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0年高考语文考点集训(14)文言文阅读(2)(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8
文言文阅读(二)
(时间:90分钟满分:95分)
一、(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9分)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
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
..,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
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
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
’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
夏四月既望,历阳张某记。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
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坎.而置之屋壁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初到任。
D.力不赡.耳赡:足,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臣子之恭也.将以有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吾尝跂而.望矣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
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 .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只有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
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 .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学得以
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 .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
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既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 其 门 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 不 备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19分)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
问章句,忽有一
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②
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
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夭其绝耶!
君于.
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
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 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
③欧:通“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盖其性所多.
也 多:超过。
B .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 .宜其司.
当代文柄 司:职掌。
D .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
敢怒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闻 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
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
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 .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
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 .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
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于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19分)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
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
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
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
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
,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
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
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推考其材行能堪.
其举者 堪:胜任。
B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 .则数更法以御.
之 御:防备。
D .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
,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
不吾与 1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
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 .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
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 .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
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 .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
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奚重而不更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15·衢州4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密游集序
叶 燮
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
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
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
其境而后能出之,即其片言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
者,此志士之诗也。
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
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
决无不传。
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志。
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事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壈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
此固非号称才人之所可得而冀。
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予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掞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
予尝读其诗,谓其能擅.才人之席者也已。
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
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
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
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抒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碛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能,亦有不可得者。
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
其.
所遭如彼,而所触之境又如此,欲无所动于中,胡可得耶?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
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历.
乎其变 历:经历。
B .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
者 置:弃置。
C .谓其能擅.
才人之席者也已 擅:擅长。
D .云步负隽才,掇.科名 掇:取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处乎.其常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 B.⎩⎪⎨⎪⎧而.决无不传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 C.⎩⎪⎨⎪⎧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
D.⎩⎪⎨⎪⎧其.所遭如彼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认为古今之诗有“才人之诗”与“志士之诗”两类,并对这两类诗进行比较,得出
“志士之诗”高于“才人之诗”的结论。
B .作者认为陶潜等人能将志士之诗推到极致的原因是,以高远明达的性情作为诗歌本质,
经历世事变化而坚定学习,遭遇困顿烦恼而使学识更老成。
C .作者在文中分析了沈云步的诗歌创作道路,指出他的诗歌转变与家庭出身、生平遭遇有
密切的关系。
D .作者把总结诗歌史上的一般规律置前,又把对沈氏诗歌的个别研究置后,有意造成宏观
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前后对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予 与 云 步 早 岁 通 门 之 交 故 知 之 最 深 云 步 以 诗 序 属 予 予 不 敢 辞 为详 言 其 作 诗 之 先 后 所 就 如 此 以 贻 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2015·绍兴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19分)
捐田碑记
[清]胡以涣
三江闸之建也,创于明嘉靖间。
郡守笃斋汤公,总揽.
山阴、会稽、箫山三邑之水,而时其蓄泄,以备旱潦,民甚赖之,迄今且百有数十余载矣。
余膺.
命来守是邦,窃闻闸之形势,枕山卧江,横亘数十丈,下檄上梁,而中受障之板,盖水之蓄泄,恃有闸以为之蓄泄,而闸之蓄泄,恃有板以为之启闭,固相需而不可缺者也。
考之旧制,计板一千一百一十有奇,板各铁环一副,数亦如之。
岁支正供一百二十两有奇,视其弊者易之,而一切筑闸工食,亦取给焉。
康熙戊午年,以.
军需浩繁,裁半充
饷,经费遂绌。
于是闸板之腐朽者铁环之残缺者不即更换而闸夫亦以廪稍不继怠于趋事因循苟且浸以成习。
盖欲令工食无缺,则板环之费无所出,欲购造板环,则闸夫之仰给于上者于何取足焉?斯二者兼举之,所以难也。
居民上者,安可不急为善后之谋乎?
余尝谓越为泽国,长江大河绕其外,众流百谷汇于.
中,水能为利而亦能为害,今欲去其害而收其利,岂有他术哉?亦在乎修启闭之具,顺蓄泄之时而已。
假使三邑之水会于闸,而.
障水之板未固,则狂澜冲突于外,激流奔决于内,旱涝为灾。
而岁且不登,甚非所以绥.
兆民,宁干止也? 予职司保障,饥溺犹己,因捐俸置田二十亩,山阴高令、萧山刘令,亦各捐俸置田五亩。
其以前所裁存者,悉充工食,而以此三十亩之所入,为每年缮补板环之费。
板必产诸木山松,环必出于福建铁,方为坚久,一遵旧式为之。
至于闸田应纳钱粮,行令山阴县,将每年应解筑闸工食,预行扣除,以省追征之烦。
其萧山县应解闸板之项,径行拔补工食,毋使混淆可也。
他如严典守之责,稽新旧之数,一遵成例。
惟闸夫是问。
倘有赢羡.,即以修汤祠,尸而祝之,百世弗替,公德在人,不可没也。
又推其余,量给闸夫,以加优恤,作其勤也。
若夫董工徒,司出纳,则.
