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教学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52.54 KB
- 文档页数:2
《有机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
2. 使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有机合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合成、合成方法、合成路线。
2. 有机合成的原理:碳原子成键特点、有机反应类型。
3. 有机合成的方法: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4. 有机合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有机合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有机反应类型及机理,有机合成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有机物合成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方法。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有机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合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2. 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有机反应类型及机理,有机合成的设计方法和技巧等。
3. 准备练习题和思考题,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有机合成在药物、塑料、涂料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按照教学内容,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有机反应类型及机理,有机合成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有机物合成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有机合成的实际操作过程。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一个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有机合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有机合成课程设计前言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是有机化学家们探索新化合物的主要途径。
不论是研究基础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还是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过程,都必须经过有机合成的步骤。
因此,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有机合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有机合成的课程设计,主要涉及有机合成的一些基本概念、常用反应及其机理、以及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个课程设计,学习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有机合成的知识和实践,提高其有机化学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一、有机合成基本概念1.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式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式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蒸馏、提取、结晶等,化学方法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1.2 有机反应机制有机反应机制包括电子亲近反应、离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二、有机合成常用反应及其机理2.1 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反应。
本节将介绍取代反应的机理以及常见的应用,包括卤代烃的取代反应、醇酸性取代反应、有机卤化物的亲核取代反应等。
2.2 加成反应加成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单体分子通过共价键结合成为一个分子的有机反应。
本节将介绍加成反应的机理以及常见的应用,包括酸催化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等。
三、有机合成的实验操作3.1 实验设计有机合成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节将介绍有机合成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从化学反应的理论基础、反应物的选择和用量、反应条件的选择、产物的处理和分离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3.2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中进行有机合成实验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
本节将介绍实验室内的操作安全、反应器、试剂用量和固液分离等操作技巧。
总结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是有机化学家们探索新化合物的主要途径。
本文介绍了针对有机合成的课程设计,主要涉及有机合成的一些基本概念、常用反应及其机理、以及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个课程设计,学习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有机合成的知识和实践,提高其有机化学综合能力。
《精细有机合成原理》课程教学探讨精细有机合成原理是有机化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技术。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能够设计和优化有机合成路线,解决有机合成中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首先,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有机化学是基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进行研究的,对学生来说,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熟悉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建立起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的有机合成提供基础。
其次,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机合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掌握有机合成的技术和方法。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亲自参与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拓宽自己的科研视野和能力。
再次,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有机合成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有机合成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素养。
最后,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机合成往往需要多个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的实践,如进行合作研究项目,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合作。
综上所述,精细有机合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教学探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高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的设计与思考文章编号:1005-6629(2022)07-0027-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在认真解读课标、深刻理解教材并考虑到考试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知能实际和心理需求对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进行的多课时整合性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关注的焦点在于通过对同一主题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学习,将“点”状态知识结构化组合,将碎片式能力贯通性培养,将散落的科学观念统摄型建构,其目标指向为促进学生多元整体性认知结构的形成。
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机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
从知识的精髓看,两者是一致的,都是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从面临的问题看,合成方案的解析侧重于通过对已知方案中未知物质的分析、线路的评价和探究结果的表达,在方案的理解和体会过程中达成逆合成分析法的形成,而合成方案的设计,则是通过新合成方案的构造和反思优化,在逆合成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两者对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再从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看(见图1所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融合性。
