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校园文化_作为一种隐性教师教育课程
- 格式:pdf
- 大小:371.89 KB
- 文档页数:5
大学心理学难题和易错题(预览)【【【例(辅导技术)模块:1、心理辅导员把来访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来访者的技术是()。
AA.简述语意技术;B.澄清;C.提问;D.具体化2、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的表达其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的技术是指()。
CA.共情技术;B.立即性技术;C.具体化;D.内容反应3、辅导员指出来访者自身存在的矛盾,让来访者透过自己言语和非言语的不一致,觉察到自己尚未留意的现象的技术是指()。
DA.情感回应;B.共情;C.具体化;D.面质技术4、心理辅导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叙述,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变化,并表达对来访者关注和理解的技术是()。
BA.简述语意技术;B.倾听技术;C.提问技术;D.澄清技术5、心理辅导员辨认、体验来访者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中明显或隐含的情绪情感,且反馈给来者,协助来访者察觉和接纳自己的感觉的技术是()。
BA.共情技术;B.情感反应技术;C.具体化;D.澄清技术6、心理辅导教师对来访者模棱两可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进一步详细叙述的技术属于AA.澄清技术;B.具体化技术;C.提问技术;D.面质技术7、心理辅导员对在辅导过程中影响辅导关系的语言、行为、情感、不平常的心理状态,予以敏感地察觉和单程的沟通与处理的技术是()。
BA.共情技术;B.立即性技术;C.具体化;D.内容反应8、准确觉察他人的内在世界并恰当的表达出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的技术是指()。
BA.情感回应;B.共情;C.具体化;D.内容反应】】】单选:1、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是通过下列哪种方式实现的?()AA.从众;B.环境对心理的感染;C.直接同化;D.间接同化2、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好孩子”的道德取向属于()。
A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道德水平3、陈述性知识一般以 ( )形式在头脑中贮存和表征。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其教育功能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着力于凸现绿色、人文特色,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新的校园格调,构建集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为一体的优雅校园美育环境。
一、建设和谐而富有灵气的绿色校园,完善校园实体美育环境。
校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
进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充满生机和活力,都有人文的内涵,让校园处处渗透人文的精神文化气息。
校园建设的理想目标就是“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
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突出融现代化意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特点,力求创建品味高雅的可视、可感的艺术环境。
整修一新的校门,线条简洁、明快,富有动感和活力;金色的校名在红色大理石的映衬下煜煜生辉;电动大门与高敞的门厅相映成趣,富有现代感;门厅墙壁上大幅壁画“江山如此多娇”,气势恢宏,意境深远。
校园内,竹园、紫藤园,配以凉亭、石桌石凳,环境幽雅;梨园、李园、杏园,绕以曲径,独有情趣;由花木构成的绿墙,开花时,山花浪漫,花落时,绿意浓浓。
修剪整齐的草坪,布局错落有致的花树……一切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培养了一种崇尚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雅境,而且蕴涵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校园文化长廊的设计与建设上,立足提升学生现代人文素养这一核心,突出融现代化意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于一体,建立学校环境人文美的内核。
校园文化长廊的规划与建设,主要结合学校的功能分区进行。
2024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一、单选题1.大学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其根本角色是()A.服务者角色B.研究者角色C.教学者角色D.应用者角色【答案】:C2.高校教学计划是按照()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高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A.课堂教学目标B.高等学校培养目标C.教育法律法规D.学科教学目标【答案】:B3.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高校的教学与研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 —B.高校的教学与研究是两种活动过程有别的活动C.现成的研究成果都能直接作用教学内容D.现成的研究活动未必都能直接引入教学过程【答案】:C4.“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哪一类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A.实践性知识B.文化知识C.条件性知识D.本体性知识【答案】:D5.在自主性学习中,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A.主体B.客体C.教师代替学生思考D.学生依赖教师【答案】:A6.以下关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关系的结论中,正确的说法是()。
A.教学是重点,科研是基点,服务是支点B.教学是源头,科研是重点,服务是深化C.教学是根本,科研是源头,服务是深化—2 —D.教学出效益,科研出成果,服务出课题【答案】:C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用在教师身上,可以反映教师的职业具有的一个特征是()。
A.长效性B.复杂性C.独立性D.示范性【答案】:D8.“为科学而生活”的办学理念以及“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的自由教育思想突出的是高等学校()。
A.培养专才的职能B.发展科学的职能C.社会服务的职能D.培养通才的职能【答案】:B9.高等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
下列关于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并不是所有的高等教育都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那些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促进人的发展。
2024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一、单选题1.高等教育是国家有组织地传播主流思想意识和()的重要途径。
A.科学精神B.行为规范C.社会价值观D.公共事务【答案】:C2.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悲观失望,难以自拔;面对某些生活事件,往往只考虑眼前利益,很难全面长远的看问题。
这说明其情绪具有的特点是()。
A.强烈性B.敏感性C.波动性D.狭隘性【答案】:D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外部途径的是()。
