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1)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突出学法的指导,激活学生语文阅读的原生性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质疑、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积累运用、鉴赏评析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阅读欣赏、思考内化、积累提升”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习是学生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学生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驱使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感悟人生。
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新的问题,尽管他们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进行了解、分析和吸收,但由于受阅读水平、文化积淀、人生经历等方面的局限,学生的阅读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换而言之,就是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
因此,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课堂上40分钟,还应从生活出发,把生活和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作一些准备,从书籍、电脑等媒体中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围绕一个专题,引导学生搜集与本单元课文主题相似的文章,让学生通过一组文章的整体阅读,对主题有初步感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认识上有一个更广的层面,也就是以本单元为圆心形成一个整体的大圆。
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写心中的秋天,就可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描写秋天的文章诗句等。
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作者相关的知识或者文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收集整理等。
2.强化积累和运用,是对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的重要补充和扩展,优秀作品的阅读量越大、越广,其精神视野越开阔,精神境界越高远,语言的解码能力也越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佳木斯市郊区莲江口镇中心校武丽阅读教学贯穿着小学整个阶段,而能有效把握阅读课的教学是一个很艰巨的话题,每位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实施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不相同,而我们最后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要让学生们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学习里面的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
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教学策略:一、重视朗读。
读有两个阶段:初读、精读。
初读是在刚接触课文的时候读,可以是小声读、大声读、默读、同桌互听读等,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里面的字词,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
而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初读这一环节,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读一遍就可以了,接下来就要抓紧时间讲里面的内容了。
实则不然,学生只草草地读了一遍,其实还不知道课文的内容是什么,有的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囫囵吞枣,还有的学生连里面的字都不认识,这样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因此初读课文非常重要,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读三遍,然后在课堂上再读一到两遍,这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至少读四遍,里面的内容自然而然就了解了,语句也通顺了,字词也认识了,何乐而不为呢。
精读是要读课文的关键部分,可以进行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也可以熟读成诵。
目的是通过关键的语句体会其中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学习其表达方式方法。
在教学《谁敢试一试》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默读,找到描写小个子女生拧瓶盖的动作描写,进行合作读。
一名学生读第11自然段,其他学生进行拧瓶盖的动作,朗读和表演相结合使所有的学生感受到了小个子女生要坚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感受到了其实瓶盖很轻松地就拧开了。
二、重视评价。
评价分为表扬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
一节课学生的回答再精彩,如果没有师生恰当的评价也是很枯燥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让学生找一找陶罐谦虚和友善的句子读一读,一名学生读:“不敢,铁罐兄弟。
”在读的时候非常的生硬,我建议大家做出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其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
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该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向同仁抛砖引玉,力争完善。
一、创设情境,激励思维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
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
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死记硬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
本人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情境,激励思维,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而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一味的讲,学生只是懒洋洋的在听。
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还会使他们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加强词句训练在阅读课文时,只有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因此,引导学生们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这些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而词语的训练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方式。
一些常用的词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使用。
一些基本句子的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然后让他们在口头或者书面造句子时学会使用。
在引导孩子们理解词语时,可以让他们了解一下这些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例如:在学三年级下《菩萨兵》时,孩子们一看到题目,就觉得难以理解,为什么是菩萨兵?什么是菩萨兵呢?我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揣摩菩萨兵的意思。
在读完一遍课文之后,就有孩子举手了,他们认为:这里的菩萨兵指的就是朱德司令带的兵。
然后,我追问他们:“为何朱德司令带的兵就被称为菩萨兵呢?”孩子们能体会到,但是还不能说得很好,我就让他们再读课文,过了一会,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里的菩萨兵指的是他们是好兵,是善良的兵,他们会帮助老百姓。
”我微笑着点了点头。
然后我继续问:“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见过如此热心助人的人吗?你们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孩子们都点头表示愿意,还有些孩子,还站起来叙述了他们见过的一些好人好事。
通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孩子们能清楚的知道并理解菩萨兵的含义,他们也能通过这些联系自己的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使用,对于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能有所促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当前农村小学生由于办学条件、学习环境、家庭条件所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
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
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
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三)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
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二、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策略为了较大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我根据实际情况,对我校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引领和指导。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1.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
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更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使学生逐渐认识并努力多读书,并且对书籍产生热爱之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
2.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可以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
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性。
阅读,不但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素材,为作文积累材料。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的指导。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下面几种基本的阅读方法,需要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长期使用(1)作记号。
将阅读材料中关键的或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划以加深印象。
(2)写体会。
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写提纲。
有些文章篇幅较长,在理解其内容后整理出提纲来,从中可学到作者谋篇布局的办法,供日后参考。
(4)摘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作文大有益处。
(5)精读与浏览。
对阅读材料,我们要有选择地阅读,特别是阅读长篇大作时,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浏览,把握整体;读到精彩处,则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
二、从朗读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语感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新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
并还有许多声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
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结合教学实践,我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
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
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注音把书读通读顺。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而不是我们教师。
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
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摘要: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创设探究情境,巧妙点拨引导,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探究思维,教给学生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尊重学生;激发探究兴趣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想象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
可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
而探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
因此,要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尊重每个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给每个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的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的指导,引导和诱发,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五彩池》一课,始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从神话中的瑶池到神奇美丽的五彩池,到大自然和科学的伟大·神奇。
