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41.98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体现。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而体育教育作为育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体育课中如何贯彻和落实育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将会有所成效。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道德教育为先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
而在体育教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素材和案例非常之多,如:有关“公平”、“正义”、“合理竞争”等等。
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学生易于接受和耳熟能详的优秀运动员或是体育名人的事迹进行讲述,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道德教育内容。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除了要发动学校教师之外,再带动家长以及社会各团体的模范带头作用,效果会更佳。
因为学生时代正处于学习和模仿的年龄阶段,很多知识、思想、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处于不稳定阶段,但也是处于良好塑造的时期。
所以家长、社会团体或组织要身先士卒,一言一行都要走在道德示范的前列。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灌输法制教育思想
目前,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还处于边缘境地,落实到位还有一段路要走。
即使个别学校有法律方面的知识讲授,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书本文字层面,学生很难从枯燥生硬的理论中吸取利用。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比赛中的规则、规章、体育法律知识等,通过生动的亲身比赛来讲解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违规的,要结合实例给学生讲通、讲透;另外,利用一定的体育理论课时间涉猎法律讲堂,讲座,法律知识宣传或者张贴法律宣传海报,并定期聘请法律专家或学者进行实例说教,使学生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再次,充分利用体育的身心健康功能进行心理疏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首先要清楚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有思维、处于不断发展的人,凡事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一个愉悦、放松、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习,也只有在这种情景下学习的学生才能发展成一个心
理上、生理上、社会良好适应等诸方面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另外,还要通过体育的交往功能,在体育课堂、课外活动,课间操等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排查和疏导,使处于有心理问题隐患的学生消失在萌芽中。
当然这其中要靠我们广大教师的一颗“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真正把关心爱护学生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进行看护和教导。
当然,在充分发挥体育对人的身心健康良好促进的功能上,再结合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会更加。
最后,在体育教学中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而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受“升学率”、“择名校”等现象的影响,应试教育的身影有所抬头,学生在学校期间执行的是“素质教育”(有些是大打折扣的),但是到了家里却又是应试教育,诸如: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兴趣班”、“冲刺班”等等,在市场上琳琅满目、枚不胜举。
这些现象看起来是为学生和孩子的未来发展做铺垫,虽带来某方面提高的,但殊不知这些现象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
如:因压力大自杀的、父母反目为仇的、杀害亲生父母的等等一些事件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虽说属个别现象,但是这些现象的发生有其根源性,面对这些,难道我们还不应该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吗?现在应该是令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深深反思的时候了。
因此,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为了学生更好的成才,放手吧!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孩子受益,让父母放心,让学校和社会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