—1 —A.微格教学B.岗前培训C.团队合作D.职中训练【答案】:A4.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
A.依法执教B.教书育人C.团结协作D.爱岗敬业【答案】:B5.教师的威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但其威信一旦形成,即具有其()。
A.强烈性B.稳定性C.波动性D.外显性【答案】:B6.高等学校的()是指依法举办高等学校的政府、组织和个人。
A.办学者B.管理者—2 —C.执行者D.举办者【答案】:D7.大学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其根本角色是()A.教学者角色B.应用者角色C.服务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答案】:A8.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特征的是()。
A.时间的短暂性B.影响的肤浅性C.评价元素的多样性D.空间的广泛性【答案】:D9.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
A.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B.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C.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D.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答案】:A10.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3 —要,这表明了()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B.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C.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功能D.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答案】:A1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A.课堂教学B.讲座报告C.研究生团学组织和班级组织D.导师引导【答案】:A12.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期货交易所应当及时公布的上市品种合约信息不包括()。
A.成交量、成交价B.持仓量C.最高价与最低价D.预期行情【答案】 D2、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有多久了()A.20多年B.30多年C.50多年D.与大学有同样长的历史【答案】 D3、动作技能根据所涉及的骨骼、肌肉以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性动作技能与()。
A.连续性动作技能B.封闭性动作技能C.粗大性动作技能D.工具性动作技能【答案】 C4、人们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称为()。
A.凝聚性B.从众C.社会助长D.士气【答案】 B5、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A.避免失败者B.力求成功者C.自我实现者D.追求荣誉者【答案】 A6、某交易者于4月12日以每份3.000元的价格买入50000份上证50E、TF基金,总市值=3.000*50000=150000(港元)。
持有20天后,该基金价格上涨至3.500元,交易者认为基金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潜力,但又担心股票市场下跌,于是以0.2200元的价格卖出执行价格为3.500元的该股票看涨期权5张(1张=10000份E、TF)。
该交易者所采用的策略是()。
A.期权备兑开仓策略B.期权备兑平仓策略C.有担保的看涨期权策略D.有担保的看跌期权策略【答案】 A7、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 B8、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连接成更大的单元,从而扩大记忆的容量。
这种记忆信息编码策略称为()。
A.组块B.组块化C.替换D.比较【答案】 B9、(2021年真题)机构甲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机构乙为股权投资基金财产保管机构,机构丙为管理人委托的基金份额登记机构,以下属于该基金服务机构的是()A.丙B.乙C.甲、乙、丙D.乙、丙【答案】 D10、在人际交往的(),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简答题简述教学的任务。
参考答案:【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任务的掌握。
【参考答案】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单选题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
A : 与他人基本相同B : 与大家保持一致C : 被他人认可D : 与他人相接近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单选题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是_____。
A : 苏格拉底B : 夸美纽斯C : 培根D : 梅伊曼和拉伊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英国哲学家培根 (1561-1626) 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培根猛烈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院哲学,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此外,1623 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梅伊曼和拉伊是首次提出以及首次创作《实验教育学》的人。
4、判断题知识等于智力。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知识的多少与智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相同。
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
【命题立意】考查知识与智力之间的关系。
【错因分析】对知识与智力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
5、判断题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理论学习:高师实践教学的潜课程[摘要]目前实践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实践教学的改进多停留在量的积累方面,理论与实践相互分离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以潜课程的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使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成为理论学习这一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
以实践的方式学习理论,需要整合教育理论内容,倡导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自主研读、主题讲授、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坚持本科教学的理性品质。
