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其中发展观始终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下,深刻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国外社会发展观的有益成果,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我们通过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索社会发展问题的正确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内在本质,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当时的俄国实践,并成功地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变成现实;毛泽东发展观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发展观解决的主要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创性地回答了为什么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应当如何认识和怎样领导发展的问题。
这些发展观都贯穿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都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还借鉴了西方发展观的有益成果。
当代西方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由于忽视了社会体制、政治制度、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发展的困境。
为此,各种“替代发展战略”相继出现,其共同特征就是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全面的社会发展,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综合发展观的选择,就是在寻求“替代发展战略”过程中达成的国际共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汲取了世界上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
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
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200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 亿元,比1989 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十三年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伟大的实践和探索。
在治党方面,致力于探索新时期共产党执政规律;在治国方面,全面探索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目标、方法、途径极其规律性;在改革方面,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其它领域的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开放方面,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体系和开放格局,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把握大局方面,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十五”计划、2010 年远景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发展战略方面,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确保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三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和提炼,从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并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又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和平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而不合理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存在,把各种不合理的规则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肆意破坏和阻挠这些国家的和平建设,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中国共产党要切实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以先进的文化作为凝聚和团结人民的精神支柱,坚定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则深刻的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越来越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之外而获得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开放中抓住机遇,在“融入”中保持独立,在参与中力争主动,在竞争中加快发展,在创新中实现跨越。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能够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能融会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崭新的文明。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必须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必须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必须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战略机遇,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的客观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研究,可以得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特别是邓小平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当代西方发展观的有益成果,科学地把握当今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集中概括。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特别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拓展和深化,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