
通过解读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道德修养、家庭关系、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价值挖掘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文化价值的挖掘,我们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感,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是历史的见证者。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唐宋的诗词盛世,文言文记录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比如《史记》,以其详实的记载为我们呈现了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让我们对历史的演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思想方面,文言文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在文言文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导我们要不断学习并及时温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强调了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能够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文言文也是文学艺术的宝库,展现了古代文人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诗词歌赋、骈文散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
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洒脱,在他们的文言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意境,《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广阔胸怀,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此外,文言文还反映了古代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孔雀东南飞》中描述的婚姻礼仪,《阿房宫赋》中展现的宫廷建筑风格,都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文言文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古人庆祝节日的方式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挖掘文言文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也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扇窗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探索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古朴、典雅、正式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广泛被使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中。
其语言古朴典雅,简练精炼,常用古用字和熟语,表达含蓄深远的意境。
这种正式的语言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彰显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敦品崇礼之风。
2. 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儒家思想的传承文言文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的传承。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让、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将人的道德与社会伦理联系起来。
文言文通过典故、警句等形式,生动地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教育人们。
3. 文言文的审美意蕴:兼容并蓄、博大精深文言文在表达文化内涵时,常采用寓意深远、兼容并蓄的手法。
它可以通过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感受到深刻的美感。
这种博大精深的审美意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4. 文言文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传统智慧的珍视尽管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出了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我们不应忽视文言文所蕴含的传统智慧。
文言文中的思想、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仍然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综上所述,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其语言特点、思想内涵、审美意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智慧。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并学习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作出贡献。
文言文中的典故与文化内涵解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典故出发,分别进行解读和探讨。
一、《左传·成公二年》中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原文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则有名无实矣”。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只有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这个典故强调了个人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性,教导我们要坚守真理、积极向上,争取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舍生取义”的典故这个典故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事迹。
廉颇年老体弱,却为了国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体现了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而蔺相如则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权力,选择了保卫国家,此举彰显了他的爱国心和忠诚。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处境如何,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追求正义和真理。
三、《诗经·国风·周南·关睢》中的“白首相如畏影逐”典故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国风·周南·关睢》,原文是“白首相如畏影逐”,形容了一个人因为追求权力和财富而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和声望。
这个典故告诫我们,不要为了一时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要保持廉洁正直的品德,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荣誉。
四、《论语·述而》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强调了朋友间的相互支持和欢乐。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无关物质利益的,重要的是朋友间的信任和情感交流。
这个典故教导我们要珍惜和维护朋友关系,在困难时互相扶持,在快乐时一起分享。
通过对以上典故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典故传递了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智慧和教诲,给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和指导。
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三个方面,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正式书面语言,相对于口语来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正式性。
它以古汉语为基础,使用古代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文言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典故。
由于文言文发展于古代,而古代文化积淀丰富,因此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典故、成语等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词汇,如“尺璧非宝,安得辟土?”。
这种使用使文言文的字词具有文化的特殊意义。
其次,文言文注重修辞和句式的运用。
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另外,文言文的句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常使用主谓宾的结构、定状补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严谨而具有文化的底蕴。
二、文言文的思维方式文言文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汉语也有较大的差别,它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文言文注重整体观念。
在文言文中,人们往往注重整体,而非细节。
这主要体现在写作方式上,文言文多以总括性的语句开篇,先表达整体的意思,再逐渐展开具体细节,以此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其次,文言文注重形式的庄重和典雅。
文言文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都追求一种庄重高雅的感觉,这与现代汉语的口语化趋势形成了对比。
这种形式的庄重和典雅反映了古代人们崇尚高尚品质的价值观念。
三、文言文的价值观念文言文中的价值观念与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传统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道德、人生哲学等方面的追求。
首先,文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这一思想在文言文中得以体现。
文言文中常使用一些褒贬词语,如“忠”、“孝”、“贤”、“恶”等,这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儒家价值观念。
其次,文言文中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文言文中,人们经常通过与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一点与现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
语文教案二: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如何教授语文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语文教案二的主题是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任务,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课文中的文化内涵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体现了文化的价值观、先进思想、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更多的思想和经验。
