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复习提纲1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统一时间: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古中国:公元前2070年;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4、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性质: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统治的工具.6、文字产生的影响:促进了知识的记忆和传播;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7、列举四大文明古国中对现在还有直接影响的成就1古埃及的太阳历;2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3古印度人发明的通用计数法4古埃及的几何学、解剖学,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形等面积,推算圆周率为;5古印度的佛教 6古代中国的文字8、古代印度的佛教1佛教产生的时间:前6世纪2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佛陀,佛,释迦牟尼 3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盛一时,向外传播. 5北传经中亚到中国内地,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传佛教南传到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南传佛教6宗教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①宗教倡导的宽容、慈善、诚信、尊重生命等观念对于社会道德改善和提高,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②宗教的负面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过度的信仰可能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的产生,有害于社会等. 7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2、孔子的主张:思想1政治主张:①提出了“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要“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②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西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1.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2.分封制和宗法制3.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规范贵族的身份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2教育思想:①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②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③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④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1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3“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4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意义.4、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1孔子的教育实践:广开私学,培养了三千多弟子,比较着名的有72人.2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5、现代社会的一些做法体现了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1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体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现代社会提倡“廉政、廉洁、自律”体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准则3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老子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的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4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体现了墨子“非攻”思想5团结友善体现了墨子“兼爱”思想6依法治国体现了韩非子“法治”思想7以德治国体现了孔子“以德教化”人民的思想8以人为本体现了孔子: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的思想;孟子: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以及“民贵”“君轻”的思想;老子: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的思想.6、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7、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1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8、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9、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10、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11、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12、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1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14、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15、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着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16、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17、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18、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19、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20、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21、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着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着有孙膑兵法.22、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3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意义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开始变法.内容:a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建立县制.意义: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秦国通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3、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制:1极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时期.2主要形式: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陶片放逐法,保护民主制度;③官员抽签产生.3评价:具有专制统治所没有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但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权利.亚历山大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文化融合方面的贡献:亚历山大帝国虽然短暂,但它是希腊城邦制度的终结者,又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促进者.亚历山大帝国使得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3、罗马文明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政府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世纪,罗马取得地中海的霸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建立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为日耳曼人所灭6、为什么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1“哲学”一词来自希腊语,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故乡.2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3古希腊希罗多德被誉为西方“历史之父”.4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和结构成为现代西方建筑的典范.5十二表法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6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成为近代科学的源头.。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东西方的早期文明。
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多年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
课节概述:公元前3000多年至公元前2000多年,东方出现了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
公元前2000多年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则出现了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西方文明古国。
东西方文化多元发展,交相辉映。
阶段特征:早期文明的萌芽。
1.知道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异彩纷呈的文明。
2.知道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古代罗马的文明。
3.理解东西方文明的区别及原因。
【重点】东方大河流域文明代表: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欧洲古代文明代表: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文明。
【难点】自然环境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1.公元:国际通用的公历的纪元,是大多数国家纪年的标准。
从传说的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在这之前的时间为公元前,之后的时间是公元后。
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公元前0年,也不存在公元0年。
2.世纪:指计算年代的单位。
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
3.世袭制:王位、爵号和财产等按照家族血缘关系继承下去。
4.分封制:西周时实行的,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5.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醉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摘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摘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摘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早期多元发展的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多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政治组织、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科技发展、艺术表达等方面。
以下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介绍早期多元发展的文明。
首先,社会制度是文明多元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多元发展的文明中,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
例如,古埃及是一种多神宗教制度,法老作为神的化身统治全国;而古希腊则是城邦制社会,在政治上通过城邦间的竞争来维持社会秩序;古印度则是种姓制度,将社会划分为四个种姓,各种姓之间严格等级制度;古中国是封建制度,以封建王朝为核心,封建王朝承认多神宗教信仰和佛教的并存。
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反映了早期多元发展的文明对于社会组织的多元尝试和探索。
其次,在政治组织方面,早期多元发展的文明具有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
例如,古埃及拥有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由法老统治,实行神权统治;而古希腊则是城邦制度,各个城邦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民主政治在古希腊得到了初步实践;古罗马则是共和制度,通过选举代表来管理国家事务;古印度则是君主专制制度,国家政权集中在一个君主手中。
这些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体现了早期多元发展的文明对于政治组织形式多样性的追求。
再次,早期多元发展的文明在经济形态方面也表现出多样性。