[关键词]教育理论学习高等师范实践教学潜课程教育部2001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实践教学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实践教学的改进多停留在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延长实践教学的时间等量的积累方面,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非常薄弱,它严重制约了所培养人才素质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教育部日前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把“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如何用好这一学期的时间,甚至产生大于一学期的效果呢?这不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的问题。
一、分离: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现状在论及实践教学的内容时,一般认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个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创新学分、毕业论文等环节”,“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三个子系统(或称模块)”。
这些观点代表了我国实践教学的主流思想。
虽然都认为实践教学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现状还是十分明显的。
实践教学被看作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范畴,学生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以前必须先拥有教育理论,然后把学习的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在运用的过程中,验证、延伸和拓展理论。
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传统德育主要是通过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来实施。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化。
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德育课程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要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德育应从单一的道德知识灌输向灵活多样的注重情感体验的模式转变,隐性德育课程以它在德育中的优势日益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切实的意义。
一、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同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交集。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的著作《课堂生活》首次明确提出了“隐性课程”。
杰克逊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上的成长,他把这种“非正式的、潜在的一部分的、暗默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
“隐性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
作为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相对于学校显性课程(也称为常规课程或正规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
“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也就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其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
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
它具有非计划性和内隐性、潜在性和无意识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建设黎昌友(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地形成的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各种校园特质的综合体。
通过它可以反映一所高校的棱风、梗貌和办学特色。
根据校园文化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特色.高师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应强化“师范”意识:围绕师范技能开展系列活动:利用优秀毕业生资源。
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密切关注社会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特点: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整体文化的指称.包括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体制与制度.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理想信念、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文本、艺术、体育活动等。
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概念。
近几年来.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悄然兴起,并且日益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借助学校载体所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通过它可以反映一所高校的校风、校貌和办学特色。
本文拟从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实践.探索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
一.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I、教育性高师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层次形态.它受制于社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文化。
它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优化校园文化旨在优化育人环境.使得广大师生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
这无疑表明校园文化不能忽视教育这个前提。
尽管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如果体现不出教育的职能.那么,校园文化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载体。
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得到教育和锻炼.逐步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
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外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分广阔的天地。
校园文化活动大都是在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其主体是学生自己.这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意识。
如果校园文化活动只是单一地体现教育性而忽视对广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不会热情地参与这些活动。
1、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cA.技术人才;B.学者;C.高级专门人才;D.研究型人才2、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 )。