依据以上分析,“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以有机合成为主线,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转化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以合成方法原理和特点的分析为重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有机合成的本质、价值,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单元的设计教学时段为三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为:第一课时,整理回顾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关注有机物碳架的构建和官能团引入方法;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穿插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培养。
第二课时,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转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生产实验中的合成方案的分析评价,体会有机合成的含义,学会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模块三》活动一》步骤二》《有机合成》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合成》教学过程设计王老师这几天正在为《有机合成》这节示范课发愁,因为他不知道对习惯的教学方式做何种改进才能使教学过程更科学合理。
情急之下,他向曾经指导过她的化学学科教研员李老师寻求帮助。
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王老师设计出了如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媒体整合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理念第一环节:为什么有机合成图片导入:图片展示配合讲解介绍身边常见的有机物,介绍最新的纯净物质的总数,以及有机合成的几个方向。
通过图片体会有机合成的魅力以及有机合成的意义。
初步感受有机合成的基础内容。
通过三组图片的给出和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合成带来的惊喜,严谨,对化学以及化学工作者的敬意,同时感受化学的无限神奇,充分吸引他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带领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整体思路中的第一部分,即为什么要进行有机合成。
从而完成了预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共同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第二环节:什么是有机合成提出问题根据前面内容,适时提出:什么是有机合成这一问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有机合成概念进行分析,回答教师问题。
“什么是有机合成?”这一问题的设立要求学生回答并不十分困难,学生能模糊地感受到有机合成的概念,但描述起来并不准确和科学,根据他们正在逐渐形成的概念和思维,及时的点拨,迅速地捕捉到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之上升形成科学的概念,及时强化和巩固知识内容。
得出有机合成的概念及任务。
为有机合成的方法奠定基础。
规范提升问题的提出和回答,直观形象。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炼,并适时给予学生评价。
形成规范化的概念,同时分析有机合成的任务。
形成科学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第三环节:怎样进行有机合成牛刀小试、初试身手适时导入:结合学生的发言,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有机合成知识的愿望。
《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有机合成》是化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内容涵盖了有机分子的合成方法、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为日后从事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下面我将介绍一份针对《有机合成》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让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种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有机合成问题的能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应用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1.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化学反应的机理和条件3.有机合成的实验操作技能4.有机合成在各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各种有机反应的机理和条件。
2.实验操作:设计一系列有机合成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合成有机化合物,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第一阶段: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为学生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反应的机理和条件等内容。
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示例,让学生建立起对有机合成的基本认识。
2.第二阶段:实验操作和技能培养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机合成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成有机化合物。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动手合成的能力。
3.第三阶段:案例分析和应用讨论选取一些有机合成在药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
《有机合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有机合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有机合成的核心方法和常见反应;3. 能够运用有机合成理论设计和进行合成有机物;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2. 有机合成的核心方法和常见反应;3. 有机合成的实际应用和意义;4. 相关实验操作和实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理论讲解(1)引入有机合成的概念和历史,介绍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2)讲解有机合成的核心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3)介绍有机合成中的常见反应类别和具体反应,如酯化反应、缩合反应、氧化反应等;(4)讲解实际应用案例,如药物合成、天然产物合成等。
2. 实验操作(1)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机合成反应实验,如酯化反应、还原反应等;(2)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和产物,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3)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产物结构和反应机理。
3. 实例分析(1)选择几个有机合成反应实例进行分析,如合成某一种药物或天然产物;(2)讨论合成路径设计、反应条件选择和产物纯度控制等问题;(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合成方案,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四、教学手段:1. 教师讲解、示范实验;2. 学生讨论、实验操作;3. 案例分析、讨论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成绩;2.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合成设计的表现;3. 学生对有机合成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有机合成作为有机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掌握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操作和设计合成方案。
同时,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高职《有机合成单元过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阐述了《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根据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及高职教学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有机合成;单元过程;实践教学改革《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是高职应用化工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学完基础化学、化工设备等基础课后,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强的一门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这门课的重要环节,承担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深化对合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与实际生产结合, 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精细化工领域技能型人才。