以《荀子·劝学》为例,该文讲述了荀子对于学习的重视和理解。
这篇文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和学习的态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的正确性。
通过对该文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出该文传递的重要价值观。
二、挖掘文化内涵的方法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1、关注常识关注常识是挖掘文化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
常识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价值观,是人们共同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关注常识,是指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文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其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举个例子,如果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古代家书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通信方式,例如信函、手机等角度进行比较,了解历史变迁对于通信方式的影响,并体现出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2、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也是挖掘文化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历史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是历史的反映。
通过探究历史和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意义,增进学生对于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例如我们要教授《论语》中的《学而篇》。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解读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和学习的观念,探究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体现出中华文化中“敬学、乐学、博学”的传统精神。
发掘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及美感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学习者和爱好者。
在探索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感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怀,还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博大。
首先,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文言文是上层社会的主要语言,因此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例如,我们常听到的《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就是以文言文的形式传承下来的。
这些经典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词都凝结着作者的智慧和思考,通过阅读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文言文中的典故、成语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文言文的背后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其次,文言文给人以美感。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句式的庄重、词语的雅致,使得它充满了古典美和艺术美。
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词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运用,通过合理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优美的句子和篇章。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的“风华正茂”、“独步天下”等成语,正是文言文的精华所在。
这些成语不仅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语言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此外,文言文还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这也为我们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美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这些手法使得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我们熟知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就是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言文的美。
总之,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和研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及美感,让古代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探索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远,探索这些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之美。
首先,文言文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
在古代,文言文是上层社会的官方语言,拥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都非常成熟和精致。
文言文中的典故、格言和名言警句都是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文言文所表达的含义往往寓意深刻,十分精准,使得读者在享受语言美的同时,深深受到教育和熏陶。
其次,文言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文言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孝道”以及佛家思想的“般若”、道家思想的“无为”等,这些思想观念都在文言文中有深刻的表达。
通过阅读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悟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价值体系。
此外,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沉着和稳重。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更为丰富多样,用词精准、概念清晰。
文言文具有严谨、凝练、简练的特点,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规矩和秩序的重视。
同时,文言文中许多表达方式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和”、“自然之道”等哲学思想相契合,反映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的精神内涵。
总之,文言文不仅是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探索。
在当代社会,探索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字,它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不仅能够展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启发人们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思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首先,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雅和庄重。
相比于现代汉语的简洁和通俗,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词汇、句法和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士人的修养和思维方式。
文言文的追求是“雍容华贵”,它注重音律和韵律,讲究“典雅遒劲”,使用大量的古字和古词,使文章更富有韵味和艺术性。
通过研读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士人对于语言表达的追求和对于审美感受的关注。
其次,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折射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文言文中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夸张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修饰语言的工具,更是代表了古代士人对于人生、情感、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第三,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和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的璀璨辉煌体现在其众多经典文学作品中。
从《论语》到《庄子》,从《红楼梦》到《水浒传》,这些文言文的作品不仅积淀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精髓,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资源。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最后,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和传统精神。
尽管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文言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文言文,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得文言文的影响力得以延续,并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字,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经典作品和学习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言文解析的文化内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文言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一、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沉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
在文言文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体制、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文言文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和品德修养,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二、语言之美的展现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语言形式,其独特的词汇、句式和用字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