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又照顾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大的渴望与热情,从而表现得非常主动积极,在教描写池水这一部分后,问:“学了这一部分我的感受是五彩池的吃上颜色特别多。
你们同意吗?”学生大部分喊同意,有的还在思考,有的表示不同意。
我接着说“我这样讲可是有根据的,如果你不同意我和一些同学的看法,也要用朗读来说服我们。
”老师读:“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
”这时,有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五彩池的水颜色只有一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从明确阅读目标、善于抓住重点语段、留给学生充足时间以及培养阅读习惯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教学中。
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几点探索研究。
一、明确阅读目标,激发阅读动力目标是指引人进步的方向标,是不竭动力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阅读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集体式自学目标,“一刀切”的采用集体目标阻碍了重新构架学生主体的进展,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确立个人的自学目标,创设自主阅读情境。
例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我会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首先我会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到雪地做游戏,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鞋子留下的脚印,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随后我再同学们联想动物们的脚印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是什么样的,然后说说自己对下雪天的感受,进而联想一下动物们的感受,体会一下文章所表达出的意境,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抓住重点语段,引导深入阅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中,尤其是叙述类课文中,一些重点的语段,就能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重点语段,并围绕这些语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这两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根据文章问题探究问题答案,并自主思考:鱼游到纸上是什么意思?鱼游到心里又是什么意思?由此来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逐层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目的。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1.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读好书;2.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3.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4.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空间拓展阅读范围。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阅读环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而对于阅读教学的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的作用,有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作用。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又以对阅读教学的关注最多。
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才能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
本文就小学阅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读好书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其主要做法是,在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地方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站,交流学生的读书心得,介绍一些好的读书方法等;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评展、手抄报展评、读书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
阅读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配合语文教学或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或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
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
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策略初探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的重要环节。
搞好阅读教学,可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儿童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进行实施。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特定的情境,又能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材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扩展视野、获取知识、提供充足的营养的最佳渠道。
因此,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几种有效的策略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读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描述情境,创设情境,或描绘画面,或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
这样使孩子们在阅读前就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阅读全文的欲望,使学生乐于阅读。
(1)引言导入在初读阶段,导入新课和弄清思路对于情境的创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初读作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能够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寓教于乐。
二、强化情境,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内容——细读细读指仔细地阅读教材的重点词句,通过重点阅读才能感悟内容、理解内容,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在一般的情境教学中,通过教材描绘的具体情境,结合实例运用点拨、设疑、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让学生进入课文中作者所描写的情境,更好地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作品的语言,受到作品的感染,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利用肢体语言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一些课文中的词语让孩子们说一说、做一做、看一看、演一演等,使其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读起来会准确、流利、有感情。
如《回声》一课第四自然段中“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
”这句话中有动作词“捡、扔、激”,让孩子们做“捡”、“扔”的动作,然后让孩子们想象听到的声音,看“扑通”画面的波纹,体会“激”的意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力争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力争变“传道者”为“倾听者”,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放弃说教,认真倾听。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努力做了以下一些教学尝试。
一、培养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让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这可是最艰巨的工作。
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不大,但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就以此为契机,用书香去吸引孩子走进阅读的大门,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精神盛宴,让图书成为孩子童年时代及一生的良师益友,我大胆地进行尝试。
重视通过课内的朗读、默读,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关键是读出味道、读出乐趣、读出所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通过五彩缤纷的板画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在学生都瞪大眼睛都想真切了解课文具体内容的时候,问同学:“夏夜到底有多美呢?同学们想不想读?”,充分吸引学生阅读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我注重给学生传递一个信息: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用语文,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体验到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
例如,在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时候,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二、创设阅读环境,精读课文教师是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与调控者,即组织与调控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
和谐的阅读环境要求教师做到:一是活问。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下面就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加强朗读训练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读的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纪全琴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0期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
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提高。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词句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
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
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
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
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是口头运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熟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方法预习,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
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增强了教的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局面。
我们要通过课文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
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
有时,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
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教师才作讲解。
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上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
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于解答,发动学生可解决疑难。
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
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
”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是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
”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习得了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应用许多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的。
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
这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加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