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底和高 (2)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0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能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图形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需要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几何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2.难点: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高的位置在哪里?高的长度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高的定义和画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同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如何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高。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画法和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
2. 教学难点:底和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房屋的高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引导学生思考底和高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底和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
底:三角形任意一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
(2)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a. 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
b.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得到高。
c. 标记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3. 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2)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底和高的概念、作法及应用。
6.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底和高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时,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3. 在练习环节,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底和高的概念2. 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作法3. 底和高的应用七、教学资源1. 教材2. 实物模型或图片3. 练习题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等。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底和高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底和高的应用能力。
《认识底和高》(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教案班级:课时:课型: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会了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但真正理解高的含义和在图形中确定一点画出对边的垂线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高以及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因此,教师尝试从人的身高引入帮助学生理解“高”的含义,同时将图形剪下,把“平面”变为“立体”,让学生尝试操作和独立作图,继而认识高,并且会画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高。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用三角尺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房子离小河有多远?应该怎样测量?师:同学们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呢?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简图:师:去小河,怎么走最近?有没有同学上台画一画呢?学生上台作答,教师指导。
师: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称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些距离中,什么线段是最短的呢?生: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和垂线段息息相关。
(板书:认识底和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四年级垂线段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高,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
(1)理解限高的含义。
师:同学们知道“限高”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想知道“限高”的意思,首先我们要观察这个桥洞可以看成什么图形?生:梯形。
师:简化成梯形之后同学们合作探究,尝试着画一画,想一想“限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合作交流,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出示动画,指明高的位置。
师:所以“限高”指的就是这个梯形的“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
(2)出示教材第54页例1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探究新知(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①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4页例1的平行四边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的位置。
③ 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并强调高的含义。
④ 学生尝试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出高。
(2)认识梯形的高① 提问:梯形的高是什么?②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54页例1的梯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高的位置。
③ 教师讲解梯形高的定义,并强调高的含义。
④ 学生尝试在梯形上画出高。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第55页“课后作业”第1题。
2. 完成教材第55页“课后作业”第2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并会画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高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巩固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认识梯形的高”的教学过程。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1. 教学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物品,如平板电视、书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教案:认识底和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底和高的概念。
2. 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底和高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底和高的概念,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底和高的意义,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知识,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有哪些特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平面图形的两个重要概念——底和高。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1)底的概念:在平面图形中,与图形的一边平行的直线段称为该图形的底。
(2)高的概念:在平面图形中,从底到与底平行的另一边的垂线段称为该图形的高。
3. 举例说明通过举例说明不同图形的底和高,如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观察并识别这些图形的底和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平面图形卡片,让学生合作找出图形的底和高,并讨论如何计算底和高的长度。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绘制几个不同图形,并标出每个图形的底和高。
然后,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讨论答案。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底和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底和高的概念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底和高的概念是基础且重要的。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图形的特征。
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过了其他平面图形,对于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运用底和高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求法。
难点:直角三角形底和高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六. 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形模型、直角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如:三角板、跳绳、电视天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形都有一个直角,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结合直角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哪两条边?”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并板书: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3.操练(1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如何用三角板拼出直角三角形,并找出其中的底和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底和高的概念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丰富的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底和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认识。
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有本质的不同,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建立正确的表象。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底和高的概念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用底和高的概念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以及如何用底和高的概念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底和高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对角相等。
2.新课导入: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面积的关系。
说课稿:《4.2 认识底和高》一、说教材《认识底和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画底和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多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画底和高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画法。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学会画底和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学会画底和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及画法,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多边形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首先,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
然后,让学生用彩条测量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并用直尺垂直量出对边的距离,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
(2)三角形的底和高接着,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发现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2 认识底和高》(2)-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4.2 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地画出梯形的底和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底和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三角形、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梯形的底和高,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底和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画出梯形的底和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画出梯形的底和高。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梯形的底和高是相互垂直的,以及如何正确地画出梯形的底和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和教学反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习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底和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些梯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梯形有什么特点?底和高是什么?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底和高。
