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三点一线”式教学模式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杨晓丽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04期[摘要]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作为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祖国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
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当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下,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对《形势与政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对策。
[关键词]教学问题对策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祖国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加强大学生对于国内国际知识的了解,刻不容缓。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品德系列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把握时代脉搏。
同时,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教育部决定设置《形势与政策》课,要求各高校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形势与政策课正式进入了大学课堂。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
1 《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与问题1.1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本门课程的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前沿性和全面性,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时代变化的脉络,囊括当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究》1. 引言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有效地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程,成为了教育界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和学生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2. 形势与政策课程概述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提升他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课程。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的重要目标。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尝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以及引入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工具,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
4. 教学手段的运用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外,教学手段的运用同样不容忽视。
课件的设计、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等方面都需要考虑到。
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级讲解,对于学生的提问进行及时回应,都是教学手段的具体体现。
5. 回顾与总结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提升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个人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的角色也非常重要,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可以提升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
它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且也是大学生明确时代责任要求、成长为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特对近几年来临沂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以供其他兄弟院校参阅和借鉴。
一、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取得的成效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管理,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教育和疏导,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避免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临沂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
2.教学方案灵活机智,教学管理切合实际。
从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形势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负责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施方案,由教务处发往全校十八所学院,各学院任课教师和兼职教师具体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教务处规定,本科学生从大一至大三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共分六个学年度完成,每学年授课十六学时,总时数九十六学时,共计六学分。
专科学生从大一至大二开设,共分四个学年度完成,每学年授课十六学时,总时数六十四学时,共计四学分。
每个学生必须根据学校要求修完所规定的学分。
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在课内,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专家报告、影视教育、网络学习等形式;在课外,可以采取军训教育、暑期实践、社会考察、专家采访等形式。
建立成绩档案制度,实行课程学期考核。
每学期考核一次,计入期末学生学业总成绩。
各学院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课堂问答、卷面考试、撰写论文、实践总结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估和测定。
这种考核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体现出课程教学的合理化与人性化。
二、关于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实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案,我们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和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2021年5月第5期高教论坛Higher Education ForumMay2021.No.5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李志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上海201306)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人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新时代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提升需要在梳理课程建设政策导向的基础上查找存在问题及原因,增强问题意识寻找痛点,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靶点,以学科化建设理念和方向为发展指引。
从优化组织架构、完善管理机制,遵循教学规律、促进教学规范,精选授课内容、细化模块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学团队培养,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线上线下充分结合等方面探索加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19{2021)5-0030-03作者简介:李志强(1979-),男,河南商水人,副教授,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收稿日期:2020-10-11修稿日期:2020-11-21“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引导学生第一时间学习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及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课程,具有很高的“理论武装实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E,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寻找痛点,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靶点,有针对地探索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办法和路径。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把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结合加强高校的思想品德课建设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1987年10月,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并纳入必修课程。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学研究现状综述一、简介《形势与政策》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动态、文化传承等各个领域的进展和变化,加深学生对国情、时局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并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此课程教学研究早在上世纪便已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二、教学模式1. 传统模式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为传授型教学,老师通过讲解、PPT演示、课堂问答、知识测试等方式传授知识,学生较为被动,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但缺少实践环节,难以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2. 现代模式现代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需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更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新、实践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培养。
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
1. 案例教学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学会进行理性思考、辨别是非、寻找问题所在,并且在解决问题时,也会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应用。
2. 视频教学通过视频的方式,将具体的案例、问题、实践情况等呈现给学生。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3. 互动答题课堂答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互动答题则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四、教学效果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1.普及率学生的学习普及率,是衡量该科目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选修课的比例也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2. 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该科目是否有学习兴趣,是否乐于参加该科目课程学习也是学生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小结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小结《形势与政策》课“纵向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实践小结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7年下半年,又进行了纵向团队教学模式的尝试。
