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6.92 KB
- 文档页数:20
2020年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增至2.54亿,占总人口的18.1%。
有人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7亿,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升至34.8%左右。
当老龄化社会遭遇“手机扫码时代”,两者如何并行不悖,让老年人也安享便利?2020年重阳节之际,记者对此展开走访调查。
因疫情原因,如今很多公园要求游客出示健康码,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一些老年人连公园的门都进不去;交手机费、打出租车、到商店买东西,被频频拒收现金;因为不会用手机买票、挂号,很多老人只能一趟趟跑火车站、跑医院……记者走访中,不少老年人感叹,智能手机应用为现代生活打开了一扇“快捷之门”,却把不少老年人档在了快捷之外。
(摘编自新华社《“手机扫码”时代,如何让老年人也安享便利?》)材料二:
今年年初,央行在我国7省份进行抽样调查,获取有效问卷2万余份。
调查显示,未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受访者比例为17.6%,人物特点是老年人、低学历、低收入、退休人员、农村地区。
其中,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为51%。
“由于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原因,老年人接受新信息、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对智能设备与智慧生活的适应比年轻人慢。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宁说,尤其是高龄老人,这方面遇到的困难相对更多。
她分析说,当前很多场合需要智能手机扫码或下载安装App才能开展相应服务与操作,但部分手机产品并没考虑到老年人的群体特点,产品让老人学习起来较为复杂。
况且,不少老年人用的还是“老人机”,扫码功能都不具备,更无法进行其他操作。
事实上,适合老年人用的手机不需过多附加功能与高端配置,只要能够具备基本的扫码支付与App安装使用等功能即可。
但记者走访中发现,目前,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机,市场上还不多见。
由于手机功能过多,甚至出厂就绑定了很多却载不了的应用,老年人常用的功能不能清晰展示;手机界面字体过小,没有照顾老年人的视力因素等。
还有的老人担心上当受骗,对扫码支付存有一定的戒备和排斥心理。
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日常出行、医疗保健、观光游览还是疫情防控,都应充分考虑到更多
群体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安排。
(摘编自新华网《多因素导致老年群体智能服务受阻》)材料三:
社会需要进步,但也应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
在发展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仍需多方面发力,真正以人为本,给老人更多帮助,让老人享受到基本的服务和便利。
“家庭成员对老人的带动很关键。
”太原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权益保障处处长完钊说,年轻人要有意识地和父母多交流,教他们怎样绑定银行卡,怎样在卡里设置小额度。
太原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都建业建议,要多发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志愿者服务团队的作用,对老年人进行智能手机操作的“速成式”培训。
“老年人要自尊自爱,活到老学到老,不能拒绝再学习,要力争对智能手机懂得一二。
”
对于服务单位,完钊还建议说:“人工服务通道需要适量保留,这不仅是对老年人有利,还能为手机没电、欠费或是忘带手机的人提供服务,这些细节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重要检验。
”
(摘编自人民网《太原市关于进一步提升老年人智能服务的安排》)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能手机应用为现代生活打开了一扇“快捷之门”,但一些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享受快捷带来的便利。
B. 多种因素导致老年群体智能服务受阻,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少有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机。
C. 2019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增至2.54亿,预计2050年前后将增至4.87亿,说明我国已经步人老龄化社会。
D. 央行对7省份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未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群体中,除了老年人,还有低学历、低收入等其他人群。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自身的一些原因,比如说知识结构、年龄特征以及戒备和排斥心理,也会导致老年人使用智能服务受阻。
B. 设置人工通道,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体现细节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不用手机的老年人也能享受便捷。
C. 在发展智能化同时,应该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这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进步的标志。
D. 客观上,市场上的大部分手机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附加的很多功能和配置,对老年人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3.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智能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舌头
徐永辉
二丙的舌头没有了。
那天,邻居三婶迎头遇到二丙,招呼他。
二丙的嘴张张合合,却没看到他的舌头,也听不到他说的话。
三婶一惊,忙问:“二丙,你咋回事,舌头没有了?”她不肯相信,走到近前往二丙嘴里一看,只有牙齿。
我们晓庄是远近闻名的雄辩村。
大人、孩子,走路、干活,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嘴巴都不闲着:“那是谁家的羊,咋不拴起来?”
“为啥说是羊,叫它狗不一样吗?”
“羊就是羊,怎么能叫狗呢?”
“它叫啥,不过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当初叫它猪,你现在还说是羊吗?”
