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辞气远鄙倍》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28 KB
- 文档页数:4
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1.冉有名求,字子有,周朝春秋末期鲁国人。
冉有出身卑微,性格开朗,秉性刚直,但不擅长礼乐。
是孔子的直系(第一代)弟子,比孔子小29岁,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军,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冉有帮助季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孔子对此极为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2.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国君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
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二人便来到周的都邑岐山。
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
他们对倚仗兵力征伐杀戮的西周感到非常失望。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作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作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
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野菜为食。
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
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2013-2-28 编制:高二语文组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自研课导学】预习课(课外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出辞气远鄙倍》,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自主准备:1、认读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主积累:积累本文的经典语段。
自我感悟:了解孔子的雅言思想。
晨读课:(20分钟)目标: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检测:1、组长检测朗读,教师巡视检查。
2、教师抽查部分语句理解背诵情况。
【展示课导学】学习主题(1分钟):我能熟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句子的含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能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程序、要求、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初读课文走进文章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有你不理解的实词、虚词吗?你理解本文的题目吗?1、两人小对子:学习搭档间解决诵读中的疑难问题。
2、六人互助组:组长带领组员交流以下问题:1、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哪三个方面?有何意义?2、你认为怎样做到既不失言又不失人呢?3、侍奉君子容易犯哪三种过错?你认为该如何避免呢?4、释疑解惑:孔子为什么说闵子骞“言必有中”,一说就切中要害?孔子的雅言主张给你哪些启示?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感悟)品课文悟内容本文由哪些文言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当堂反馈(5分钟)小组PK背诵本文(比流畅、比准确)“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⑴斯远鄙倍矣⑵知者不失人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⑷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⑵动容貌,斯远暴慢矣⑸巧言令色,鲜仁矣⑶斯远鄙倍矣⑹朝,与下大夫言三、写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句中义和今义⑴动容貌,斯远暴慢矣⑸夫人不言,言必有中⑵正颜色,斯近信矣⑹裨谌草创之⑶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⑺世叔讨论之⑷仍旧贯,如之何⑻行人子羽修饰之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⑴侍于君子有三愆⑷古之贤人也⑵夫子何为⑸御人以口给⑶求仁而得仁,又何怨⑹屡憎于人⑺巧言令色,鲜矣仁五、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加倍地) B.东里子产润色之 (加以文采)C.巧言令色 (好的脸色) D.御人以口给 (能言善辩)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孟敬子问之B.①鲁人为长府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②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C.①蘧伯玉使人于孔子D.①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出辞气远鄙倍》说课稿一、教材《出辞气远鄙倍》是语文版高中教材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九课。
《<论语>选读》是新课程教材“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
它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评价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等方面。
《<论语>选读》的课文按主题编排,全书共15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出辞气远鄙倍》编入“学习与教育”类,侧重讲语言的社会意义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辨析古今词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技能目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文明用语习惯。
3.情感目标:认识文明用语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明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1)诵读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注释、查阅字典,准确掌握课文生僻字词读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形式分三种:一是教师范读,学生留意关键语句的读音;二是请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个别诵读,以发现学生诵读中在字音、断句、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学生齐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在课堂上,每章内容学生至少读三遍。
理解实词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把握孔子关于言语主张的前提。
因此,教材注释里提到的词语,提醒学生自学;学生比较生疏的词语,就作些必要的讲解;关键的语句,也为学生提供解释、翻译方面的帮助。
如,课题,就给学生比较具体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个语句的同时,对本课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出辞气远鄙倍辞气:言辞语调远:远离,形容词作动词鄙:粗野,鄙陋倍:通“背”,乖戾、乖张(性格、语言、行为别扭,不合情理)出辞气远鄙倍: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做到文雅、和气,体现人文关怀。
出辞气远鄙倍(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出辞气远鄙倍(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出辞气远鄙倍(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出辞这个修辞手法;(2)学生能够掌握出辞这个修辞手法的含义、特点、运用;(3)学生能够分析出辞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出辞这个修辞手法。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出辞这个修辞手法;(2)熟练运用出辞这个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分析出辞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2)运用出辞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出辞这一修辞手法的含义、特点、运用。
2.分组讨论法:学生分为若干组,讨论文章中的出辞用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个人写作法: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文章,尝试使用出辞这一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内容1.了解出辞这一修辞手法。
2.掌握出辞这一修辞手法的含义、特点、运用。
3.分析出辞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运用出辞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古诗词、现代小说等,让学生了解到文章中常常使用的修辞手法。
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过“出辞”这一修辞手法,如果了解,请简单介绍它的含义;如果不了解,请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种修辞手法。
2.讲解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板书等方式,向学生详细讲解出辞这一修辞手法的含义、特点、运用,并用例子说明。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分析一篇有出辞用法的文章,并讨论出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4.展示并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为全班展示他们所分析的文章,并说明其中出辞的运用方法及作用。
其他同学针对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孔子沐浴..而朝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C.子路从而后,遇丈人..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解析A项沐浴:现指洗澡,古代“沐”指洗头,“浴”指洗澡,本文指斋戒。
B项滔滔:现指水大的样子,本文形容动乱。
C项丈人:现指妻子的父亲,本文指年长的男子。
