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婧妍: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编者按]2013年高考业已落下帷幕,好梦成真的学子们又踏上新的学习旅程。
在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中,有一位同学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她就是以148分的优异成绩取得北京地区高考语文学科第一名的原北京十一学校的孙婧妍。
这位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功力能够在母语国家级大考中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她的这种功力是如何炼成的?以这样优异的成绩,她没有选择经济、金融、法律等时髦、热门的专业,却偏偏跑去学中文,她对母语学习有着怎样的情愫甚至情结?这一切又是从何而来?……带着种种好奇,我们特邀孙婧妍同学撰文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之路,以飨后学。
必须声明的是,我们无意于炒作状元,只有意于探索母语教学的别样风景和文化意义。
语文于我——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孙婧妍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创造了北京地区的纪录。
消息传开后,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的题‛。
对此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关乎素养的学科。
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总是训练做题。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学科本身固有的意味与美感。
大家更为在意的是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办法。
对于这种观念,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因为我热爱文学,热爱母语,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关注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眼前的一点儿小利。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阅读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却可以多做出一道或几道题‛,这种看似务实却着实可笑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语言、文学乃至国学人才?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她)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
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孙婧妍: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启明按:这篇文章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所写,孙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启明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做事也好,为学也罢,要想取得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出类拔萃。
启明虽然愚钝,但是一直对书法有兴趣,常常听人介绍一个名家时说此人“遍临诸帖”,我想这和本文中孙婧妍所提到的“博览群书”是一个道理,因为有海量的课外阅读做基础,所以她能够做到在做阅读题是直接切中要害,写作文时更是名人轶事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由此可知,很多事情,只有深深地扎进去,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本文原题叫做《语文漫谈》,启明是从语文老师张禾强(江湖人称“土鳖”)所创办的心灵之翼论坛转载过来,因为是培训机构,所以在论坛出现时题目变成了“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略显功利。
希望大家在阅读时忽略这里的148分是怎样来的,而重点感受“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
希望大家有耐心读完,好东西从来不属于浅尝辄止的人。
全文如下:【土鳖注】在语文学习开始之前,我们必须认识的一些知识。
土鳖读了之后,很是受到感动和鼓舞。
一个掌握了语文真谛的孩子,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告诉世人,语文是怎样学好的。
如此善举,也是语文的真谛。
感谢王雨薇同学向土鳖推荐本文。
(应两拨人之邀写的文章,供需要的人没事时当消遣读。
)A-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熊生贵)启明按:这篇文章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所写,孙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启明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做事也好,为学也罢,要想取得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出类拔萃。
启明虽然愚钝,但是一直对书法有兴趣,常常听人介绍一个名家时说此人“遍临诸帖”,我想这和本文中孙婧妍所提到的“博览群书”是一个道理,因为有海量的课外阅读做基础,所以她能够做到在做阅读题是直接切中要害,写作文时更是名人轶事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由此可知,很多事情,只有深深地扎进去,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本文原题叫做《语文漫谈》,启明是从前学而思语文老师张禾强(江湖人称“土鳖”)所创办的心灵之翼论坛转载过来,因为是培训机构,所以在论坛出现时题目变成了“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略显功利。
希望大家在阅读时忽略这里的148分是怎样来的,而重点感受“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
希望大家有耐心读完,好东西从来不属于浅尝辄止的人。
全文如下:【土鳖注】在语文学习开始之前,我们必须认识的一些知识。
土鳖读了之后,很是受到感动和鼓舞。
一个掌握了语文真谛的孩子,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告诉世人,语文是怎样学好的。
如此善举,也是语文的真谛。
感谢王雨薇同学向土鳖推荐本文。
(应两拨人之邀写的文章,供需要的人没事时当消遣读。
)A-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孙婧妍(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第一名): 语文于我【A 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
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
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母语文素养是高考制胜的法宝北京十一学校的孙婧妍同学,2013年高考以148分的骄人成绩摘取北京市语文状元桂冠,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录取。
她对语文学习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感悟:语文素养与高考获取高分是一种因果关系。
自己之所以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如此高分,与平时坚持阅读和勤奋写作所积累的语文素养是密切相关的。
孙婧妍对阅读和写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她把广泛持久阅读得到的语文素养运用到写作上去,笔耕不辍:这些积累能够使她任意挥洒一份语文试卷并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她认为:虽然掌握了各类题型解题所需要的东西就可以获取语文考试的高分,但是有取巧的机遇在里面(单凭一张试卷的分数是很难看出学生究竟有没有语文素养的,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凭借死记硬背或套用解题思路也可以做出答案),一遇见没有见过的题型和生疏的文体文章,就会惶然失措。
要想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游刃有余地遨游在语文试卷的题海中,语文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很佩服一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远见卓识。
在“考什么教什么”的教育大环境下,能够有这样见识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大家知道,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学校里的一切为高考让路,语文教学很难走自己的本色之路,以至于忽略了语文学科本身的宏大精深、无所不在的睿思哲理和永恒的文化精神,忽略了语文素养的积累。
大家不约而同地聚焦语文分数以及能拿到好分数的方式方法;注重于如何科学系统地做训练题,殚精竭虑地策划模拟考试题目。
这是语文的悲哀,一味地舍本逐末迎合高考必然会整体“矮化”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必须摒弃急功近利,必须把阅读和写作当做积累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这样才能艺高人胆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出现怎样的语文试卷,都能游刃有余,给出正确的答案。
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母。
“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
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
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苏霍姆林斯基)。
高考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本文是2013年市语文高考状元婧妍所写,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其中的好多观点是值得家长以及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好好了解的。
