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1.57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社戏的热闹和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课文也蕴含了作者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共鸣,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认识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
4.能够培养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情感共鸣。
四. 教学重难点1.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3.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互动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3.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3.相关问题讨论和思考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农村社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社戏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造句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社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戏的起源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社戏》。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社戏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社戏是什么样的表演形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你看过社戏吗?你觉得社戏有什么特点?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社戏的角色,例如:丑角、花旦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角色的特点和表演技巧。
Step 4 思考与表达1. 教师提问:你觉得社戏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引用课文中的句子。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社戏角色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3. 学生选择一篇优秀的短文进行朗读。
Step 6 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2024新教材)精选2篇(一)这是一个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的教案例如,根据2024新教材的要求编写。
教学目的:1. 理解和理解《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进步阅读理解才能。
3. 学会运用正确的词语解释策略,进步词语理解才能。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才能。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运用正确的阅读和词语解释策略,进步阅读理解和词语理解才能。
教学准备:1. 板书: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段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戏曲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介绍课文《社戏》的背景和作者王一丁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分发课文,让学生阅读并答复一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分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分享理解和解答的思路。
步骤三:词语解释〔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并组织学生进展词语解释练习。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局部生词进展解释和例句演练。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词语解释,组织学生进展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疑惑。
2.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才能。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总结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上的收获和困惑,澄清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2.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和解释成果,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社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的相关练习,稳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戏曲的资料和作品。
教学反思:该教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阅读理解和词语解释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村社戏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农村社戏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社戏的特点。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社戏,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社戏的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代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一些农村的风俗习惯,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对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文化形式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社戏这种文化形式,以及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互动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老师准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老师准备相关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播放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社戏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教案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
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的童年回忆,看看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1.社戏知识。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社是一种区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1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对的强烈愿望。
这部集于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正传》等十四篇。
3.背景。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黑暗,农民,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在童年时代,曾随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
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后在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小村看社戏。
1 社戏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指导揣摩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法、探究揣摩法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情景入境:图片展示,介绍社戏,及戏曲角色生、旦、净、丑、末等。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三、检查预习1、读一读: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ao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潺chán 踱duó纠葛:jiūgé皎洁 jiǒo 旺相 xiàng 棹 zhào 渔父 fŭ弥散mí2、字词音义惮(dàn):怕、畏惧。
踱(duó):来回地走.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fú):游泳。
潺潺(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xù dao):翻来覆去的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社戏的民间故事。
本文通过描绘社戏的热闹场面以及主人公对社戏的热爱,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民间生活的艰辛。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及民间习俗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民间文化元素,体会作者对民间生活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获取信息;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教育: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课堂互动: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图片等;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教师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民间文化元素,如社戏习俗、民间艺术等。
《社戏》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1.《社戏》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
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前预习】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
二、检查预习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2.字词检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社戏。
