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40.43 KB
- 文档页数:4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认识和分析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运用五行生
克规律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
其主要理论包括五行的概念与特性、事物的五
行归类和推演,以及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即为木、火、土、金、水
五种基本物质;行,所含运动变化之义。
随着古人对五行重新认识的不断深化,五行的物
质元素意义逐渐被淡化,其方法论的促进作用则日益强化和注重,逐渐演化成一种紧固的
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五行的特性被抽象化出,并做为分析、概括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
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进而使用冉雍比类和解题川流不息的方法,将某方
面相同、相似、相近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分后归为五行之中。
这样五行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具备一定属性或功能的某人和现象的代称或符号。
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
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也是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蒙也;“直”,晃也。
“曲直”,就是对树木生
长形态的生动叙述,言其主干伸直向上,树枝坎坷向外。
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舒展、
屈曲自如等现象,引申为木具备生长、升发、杨开第、条达等特征。
凡具备此类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
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在曰;“稼”,指植物收割;“穑”,指庄稼
斩获。
土地可以可供人类专门从事栽种和斩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指涉为土存有生化、
贯穿、滞洪等特征。
凡具备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由于先民对土的重新
认识比较深刻,因而也就特别注重,故存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的观点。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
金的“从革”特性,来自对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物的认识。
《尚书·洪范》孔颖
达疏注“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
”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肃杀、敛降、
洁净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馨下”。
所谓“馨下”,就是指水具备滋润温热、性质轻柔、流动
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存有温热、滋润、向上、闭藏等特性。
凡具备此类特性的事物
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综上所述,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人们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具体
观察,但经归纳和抽象以后的五行特性及其运用,已经不再是原来所指的具体事物,而具
有更广泛、更抽象的涵义。
(二)事物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
了五行系统。
对事物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冉雍比类法
取象比类,是指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
征象,然后与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类的方法。
如某事物或现象的特
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木;若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
其归属于水,等等。
以方位分体式五行为基准:旭日东升,碧波万顷木性升发,故东方属于木;南方气候
寒冷,碧波万顷火性炎上故南方属于火;日落西方,碧波万顷金性下陷,故西方属金;北
方气候炎热,碧波万顷水性温热,故北方属于水;中央统辖四方,碧波万顷“土辖四方”,故中央属于土。
以季节分体式五行为基准:春季草木萌生,春寒复醒,生机盎然,存有似
木之特性,故归属于木;夏季赤日炎炎,地气荡漾,生态兴盛,存有似火之特性,故归属
于火;农历六月古人称作长夏,此时温度低、湿度小,就是许多植物结果的关键时期,碧
波万顷土性生化,故长夏归属于土;秋风一起,万物萧疏,生机潜降,存有似金之特性,
故归属于金;冬季寒冷,春寒深藏,存有似水之特性,故归属于水。
从上述举例可见,取象比类是以事物相对突出的特点、特征与五行特性相类比而得出
的推断,因而这种归类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是或然的,有时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处,所以在实
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解题川流不息法
推演络绎法,是根据已知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之五行属
性的方法。
自然界的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谷以及人体的五体、五官、五志等的五
行属性,大多以此法推演而定。
以自然界的五气配五行为例:春季属木,风为春之主气,
故风亦属木;秋季属金,燥为秋季之主气,故燥亦属金;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之主气,故
湿亦属土冬季属水,寒为冬季之主气,故寒亦属水。
以人体为基准:未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生发于目,由此可以解
题川流不息胆、筋、爪、目皆属木。
同理,心属火,而心合小肠、主脉、其华在面、生发
于舌,由此解题川流不息小肠、脉、面、舌也属于火;其他以此类推。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抽象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各种具有相
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划分为五类,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同时
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依据
五行属性,将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和心身功能活动,归类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并
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联系,形成人
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五行整体结构系统。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不仅探讨各类事物的属性、特点,并将它们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同时也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等来探索和阐释复杂系统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行之间存在着动态而有序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相生和相克的结合,共同维持着
五行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以推动事物的生化不息。
五行生克关系的异常,则表现
为相乘相侮或母子相及,主要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这里仅就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予
以介绍,生克关系的异常将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阐述。
五行天道,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有着有序的寄二者资生、助长和推动的
关系。
五行天道的次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寄二者资生,循环愈演愈烈。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
将此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其中“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
如水生木,则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水与木属相生关系,也就是母
子关系,也称为“生我”与“我生”关系。
余以此类推。
五行相克,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有着有序的寄二者强硬、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寄二者制约,循
环愈演愈烈。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将
此形象地比喻为“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我之“所不胜”,“我克”者为我之“所胜”。
如以土行为例,土克水,水是土的“我克”者,故水为土之“所胜”;木克土,木是土的“克我”者,故木为土之“所不胜”。
余以此类推。
五行T5800,就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后生中存有克,克中自足,
以保持五行之间的协同和平衡。
五行制化,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之论,是五行
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机制。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
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则事物的发展就会过分亢奋而失衡。
只有生中有克,
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促进事物稳定有序的发展变化。
诚如
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所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
五行的天道与相克并不是绝对平衡的,或者以生居多,后生中存有克;或者以克居多,克中自足。
如以火为基准,木能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金克木,后生中存有克,可以
避免木对火的过度资生而引致温热;水能克火,但火能生土,土又能够克水,克中自足,
可以避免水对火的过度强硬而引致火衰。
由此可见,五行学说就是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去表
明各子系统之间繁杂的调控机制,避免某一方的太过或不及,保持五行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
五行之间的生强硬化不是直观的两行之间的关系,而是五行之间彼此促进作用的连锁
反应。
五行之间的生强硬化现象与社会学的意见反馈调节原理极其相近,五行的每一行都
就是控制系统,又都就是被掌控对象;五行的生与克,实际上就代表着掌控信号与意见反
馈信号两个方面。
从社会学看看,五行的生强硬化,就是由控制系统和被掌控对象形成的
繁杂调控系统,对系统本身的掌控和调节以保持其协同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