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归纳考点.doc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历史知识归纳
(上册)
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1•元谋人:(1)地点:(云南元谋县)(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3)生产生活情况:他们会(制造工具和用天然火)(4)发现意义: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时间: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生产生活情况:(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时间:(三万年前)
生产情况①使用火:(人工取火)②劳动工具:掌握(磨制工具和磨光钻孔技术)③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④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
1.炎帝、黄帝和蚩尤
炎帝: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
黄帝: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部落间的战争
阪泉大战:双方:炎帝和黄帝结果: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
涿鹿之战:双方: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 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
3.“禅让”时代的尧、舜、禹:
禅让: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大禹治水:取得成功
4.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因: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出现,我国进入文明时代。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1.夏:时间:约公元前(2070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
标志:(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夭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地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影响: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国家产生,奴隶社会开始了
2.商: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迁都: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经济: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3.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分封制:
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内容:天子把土地和臣民,分给子弟、亲戚和功臣等
诸侯义务:1,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2,向天子缴纳贡品,3,平时镇守
疆土,战时代并随天子作战。
影响: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4.东周建立:时间:公元前770年一前476年(春秋时期)前475年一前221 年(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1.:商朝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意义:我国有文
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代表:有最大的(司母戊鼎)(最大的)和(四羊方尊)(最精美的)。
影响:(1)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2)(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 .春秋争霸:
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齐桓公称霸:
条件:(1)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根本原因);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周天子派代表参加)2.晋文公称霸:
标志:(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退避三舍),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4.楚庄王称霸: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5.秦穆公称霸:秦穆公在位时,成了(西部)地区的霸主。
7.战国七雄:战国七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诸侯之间的战役有:(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1 .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1)政治上:A、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立有军功的人,由国家赐与相应的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B、实行中央集权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分封制。
(2)经济上: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反对囤积居奇、投机倒把;C、统一度、量、衡,
(3)还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3.商鞅变法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4.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
5.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四川泯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6.秦统一六国:背景: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强大进攻。
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人物:秦王(赢政)定都:(咸
阳)
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又名《老子》
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上: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2.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1、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核心思想)2、提出以“(礼”)治国,以“德”教化百姓
教育: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因材施教3、温故而知新
文化:其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
地位:孔子的学说在西汉时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3.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主要学派:
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学
说;
道德上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屈的道德观念,著有《孟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法家学派创始人韩非提倡法治,著有《韩非子》
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1 .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1、废王号,称皇帝,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中央及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
经济文化上:
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秦半两))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书同文)
统一全国的车轨。
(车同轨)
意义: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
思想上:(“焚书坑儒。
)目的:为(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军事上:
1、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西起(临洪),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修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评价秦始皇: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但是他广建宫殿陵墓,制定残酷的刑法,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所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
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1.秦的暴政:(D (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4)(秦
二世更加残暴).
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2.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结果:失败
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影响: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楚汉战争: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
4.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就是
(汉高祖)。
第11课大一统的汉朝
1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
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
西汉灭亡: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评价汉武帝:
政治上;思想文化上;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
根据以上史实,充分说明了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1 .两汉经济的发展
(1)治理黄河
措施:汉武帝时,兴修了白渠,东汉时,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结果:黄河下游很长时间没有发生大洪灾
(3)冶铁业: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2.张骞、班超与丝绸之路
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向西,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道路,因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闻名与世,这就是“丝绸之路"。
一条为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南部、西亚和地中海东岸,或南亚;一条为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北部。
(2)作用: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是我国与欧亚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发展友谊的桥梁。
第13课秦汉的科学技术
1.造纸术:发明时间:西汉早期地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改进时间:东汉时期人物:(蔡伦)意义: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2.九章算术
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数学成就
3.(地动仪):人物:(张衡)作用:能测定地震方向地位:是世界第一台。
4.张仲景:成就: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尊称为(“医圣”)
5.华佗世界上最早用(麻醉)医生、外科鼻祖一华佗(麻沸散)和(“五禽戏”)民间称其为“神医
第14课秦汉的文化艺术
1.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内容: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约3000多年的历史。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2.2.兵马俑(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地点:陕西临潼秦始皇陵
第15课三国鼎立
2.官渡之战:背景:(1)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军阀割据混战(2)曹操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垦荒屯田,发展生产。
用人上:唯才是举,善于
用人。
经过: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大战。
曹操大败袁军,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时间:208年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魏、蜀、吴三国鼎立)
5.三国经济发展:
(1)魏国占据中原地区,北方生产恢复发展
(2)蜀地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天下
(3)吴国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台湾)
第16课两晋与南朝
1.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建立: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灭亡:316 年,匈奴人灭亡西晋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
2.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
3.南朝: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先后出现了齐、梁、陈三个朝代, 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统治区域都在南方,史称(“南朝”)
4.南方开发: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先进生产工具(主要原因)
3,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1.五胡十六国:西晋末年,北方内迁并起兵反晋的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史称“五胡”;
2.西晋灭亡后这些民族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年国家,史称“十六国”。
影响: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
(出现民族大融合)
2.避水之战(草木皆兵):时间:383年双方:前秦、东晋结果:晋军大败前秦军。
特点:以少胜多。
3.北魏建立鲜卑族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都城:平城统一时间:439年
4.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
(2)实行均田制(3)迁都,平城迁到洛阳
(4)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民族间通婚)。
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以后南北朝统一创造了条件。
评价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1.数学——祖冲之:时代:南朝称谓:数学家、科学家成就:对(圆周率)
的推算,被称为“祖率”意义:这项创举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农学——贾思勰:时代:北魏称谓:农学家成就:(《齐民要术》)
3.地理学——郦道元:时代:北魏称谓:地理学家成就:(《水经注》)
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1.佛教:发源地:古印度
西汉末年开始传入我国,(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
地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影响: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时间:东汉中期
3.石窟艺术
代表作品: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教。
4.王羲之(“右军”和“书圣”)背景: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
行书")
5.顾恺之。
时代:东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6.陶渊明时代:东晋代表作:(《归园田居》)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管鲍之交、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学富五车。
秦朝末年:赵高一指鹿为马;大泽乡一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鸿门:项庄舞
剑,意在沛公
巨鹿一破釜沉舟;咸阳一约法三章;鸿沟一楚河汉界;
垓下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乌江一无颜过江东、乌江自刎;
东汉时期: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三国时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望梅止渴
两晋时期:(前秦)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