可划分为三部分:①看戏前(第1~3段);②看戏中(第4~30段);③看戏后(第31~40段)。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1.《社戏》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理清文章结构。
2.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之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我们曾陪童年鲁迅从“百草园”走到了“三味书屋”,今天我们继续追寻另一段有他童年影子的难忘经历——《社戏》二、整体感知1.播放【影音资源】《鲁迅》,了解作家作品。
2.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潺.潺(chán)不惮.(dàn)怠.慢(dài)撺掇..(cuān duo)凫.水(fú)踱.(duó)吁.气(xū)宛.转(wǎn)絮.叨(xù)磕.(kē)舀.水(yǎo)蕴藻..(yùn zǎo)(2)解释词语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惮:怕,畏惧。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行辈:排行和辈分。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3.速读全文,重点语段播放【影视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吗?(2)本文的人物有谁?文章的线索是什么?(3)围绕“社戏”这条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4)本文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却不多,能否把题目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5)课文以“社戏”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顺序的?明确(1)主要叙写“我”儿时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驾船去赵庄看戏的事。
(2)人物:迅哥儿、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母亲、外祖母。
1.《社戏》一、教学目标1.学习赏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人物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三、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五、课堂教学实践(一)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童年》MTV师: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 评人物,简笔式速写,体会文章中人物形象(板书要点)师:(简介作者,推荐阅读鲁迅作品)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自然环境描写细腻,更塑造了一些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
请同学们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勾勒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合作讨论后写话。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案新人教版20210829416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二)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依照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明白得景物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重点)3.学习小说采纳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双喜、阿发、六一公公等人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友爱的同学们,这学期,你们走入了新的学校,同时也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说到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也有奇异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生疏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
门后面永久是那么奇异,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觉一个新的天地。
今天闻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掀开文学这片奇异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会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整体把握1. 初读课文,把握小说要紧内容及中心。
小说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确实是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写月下行船的景色,表现“我”在看社戏的途中的愉快心情;写船头看戏的感受,表现“我”对社戏的沉醉;写月夜归航的情形,表现小孩们轻巧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专门是课文的最后一段,含蓄地说明了怀念社戏的缘故,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意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概括小说的要紧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夜航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三)合作探究1.作者既然写社戏,什么缘故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形介绍”部分?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社戏授课内容社戏(第一课时)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重、难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前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课堂环节设置预习检测或展示1、作者及文体介绍。
2、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方式全班交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一、导入在江南戏台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唯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
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社戏》。
二、学习字词1、读准下面的字音。
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絮叨怠慢蕴藻家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2、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撺掇: 弄潮:依稀:宛转:悠扬:皎洁:归省:漂渺:自失:弥散:三、感知课文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3.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学生倾听1.学生根据昨天预习情况,迅速组织语言概括回答。
2。
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3.学生齐读课文,品读社戏难忘的原因1。
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2。
学生自读,小组合作读,推荐展示、竞争读。
课堂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四、分析人物形象1。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分别起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提示: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
)2.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
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就看过社戏,而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于成年后回顾起看社戏的经过还记忆犹新。
1.《社戏》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理清文章结构。
2.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之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感悟社戏中的人物美、人情美、景色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我们曾陪童年鲁迅从“百草园”走到了“三味书屋”,今天我们继续追寻另一段有他童年影子的难忘经历——《社戏》二、整体感知1.播放【影音资源】《鲁迅》,了解作家作品。
2.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潺.潺(chán)不惮.(dàn)怠.慢(dài)撺掇..(cuān duo)凫.水(fú)踱.(duó)吁.气(xū)宛.转(wǎn)絮.叨(xù)磕.(kē)舀.水(yǎo)蕴藻..(yùn zǎo)(2)解释词语归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惮:怕,畏惧。
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行辈:排行和辈分。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3.速读全文,重点语段播放【影视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吗?(2)本文的人物有谁?文章的线索是什么?(3)围绕“社戏”这条线索,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4)本文题目是“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却不多,能否把题目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5)课文以“社戏”为线索,贯串全文,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顺序的?明确(1)主要叙写“我”儿时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驾船去赵庄看戏的事。
(2)人物:迅哥儿、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母亲、外祖母。
1 社戏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3.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4.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
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这从我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来。
(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六名学生,分层朗读课文。
2.师生正音。
3.教师提示学生积累词语。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教师出示的引导题目,整体感知文意。
1.以看戏为中心,可将全文划分为几部分?
