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势气候人种都有关系 ,因为我们的文明 ,是发 育在大平原 上 头 。平 原 是 没 有 什 么 险 峻 恢 诡 的 形 状 ,没有极端的深刻 ,也没有极端的疏宕 ; 没有极端 的忧郁 ,也没有极端的畅放 。这块大平原 ,位置在温 带 ,气候四时具备 ,常常变迁 ,却变迁得不甚激烈 ,所 以对于自然界的调和性看得最亲切 ,而且感觉他的 善美 。人类在这种地方 ,调和性本已应该发达再加 以中华民族 ,是由许多民族融化而成 ,若各执极端 , 醇化事业便要失败 。所以多年以来 ,调和性久已孕 育 。孔子 的 中 庸 主 义 , 可 以 说 都 是 这 种 环 境 的 产 物[1 ] (P3151) 。 其二 “, 文明之发生 ,莫要于河流”“, 凡河流之南北向 者 ,则能连寒温热三带之地理而一贯之 ,使种种之气候 、 种种之物产 ,种种之人情 ,互相调和 ,而利害不至于冲突 ; 河流之向东西者反是 ,所经之区 ,同一气候 ,同一物产 ,同 一人情 ,故此河流与彼河流之间 ,往往各为风气”,故在美 国“常能均调”,在中国则“间起冲突”[1] (P926) 。中国“南北 常不免自为风气 。而当正象有异动时 ,亦恒以南北对峙 为暂局”。 其三 ,尽管东南濒海 ,按说应有冒险性和进取性 ,但 “其地之岛民 ,无文化足以裨我 ,又以地大物博之故 ,凡百 闭关皆足自给 ,故民众从不作海外发展之想”,也就没有 改变单调保守的性格特点 。 其四 ,由于南北又无绝对天然屏障 ,故“大一统主义 自然发”。综合起来 “, 此一片大地 ,最不宜于国家主义之
一 、地理环境对国家发展与文明形成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发展快慢 、强弱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周 围环境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梁氏对此问题极为敏感 。在
《战国载记》中 ,他前后论述了周 、魏 、韩 、赵 、燕 、齐 、楚 、秦 的辖地 、变迁 、地理位置等 ,在诸国中 ,秦起初是最弱小 的 ,但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其原因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 系 ,梁氏最后引用荀子的话说 “: 秦国塞险 ,形势便 ,山林 川谷美 ,天府之利多 ,此形胜也”;引用田肯的话说 “: 秦带 河阻山 ,隔绝千里 ,地势便利 ,其以下兵于诸侯 ,譬犹居高 屋之上 ,建瓴水也 。”[1] (P3534) 可见 ,在梁氏看来 ,如果没有 优越的地理位置 ,秦国即使有几代人的努力 、有良相的辅 助也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的 。
其一 ,中国黄河 、长江两流域 ,广为平原 “, 无冈峦崎 岖起伏 ……气候四时 ,寒燠俱备 ,然规则甚正 ,无急剧变 化 ,故能 专 形 成 一 种 平 原 的 文 化 , 其 人“以 尊 平 和 为 天 性”“, 绝不含神秘性”“, 其文化为现世”的 ,缺乏“颖异深 刻的美术思想”,而“伦理的人生哲学最发达”,在人生哲 学中 ,中国人“唯其好中庸 ,万事不肯为主我极端的偏执 , 有弘纳众流之量 ,故可以容受无数复杂之民族 ,使之迅速 同化 ……中庸性格 ,实为同化利器 ,故演化愈深 ,而此性 格亦愈显著”[1] (P3578 - 3579) 。那么 ,中国为什么能产生这种 大规模的中庸学说呢 ? 早在 1920 年梁氏所作的《孔子》一 文中 ,就系统论述了中庸性格产生的地理因素 :
我们中国在几千年前 ,不能够像地中海周围各 民族享受交通的天惠 。我们躲在东亚一隅 ,和世界 各文化民族不相闻问 。东南大海 ,海岛上都是犭丕犭丕 犭秦犭秦的人 ———对岸的美洲 ,五百年前也是如此 ,西北 是一帮一帮的犷悍蛮族 ,只会威吓我们 ,蹂躏我们 , 却不能帮助一点 。可怜我们这点小小文化 ,都是我 祖宗在重门深闭中铢积寸累的创造出来 。所以我们 文化的本质 ,非常之单调的 ,非常之保守的 ,也是吃 了这种环境的大亏[1 ] (P4252) 。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除有高原与平原 、内陆与海滨 不同以外 ,还有纬度的差异 。人类文明最早产生于地理 环境优越的地方 ,一般来讲 ,温带较热寒带 、平原较高原 宜于生活 ,因为“盖文明之初发生必在得天独厚之地 。厚 者何 ,即气候温暖 ,物产饶足 ,谋生便易是也 。故历观古 今中外 ,从无文明起于寒地”[1] (P945) 与热带者 “, 酷热之时 , 使人精神昏沉 ,欲与天然力相争而不可得 ;严寒之时 ,使 人精神憔悴 , 与天然力相抵太剧而更无余力以及 他”[1] (P943) 。具体到中国文明 “, 支那之文明即起于支那 , 扩布 于 蒙 古 西 藏 朝 鲜 日 本 安 南 暹 罗 缅 甸 诸 国 者 也”[1] (P925) 。为什么中国文明以中原为中心向四面辐射 呢 ? 当然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文明产生于温带 ,且有广阔 的平原和丰富的河流 ,这种文明得天赐之恩惠 ,发展稳定 长久 ,极易吸纳周边蛮族 ;另一方面 ,独有的中原内陆文 化养成了中国人的中庸性格 ,这种个性极易融合其他民 族。 梁启超从地理环境角度找寻文明差异在当时影响颇 大 。1908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相文的《地文学》一书 。 他在这部书第五编中亦阐述了不同气候带人种的优劣 : “寒热带之人 ,为天然力所束缚 ,或昏怠迟缓 、或畏琐困 陋 ,皆不免长为野蛮 。亚热带则生物以时 ,得天颇优 ,常 为开化之先导 。亚寒带则生物鲜少 ,人尚武健 。”并认为 “今世富强文明诸国 ,莫非温带之民族所创建也”[2] (P194) 。 1914 年 ,王桐龄在《地学杂志》第一期发表《中国文化之发 源地》,分析了世界文明六大发源地的地理环境 ,认为汉