据村志记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
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
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
为了炫耀,我们都把舌头耷拉在下巴底下。
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三年举办一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子必须参加。
先以家庭为单位选出优胜者参加家族辩论,再选出家族中的第一名参加决赛。
一方把另一方驳得哑口无言,算胜出。
凡是在辩论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
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
二丙是几十年来唯一受到惩罚的人。
他是孤儿,老实,木讷。
平时,你问一句,他哼一声。
只要不问,一年半载也难开金口。
在家族辩论会上,也有人试着引导他,徒劳。
半晌午,我们几个蹲在路口上议论二丙的时候,三婶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地过来了,还没到近前就问:“谁看见一只公鸡了吗?”她边说边比画,“这么大,毛通红,闺女给拿的,没舍得吃,你看,一转眼不见了。
”
我们都安慰她:“不能少,不定跑哪旮旯里去了,再仔细找找。
”
我们村古风犹存,好多年没少过东西了。
被三婶一搅合,我才想起来是去找乌木的。
乌木家大门洞开,我站在院子里大喊:“有人吗,有人吗?”
没有回应。
突然,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
我走过去,一把推开紧闭的门,咯噔愣住了。
乌木也愣了。
他手里抱着一只没褪完毛的红公鸡。
晚上,乌木请我喝酒,炖的公鸡肉。
三杯酒下肚,乌木说:“咱打开窗户说亮话,等一会儿我把鸡毛埋在二丙家门前,明天你就说是他吃的。
”
“这……”
“这什么这,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他反正不会说话。
”
“这不是欺负人嘛?”
乌木脸一寒,酒杯一顿:“事不大,你看着办吧。
”
我为难死了。
乌木是出名的小诸葛,坏点子一眨巴眼一个,得罪他,我这辈子别想安生了。
又怪法律太仁慈,如果抓住小偷就砍头,老子怕他作甚。
又后悔的要命,干嘛去那么巧啊?
天刚一亮,我就带着三婶扒出了赃物,还说的有鼻子带眼:“昨天傍晚我路过二丙家的时候,听到砰砰地剁骨头声,偷偷伸头一看,案子下的鸡毛还没掩埋呢。
”
大家都深信不疑。
乌木先骂开了:“二丙,看你狗日的平时老实巴交,原来是装的。
”
在我们这儿,偷盗是被认为最无能、最无耻的事情,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往他身上吐口水,任何人都不再搭理他。
二丙张着大嘴,扑腾扑腾直踩脚,又啪啪地拍自己的大腿、屁股,眼泪像屋檐下的雨水,连成两条线。
三婶不忍,说:“算了算了,一只鸡,谁吃不一样?”
其他人也软了心肠,反过来安慰二丙:“你也是个苦人,一年到头不见荤腥,一时嘴馋也正常,算了算了。
”
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
渐渐地。
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
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仓皇地乱飞,两只手互相搓来搓去,嘴张开几次,又合上了。
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说:“鸡是乌木偷吃的,他逼我赖二丙。
”我正要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忽然感觉发不出声音了,嘴里也空空荡荡。
一个孩子指着我大叫起来:“舌头,他的舌头没有了。
”
我的头一蒙。
我不死心,拼命张嘴,依然发不出丝毫声音。
我掐自己的肉,撕扯自己的头发,如果,如……果。
没有如果。
(选自《芒种》2016年第九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构思奇特,“舌头”是小说线索,纵向上追溯晓庄的雄辩传统,横向上与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B. 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揭示出复杂人性,村民们开始对二丙“偷鸡”义愤填膺,后又予以原谅安慰,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