当然,分数,尤其是高考分数确实是一个人人生的一个助力。
不过,希望大家在阅读时重点感受“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毕竟,分数不代表一切,而语文学习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
分数高的人,语文素养不一定好,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
请家长们好好地、有耐心地看完此文,一定会对您助力孩子学习语文有所启发,您也可以把它推荐给您的孩子,让孩子系统直白地了解一下——怎样学好语文!一、开篇: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语文于我孙婧妍(2013北京语文高考状元)A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
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
高考语文148分的学霸告诉你高考为什么先从识字开始作为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现身说法,向我们彰显了“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作者的成长过程,让我们看到识字对于一个人素养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影响,也让我们看到识字给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助力。
而正是父母在阅读方面对孩子的启蒙和鼓励,让孩子进入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语文于我孙婧妍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孙婧妍很诧异,因为在她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重磅:新高考】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为什么呢?高考代表着什么?无需多言让我们先从这个高考模式说起——目前高考的几种组合模式1高考“3+3”模式,设定这种模式的初衷是为了让同学们全面发展,在学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习中尊重个性发展,倾向于素质教育。
高考文理将不分科,实行“3+3”模式,又称“3+6选三”。
3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3门必考科目;6选3指的是从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任选3科。
,每个学科满分100分,总成绩还是延续750分的标准。
2高考“3+1+2”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杜绝对于历史、物理选择的欠缺,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能够切实保障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2021年起,普通高考科目由统一高考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组成。
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
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
北大美女学霸:今年高考我语文144分!“提分”从不靠做题!
很多人一听说:高考语文也可以考到140分以上,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的确,在我们实际学习中,看到的往往是能考上130分,就已经算是“语文牛人”了。
能考上135分,就算是凤毛麟角。
想考上140分,甚至是145分以上,很多学生笑称:再给我十年也做不到。
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张婧妍就做到了,她高中就读于成都7中,去年的高考她以语文144分成为“语文状元”!现在已经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大一在校生。
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学语文的!
她今天把自己对于学习语文的一些心得体会毫不保留的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家长们如果看到记得收藏,抽时间给孩子看看,对于初中生同样也很合适。
“前言”
我高考语文开了144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的学习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喜欢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目?”“有适合的作文书和练习题可以推荐给我吗,学姐?”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
我每天会分享一些关于学习方法、提分技巧、教育方法方面的文章,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
一个真正好的老师,不是教孩子多少知识点,而是传授好的学习方法。
希望孩子们利用好暑假,好好打好基础~!。
高考语文148分,她说:语文从来就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一直坚信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素养、性情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然而从一个语文状元、不到20岁的孩子笔下看到这样真诚的文字,依然让我欣喜不已。
她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让我们了解到阅读给她的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助力,也让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重要性。
她的经历让我更加坚信,无论从何种角度,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它的作用怎么形容都不夸张,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本文作者孙婧妍,毕业于北京十一学校,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如今已经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大二学生。
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编者按]2013年高考业已落下帷幕,好梦成真的学子们又踏上新的学习旅程。
在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中,有一位同学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她就是以148分的优异成绩取得北京地区高考语文学科第一名的原北京十一学校的孙婧妍。
这位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功力能够在母语国家级大考中获得接近满分的成绩?她的这种功力是如何炼成的?以这样优异的成绩,她没有选择经济、金融、法律等时髦、热门的专业,却偏偏跑去学中文,她对母语学习有着怎样的情愫甚至情结?这一切又是从何而来?……带着种种好奇,我们特邀孙婧妍同学撰文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之路,以飨后学。
语文于我——一个高考学科状元的思悟孙婧妍我的高考语文成绩创造了北京地区的纪录。
消息传开后,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的题‛。
对此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关乎素养的学科。
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总是训练做题。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学科本身固有的意味与美感。
大家更为在意的是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办法。
对于这种观念,我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因为我热爱文学,热爱母语,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关注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眼前的一点儿小利。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阅读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却可以多做出一道或几道题‛,这种看似务实却着实可笑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语言、文学乃至国学人才?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分数高的人,素养不一定高,但有着较高语文素养的学生,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她)有着足够的积累去挥洒任何一张语文试卷。
无论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未来,素养教育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训练要可靠得多。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至少我的经历可以证明。
关于阅读阅读,应当是人的一种本能。
《语文漫谈》作者:孙婧妍(北京市2013高考语文单科状元,148分)A 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
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
语文学习就这么简单:多读、多仿、多写语文学习就这么简单:多读、多仿、多写作者:北京十一学校2013年高考语文148分获得者:孙婧妍A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
高考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
孙婧妍