67
何也 ?”[1] (P943) 梁氏指出“土地高低 ,亦与文明之发达有比 例”,高原环境“最适于畜牧”,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 点 ,不能形成一稳固的团体 ,也“不能成一巩固之国家 ,故 文明无可言也”;平原环境 ,千百年来孕育了华夏文明 、印 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等 ,是“其地势使然也”; 海滨环境 独能“发人进取之雄心”,冒险独立之精神 。梁氏并引用 黑格尔的话 “: 水性使人通 ,山性使人塞 ;水势使人合 ,山 势使人离 。”[1] (P944) 依据此种观点 ,梁氏将中国国民分为高 原之民 、平原之民和濒海之民 ;将古希腊国民分为山谷之 民 、平原之民和海滨之民 。他并从地理环境中找出了俄罗斯
沉毅深远 、宏渺 不可测
①如李润苍《: 浅论梁启超的史学》《, 近代史研究》,1981 年第 1 期 ,第 258 - 259 页 ;陈国庆《: 梁启超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唐 都学刊》,2002 年第 1 期 ,第 66 - 67 页 。
68
1922 年梁氏在《五千年史势鸟瞰》之《中国历史上民 族之研究》一文中列举了八项理由用以说明“我族不为被 同化之客体 ,而常为能同化之主体”的原因 ,八项理由的 核心依然是地理环境使然 ,即中华民族所处的大平原之 地理 环 境 养 成 我 民 之“中 庸 ”性 格 和“平 天 下 的 理 想”[1] (P3451) ;1923 年他在清华大学讲演《五千年史势鸟瞰》 之《地理及年代》中的一段话也再次说明此意 ,他说 :地理 环境“不徒在物的方面而兼及心的方面 ,往往因地理影响 形成民族特别性格 ,而此种性格 ,递代遗传 ,旋为历史上 主要之原动力 ……故治史者于地理之背景 ,终不能蔑视 也”。具体讲到中国地理与民族性格时 ,他共列举了 18 个 方面 ,概括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点 :
上述梁启超文章多写于 20 世纪初 ,正是他变法失败 流亡日本期间 ,单纯从地理环境入手进行论述 ,忽略了人 的能动作用 ,不仅给人一种饥不择食之感 ,同时也是被误 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和遭到质疑的主要原因 ①。但 20 世纪初刚到日本不久的梁启超确是如饥似渴地研读西 书 ,民主论 、进化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等都对他产生深刻 影响 。加之梁氏易于接受新生事物 、文思敏捷之特点 ,才 会将其一时感悟和盘托出 ,令读者一览无余 。其实通览 梁氏一生著述 ,他对人的能动作用是十分重视的 ,他的 《新民说 》、《新 民 议 》、《说 群 》等 文 对“新 民 ”的 理 解 和 要 求 ,他极力倡导培养国人健康的国性 ,他创办报刊杂志宣 传教育国人 、他研究孔老墨等历史名人 。可以说 ,无论从 早年的从政还是到晚年的讲学 ,他的一生都在充满了对 人的期待 ,确切地说 ,是对“新民”的期待 。况且梁氏在文 中也明确表示出“世界文明之原因 ,其所由来甚复杂 ,固 非可仅以一学科之理论而证明之者也”[1] (P943) 。
第 18 卷第 2 期 2008 年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8 No. 2 2008
梁启超对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开拓性贡献
———再谈梁启超地理环境论
石莹丽
(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二 、地理环境与人群性格特点 俗话说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三里不同风 ,五里不 同俗”。地理环境对人的个性养成起着较大作用 。平原 与高原有异 ,海边与内陆不同 。梁氏对此亦多有注意 。 如他在《春秋载记》中比较宋人与郑人的个性不同 ,他说 : “宋人喜事而狂 ,郑人谙世故而黠 ,殆其血统所遗传与地 势所薰冶 ,相合使然 。”[1] (P3492) 他在 1902 年所作的《欧洲地 理大势论》中按地理环境将欧洲民族分为拉丁民族 、条顿 民族和斯拉夫民族 ,并概括论述了各民族的性格特点 。 如表 1 所示 。