现小结如下:一、做法1、纵向教学团队的组建2007年学工部组建了9个《形势与政策》教学教师团队,教师相应编入其所在学院的团体,专门对6-8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
组建教师团队是在保留原有“横向团队”教学模式的优势的基础上,变教师团队的“横向组合”为“纵向组合”。
从每个教学内容专题组中各抽出一名教师组成一个团队,组长全部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
组长全程负责某一授课单位的全部章节教学任务,全程负责组织课程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等,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全程跟踪、全程管理。
组长组织本团队教师根据其授课的6-8个专业有针对性地研究,特别是在就业指导等章节2、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2007年下半年,共有5个《形势与政策》教学教师团队开始实践“纵向团队”教学模式。
5个教学团队都至少选取了一堂课的内容进行互动式教学的实践,并在第一堂课上将本学期的互动式教学的计划向学生公布,并让学生自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各教学团队分别采取理论研讨、演讲比赛等的方式,并根据计划将学生分为若干布置学生部(1)理论研讨式人文学院教学团队选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第五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六讲)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围绕12个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和探讨。
具体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12小组,每小组16人,每组选出1名组长和指定一名指导老师,每位老师负责3个小组,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学习讨论,并把课题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每个小组再派代表进行约5分钟的发言,由教师在课堂上给予点评。
6、学习成绩考核(2)参与演讲式作物学院教学团队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上,以“社会需要与大学生人生道路选择”为主题。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形势和政策,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政策思维和判断能力。
以下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1. 国际形势:介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动态,重点关注国际关系、国际安全、国际贸易等热点问题。
2. 国内形势: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最新情况,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3. 重大政策:介绍重大政策的制定背景、内容和影响,如国家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政策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4. 政策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政策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强调政策的目标、手段和效果。
5. 政策评估:介绍政策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培养学生对政策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政策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6. 政策沟通:讲解政策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培养学生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准备。
7.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案例,如政策调整的影响、社会问题的解决等,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8. 研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
9. 综合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到政策研究和实践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0. 当代热点:及时关注和讲解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和重大政策调整,引导学生对当代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并非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形势和政策调整的变化,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以保持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的使命重大。
新形势下,高校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功能,必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育人为本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更加明晰课程定位,创新教育途径,以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标签: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开展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能促使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更好地理解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而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更好地增强他们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归属感,更好地弥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因此,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成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现状一直以来,高校都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各个年级,形势与政策课程实现了全面覆盖。
通过《形式与政策》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当今世界基本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明确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丰富所学知识,是专业学习的一个有益补充。
同时,通过形势政策课的学习,广大学生学会了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正确领会了当前的政策和方针,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明晰了政治方向。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弱、时效性差。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两大板块是“形势”和“政策”。
“形势”版块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态势,“政策”即使指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诸多形势的变化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对策。
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势必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极强的显著特征。
但是,形势的变化具有瞬时性,往往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因而,很多教学内容尚未实施就过时了。
所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要不断调整,及时更新,才能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信息。
2、师资配备短缺制约了形势政策课的有效开展。
“3+1”课堂教学模式简介——即自学、互学、助学、当堂训练序言: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都不能不做出系统的描述。
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已经让我们看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
面对着独生之女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堂教学的需要。
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变了,怎么变,首先是教学思想得变,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思考的。
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是背着沉重书包做不尽习题的“他”、眉头紧锁答不出满堂问题的“你”和被空洞的说教训练成能够高喊政治口号得“我们”。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在于:第一,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
第二,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建构。
第三,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精神生活的需要。
第四,课堂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
我们的课堂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传统课堂教师的做法弊端表现在哪里:第一、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学生集体的整齐。
教师课堂独白,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
课堂观察的视线集中在教师身上。
学生“插秧式”排列,聆听和记录教师的声音。
课堂在维护着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
第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封闭的学科体系。
课堂活动着眼于学科内部的原理与逻辑发展,学科之间一般不沟通、不渗透、不合作。
因此,学生在应用时难以摆脱知识割裂,难以融会贯通。
第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
传统课堂在“落实双基”的时候,往往不顾其余。
使许多响亮的口号成了空话。
传统课堂以学科成绩为评价标准,只能在传统学科知识的框架里寻找与挖掘可能的发展。
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遍的漠视。
第四、忽视课堂的活动。
《形势与政策》课程“三结合”教学模式创新初探作者:史蕾王丽晓王建都杜冰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传统的单一面授模式日渐不能满足时代与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如何探索一条适应时代发展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思政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文章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互联网时代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三结合;优学院模式;创新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每名大学生的必修课。
本门课程涉及国际国内重大、热点事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动态性强。
本门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任课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大学生关注度高、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重大事件及社会现象进行信息传递与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形势与国家大政方针。
由于受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与场地、规章制度等限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大多采取单一的面授教学模式。
单一面授的教学模式虽为传统、主导的教学模式,但局限性大,内容覆盖面小,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环境与学生需求。
