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狂到自赎:古代知识分子的山水情愁——谈《始得西山宴游记》
- 格式:docx
- 大小:16.90 KB
- 文档页数:3
从迷狂到自赎:古代知识分子的山水情愁——谈《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身作为自然人本身即存在局限这个现实——尼采因之而走向了疯狂,所幸柳宗元从现实功利的迷狂里找到了一条通往心灵自我救赎的路途。
他放弃了现实中困缚自己的仕途理想,在永州山水里安详入睡,“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一句,分明告诉我们,客观外界的景色此时已消失不见,美丽的风
性。
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未若“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柳宗元没有把这个意思说破,这是知识分子的内敛,但我们很容易从他的文字里读出这个深意;更何况,这个自解的方式,也是非常古典的一种方式,“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在《赤壁赋》里也是借此获得超然。
柳宗元由是获得了物质身体的解脱,走向了“与万化冥合”
的自然天真,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救赎。
在这样的对比下回头来看柳宗元的“西山”,在“特立”之中,究竟包涵了什么样的隐喻?
“不与培蝼为类”,意指自己精神超拔世俗,特立独行。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一个“知”字,强调了道德自明的开悟。
西山是否是一座实体的山,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柳宗元获得了一个精神上豁然开朗的契机。
或者,柳宗元正是要告诉我们,西山根本就是一个虚化的存在,这种虚化,
高层”(
低谷,有开阔也有逼仄,想躲也躲不过。
所以,我逃避什么呢?有什么是可以逃避得了的呢?未若放下一切羁绊,心凝形释,到精神的高处,去寻求一次自在坦荡的真正欢乐之游吧!
从迷狂到自赎,柳宗元完成了他的山水之途,也在中国历史中践行了一条知识分子寻求独立精神的哲学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