在早期的多元发展的文明中,存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商业文明等不同形态的经济发展。
例如,古埃及和古印度是农业文明,以农业为主导,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是城市文明,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化和贸易发展为经济支撑;古中国则是农商并举的社会经济模式,农业和商业并列发展。
这些不同的经济形态体现了早期多元发展的文明对于经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和实践。
此外,早期多元发展的文明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是多样的。
早期的多元发展的文明中,存在多神宗教、一神宗教和佛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
例如,古埃及是多神宗教,有众多神祇,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化身;而古希腊、古罗马等则是多神宗教,信仰众多神祇,因此有许多神庙和祭祀活动;古印度则是种姓制度和教派繁荣的宗教体系;古中国则是儒家、道家、佛教等诸多宗教传统并存。
历史与社会(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古埃及(七言)美尼斯前三一纪①,尼罗河②畔上下一,法老③权倾比日子④,金字塔⑤中木乃伊⑥,象形文字五千载⑦,三季加五太阳历⑧,前六波斯亡其后⑨,而今再无古埃及。
注释:①大约公元前3100,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1个世纪为100年,恰好在三十一个世纪以前。
②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埃及的母亲河,有“历史之父”之称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③古代埃及国王的称呼。
④法老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圣化,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⑤法老的陵墓,外形很像中国汉字“金”字,因此得名。
⑥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认为人死后还会在冥世间继续生活。
因此只要能在死后保住尸体,就可以永世长存,为了把尸体保存下来,他们千方百计将尸体脱水变干,制成木乃伊。
⑦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与事物形状相似,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⑧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编制的历法,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共365天,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⑨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为波斯所灭。
古代西亚(古代巴比伦)(七言)沙漠之中新月地①,农业两河尽幼底②,苏美尔人③楔形文④,航海字母腓尼基⑤,上帝源自希伯来⑥,世人孰解犹太屈,法典寰宇首完备⑦,神殿矗立汉拉比。
注释:①新月沃地,西亚沿地中海东岸和两河流域的地区,形状如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之得名。
②两河是指波斯湾西北部左侧的幼发拉底河和右侧的底格里斯河,地理学上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西亚重要的农业区。
③居住于两河流域下游的远古居民,楔形文字的创造者。
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通常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板上压出字迹,笔道近似楔子的形状,故而得名。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检测题班级姓名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1.两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是在()A.公元前2500年前后B.约公元前3000年C.约公元前3500年D.公元前18世纪2.《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你知道它出自于下列哪一文明古国吗()A.古代中国B.古巴比伦王国C.古代印度D.古代埃及3.下图为“佛教传播示意图”,图中②所指代的国家或地区是()A.古巴比伦王国B.古代中国C.古代印度D.古代阿拉伯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古代印度的四个等级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5.某班同学以话剧的形式再现了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它是()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6.下列各项与佛教产生有关的是()①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②法典被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③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④种姓制度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A.①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7.下列选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禹建立夏朝B.禹死后,启继承父位C.武王伐纣,建立西周D.夏朝建立国家政权机构8.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给人民带来了灾难B.加快了统一步伐C.加剧了分裂,无任何进步影响D.有利于民族融合9.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春秋霸主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公元前7世纪中期,召集诸侯举行会盟成为霸主的是()A.齐桓公B.晋文公C.宋襄公D.楚庄王10.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A.李悝变法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管仲改革1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全面、彻底的改革。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第一课时古代西亚国家
一、课程标准
2-1-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知道古代西亚国家进入早期文明的标志,如楔形文字、拼音文字、《汉莫拉比法典》等)
二、教学目标
1.知道西亚地区出现的早期文明代表:古巴比伦、希伯来王国、腓尼基。
知道古代巴比伦进入早期文明的典型标志:汉谟拉比法典。
知道古代西亚地区的其他文明成就,如楔形文字、字母文字。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分析《汉莫拉比》法典的实质。
3、通过教学,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的重要影响。
认识古代西亚国家文明的文明成就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西亚国家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板书:
位置 文明历程 自然环境 气候 新月沃地
河流 文明成就。
多元发展的早期区域文明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遵循依据最新修订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条目2-1-4: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以世界文明的诞生为中心概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和希腊这些古老的早期区域文明发祥地,从文明之间的接触、交流、融合来看,它们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发展而形成各具地域特征的文明,地域性特征相对明显。
但他们的起源又具有共性,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及形成的先决条件。
本课就是围绕自然地理环境对创造出的人类灿烂文化成就的影响,尝试梳理早期区域文明诞生的脉络和方向。
且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地理知识的熏陶下,已初步具备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地理认知,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之上已能够深化学习。
二、教学目标1.结合地图,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区域文明所在的位置及诞生时间。
2.辨识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理解文字、工程、国家机构和制度等因素作为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3.结合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从地理环境角度探究文明繁荣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早期区域文明的多样性表现。
2.教学难点:理解和领会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设想为了体现依标施教、学为中心的理念。
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大都以学生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迁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以古代埃及为范本,进行详细分析,然后让学生自主掌握古希腊的相关知识,既避免枯燥的重复,提高了效率,又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训练。
五、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根据前三课所学知识,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早期区域文明的诞生之地,帮助学生构建时间和空间二维一体的概念。
(二)明确目标,学有方向呈现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习的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课文的相关要求,确定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学习目标。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课标要求: 1. 图文结合,了解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产生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体会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在古代西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要点:(1)古代埃及: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统一、强盛、衰亡、古代埃及的政治制度、尼罗河对古代埃及文明的贡献、古代埃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古代西亚: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古代西亚文明、西亚地区的早期居民。
(3)古代印度:自然环境、文明的产生、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佛教。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标要求:1.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2.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理解变革与争霸的关系,理解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变革中的作用。
3.认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对社会生力的发展产生的作用。
4.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初步认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其对后世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知识要点:(1)早期国家的建立、夏朝后期的都城、商的建立、甲骨文、中国青铜文化、西周的建立、夏商周军队和刑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疆域、西周灭亡。
(2)东周、春秋时期、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齐桓公称霸的实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3)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背景、主要学派、思想家及其主张、孔子的生平、孔子学说的影响、老子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影响。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课标要求:1.了解古代希腊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能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2.认识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知道斯巴达崇尚武力。
直到亚历山大帝国的概况。
3.了解古代罗马帝国的兴衰,能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罗马文明的特点。
4.认识古代罗马人的民族特性,即尚武精神,知道帝国发展的基本脉络。
5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
知识要点:(1)希腊的地理概况、城邦文明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斯巴达的政治特征、希腊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的概况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