下面就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形势与政策》课“三结合”教学改革尝试为例,探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
学院思政课教师按照“职员化教育,企业化教学,公司化运营”的发展模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主体思路全面实施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着力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构建“三结合”的课程学习结构针对单纯面授的弊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结构化改革: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学习结构,提升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讲授式教学: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包括政策背景、国内外形势、政策解读等。
教师可以使用讲义、PPT等教学工具,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讲解。
2. 讨论式教学: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或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研究和分享,共同完成课程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政策的实施和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学习到如何应对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5. 视频讲座:可以使用相关的视频资源,例如政策解读的视频讲座、专家讲座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解政策与形势。
6. 研究报告: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研究和调查,撰写研究报告。
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了解相关背景和政策,通过调查和分析形势和政策的发展及其影响。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对形势与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校规范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之谈《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
中央强调要把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作为高质量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如何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心,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从而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对于我们中原工学院而言,自1991年始就开始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但当时并未列入课表,采取的是“专题讲座”形式。
后来正式将该课列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纳入教务处课表体系,每学期开设16学时(共8次课),并且我校是河南省极少数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行小班教学的高校之一。
20多年来,我校一直在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围绕着解决《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我校逐渐形成了—套自己的成功做法,提出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四化”体系,即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学内容系统化、老师队伍专业化以及教学形式多样化。
下面将重点介绍我校在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规范化方面的途径与方法。
一、现状分析了解和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期末,我们都会在全校范围内邀请部分师生进行座谈。
根据积累的数据显示:很大比例的师生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有偏差,认为现在电视、广播、网络天天都在讲时政大事,再开这样一门课程没有多大意义;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就业没有多大帮助;另有30%的学生认为教师就事论事,缺乏理论的深度和高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效果均不太满意。
针对这一调查情况,我们组织教师讨论分析,大家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认识不到位,没有把这门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及有效的教学策略作者:陈平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丰富性与广泛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并存的特点。
把握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法,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成绩评定机制,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特点;有效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63-03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对大学生了解、分析、掌握时事与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
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尤其是“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资源过于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惟有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方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应对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特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通知》不仅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予以明确规定,由此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具体表现为:1.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教学创新大赛优秀案例:《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上精讲+线下研讨”混合式教学一、“线上精讲+线下研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缘由在采用“线上精讲+线下研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之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有两次探索。
一是2018年针对大三和大四两个年级的网络在线课程项目,二是2020年上半年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模式。
在总结前两次教学改革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我们于2020年下半年设计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既有教学模式及其不足1.网络在线课程项目2018年,我们申报了针对三、四年级本科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在线课程项目,被批准立项。
当时,申报这一项目主要是出于三个缘由。
一是时代潮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线学习成为新兴的学习方式。
二是政策提倡。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明确指出:“创新设计教学方式。
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针对三、四年级本科生构建了网络在线课堂。
借助网络在线课程项目的实施,以及课后的反思,我们认为网络在线课程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优势主要体现为:一是我校形策课教师逐步熟悉了学习通等在线教学软件的使用,在课程建设、班级管理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做到了熟练操作。
二是在线教学具有便于师生交流讨论、不受时空限制以及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
不足之处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缺少教师的“深度”参与,教学质量无法有效保证。
2.大规模在线教学模式2020年上半年,我们实施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模式,对课程做了全新的设计。
在行课程模式上,采取“专题讲授+师生研讨”形式。
将二者有机融合,例如每次课分成5个小的主题,每讲一个主题后,组织学生就这一主题开展相应的研讨,加深认识。
在课程考核上,则主要依托学习通完成,依据学生签到、课堂讨论、期末作业给予分数。
大规模在线教学模式实施一学期后,我们也总结了该模式的优势。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问题:课程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实例和案例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解决对策:加强教学内容细化和深化,增加实例和案例分析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加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兴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做好未来的社会准备。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问题、对策、课程内容、实例分析、案例分析、教学形式、学生参与度、师资队伍、细化深化、多样化、提升、参差不齐。
1. 引言1.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课程内容过于笼统是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传统上,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社会热点等方面展开,但缺乏具体的深入分析和案例研究。
这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深刻理解,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缺乏实例和案例分析也是一个问题。
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和理解,而实例和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学形式单一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讲授、讲解为主,缺乏互动交流和实践性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度不高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课程内容笼统、缺乏实例和案例分析,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些老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了解不深,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教学内容细化和深化,增加实例和案例分析内容,多样化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三点一线”教学法及其课例1 “三点一线”教学法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一种经验性教学方法――“三点一线”教学法,教师运用此教学法时需要关注以下三点内容。
第一,了解新旧知识联结点。
这是保证有效课堂教学关键。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将原有经验与新信息进行对比、剖析与重建知识结构,学习内容不应仅仅由教师直接传递,而应由学生有意义地进行建构。
第二,唤起学生情感与思维兴奋点。
众所周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对有效课堂教学启示,而“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则表明学生情感与思维对教学重要意义,也说明了课堂学习中学生具备有意义学习心态重要性。
第三,明确课堂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物理学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思维方法与科学价值观统一体,这决定了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丰富性与复杂性,因此明确了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