C. 在小说结尾孩子喊出“他的舌头没有了”,既与前文“二丙的舌头没有了”相照应,又属情节陡转,让读者在意外惊悚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D. 小说语言犀利,像“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就语带嘲讽,而最后的“没有如果”短促有力,明显含有对“我”无德之行的否定。
5. 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海
黄庭凯
我邀海宝去北海玩。
不去。
他说,我看到的大海就是大海,你看到的大海却是母亲。
海宝是街边小炒店的老板,我是文化局的干部。
从北海回来,我第一件事就是到小炒店,想告诉海宝银滩真的很好玩,我都被晒脱一层皮了,可是玩的疯劲到现在还没有过。
大海真的就是大海,大海里我没有看到老妈的身影。
可是他正在忙着炒豆芽炒肉片。
我喝着茶,看着他在浓浓油烟中忙碌的身影,然后我就走了。
我和海宝是高中同学,我们都考上了大学。
我去大学的那天,他进了一家餐馆打下手,他家里拿不出学费。
我读了四年的中文系,毕业后进了文化局。
海宝则是已经当了两年的小炒店老板。
开始的时候,我经常和本地的几个文友到小炒店小酌。
店面当阳,经常是食客爆满。
海宝每次都问我,太嘈杂了,要不你们到我的房间去喝?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摇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环境。
食客中有穿皮鞋的,也有穿解放鞋的,甚至有打赤脚的。
我们在他们的注视下,小口喝酒大谈论,谈论小说、散文、诗歌,谈论一切和文学有关的东西。
食客走了一拨又一拨,我们还在面红耳赤地高谈阔论。
闲时,海宝就坐在灶头前,抽着烟,静静地看着我们。
有一次,一个诗人对我说,他听得懂吗?我说,我的这个哥们在高中可是个高才生,比我还要高的高才生。
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诗人说,所以这辈子就只能在油烟味中谋生?他肆无忌惮她大笑起来。
不知道海宝是否听见了我们对他的议论,那个诗人大笑的时候,海宝眨了几下眼,嘴角微微一翘,露
出似有似无的笑,然后站起来开始炒菜。
我看着腾腾油烟中的海宝,心中突然想,海宝看油烟是油烟吗?散场后,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文友们。
担当、生存、艰辛、血泪……他们的嘴里纷纷吐出和油烟无关的词。
那个诗人说,在这种人眼里,油烟除了是油烟,还能是什么?我们以后该换去西餐厅了。
他使劲地嗅着自己的衣袖,说我从里到外都是油烟了。
可是,我们去得起西餐厅吗?还有,在西餐厅,我们能收获那些羡慕或者崇拜的目光吗?
从那以后,我们去海宝小炒店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一年后就再也不登此门了。
我和海宝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只是在几次的同学婚礼上打过照面。
他在忙着制造油烟,我在忙着杜撰油烟不是油烟的文字。
十二年后,我出版了平生的第一本小说集。
没有稿费,出版社只送了两百本样书。
我心里琢磨着应该赠送给谁谁“雅正”的时候,想到了海宝。
我骑着单车来到当初我们对文学挥斥方道的那个地方,却找不到海宝小炒店了,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和海宝彼此失联真的很多年了,我现在甚至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一个同学在电话里告诉我,海宝现在是海宝大酒店的老板。
我知道海宝大酒店,开张已经有两年了,每天上下班路过那个酒店的时候,我心里都想到海宝。
都是海宝,人家是大酒店,你为什么却只有小炒店的命?想到海宝小炒店,我就想到自己的房贷。
唉,都艰辛。
我走进海宝大酒店宽敞的大堂,心里一阵恍惚,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此时,与其说我来给海宝送书,不如说我来是因为好奇心。
走到总台,我诚惶诚恐地对大堂经理说,我找你们的老板。
大堂经理向我微微颔首,微笑着说,先生,我不知道我们的老板现在在哪里,如果您有急事我他,可以和他电话联系。
我很窘迫,说我没有他的电话。
先生,对不起,我们也不知道老板的电话。
我一急就掏出那本小说集,递给她,说我是海宝的同学,我……我想送给他一本我写的书。
大堂经理拿起书端详一番,对我说,原来先生您就是老板经常提起的那位作家,他说您是这么多同学中真正的文化人,您稍等。
她走到一边拨打了一个电话,轻声细语地说了几句,然后转身回来对我说,您稍等,老板下来接您。
坐在海宝办公室的沙发上,我不断地喝茶以掩盖心中的尴尬和慌乱。
海宝就坐在我身边,在我不断地喝茶的时候,他快速地翻阅着我写的那些文字。
半个小时后,他把书放到茶几上,手提拳,轻轻地擂了我一下,笑着说,不愧是大才子啊,不愧是我的偶像!
