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反思推荐3篇
- 格式:doc
- 大小:15.29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反思第【1】篇〗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轻松。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
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既学得好,又学得愉快。
因此一开课,便以一个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这个话题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发言,把自己扩写好的故事与大家分享,这一点我很欣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口头语较多。
最重要的是对于大胆合理的想象把握、运用的不好,由于时间的关系而我又没能及时正确的进行指导,不免存有遗憾。
其次是在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
没
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希望能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能有所改进与提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反思: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比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后一则写《女娲造人》的简短文章《风俗通》)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
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尤其对女娲造人的动机做了大胆的想象,闪现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火花,如“人间混乱,女娲造人是为了管理这个世界”;“和盘古比赛,盘古造出了各种兽,女娲造出了人”;“女娲无意间造出了人”……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得到了训练.针对学生习作情况,我还专门让学生朗读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自己思考:
1、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较阅读,说出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一想到比较阅读,并要说出异同,就变得很严肃,开始
上课对课文产生的喜爱之情一下子就被抛开了,好像是又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也是课堂显得沉闷的原因.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反思第【3】篇〗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人类生命的创造之神女娲,为了解除民众疾苦,不辞辛劳寻找五彩石并加以冶炼,补住天空漏洞的故事。
这是一篇故事生动,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在教学的时候,我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大胆想象,欣赏词语等方式进行教学。
在备课时,我不得不焦头烂额,看着13个认写生字,心里就犯难。
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呢?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环节,效果比较好。
注重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识写字方法,自主独立识写生字,如熟字带生字、加减或替换偏旁、字形比较等。
在开展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小组之间讨论得出方法,我不直接引出。
三年级的学生对认字方法还是比较熟悉,把课堂教
给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们的答案都丰富多彩的。
这时,我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的错误都提出来,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治”“冶”的教学。
通过让学生观察区分偏旁的异同。
又通过找一找藏在生字里的多音字,让学生发现“挣”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zhēng”,不要读成“zhèng”。
会认会读后,我请学生自己观察“燃、熄、炼”中“火”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所写的字都比较规范、端正、整洁。
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
”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
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课文先概括写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接着,笔锋一转,“不知过了多少年”,极言时间之久。
课文描绘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所导致的悲惨景象:地被震裂了,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火中挣扎。
这幅画面,没有夸张和想象,是难以描画的。
接下来,略写了女娲求雨神熄灭天火,造船拯救洪水中的人们,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主体,主要写了女娲找齐五彩石的经过和用神火冶炼五彩石的艰难。
“她忙了几天几夜”“炼了五天五夜”从时间角度突出女娲的神力,在写到女娲补天时,只见她端着一个装满液体的大盆,对着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寥寥数语,从看似轻松的动作中,凸现女娲的神力,使故事更加具有了神奇的色彩。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互相交流,然后抓住第三、四自
然段深入学习。
可让学生找出哪些词句表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从而感受女娲善良、勇敢、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很好体现了本课的重点教学。
课文作者对原文进行了再创作,通过合理想象,进行了巧妙的综合、连缀和加工,使这个神话故事完整、丰富、生动。
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部分重点的好词好句进行赏析。
课后,注重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品味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