D项五谷:都指五种农作物,具体种类说法有所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拜访B.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C.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易:改变,改革D.植.其杖而芸植:立解析过:经过。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止.子路宿 B.欲洁.其身C.见.其二子焉 D.子路从而后.解析D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②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③不得与.之言④丘不与.易也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解析①连词,因为;②介词,与、跟;③介词,跟、同;④动词,参与。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B.果哉!末之难矣C .子路行,以告D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解析 C 项是省略句,A 、B 、D 三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6.名句填空。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二、阅读鉴赏(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出辞气远鄙倍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曾子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辞气远鄙倍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出辞气远鄙倍》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交际语言讲究技巧的重要意义。
2. 积累一些文言诗词。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明了本课主题。
(言语)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 语言中重“文”轻“言”的普遍现象。
读书识字只是少数人(上层阶级)能够享用的殊荣, 但言语”科并未衰竭,“言语”的理论及价值观反而不断得以发展和提升,其中有孔子的功劳. 孔子教授弟子门人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言语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一以贯之,培养出了宰我,子贡等一大批能言善辩的人,并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士纵横稗阖的言论谈吐,其建树一直昭示于后世,可谓中国言语学的源头.二、解读课文(一)我们评论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主要是看他的言谈举止.而作为一个君子,他的“言谈举止”应该要怎么样?(用课文语句回答) 明确:君子的三贵之道。
君子的言谈举止必须合乎礼。
(8.4)评析第一点“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就是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
前面说过的“色难”就是这个道理。
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人,人的这两种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
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听一点就是自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
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
这些都是很难改过来的。
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
《出辞气远鄙倍》说课稿一、教材《出辞气远鄙倍》是语文版高中教材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九课。
《<论语>选读》是新课程教材“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
它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评价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等方面。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通“智” B .有教无类.类:种类,类别 C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厌:满足 D .述而不作.,言而好古 作:创作,创造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亦有异闻..乎 异闻:特别的听闻 B .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喜欢文学C .予欲无言..无言:不再有所言说 D .由也兼人..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告诸.往而知来者闻斯行诸.B.⎩⎪⎨⎪⎧ 何.谓也天何.言哉C.⎩⎪⎨⎪⎧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求也退,故进之.D.⎩⎪⎨⎪⎧ 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不作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 .告诸往而知来者C .由也兼人,故退之D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5.名句填空。
(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__。
”(2)抑为之不厌,________________,则可谓云尔已矣。
(3)子夏问曰:“‘________________,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九出辞气远鄙倍-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出辞气远鄙倍”教义。
2.掌握本篇《论语》的文本意义和深层含义。
3.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论语》的文本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析和分析。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出辞气远鄙倍”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或者视频来引导学生对于本篇《论语》的初步了解,让学生对本篇的故事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引导学生谈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切入教学主题。
2.展示两个人之间相处默契的图片或视频,引入“出辞气远鄙倍”的教义。
2.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本篇《论语》。
2.教学分析:采用具体案例来分析本篇《论语》的文本含义,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本篇的精义。
3.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读懂历史文化,从而思考为什么“出辞气远鄙倍”是《论语》中的经典教义。
3.教学扩展活动1.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2.填空与解释:针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填空和解释相关问题,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
3.写作练习:通过一些文章或故事,让学生写一篇与“出辞气远鄙倍”教义相关的文章,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后记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引入教学,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紧密结合了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迅速领悟本篇文章的文本含义,并理解和掌握相关教义。
通过扩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
教学后,要及时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细节上不断完善,加强教学效果。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第一课时获奖教案语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出辞气远鄙倍》第一课时获奖教案语文教学目标:⒈认识孔子所说的“雅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⒉认识交际语言讲究技巧的重要意义。
⒊积累一些文言诗词。
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诗词。
认识交际语言讲究技巧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认识孔子所说的“雅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心灵的外观。
“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对语言的的重视是孔子尚文思想中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支配人的语言的应该是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二、题目解释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与乖戾.三、字词处理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愆:音qiān,过失。
瞽:音gǔ,盲人。
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裨谌:音bìchén,人名,郑国的大夫。
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恂恂:音xù,温和恭顺.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踧踖:音cú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四、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8·4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
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6)出辞气:出言,说话。
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出辞气远鄙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
2.认识交际语言讲究技巧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掌握本课中的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交际语言的技巧。
课前自主学习【相关连接】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的讲堂上准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睛圈儿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
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儿,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就抱出来给客人
看,——大概自然是想的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了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了一顿大家的合力痛打。
说要死是必然,说富贵的许谎。
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你......”?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
那么老师,我的怎么说呢?
“那么,你的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
阿吁!哈哈!