偶……像……我被茶呛了,猛烈地咳嗽。
左眼突然一辣,是一滴汗滑进去了。
我读了函投本料。
三年前取得了汉语言专业的毕业证,嘿嘿,我还晚上学你们码字,发表了五个短篇一个中篇……这都是因为有你这个老同学在激励着我啊。
我傻笑着。
使劲点头,又使劲摇头。
想说什么却开不了口,心里直说自己吃错药了。
你和那帮朋友还经常聚会小酌吧?你召集他们,今天晚上我安排。
就在这里,怎么样?……
走出海宝大酒店,我推着单车走在大街上,很无力。
莫名其妙,脑海里涌现出大海的画面。
大海就是大海,不是别的。
大海不是大海,可以是别的。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宝认为店里嘈杂,劝我们到房间里去喝,是把我们当朋友对待,而我们不愿去。
是因为不愿意领海宝这份朋友之情。
B. “我”对海宝有几分同情,也认为海宝是有文学才华的,但“我”的文友对腾腾油烟中的海宝的文学才华是表示怀疑的。
C. “我”和那几个文友去小炒店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不去了,一是因为我们忙,二是因为不愿与忙着制造油烟的海宝为伍。
D. “我”坐在海宝的办公室里,感到尴尬和慌乱,是因为以前“我”和文友轻视海宝,不知海宝现在会如何对待“我”。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写海宝的小炒店“食客爆满”,这是从侧面描写海宝厨艺好,经营好,为下面写他开一座海宝大酒店埋下了伏笔。
B. 一个诗人毫不顾忌海宝是否听见,对“我”预见海宝的命运,然后肆无忌惮地大笑,这细节描写刻画出他轻视别人的心理。
C. 小说描写了“我”路过那个酒店时候的心理活动,“我”进行了换位思考,后悔以前不理解海宝的艰辛,并对命运不公进行了谴责。
D. 海宝把“我”当成他的偶像,这是出自内心的,与“我”和那几个文友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性格的纯朴。
9. 小说采用“我”和“海宝”两条线索行文,两条线索是如何发展交汇的?请简要分析。
10.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写“大海”,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王勃,宇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
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時,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①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
勃兄剧,弟助,皆第进士。
剧,长寿中为凤阁舍人,寿春等五王出阁,有司具仪,忘载册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阙,宰相失色。
剧召五吏执笔,分占其辞,粲然皆毕,人人嗟服。
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
始,裴行俭典选,见剧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
”至是语验。
剧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剧与兄泾州刺史动及助皆坐诛。
神龙初,诏复官。
助字子功,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
居父忧,毁骨立。
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选自中华书局《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注]①痵:同“悸”,因受惊吓而心跳加速。
②泛然:漫不经心,随意。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在取名之后随即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B. “左迁”即贬官、降职。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唐宋明清尊左。
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
C. “第进士”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 “服除” 即除去丧礼之服。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的规格,故亲族中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才华早露,少年得志。
麟德初年,他向巡行关内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参加朝廷策试被定为优等。
B. 王勃被罢官之后,客居剑南。
他曾登上葛愦山远眺,满怀感慨地想到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C. 王勃才能出众,招人嫉妒。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因才华太突出而被同僚属官嫉妒。
D. 王勃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王勃先是被高宗怒逐出府,之后又因杀死官奴差点被处死。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②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抒发对现状的愤懑之情。
B.诗人借鸿雁南飞带来“杜陵秋”的信息,寄寓着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16.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作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轻舟、微风来表现作者归心似箭。
(4)《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你的表姐刚从湖北战“疫”归来,你通过微信向她发送了下面这幅由围棋棋盘、新冠病毒等要素构成的漫画。
按要求作答。
(1)请给漫画拟定一个标题,不超过4个字。
(2)请依据漫画内容发送一条微信,向“表姐”表达你的慰问。
不超过5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 春节,小李给老师拜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C. 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D. 涂鸦之作,不值先生一哂,如蒙赐正,不胜感激!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睡前正在与评论君畅聊的你,可能多数是年轻人,智能手机玩得很溜,网购、叫车、扫码也信手拈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你一定也见过这样的身影、目睹过类似的场景:医院里,因为不懂预约挂号和自助缴费干着急;餐厅中,由于不会扫码点单只能求助服务员;结账时,掏出现金数着零头怕被嫌弃的凌乱与慌张;小区外,拿着大按键的老人机搞不定健康码的焦虑和无助……是的,当很多年轻人都提前迈入“5G 时代”了,还有很多老人仿佛还停留在“无G时代”,苦苦追赶。
材料二:
近日,浙江杭州一位姑娘为了教会外婆使用微信,制作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说明书字迹工整,内容详细,图文并茂,网友纷纷点赞。
有网友表示:曾经,他们不厌其烦地回答各种幼稚问题,现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