cA.教学与研究相结合;B.自由讲学;C.教师强调讲授法;D.自由听讲3、老年大学的出现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
bA.法治化;B.终身化;C.国际化;D.民主化4、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
BA.专科教育;B.博士后阶段;C.本科教育;D.研究生教育5、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要,这表明了()。
C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B.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C.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D.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功能6、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做到()。
DA.追求同质化;B.避免过度综合化;C.提升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水平;D.加大应用型学科门类的比重7、教育的基本规律涉及到()。
DA.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B.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C.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关系;D.A和B8、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
BA.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B.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C.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D.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9、下列有关教师职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A.职业的一种;B.一种专门职业;C.学术性职业;D.实践性专业10、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
AA.终身学习;B.教研结合;C.创新实践;D.反思经验11、决定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是()。
BA.沟通能力;B.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C.道德水准;D.组织管理能力12、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最低学历应是()。
BA.专科;B.本科;C.硕士;D.博士13、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A.终身的;B.有阶段的;C.创新的;D.以上全是14、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客体因素的是()。
BA.思维力;B.学习目标;C.记忆力;D.兴趣15、主张学习是动物和人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获得或改变行为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行知先生的办学心愿。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其教育功能可通过学校“爱满天下”的精神因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来实现。
一、以人为本,营造“爱”的校园环境陶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是学校的大事。
校园环境就其内涵而言,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指绿色环境建设。
丛丛绿林、株株花木、花香鸟语、曲径通幽、天地人和谐相处。
绿色环境为学生创造一片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
校园环境第二层面的含义指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要从富有灵气的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出来。
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优美、整洁的自然布局固然为师生营建了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但学校文化追求更多的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的内涵,每一块顽石都富有灵性,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开拓进取,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
如我校岑溪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园绿化、美化为基础,创造外在的和谐美视觉效果,同时注重与人文思想有机的结合。
在校园绿化和景观规划中,我校充分重视校园三个领域的建设,即个人领域、小集体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建设。
在这三个领域的建设中充分给师生的心灵留下一个空间。
如在“个人领域”,亭中的坐凳、林中的石子路、建筑角落……张弛有序的校园环境,可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师生都愿意在那里驻足欣赏。
那道绘制古代四大名著图画的风雨长廓,既为师生上下课提供一条遮风挡雨的温暖走道,同时也给人们古典文化的熏陶。
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 最初是由杰克逊使用, 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 是指学校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 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隐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对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完成小教师资的培养任务, 为小学教育输送更多合格、优秀的人才, 高师教育不仅要发挥显性课程的优势与作用, 更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功能。
一、充分发挥物质资源优势, 增强感染力学校建筑物、文化设施、自然环境、班级、教室等是隐性课程的外在表现。
和谐、优美、积极的学校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 可以塑造人的美好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激发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约束与控制不良风气与行为, 增强学校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高师教育更应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现有物质资源优势, 并在此基础上, 开辟艺术画廊、科技橱窗, 名人名言、校规校训、荣誉榜、广播站等, 使学生在优美、积极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积极向上因素的感染和鼓舞, 以利于更好地投身于光荣的教育事业。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优化交往模式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上, 包括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育人活动的顺利进行。