三部分: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
哪些内容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概括总印象,不必深入展开)
(1)文章详写的情节有: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
(2)难忘的情节有:①戏前波折,扣人心弦,让人看了心潮起伏;②乡间的夜景真美;
③有一群好伙伴;④夏夜孩子们自己驾船去看戏,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⑤戏好看;⑥罗汉豆真好吃;⑦偷豆,虽然是“偷”,但是很有趣。
4.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1)平桥村:“离海边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个杂货店。
(偏僻、落后的小村庄)
(2)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生活。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
5.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记叙“我”幼时在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次经历。
6.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五、质疑探究
课文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可是,那罗汉豆有盐无油,没有什么吃头。
那戏,就更不好看了。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1)那夜的豆确实好吃。
罗汉豆,有盐无油,要在平时确实不太好吃,文中“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句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于一群饥饿而快乐的孩子们来说,那散发着自然清香的新鲜的罗汉豆,的确算得上是美味。
这一点,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特别是生长在农村吃过新摘的罗汉豆的学生会体验到。
(2)那夜的戏本身确实不好看。
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到的“老旦”唱个没完没了。
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小结:作者认为那夜的戏好,不是好在戏本身,而是好在戏外,好在看戏这一经历,好在看戏过程所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所看到的优美的景致,所感受到的乡村淳美的人情和自己心灵的快乐。
作者这样写,正好表现了他对这段自由、快乐、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留恋与向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2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本文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试细读课文,选出自己喜欢的人物,结合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分析该人物的性格品质。
①我最喜欢文中的双喜。
因为他热情友爱,胆大心细,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计上心来,解决了大船的问题,并且“写包票”保证“我”的安全,让外祖母和母亲放心;他能干机灵,比如他驾船技术高超,水性好,又能巧妙地应对六一公公的问话;他像个小领袖,敢于负责,又心细如发,善解人意,比如他在大家看戏已经厌倦却不好说回去时提议回家,又如吃完豆后担心六一公公责骂,而想出对策。
②我喜欢阿发。
因为他纯朴无私,比如他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大家去偷他家的豆。
③我喜欢桂生。
他很勤快,比如他帮“我”买豆浆;他很机灵,比如偷吃罗汉豆的“鬼”主意就是他想出来的。
④我喜欢所有的小伙伴,喜欢他们热情友爱,团结互助,喜欢他们聪明能干,活泼机灵。
他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⑤我喜欢六一公公。
因为他淳朴厚道,珍惜劳动成果,热情好客。
孩子们偷摘了他的豆,他只是温和地问一问,只是对“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略加责备;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并亲自送豆给“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来”。
⑥我喜欢外祖母,因为她非常疼爱“我”,关心“我”。
2.作者着力刻画这些乡民的良好品格,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刻画平桥村老老少少一群人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乡村淳朴的民风人情和孩子们快乐、自由生活的热爱,突出了中心。
二、研读赏析
课文的景物描写极为成功,仔细研读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片段,自由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夏夜行船,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角度,抓住景物的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的特点,为我们描绘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宛转悠扬的笛声、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欢笑声。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表现了船行之快。
另外,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穿插了对自己感觉的描写,“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样写,既写出了夜景的优美、宁静,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衬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月夜归航,作者从视觉角度,运用比拟手法,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即表现了孩子们的高超的驾船核技术,更烘托出孩子们此时欢畅愉快的心情。
(3)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总之,本文作者采用立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等画面,充满了水乡特色,又很好地烘托了“我”的心情,情景交融,令人难忘。
三、揣摩词语,品味深层含义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
..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
..了,身体也似乎舒展
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
..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山为什么说“踊跃”?)
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
..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回望”两字,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
..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因为在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
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就像在欣赏一幅风情画卷,里面有曲折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的人物,还有优美迷人的景致。
愿大家课后也拿起你们手中的彩笔,去书写属于你们自己的童年画卷。
五、板书设计
引子:平桥村是乐土
⎭⎪⎪⎪⎬⎪⎪⎪⎫主体:看社戏⎩⎪⎪⎨⎪⎪⎧想看社戏⎩⎪⎨⎪⎧无船看戏,郁郁寡欢双喜出计,豁然开朗
去看社戏⎩⎪⎨⎪⎧双喜、阿发拨篙,众人协力摇橹清香水气扑面,水声笛声动听月色,连山,渔火,景色令人陶醉看到社戏⎩⎪⎨⎪⎧画中仙境,众人挤看夜深离去,回望戏台看罢社戏⎩⎪⎨⎪⎧航船如鱼蹿偷吃罗汉果结尾⎩⎪⎨⎪⎧戏后余波——六一公公送豆,极力夸“我”能干难忘社戏——好豆无双,好戏难忘赞少年朋友:聪明机灵淳朴、无私热情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