3.巩固新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4.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梯形的底和高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梯形的底和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进行。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2课时认识底和高|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第4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底和高。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如何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理解底和高的意义,能够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底和高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梯形模型和尺子,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底和高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一些梯形模型,让他们说一说梯形的底和高在哪里。
2. 讲解底和高的概念:我会用尺子测量梯形的底和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底和高的意义。
3.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例题来讲解如何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底和高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梯形的底和高是什么。
2. 给出一个梯形,请学生们用底和高来描述这个梯形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梯形的底和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底和高来描述梯形的特征。
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有些模糊,所以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们实际操作的指导。
同时,我也可以给学生们的作业中加入一些更有挑战性的题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直观的模型展示,让学生们对梯形的底和高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2《认识底和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底和高》这一节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部分。
在这一节中,学生将要学习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高是三角形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几何图形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并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高的概念,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高的概念,他们可能是第一次接触,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在认知方面,学生可能对高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是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并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培养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高的概念的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观察操作法进行教学。
我会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理解高的含义。
同时,我会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高的含义,能够画出一个三角形的高。
3.应用:学生通过练习题,应用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认识底和高》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底和高的概念,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求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底和高的求法。
2.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底和高的概念,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3.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图形,理解底和高的概念。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底和高的求法。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底和高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底和高的操作工具,如尺子、三角板等。
3.准备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底和高的求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底和高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4.2 认识底和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在这篇教案的帮助下,我将更好地为我的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讲授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4.2节——认识底和高。
我们将通过学习梯形的底和高,进一步理解四边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1. 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梯形底和高的求法。
2. 能够运用梯形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概念,掌握梯形底和高的求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梯形底和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尺子、三角板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梯形形状的物体,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它的底和高呢?2. 知识讲解:(1)底和高的定义:在梯形中,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两底叫做下底和上底。
(2)底和的求法:梯形的底和高可以通过画高线来求解。
具体方法是:在梯形的一边(下底或上底)上,从一个顶点画一条高线到对边的垂线,这条高线与对边的交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3. 例题讲解:请看课本第76页的例题,我们一起解决这道题目。
4. 随堂练习:同学们,请你们尝试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解决课本第76页的练习题。
5. 课堂互动:在同学们完成练习题后,我会邀请几位同学上来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梯形——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两底叫做下底和上底。
底和的求法——通过画高线来求解。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课后练习题第1题。
2. 观察身边的梯形物体,尝试用量尺测量并记录它们底和高的长度。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认识底和高4.2认识底和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图形中的意义。
•掌握使用尺规作图工具画出给定高和底所在直线的技能。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学习中所应用到的概念和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心、注重方法、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三角形底和高以及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促进学生对数学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面积计算公式等概念。
•掌握使用尺规作图工具画出给定高和底所在直线的技能。
•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底和高、面积计算公式等概念,巩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学习底和高的计算方法。
2.掌握使用尺规作图工具画出给定高和底所在直线的技能。
3.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看到使用渐变色的物品或画作?这些物品或画作的色彩渐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呢?”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渐变色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第二步:知识讲解1.讲解三角形中底和高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图形中的意义。
2.讲解使用尺规作图工具画出给定高和底所在直线的技能。
3.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第三步:课堂练习在给学生讲解完相关知识后,教师通过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们是否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和概念。
第四步:小组合作实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然后使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第五步:总结回顾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概念和技能,强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能够辩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相对的应的高。
2、会画三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指定底的高。
教学重点:会辨认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相应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
一、情境引入1、创设淘气、笑笑出去游玩,你们帮他们设计去坐车的最近路线吗?(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画法)2、淘气在回家途中,看到了桥洞引发了他的思考——形状、限高4.5米。
二、探索新知一)探索梯形的底和高师:这个桥洞是什么形状?(说明梯形的特点以及数学上的专有名称:上底、下底),限高4.5米,“高”是指哪一条线段的长度?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梯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无数条)。
再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的高: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作下底的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叫梯形的高。
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垂直角标、垂直线段不出头)4)巩固练习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教师设疑: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吗?2)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通过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只有一条(有无数条)。
再根据学生所画出来的高,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最后,说说在画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垂直角标、垂直线段不出头)。
三)探索三角形的底和高1)复习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三个顶点、三条边。
教师设疑:你能找出三角形的高吗?2)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画一画。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学生展示。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单元:2 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和斜边的关系,能用底和高的概念描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角的概念,知道直角是90度的角。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引导和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和斜边的关系,能用底和高的概念描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和斜边的关系,能用底和高的概念描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卡片,观察和比较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发现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和斜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