“一线”强调“教学按照知识发生与形成过程组织教学”,具体指课堂教学中内容结构主线安排井然有序,思维主线发展层次分明,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概念准确与线索清晰,还应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培养,这是课堂有效教学基点与目标。
下面以物理必修2《向心加速度》教学为例阐述“三点一线”教学法具体应用。
2 文本剖析传统教学中,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流程如下:首先从生活现象引入,剖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到向心力作用;然后借助向心力演示仪,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定性得出向心力大小跟m、r、ω有关;再根据教科书得出结论:“精确研究可以证明,向心力大小等于F=mr ω2。
”最后根据“力是产生加速度原因”导出向心加速度意义与表达式。
这样教学过程,尽管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理念,但仔细推敲仍发现存在不足之处:其一,实验装置比较复杂,使学生对向心力大小显示方式很难理解;其二,学生并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对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公式容易混淆;其三,学生只有动力学向心加速度概念,对加速度运动学含义没有认识,这会影响离心现象教学。
“三点一线”教学模式
王家庄小学
2010.12
“三点一线”教学模式
课堂有效教学要摆正师生的地位,弄顺师生之间的关系,统一和谐师生作用。
我根据我校实情,结合现状,提出可行性教学模式为“三点一线”教学。
三点即:一为抓住一个重点,每授一节课,谁轻谁重,首先要明白,重点说什么必须说明,而且开课让学生明确这节课主要学什么,做什么,围绕什么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为分三一个难点,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教师学生双方采用什么手段,去把一个难点如何在课堂上创设几个平台去分解化简难点,处理好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口。
三为授出一个亮点,亮点要小,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我们就说有收获了,有成就感了。
师生灵之触发,魂之交融,得以升华,予以提高。
这一环节是一个难能可贵之处。
我们认为不要太顾于整节课的效果,不要太苛刻,要求完美。
因为只要有一个完好,就是迈出了完善的第一步。
一线:是训练主线,在一节课中从课前准备、导课、揭题、授新、设计平台、反馈、小结、布置作业,各个环节都要把训练始始终如一地,串联起来,教师握住线头,处理好训练的层次性、阶梯性、综合性、完整性,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体验,有意识地凸显学生的主体
地位。
措施:
1、年轻教师每学期必做一节公开课,体现这一模式。
2、写出教学设计、反思与说课材料,
3、围绕“观课、评课、议课、磨课、辩课”五位一体方案,
揣摩交流,积极评教评学,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在实在的教学中,在踏实功底的观摩中上成一节轻松愉悦和谐活跃的课是我们力求的旨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三点一线”式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朱小波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3期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
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线,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学生接受为难点,教学辅助为关键点的“三点一线”教学模式。
【关键词】形式与政策“三点一线”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16-01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形势观,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任务。
然而,目前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其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
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线,以课堂教学、学生接受和教学辅助为各点的“三点一线”教学模式来探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一、“三点一线”教学模式基本架构
(一)课堂教学是重点
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心骨,目前许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
由于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形势,还要求任课教师需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能正确把握。
古人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形势与政策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还要具备解惑的能力,即教会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所有内容的能力。
(二)学生接受是难点
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对这门课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而学生接受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对课堂知识和教学方式的接受;其次,对课堂的关注度。
形势与政策课由于讲的多是热点问题,且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
而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许多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对热点问题有所了解,这也间接导致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关注度下降。
(三)教学辅助是关键点
目前,我们经常在许多高校发现教师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后没有给学生留任何问题或作业,期末也仅仅是让学生交一篇论文就行,缺乏对教学上的辅助,影响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还要接受实践的考验。
由于学生在接受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和认知,只有将这些思想和认知化为行动才能真正检验教学效果的成效。
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还应充分利用适当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实现其最终的教学目的。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系列比较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而实践教学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上述矛盾,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1]
(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线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在国家各部委下发的相关文件中已明确指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通知》中也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和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该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需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这不仅从教学内容设置,还是从教学效果要求上都说明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目前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许多主阵地也多以形势与政策为主,并通过其教学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三点一线”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就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不断满足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学生为本。
(二)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一方面,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极易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疲倦。
另一方面,对高校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必须借助社会平台对大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必须依照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的目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为大课堂,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做好“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也就更需要做到知行统一。
三、“三点一线”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于“三点一线”教学模式将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助结合起来,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接受,那么在教学上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般来说,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设置多以当前国内政策方针、国内外形势和时事热点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政策性和教育性。
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度较高且比较关注社会形势,这也促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必须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教学内容要涵盖国内、国际形势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形势的方法。
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应以传递正能量为主,正确地向广大学生传递有关信息。
随着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也需不断更新。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深度高、热点问题多等特点,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有时是集中填鸭式教学,有时是一味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一落千丈。
因此,形势与政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三)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学反馈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后可以通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帮助自己不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讲授的多是时事热点问题,教学效果的反馈就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而是要贯穿始终,甚至课外。
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大量的反馈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苑方江、苑爽:实践教学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年第8期:158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2004-11-17
[3]王雪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探索[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年第4期:134
作者简介:
朱小波(1986-),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