【期刊名称】《初中生阅读世界》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在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都跑来问我: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孙婧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考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引领高考语文内容改革——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试题评析及2020年高考备考建议
2.守与变: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两个观照角度——以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为例
3.守与变: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两个观照角度——以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为例
4.感知、体验、创造:高考语文审美素养的考查及教学启示
——基于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和新高考Ⅰ卷的分析5.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的比较与分析——以2020年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6-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培优班语文(一)开篇【按】:这篇文章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生)所写,孙婧妍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本文原题叫做《语文漫谈》,这是从前学而思语文老师张禾强(江湖人称“土鳖”)所创办的心灵之翼论坛转载过来,题目是“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略显功利。
希望大家在阅读时忽略这里的148分是怎样来的,而重点感受“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
希望大家有耐心读完,好东西从来不属于浅尝辄止的人。
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孙婧妍A-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孙婧妍: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孙婧妍: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熊生贵)启明按:这篇文章是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所写,孙同学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学习语文的,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启明看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做事也好,为学也罢,要想取得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出类拔萃。
启明虽然愚钝,但是一直对书法有兴趣,常常听人介绍一个名家时说此人遍临诸帖,我想这和本文中孙婧妍所提到的博览书是一个道理,因为有海量的课外阅读做基础,所以她能够做到在做阅读题是直接切中要害,写作文时更是名人轶事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由此可知,很多事情,只有深深地扎进去,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本文原题叫做《语文漫谈》,启明是从前学而思语文老师张禾强(江湖人称土鳖)所创办的心灵之翼论坛过来,因为是培训机构,所以在论坛出现时题目变成了语文148分是这样炼成的,略显功利。
希望大家在阅读时忽略这里的148分是怎样来的,而重点感受语文素养的养成过程。
希望大家有耐心读完,好东西从来不属于浅尝辄止的人。
全文如下:【土鳖注】在语文学习开始之前,我们必须认识的一些知识。
土鳖读了之后,很是受到感动和鼓舞。
一个掌握了语文真谛的孩子,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告诉世人,语文是怎样学好的。
如此善举,也是语文的真谛。
感谢王雨薇同学向土鳖推荐本文。
(应两拨人之邀写的文章,供需要的人没事时当消遣读。
)A-开篇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
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
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土鳖注:素养低分数高的人通常偶尔高分,是运气使然,其成绩极不稳定,不要作为模仿的榜样,否则会很惨。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
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
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
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B-关于读书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
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
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
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着,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着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着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
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
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
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
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
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
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着、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
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
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
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
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
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
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着,是同样的道理。
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C-关于写作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
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土鳖注:不爱读,不屑于仿,懒得写,是部分童鞋的现状。
必须得改啦……】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
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土鳖注:非常实在。
有时候分数高不是我们写得好,而是别人实在是太差。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
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
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
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
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土鳖注:语文状元告诉我们,语文难于速成,该走的路都得走。
你的努力决定你的速度。
】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
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
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土鳖注:不擅长读书的人自己写的不咋滴还觉得挺好的,是没见过世面,夜郎自大。
见到优秀作品,并懂得模仿了,是又一层次的进步。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
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
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土鳖注:《土鳖列传》大家可以百度一下阅读之,土鳖写得晚,恰巧保留了……】,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的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我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这得归功于我的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
以前看过我写的东西,大家看完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逐渐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惊觉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我说过我是在模仿某某作家。
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会说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装订起来,老师会知道那是我(这个也有可能是字太乱才认出来的);我在网上发些文章,评论里会有很多说我写的东西有风格。
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土鳖注:模仿是必经阶段。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
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