高师教育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 而且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小学教师的重要使命, 人的培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将来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我国教育发展的速度。
因此, 高师教育要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做起。
学校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文化、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同时, 增强民主、互助、合作意识,并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学试卷1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
DA.注意定向阶段;B.获得和保持阶段;C.练习和强化阶段;D.记录阶段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BA.实现素质教育;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加强理论教学;D.注重实践教学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
B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B.强化专业教育;C.提高审美情趣;D.提高人文素养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B.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D.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
CA.个人本位论;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社会本位论;D.政治统帅论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
A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高校培养目标;D.教育工作原则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
B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
DA.教学目的;B.重点难点;C.导入新课;D.讲授新课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A.郝钦斯;B.阿德勒;C.布鲁纳;D.贝格尔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
B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C.科学主义课程观;D.结构主义课程观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
CA.确定重点难点;B.选择教学方法;C.设计教学过程;D.教学反思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D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13、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一、单选题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为( C )A.问题学生B.品德不良的学生C.正常的学生D.学习困难的学生2. 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是:( C )A.健康、和谐、平和 B.平静、快乐满意C.平衡、有序、和谐 D.满足、淡然、快乐3.素质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 A )A.禀赋 B.天资 C.资质 D.天赋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 D )A.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B.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C.问题本位的综合课程 D.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5.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是:( C )A.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B.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唱一和”的关系D.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家长为主体而进行6.合理选择职业应做到( A )A.了解自己、职业和社会B.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C.了解职业的D.了解社会的需求7.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一般包括( B )A.五个阶段 B.六个阶段C.四个阶段 D.七个阶段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内容中,不属于学生自然情况的是:( B )A.学生个人情况B.学生学习成绩C.学生的既往史D.学生的自我评定9.就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A )10. 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模式应该是:( D )A.主要是家长会、家访、家长来访B.家校共同研究C.家校共同探索D.除常规的联系方式外,家校应共同研究、共同探索二、多项选择题1.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ACD )A.调查呼吁阶段B.尝试推行阶段C.尝试起步阶段D.发展推进阶段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是( AC )A.心理咨询 B.心理治疗C.心理健康教育课程D.全面渗透3. 学校应坚持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有( DE )A.以学生为主的策略B.以家长为主的策略C.以学校为主的策略D.中立性策略E.客观性策略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方法有:( BDE )A.访谈法B.观察法C.Q分类法D.问卷法E.测验法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级、高级功能分别对应的具体功能是( ABC )A.预防心理疾病B.提高心理素质C.消除心理疾患,D.进行职业辅导三、判断题1.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看,两者存在着诸多共同的因素,所以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互相取代。
2022-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
A.刹帝利B.吠舍C.婆罗门D.首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古代印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受教育权利也从高到低,从有到无。
3.为了帮助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教师进入教室的时间应该是()A.课前半小时B.课前2-3 分钟C.听到上课铃声时D.等上课铃响过2 分钟正确答案:B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被称为()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化理论D.关系理论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贾德1908年提出了解释学习迁移的类化理论。