【自主学习】
1.重要词语
(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粗野,鄙陋
(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待人不当或错过人才
(3)侍于君子有三愆:过失
(4)仍旧贯,如之何:沿袭
(5)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切中要害
(6)辞达而已矣:表情达意
(7)巧言令色,鲜矣仁:令,美好的;鲜,少
(8)雍也仁而不佞:有口才
(9)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2.通假字
(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通“背”,乖戾
(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通“智”,聪明
3.古今异义
(1)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古义:脸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2)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古义:这个人
今义:指妻子,一般用在外交场合
(3)有言者不必有德
古义:不一定
今义: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词类活用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2)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整肃
(3)正颜色,斯近信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4)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5.虚词用法
鲁人为长府:做,改作,动词
(1)为
夫子何为:做,动词
夫子为卫君乎:读wèi,帮助,介词
为命,裨谌草创之:草拟,起草,动词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句中表停顿语气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句末表否定语气
(2)也
伯夷、叔齐何人也:句末表疑问语气
古之贤人也:句末表判断语气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句末表肯定语气
雍也仁而不佞:句中表停顿语气
(3)焉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代词,他
不知其仁,焉用佞:疑问代词,哪里
6.成语积累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音是悲哀的;人将死时,说的话是善意的。
(2)求仁得仁:成全了仁。
现泛指如愿以偿。
7.名句积累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课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请解释一下《出辞气远鄙倍》这个标题。
﹎﹎﹎﹎﹎﹎﹎﹎﹎﹎﹎﹎﹎﹎﹎﹎﹎﹎﹎﹎﹎﹎﹎﹎﹎﹎﹎﹎﹎﹎﹎
﹎﹎﹎﹎﹎﹎﹎﹎﹎﹎﹎﹎﹎﹎﹎﹎﹎﹎﹎﹎﹎﹎﹎﹎﹎﹎﹎﹎﹎﹎﹎
2、自读课文,请思考: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思考:怎样才能达到曾子所说的“出辞气”进而“远鄙倍”?
﹎﹎﹎﹎﹎﹎﹎﹎﹎﹎﹎﹎﹎﹎﹎﹎﹎﹎﹎﹎﹎﹎﹎﹎﹎﹎﹎﹎﹎﹎﹎
﹎﹎﹎﹎﹎﹎﹎﹎﹎﹎﹎﹎﹎﹎﹎﹎﹎﹎﹎﹎﹎﹎﹎﹎﹎﹎﹎﹎﹎﹎﹎
﹎﹎﹎﹎﹎﹎﹎﹎﹎﹎﹎﹎﹎﹎﹎﹎﹎﹎﹎﹎﹎﹎﹎﹎﹎﹎﹎﹎﹎﹎﹎
【相关阅读】
言辞谈吐之礼
葛晨虹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言辞文明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
”语言同人的仪表仪态一样,也是内心德行的显现。
对于言辞之美,《仪礼》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
而有德之人在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
《诗经》中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是说辞令的重要性:辞令彬彬,人民就团结;辞令动听,人民就安定。
可见语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基于言辞的重要,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论述。
传统的言辞谈吐之礼中,蕴涵着一种对己对人的高度负责与尊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但其中也有一定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这是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
言贵诚实,因此言谈诚实守信就成为言辞礼仪的首要一条。
语言“丁一确二”,一句为
一句,关系一个人的“立诚”。
《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讲立诚是立业的根基。
语言诚实还显示着一个人的真诚品德。
巧言令色是小人的品性,而说谎欺骗是君子所不容的。
古时有位以直言参政而闻名的鲁宗道,一次他穿上百姓服装去酒馆饮酒,逢宋真宗急诏,使者很久才找到他。
使者劝他另找理由,以免皇上怪罪,鲁宗道却如实上告。
真宗最终因他诚实无欺而免其迟到之罪。
可见在古人眼中言语诚实的重要。
言谈还贵在守信。
对别人许下诺言必须兑现,这样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但许多人言论和行为不一定一致。
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正因为如此,古人轻易不出言,唯恐许诺后做不到。
孔子因此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古人一再说:“凡与人言,即当思其事之可否,可则诺,不可则不诺。
若不思可否而轻诺之,事或不可行,则必不能践言矣。
”因此,“一言不可以轻许人”。
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
“言语所以文身也,轻出则有起事之患。
”
古人往往由一个人言语是否诚实可信而判断其内在品性为人,这几乎成了一个鉴定人的标准:“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也。
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与探讨。
”朱熹也曾说:“无耻的人,未曾做得一分便说十分矣,只得胡乱轻易说了,便把行不当事”“人轻易言语是他此心不在。
”意志不坚定的人,说话就华而不实;不守道德的人,行为就很虚伪。
这即所谓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
言不妄发,人家才会相信你,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是重人而又自重,是君子必具之德。
言辞得体,慎言、谨言、戒多言,也是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思想。
在这方面形成的格言、警言、箴言、成语数不胜数。
古人重慎言,一方面是因为言必信行必果,估计能做到才可出言,这是出于对他人、国家的负责精神。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通过听其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