摘 要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中国经历一系列外来侵略 ,历次战争失败 、时局动荡 、科技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摆在国人面前 。许多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引进西学 ,科学分析 ,从中找出中国落后原因 ,以期救治祖国 。梁启超从 地域入手 ,系统论述地理环境与国家发展 、人群性格及学术文化之关系 ,并进行南北 、中西之比较 。梁氏对历史 人文地理的思考研究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 ,于今依然有借鉴意义 。
表1
地理位置 主要国家
性格特点
拉丁民族 欧洲南部
意 大 利 、比 利 时 、法 国 、西 班 牙 、葡 萄 牙 、罗 马尼亚强半
华 而 脆 、骄 而 奢 、汰 而 惰 , 宗 教不 重 理 想 而 重仪式
条顿民族
斯拉夫 民族
欧洲 中北部
欧洲 东北部
英 吉 利 、德 意 忍耐刻苦 、质朴
志 、荷兰 、挪威 、 节 俭 , 意 想 缜
关键词 :梁启超 ;历史人文地理 ;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 : K25 ;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3842 (2008) 02 - 0067 - 05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 ,屡次战争失败 、时局动荡 、 民族危机 、科技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国人面前 ,使世纪 之交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他们 试图通过引进西学 ,中西比较 ,寻求中国落后的原因 ,以 期救治祖国 。翻译介绍西学成为当时一股不可阻挡的潮 流 。西方的一些著名政治家 、哲学家被介绍到中国来 ,尤 其是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受到普遍欢迎 。“优胜劣汰 、适 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促使许多学者试图通过东西方地 理环境的不同寻找出东西方的本质差异 ,以期摆脱落后 局面 。当时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无疑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 论和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 。他在多篇文章 中系统论述了地理环境与国家发展 、人群性格及学术文 化之关系 ,并加以南北 、中西之比较 。梁氏对历史人文地 理的思考研究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 ,于今 依然有借鉴意义 。
收稿日期 :2007 - 09 - 12 作者简介 :石莹丽 (1968 - ) ,女 ,山东济南人 ,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学术史 。 ①据日本学者石川祯浩考察 ,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的《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直接地借自浮田和民《史学通论》的
《历史与地理》,间接地来自博克尔《英国文明史》”。参见石川祯浩《: 梁启超与文明的起点》,载《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109 页 。
族文化发达是由于“气候温暖 、土脉肥沃 、物产丰饶”,紧 接着他又在《地学杂志》第二期发表《亚洲地理之缺点》, 指出自古文明发源地 ,最古之文明国 ,皆起于亚洲 。然迄 今式微已甚 ,原因是“亚洲地理之缺点”。作者在分析了 地势 、海岸线等特点后指出 :亚洲地理凡可能阻绝交通之 条件 ,无不具备 ,而内部资源丰富 、交通不畅是人民缺乏 交流精神的原因等[3] 。张 、王二人之论述皆在梁氏之后 , 虽没有资料显示他们与梁氏有直接关系 ,但是依梁氏当 时之名气与影响 ,要想不受其影响恐怕都是很难的 。
1901 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初次论述了地理与 文明的密切关系 “, 地理与历史 ,最有密切之关系 ,是读史 者所最当留意也 。高原适于牧业 ,平原适于农业 ,海滨河 渠适于商 业 。寒 带 之 民 , 擅 长 战 争 。温 带 之 民 , 能 生 文 明 ,凡此皆地理历史之公例也”[1] (P450) 。1902 年梁氏以一 发不收之 势 写 下 了《亚 洲 地 理 大 势 论 》、《中 国 地 理 大 势 论》《、欧洲地理大势论》和《地理与文明之关系》等文章 , 系统论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①。“均是土地也 , 均是人类也 ,而文明程度之高下 ,发达之迟速 ,莫或相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