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
他倾向于把两个情境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而强调经验概括化的重要性。
贾德还认为,学习者概括化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据此,人们将其理论称为“概括化理论”。
5.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是有问题行为B.没有问题行为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D.也有问题行为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问题行为是学生长期缺乏社会导向能力而适应了不良情境,或者屈从于外部诱因,或是由于内部冲动的结果。
它不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专利”,成绩好坏和问题行为无太大的关联。
6.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的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C.辐合型D.发散型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暂无解析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2010·8A 摘要:师范生的职前专业发展不仅是在教师教育者指导下实现的知识习得、技能演练的人为培育过程,更是在文化浸润、环境熏陶中发生的自然化育过程。
当前高师院校采取的三种经典职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共同特点是显性化、理性化,其缺点是无法深入师范生的潜意识层面。
高师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师教育资源,是师范生学会教书的一本活教材。
高师校园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生态育师机制与文化濡染育师机制化育着师范生。
范导、习染、催化、渗透、感召是其教师教育功能实现的独特方式和渠道。
关键词:高师院校;校园文化;育师机制;教师教育课程中图分类号:G 6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0)08-0024-05*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师范生专业成长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08SYB11,主持人:龙宝新)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0-03-20作者简介:龙宝新,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710062)讲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及教师教育研究。
高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师教育课程龙宝新导引教师专业成长,加速教师专业成熟,是教师教育事业的本然使命与根本追求。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接受师范教育与职后再教育是其两大环节,二者相互配合,共同肩负着成就教师“专业人”身份的重任。
其中,前者主要担负着夯实教师的专业基础,帮助教师实现预备专业化的重任,它是促成师范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枢纽环节。
然而,在教师职前专业化研究中,学者们过于偏重那些显性发展途径,如专业知识授受、专业技能传习、专业道德教化等,而对那些隐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有所忽视。
这就导致当代教师职前教育改革始终没能突破培育论的瓶颈。
教师专业成长不仅是在教师教育者指导下的知识习得、技能演练的人为培育过程,更是在文化浸润、环境熏陶中发生的自然化育过程。
依靠校园文化润泽之路来促成教师专业成长,就是教师职前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
在本文中,我们试图对这一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性基础及实践路径加以探讨,以期能为深化高师院校的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其教师教育效能贡献绵薄之力。
一、对三种经典职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审视就目前而言,教师教育的主流趋势是走向“三本”,即“教师为本”、“经验为本”、“实践为本”。
要顺应教师教育走向“三本”的主流,这就决定了教师职前专业发展遵循不同的规律,需要不同的路径。
在专业学习的大部分旅程中,师范生接触的是虚拟教育实践和间接教育经验,接触的是从教育实践中抽象、截取出来的死知识与技能片段,故需要借助于校园生活来“复活”专业知识,“连接”专业技能,激发专业情感,进而将教师专业发展牢靠地建立在鲜活、真实、整全的教育生活之上[1]。
这就需要校园文化的介入和辅助。
在当前,许多师范院校始终将校园文化视为校园的点缀和修饰,而对其内隐的促进专业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以下三条“去文化”式的专业发展路径仍旧占据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主阵地:专题探索教师教育242010·8A(一)专业知识学习依托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学习来深化师范生对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是高师院校促使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主路径。
在大学课堂上讲授教育理论,在专家讲坛上探讨教育学问,在毕业论文中探究教育学术,开设以系统的教育学科群为支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高师院校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认识的常规渠道。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论修养,是师范生学会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其实现预备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但它绝非师范生走向专业成熟的充分条件。
专业知识与教育实践之间毕竟是有张力的,知识与实践间的“间距”是恒在的,专业教育观念难以撑起教师教育的大厦[2],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教师从教能力的增长之间并非同步关系。
显然,师范生走进师大的主要目的是“学会教学”、“学会教书”,而非用专业知识来填充大脑,沦为一个教育理论的“容器”。
高师院校存在、发展的生命在于其为师范生的终身专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未来事业成功、成就名师追求做好专业的铺垫。
这就需要高师院校一如既往地继承“专业理论教授与探究”的主业,只不过是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艺术,彻底改变“管教不管用”的弊端。
因此,高师院校必须利用自身的力量和资源来帮助学生“稀释”专业知识,消除专业知识的抽象性,促使专业知识发生由虚向实、由死向活的转变。
笔者认为,育师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将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专业技能训练以对系列教师技能,如“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的训练为内容,以开展“五分钟讲课比赛”、开设教师技能课、开展微格教学实践为舞台,把教师从教实践所必需的专业能力肢解成为一个个“技能”来分项训练,是当代高师院校推进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第二渠道。