1 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课程实践内容涉及到安全知识、事故处理、常用反应装置,合成基本技术、波谱分析,单元反应实验(如硝化、卤化、氧化、缩合等)。
由于该课程实验内容知识体系非常零散,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内容偏重理论,脱离高职实际。
精细化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会选择合成路线;合成并分离纯化精细化学品;能正确选择并使用常规分析测试仪器对实验进行跟踪监测;能够收集、规范记录实验数据;优化条件;对实验结果能作出评价;能采用逐级经验放大法,根据小试结果制定合理的工业化生产方案;从上面的要求看,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精细化学品的开发流程。
而现在大部分实践教材的内容重点放在安全知识、反应实例的罗列上,所使用的教材虽然多为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但这些“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教材并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接受。
1.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这门实践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实验前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将这些反应的规律与特点一股脑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由学生照方抓药式操作,填塞式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1.3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有机合成教案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 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
2. 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试管、烧杯、滴定管等;试剂如有机物、催化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分组实验安排表。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有机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
2.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展示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2.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试管、烧杯、滴定管等;试剂如有机物、催化剂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3. 分组实验安排表。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介绍有机合成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演示:展示有机合成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强调注意事项。
《有机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合成、合成方法、合成途径。
2. 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碳原子成键特点、有机反应类型。
3. 有机合成的常用技术:催化、氧化、还原、卤代、硝化等。
4. 有机合成的应用:药物合成、材料合成、天然产物合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有机合成为例,讲解其原理和技术。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有机合成的反应过程和实验操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介绍有机合成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有机合成的实例,讲解其原理和技术。
4. 实验操作:展示有机合成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提出等。
4. 课程考试:通过课程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有机合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有机化学》2. 多媒体课件:有机合成反应过程、实验操作等。
3. 案例资料:有机合成实例及相关论文。
4. 实验器材:有机合成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新教育 上旬刊33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教材《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中第五节“有机合成”,属于新授课,是将已学的有机物及其反应规律进行系统串联、构建合成体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有机合成路线设计,能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合成问题,同时为有机合成的实施、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做铺垫。
一、教学主题内容与教学现状分析在知识上,学生已经知道了有机合成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碳骨架和转化官能团,可以进行简单有机物的短线合成,但缺乏将多种物质转化关联的合成方法;能力上学生对有机物的性质与结构有记忆辨识的能力,但在陌生情境中有效信息的应用能力、在设计路线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观念上,学生知道有机合成可以通过有机反应实现,但还需要强化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科学设计合成路线。
教学中,很多老师重官能团的转换而轻设计路线的模型,只是把这一课作为整合复习课,无法实现学生的认知发展。
而多年来,有机合成路线设计在海南高考中是必考题,这类题综合性强且抽象,情境新颖,重在测查学生的高阶思维,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每年的平均得分都很低。
二、设计思路和创新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有机合成案例的情境素材建议中包含长效缓释阿司匹林。
笔者遴选阿司匹林及其系列产品的合成史作为教学素材,使用单元整体设计的思想,对“有机合成”整节进行单元整体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笔者结合情境素材、物质合成和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单元教学的线索,以线索递进的原则进行单元整体构建,对每个课时进行结构化处理,融合化学史、有机合成和药物分子结构修饰进行整节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由于篇幅有限,下面只讨论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有机合成路线设计”。
在第二课时中笔者用阿司匹林合成发展中的几次关键合成(提取)覆盖本课内容中正推、逆推、综合应用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要求;围绕着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设置三个课堂探究活动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让学生自主构建、完善、应用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思维模型,把本课设计成为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路线设计课,见表1。
《有机合成》深度学习课例分析发布时间:2022-10-17T16:32:21.86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9月下作者:陈丽花[导读]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本文以《有机合成》的教学为例,基于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实课堂教学。
以常见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前世、今生及后世的合成发展为背景,以阿司匹林缓释片的合成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应注重有机物的结构对比、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引入及转化,进而实现构建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和分析方法等思维模型的深度学习。
通过教学活动的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问题意识,落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践行了“深度教学”,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