令三江巡检专理其事,俾其勿负委任之意。
(节选自《闸务全书》)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总揽.
山阴 揽:管理。
B .余膺.
命来守是邦 膺:接受。
C .甚非所以绥.
兆民 绥:安抚。
D .倘有赢羡. 羡:喜爱。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军需浩繁夜则以.
兵围所寓舍 B.⎩⎪⎨⎪⎧众流百谷汇于.中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 C.⎩⎪⎨⎪⎧而.障水之板未固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D.⎩⎪⎨⎪⎧则.令三江巡检专理其事项王则.
受璧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汤笃斋在治水过程中,按照时令进行蓄水和泄洪,深得老百姓的依赖,这种治水的做法已持续一百多年。
B.康熙年间,战事频发,军需浩繁,三江闸的修缮、维护费用被裁减一半,地方政府一度陷入了财政困境。
C.作者心系百姓不计得失,带头捐献田地的收入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展现了一位“接地气”的古代官吏形象。
D.“碑记”指碑上所刻的记事文章,这种文体以阐明事实为主,基本不采取议论抒情手法,如《五人墓碑记》。
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于是阐板之腐朽者铁环之残缺者不即更换而闸夫亦以廪稍不继怠于趋事因循苟且浸以成习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居民上者,安可不急为善后之谋乎?(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如严典守之责,稽新旧之数,一遵成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集训
十四文言文阅读(二)
1.B [本题主要从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的角度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冲”,本指大道交叉路口,要道,这里指军事或交通上的要地。
]
2.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前一个“也”,助词,表判断;后一个“也”,助词,表将然语气。
B项,前一个“则”,副词,表承接,可不译;后一个“则”,副词,表转折。
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D项,前一个“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
3.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原文第3段“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可知,并不是只有王秬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当涂历任长官都认识到了,但没有能力修葺州学。
故错。
]
4.【详细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几个可以做主语的词——“郡”“材”“侯”,“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
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答案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5.【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略,大致。
孰,有“哪一个更……”的意思。
(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结合注释把“王侯”翻译准确,不能翻译成“王侯将相”。
答案(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参考译文】
学校,是古代以来就有的。
在学校立牌位来祭祀孔子,是后世兴起的制度;在学校建阁来收藏天子的书籍,是古今共同的合乎正义的事,是做臣子的应该奉行的事。
当涂在江淮地区是有名的郡治,有学习的人,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有牌位,没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的书籍,挖坑放在墙壁之中。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正赶上发生水灾,把堤防都冲坏了,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
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上下震动。
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
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
第二年春天,和议达成,改元乾道,打算在学校中举行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
王秬对教授沈瀛说:“学校竟然到了这样(衰败的程度)!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的属官蒋晖、吕滨中拆除后重新修建它。
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材已经全部准备好,王秬让人取来建造楼阁,开辟了两道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
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客于是又有感叹说:“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天下,流传到现在,天地的位置,日月的光明,江河的流动,流传万世没有衰败。
有时太平,有时动乱,有时强盛,有时暗弱,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吗?只是人的原因而已!财物用具不充足,武器
装备不强大,人才不够多,难道是真的不可改变吗?《诗经》说:‘有了贤人国强盛。
’如果认为我的话不真实,请观察新办的学校。
”
夏季四月十六日,历阳人张孝祥记。
6.A [“多”在此处是“称赞,喜欢”之意。
]
7.C [本题考查“而、者、于、以”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而”,第一个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B项“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是“者”的定语;第二个是代词,……的人。
C项“于”,均为介词,对。
D项“以”,第一个是连词,用来;第二个是介词,凭借。
]
8.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B项表述不当。
原文“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中的“爱”是“与……交好”的意思,即欧阳行周少时在乡里没有交好的朋友,并不是“乡人都不喜欢他”。
]
9.【详细分析】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
本题明显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一个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
再依据上下文的文意破解难点。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10.【详细分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1)“若”是代词,你,你们;“奈何”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为什么”;“此若家之宝也”是判断句。
(2)“诱”是动词,引导;“进”是动词,进取;“推拔”是近义词连用,推举选拔。
“推拔于寒素中”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参考译文】
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
还是幼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子亲近玩耍,行走坐立常常自己独处。
十多岁时,在乡里没有关系好的朋友。
每当看见河边山畔有一点点风景可以观赏,内心就独自欢喜,常常手拿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
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很晚了还会留在那里,内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却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
不怎么懂文章时,跟随别人去问文章字句,忽然有一句话非常合乎他的内心,很长时间内心感到很得意,长吟高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