专业知识改善的是师范生的专业思维,专业技能改善的是师范生的专业行动,二者共同服务于师范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实际上,高师院校中所言的技能都是从教育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技能,它们最需要的是在实践中的整合与调配,需要的是基于直接教育经验的链接和黏合。
实践是复杂的、残缺的、无结构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多样化的技能,更需要教师创生新技能、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故此,师范生需要的不是零敲碎打式的专业技能训练,而是在参照大学教师完整、具体的教育生活方式基础上将之组织起来,生成应对未来教育情境、教育真问题的模块式方法群和实用性教学方式。
可以说,大学教师的授课实践和为师之道就是师范生未来教育活动方式的原型,就是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育的潜在课程资源。
在高师校园中,大学教师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形成提供了最生动、最鲜活、最完整的范例和教材,其效能是任何单项专业技能训练所难以企及的。
(三)专业实习活动实习、实践是师范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能,学会用专业的思维、方式、策略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生成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构成了高师院校推进师范生职前专业化进程的杀手锏。
通过开展见习、试教、顶岗实习,师范生找到了专业知能的接合点和交汇点,获得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体验和经验,习得了灵活运用专业知能的艺术,不愧为教师职前专业发展的关键之举。
然而,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师生并未获得正式教师才会有的“亲身感”和“身份感”,其专业责任意识、专业情感操守不可能得到深层发展,故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实践不可能在教育实习阶段发生。
所以,高师院校需要寻求一种能够使学生全身心“卷入”的专业发展路径,需要一种师范生能够长期置身其中并受到立体教化熏陶的专业发展方式。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教师教育功能。
统观以上三种经典教师职前专业化路径,我们认为,其共同缺陷是:高度显性化,理性、意识的参与程度较高,需要师范生足够的精力投入才有保证;师范生参与的深度有限,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层面,专业情意、专业人格难以形成,堪称身体与头脑的训练;较强的人为性,专业知能传习及实践训练具有不同程度的虚拟性,难以与真实教育情境完全接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性与潜隐性;明显的个体性特征,专业学习的主导形式是师范生的个人行为,群体间的互动影响、大学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形态、校园的自然景观及其符号形态没有成为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资源等。
实际上,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就是一部鲜活的教师教育教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因素的功能,师范生职前专业发展就可能突破经典专业发展方式的瓶颈,为全面提升教师教育的品质与水准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这样,破解高师校园文化的奥秘,发掘其内蕴的教师教育资源,探究其与师范生专业发展间的内在关联,就成为我们探索第四条教师职前专业发展路径———文化浸润之路的首要环节。
二、高师校园文化内蕴的两种教师教育机制校园文化是师范生栖身其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是师范生专业腾飞的基点,与校园文化互专题探索教师教育252010·8A构共生、同步发展是师范生专业成长旅程中的核心事件。
校园文化内隐着促使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机制,它就是师范生学习如何教学、如何从教的大课堂。
所谓校园文化,它是指校园中的人、事、物在交互作用、多边互动中生成的一种文化生态和精神场域,是师生社群共同构筑起来的以教育学习活动为内线的独特文化景观。
对高师学生而言,校园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场景和精神氛围。
在校园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成长,在创生校园文化中走向成熟,是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维。
在高师院校中,校园文化与师范生专业发展之间是共生共强、共赢互利的关系。
正是如此,探明高师校园文化内隐的教师教育因素与机制具有其深层意义。
(一)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校园文化与知能传习不同,校园文化催生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方式是独特的,它采取的不是教化、言说、训导,而是召唤、熏陶、浸润、习染。
这些方式的形成源自其教育资源———高师校园文化的独特性。
与学科式教师教育课程不同,校园文化这种隐性教师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性:其一,积累性与渐变性。
在高师校园中,师生是流动的,校园景观是变化的,规则制度是不断完善中的,而校园文化的内核精神却是“变化中的不变”,是流转中的永恒,尤其是那些大师、学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常常以教育传统的形式长存于世。
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历史上创造的优秀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储藏之所,在师范大学的教育传统中沉积着数代“大学人”的精神财富。
同时,现象塑造本质[3],事件创造精神。
高师校园中的教育事件川流不息,教育事象生生灭灭,师生员工代代更迭,不断型构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
因此,校园文化是一种渐变中的育师课程资源。
其二,符号性与主题性。
校园文化中,一切自然事物、景观的存在都不仅仅是为了实用,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蕴,承载着校园的主流精神。
从这个角度上讲,校园文化是一种符号性的存在物,是将物质世界与大学人的精神世界关联贯通起来的桥梁。
同时,高师校园文化的意义又非零散的,而是倾向于与主流校园精神的接轨,并向之汇聚。
这些主流精神就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主题。
高师校园文化的主题精神一旦形成、定型,就会像水波涟漪一样泛化、波及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将之投射到校园所有景物、景观、景象之上,给之赋予了某种精神基调(tone ),进而将校园文化中“模糊、杂乱的文化现象符号化”,将“杂乱纷繁的符号群系统化”[4],最终促成了高师院校文脉的形成。
其三,区别性与封闭性。
高师校园文化是其综合个性的展现,是它与其他院校相区别的文化标识,是师范大学存在的重要见证。
“个性即存在。
”每所师范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传统,都有自己一脉相承的教育精神,都有自己独特的教风学风。
它们使高师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具有了界限和差异,使每所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教师具有自己特有的风格风貌。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所师范院校的个性文化形态是其师范生未来教育风格形成的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