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华丽的修辞手法、优雅的音韵节奏和凝练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文言文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欣赏到中文之美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与思想的抒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抒发的主要方式,其中蕴含了许多有关人生、道义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深沉思考。
通过对文言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对于人生、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四、文学艺术的瑰宝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成果。
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词、歌赋、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的瑰丽与动人。
通过对文言文的解析,我们可以品味到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领略到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才情与风采。
这对于我们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文言文解析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沉淀、语言之美的展现、文化与思想的抒发以及文学艺术的瑰宝。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一)一、当今文言文教学的误区语文课堂上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一上文言文,学生笔记就记得唰唰响,满满当当全是关于文言字、词、句的有关解释、翻译。
而且,教师还不断强调:解释、翻译必须准确、到位,才算完全正确。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一些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文言语法规则,至于其中的文学韵味和文化魅力,却并未品味到。
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限于“与现代汉语语法有什么不同”、“翻译得准不准确”等问题的把握。
这不能怪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上,讲述文言文不外乎这些主要的教学内容:特殊句法、实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诸如此类,贯穿于串讲课文的各环节中。
随着学龄的增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文言语法规则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日益增加。
而其他带有文化因素的教学内容,则只限于一些有关的古代文学常识的传授而已。
诚然,文言文的讲授离不开字词句等语法规则。
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将文言文教学单纯地、肤浅地理解为古代汉语教学。
在课堂上,以大量的语法知识淹没了对课文本身人文内涵的理解,重视的是“正确性”,并历来以此为文言文教学的正道。
这种忽视文化内涵的传授的作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在一些学生们的眼中,这些距离当今时代已很遥远的文字,只是一个个符号,就如掘开古墓发现的一具木乃伊,毫无鲜活的生命力。
事实上,多数学生希望知道隐含在文言文的更多的文化因素。
文言文作为母语的源头,它是和整个民族中人的心智的成长与精神发展血脉相连、息息相关的。
古文家常说“文以载道”,语法只是思想的外壳。
语文教材中选编文言文的初衷,也是希望教者以语法规则与文化规则并重。
只是许多教师已背离了这一初衷。
针对这一现状,走出误区,挖掘文言文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可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机会,改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淡漠感和厌恶感,已是势所必然。
二、文言文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一般只注意到现代文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没有想到,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流淌于今人的血液中。
例谈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作者:宋利江
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3年第02期
经典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精练典雅,更在于文言文字背后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文言文的许多字词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咂摸,深入体验,从而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不仅实现了文言文教学传承中华文化的终极目标,也改变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机械接受、死记硬背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还要积极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在互动对话中感受文言文教学的鲜活气息,并最终经由“文言”之径通向“文化”的殿堂。
当然,如何体验挖掘文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因人因文因言而异,笔者下文所举几例意在提供思考,引起更多方家的共鸣。
一、比较中思索
学《劝学》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致”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是不是一个意思啊?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也好像是有备而来,我又顺势把问题抛了回去:“那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解。
”他接着说:“第一个…致‟字书中注释为…达到‟,而第二个…至‟字的本义是也是…达到‟,如果两个字同义,那荀子何故用上这样两个不同的词呢?不是增加了读者理解的困难吗?”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是啊,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荀子绝不可能是随意用这两个字的,文字背后应该有更深的内涵。
我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并鼓励学生说:“读文言文,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而要读出文化内涵,大家要从文字的基本义入手,然后结合语境探究其引申义、比喻义,直至领悟它的文化意义。
”学生开始查工具书,并小声讨论。
但没有结果。
我接着引导:“《新华词典》中…致‟字这样一条义项,引起,使达到。
如致病就是使生病的意思。
大家顺着这个义项看看有什么启发。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理解了如果第一个…致‟字解释为“使达到”表意就准确了。
结合具体的语境,“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可以解释为: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跑得快,但是,车马使他达到了千里远的地方。
这样解释,就突出了课文第二段的中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
而第二句的“千里”不是借助外物使他达到的结果,而是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
“至”解释为“达到”突出了课文第三段的中心:学习要靠自身的积累。
至此学生明白了,这两个字不是随意用上去的,而是与上下文的语境相符,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关联中想象
学习《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明月,水光接天,苏子飘飘欲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顺势提问:“同学们能结合语境赏析一下…一苇‟二字的内涵吗?”马上有学生举手:“…一苇‟字面意思是一根苇草,课文中用来比喻苇叶般的小舟。
表现了苏子任凭小舟在茫无边际的江上漂荡,愉悦畅快。
”应该说回答得不错。
我肯定了他从文字的本义到比喻义来体悟文字内涵的路径,并继续推进:“实际上在古代用…一苇‟来比喻小船并不是很常见,更多的是用…一叶‟来形容小舟,如后文就有…驾一叶之扁舟‟,大家看这里能不能换成
…纵一叶之所如‟啊?”学生们讨论了一下,有人说行,有人说不行,说不行的居多,理由很简单:如果将“一苇”改成“一叶”,前后文就重复了,而苏轼这样的大文豪是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
显然这个理由很肤浅,我继续引导:“体悟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仅要注意文字的字面义、比喻义、引申义,还要注意一些文化现象,比如运用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也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
”学生继续思索、讨论,总算有人说,好像有个传说与“一苇”有关,说是一个什么人驾一苇叶渡江,但是语焉不详。
我亲自出马了:“佛教有一个传说叫…一苇渡江‟,据说当年达摩祖师到东土弘扬佛法,他先是到了中国的南方,可是由于佛教主张不同,只能选择渡江北上,可是水域茫茫既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
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
正在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
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形象端壮,仪表非凡。
老人点头称许,遂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
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听完了传说,回到课文,学生有话说了:“老师,用…一苇‟的好处在于体现了苏轼不仅精通儒家,也精通佛家,而且还精通道家;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在谪贬黄州后泰然处之,才写出了这样的好文章。
”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并指出就问题本身而言有点牵强。
又有学生回答:“用…一苇‟两字不仅比喻小船的自由空灵,更重要的是折射出苏子此时的心情就像仙人一样,舒畅飘逸,超然物外,就如达摩渡江一样飘飘欲仙。
”至此,学生的理解已经走向深入,由文字入手,关联想象,在更宽广的文化视阈内体悟出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三、咀嚼中深入
苏轼在《后赤壁赋》的结尾写到了一只鹤:“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学习到这个地方,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写这只鹤的内涵,有学生很快就回答说:“主要是表现苏轼自己的孤独,因为他在文章中写的是一只孤鹤。
”学生的回答是对的,但显然不全面,为帮助他们进一步咀嚼品味,我说:“如果只是突出自己的孤独,那不写孤鹤而写一只孤鹏甚至一只孤鸭不是也可以吗?”学生哄然大笑,继而从含有“鹤”字的词语入手,讨论明白了“鹤”在我国古文化体系中可是大有文章:首先“鹤”有孤傲、高洁之意,成语“鹤立鸡群”便表达了这个意思;其次“鹤”能表达一种潇洒自然从容,成语“闲云野鹤”就蕴含着这种淡泊;再次,“鹤”是道家的形象代言人,“骑鹤上扬州”,古代得到之士总是骑鹤遨游,“鹤”代表了旷达超然的处世观念……总结这几点,就很容易明白苏轼在文章中写入这只“孤鹤”的深意:虽孤独,但傲岸高洁,面对逆境仍希望自己能超然一些旷达一些!在反复咀嚼中,学生深入领会了这只“孤鹤”的深意。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