陈丽花揭阳第一中学 522000【摘要】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本文以《有机合成》的教学为例,基于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实课堂教学。
以常见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前世、今生及后世的合成发展为背景,以阿司匹林缓释片的合成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应注重有机物的结构对比、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引入及转化,进而实现构建有机合成的基本原则和分析方法等思维模型的深度学习。
通过教学活动的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问题意识,落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践行了“深度教学”,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有机合成课例分析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9-155-04一、教学背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2020修订) 》指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详细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方位体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对《有机合成》教学的认识一、有机合成的教学功能分析有机合成可以说是学习有机的最终目的。
教材在编写“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这部分内容时,不仅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路线设计的方法,体会有机合成对人类的重要影响,还借助各种活动性栏目帮助学生全面整合有机代表物、官能团、结构、反应、性质、转化和合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有机化学的内在联系和创造价值。
有机合成的教学既要关注其学科价值,又要关注其思想方法价值,真正落实其三维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可以知道什么是有机合成,知道人工合成有什么意义,了解怎样进行有机合成;能够知道有机合成的关键是“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了解碳骨架构建的一般方式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过程中的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合物的衍生关系;从一个侧面认识化学与STS的关系,如有机合成在医药、军工、化妆品、材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是有机合成教学的学科价值。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在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中,顺推合成是一种基本思路,另一种更有创造性的思想则是逆推合成;能够体会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差异,提高思维品质和能力。
这是有机合成教学的思想方法价值,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有机化学合成是最能体现化学创造性的地方,体会人工合成的重要性,认识有机化学合成的魅力;体会“绿色合成”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原则,认识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
这是有机合成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贡献。
二、有机合成的深广度分析有机合成知识既是对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等基础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又是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升华。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在系统总结有机化合物的衍生关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机合成的关键——“碳骨架的构建”与“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以及有机合成设计的重要方式——“逆合成分析”。
“逆合成分析”要放在一个有机合成大框架下认知,不能与整体割裂开。
FRI ND OF MI L INDUS TRY6学术研究化工之友2007.N O .11《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是高职精细化工及相关工艺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
该课程从精细化工行业有机合成的岗位群出发,按照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的分类,重点介绍精细有机化学品合成中常见单元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工业实例讨论单元过程的一般技术。
该课程有以下特点:①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应具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先修课程知识;②一个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往往是一个或若干的反应单元过程的应用,因此每个单元过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但在授课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章“各自为重”的现象,相互之间独立关系有余而联系不够;③实践性强,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有感性认识;④单元反应机理抽象复杂,精细品的合成流程、设备多种多样,老师授课时要解释清楚,需要花较多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有限的学时数,把这门实践性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单元过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具备设计精细品合成工艺流程和工艺优化选择的能力,并且能为以后走上生产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在教学中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1精讲要点,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合理安排课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课程要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贯穿在这门课程的全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研究教学内容,精讲要点,突出重点,解释难点。
每一个单元过程的反应式如磺化、硝化、卤化、烷基化、酰化、氧化、还原、缩合、重氮化和重氮盐转化等在有机化学官能团体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均详细学过;各单元过程的反应理论在也初步了解,如芳环上的卤化、硝化、磺化、烷基化、酰化等反应机理均属于亲电取代反应,脂肪族取代反应以亲核取代反应居多,卤素对烷烃和芳香侧链的卤化、不饱和烃的加成卤化、空气液相卤化、聚合等反应机理都属于自由基反应。
因此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
在讲授有机反应物与无机试剂之间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式的配平在单元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平衡的有机反应式是决定反应物配料比的基本依据,也是计算产品收率和原料转化率的重要依据,在讲解时应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讲授每一单元过程的影响因素时,物理因素的影响如浓度、物料配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溶剂、催化剂、物料的纯度、反应介质的p H 值、反应的终点控制、反应设备的选择、传热等因素应根据具体的某一单元过程应重点讲授,特别是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的影响。
单元反应类型、合成工艺应重点讲授并应突出如何组织、设计、分析工艺流程及工艺过程的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工艺条件是怎样确定的;对于每一个单元过程的应用实例,可以选择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产品加以说明,使学生活学活用,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每次课的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授课内容必须跨越的障碍,因此,老师必须授给学生解惑的思路和方法。
有些章节只作一般性了解,还有一些章节可删去不讲,让基础好、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自己深入学习。
高职《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教学探讨吴梅青(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2)摘要:根据有机合成单元过程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与体会,对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旨在突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机合成单元过程启发渗透式教学考核方法职业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862(2007)06(a )-0062-02实验,处理数据,撰写论文。
学生得以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接触最新的技术动态,使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前沿,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加强实验室管理从学生实训角度看,加强管理第一是加强实训部与教学部门的协调统一,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二是在实验设置上,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培养学生动力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的意思出发,充实综合型、设计型、开发型的实验,并按专业功能分为四个教学层次:演示、一般、提高、创新。
第三加强教师之间的协调勾通,统一思想,在充分讨论之后,统一实训考核标准,统一实验操作规程等。
如在强调仪器还原及仪器维护的重要性,认为不仅可以减轻实验管理工作负担,提高仪器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具备起码的专业素养。
总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的目标,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实际动手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围绕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化工设计、实验和化工工艺、过程与系统方面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实践性环节成为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载体。
参考文献[1]张健等.建校内“实习基地”辅助实践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1,67(1):47-49.[2]董声雄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02,71(1):75-77.E CHE C A 263 FRI ND OF M I L INDUS TRY学术研究2007.N O.11化工之友2采用启发渗透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现行的教学以课堂为主,以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老师被动灌输的知识,学习一些没有感性知识的东西。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空间想象力不强,对多数单元过程的工艺流程不能理解,并且这门课程和已学的有机化学、化工分析、化工原理、反应分离工程等课程关系密切。
针对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启发式和渗透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渗透式。
在讲授单元反应过程影响因素时,力求严谨;在讲授单元反应原理和单元反应应用实例时,有选择性的讲解,特别是讲到具体的精细产品的合成时,事先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先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授C-酰化时,组织学生结合C-烷基化的内容,找出两单元反应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两者的反应机理都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由于烷基的供电性,C-烷基化是一个连串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的温度、反应物的配比和反应时间,避免较多的副产物生成;由于酰基的吸电性,在芳环上引入酰基后,其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不易发生多酰化、脱酰基、分子重排等副反应, C-酰化收率一般较高。
在讲授工艺过程及具体的某一精细品合成工艺时,要求学生联系在工厂见习所学的知识先自己看书,然后采取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再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较深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授有机合成反应新技术一章时,先要同学自学并查阅相转移催化反应、电解有机合成、光有机合成、生物化工合成技术等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在课堂上做专题报告,共同研讨新技术、新工艺,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突出重点、指出问题,以弥补单纯讲课的不足。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有机合成单元过程中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不断获取新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联系工程实际,以具体的生产实例贯穿于各单元操作的讲授中;将丰富的科研实践渗透在理论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烷基化这个单元过程后,带学生去专业实验室,完成以间甲基苯胺为原料合成N,N-二乙基间甲苯胺的实验。
实验之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所学的理论自己确定反应条件。
一些学生开始确定反应温度在205-215℃下,间甲基苯胺、乙醇、浓硫酸按1:3:0.1的摩尔比混合均匀,在压力为3M Pa下保温4~6h,实验就可以成功,收率会较高。
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反应时间长、收率低,有的同学实验没有做出,原因是学生用的工艺参数是合成N,N-二甲基苯胺的工艺参数。
于是经过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确定了反应温度在220℃左右,物料配比在1:2.5:0.1之间,反应时间在6-8h之间,实验顺利完成。
学完酰化后,学生得完成以邻苯二甲酸酐和异辛酯为原料合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实验。
通过这样一些操作性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
学完卤化一章,带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以甲苯为原料合成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的生产工艺,在参观过程中,要求同学了解化工设备和管线的布置,工艺参数及其如何调节,反应釜的外形结构、出料口和进料口的位置、物料的回收利用、物料的配比等。
通过这样的实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必须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从现场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回忆、联想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在带队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事故如何及时处理等,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结合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有机合成单元过程是核心专业课,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图表、工艺过程,单元反应历程的描述、浓度、温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温度和压力的相互影响、化工设备的立体结构、工艺流程中物料的动态过程等内容,单凭老师口头讲解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脑海中的想象也十分困难,很难跟上讲课的思路和进度,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效果不理想。
为此,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购买相应的仿真软件、拍摄具有先进生产装置制作电视教学片、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本课程的电子教案等。
这样,使原本难学的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节省了教学时间,利用这点节省的时间可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或结合实际进行讨论,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杂、抽象的精细合成过程更加形象化了,学生也能从中获取较多的专业信息,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5改革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机合成单元过程》是精细专业的专业课的一门主干课程,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占30%。
但这种考试方式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不能考察出学生对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情况。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平时、期末考试成绩、小论文写作、实验考核等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