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1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23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余】我【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全部。
【绝】绝迹。
【俱绝】全部消失。
【是】代词,这。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拏】撑(船)。
毳:细毛。
【独】单独、独自。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与】连词,和、跟、同【而已】罢了【芥】把……看成小草。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附近)。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面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精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洁净的西湖雪景图。
作者以浅淡的笔触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和天气状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选择在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这个“独”字,突显了作者的心境和个性。
接着,作者描绘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景象。
湖上影子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描述用了白描的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湖山夜雪的全貌,给人一种朦胧、寂静的美感。
当作者到达湖心亭时,遇到了两个金陵人在此饮酒。
他们见到作者大喜,拉着他一起饮酒。
这段插曲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也让人感受到他对人性的热爱。
文章最后,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既是对作者的赞美,也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通过舟子的话,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那种痴迷山水、淡然超脱的心境。
总的来说,《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好文章。
它不仅让人欣赏到了西湖雪景的美,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湖心亭看雪赏析一、文学常识1. 作者2. 出处二、内容赏析1. 叙事写景的独特视角- 时间与环境描写- 文章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点明了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明朝时期。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的寂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环境描写为下文写湖心亭看雪作铺垫,也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深意-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并不是说作者一个人去,而是表明他的心境。
在这样的大雪天,他独自前往湖心亭,反映出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同时,这个“独”字也与下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相呼应,实际上是强调他内心的孤独感,在这茫茫天地间,他似乎是唯一的清醒者,独自品味着这雪景中的孤寂与落寞。
- 写景的手法与妙处- 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里运用了白描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量词,将长堤、湖心亭、舟、人等景物高度抽象化、简略化,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这种写法不仅简洁生动地勾勒出西湖雪后的奇景,而且表现出天地的苍茫浩渺,人物的渺小孤寂,达到了以小见大、以有限见无限的艺术效果。
2. 湖心亭奇遇的情节与情感- 亭中遇人的惊喜- 在湖心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作者本以为自己是这冰天雪地中唯一的赏雪人,没想到却遇到了同样有雅兴的人。
这一情节充满了惊喜,“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这种惊喜之情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相见时的惊喜,是因为在这清冷孤寂的雪天,遇到了知音,打破了原有的孤寂氛围。
- “强饮三大白而别”的情感内涵- “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表明作者本不会饮酒,但在这种惊喜和遇到知音的情境下,还是勉强喝了三大杯酒。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好!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开启学习的征程。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何时西湖最美?古人可谓见仁见智。
谁来说说知道的描写西湖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的雪景之美。
二、跟录音,读短文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品味写景语句,理解白描手法的运用。
2.感悟作者情感,学习鉴赏寄情山水类古诗文的方法。
四、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读准下列字音(石家桢-高龙翡各读一遍)崇祯.一芥.拏.强.饮毳.衣喃喃..雾凇.沆砀..更.有此人是日更.定2.请同学给下面两句话断出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3.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班内解决。
五、整体感知文章叙述内容为——独往看雪,偶遇佳客。
【独往看雪】1.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写景的句子?2.从描写中,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雪景?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3.学法指导——白描本文写景部分正是用了白描这种写景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西湖雪景之美的。
课件展示:运用细描手法写雪景的段落;运用细描和白描的人物肖像描写。
小结:白描:用明快简洁朴素平易的文字,如实勾勒人和物的情态面貌。
细描的特点则是文字绚丽华美,色彩斑斓,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偶遇佳客】1.舟子如何评价张岱的情趣?他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明确: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
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
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
这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
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
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下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就可以得到证实: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看雪赏析【赏析一】《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赏雪景,识白描3.知人论世,探幽心境学习重点:品赏写景文字,认识白描的描写方法学习难点:理解文章内涵,探幽作者心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有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去品赏这轴精品“画作”。
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积累提高同学们四人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收获,并提出你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先组内探讨,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班内交流。
(一)检查重点字词屏显重点字词,指明学生解释(抢答)。
1.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2.余挐.一小舟(撑)3.余强.饮三大杯而别(尽力)4.焉得更.有此人!(还)5.一: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全;一道)(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指明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质疑、找错并纠正。
三、整体感知,概况内容问题: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答案:看雪巧遇(奇遇、偶遇)四、品赏雪景认识白描(一)品语言,赏雪景1.找出写景句子并赏析:这是怎样的景?还是请同学们先说出对景的认识,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结合文本,赏析语言)例如:这是景,从可以看出。
2.老师引导:改一改原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文: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皆白。
出声读读看,改动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老师引导:换一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位而已。
老师总结:景——奇(形成板书)(二)比渲染,识白描白描,与渲染相对,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一上一下一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一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一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及地位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
《湖心亭看雪》内容分析《湖心亭看雪》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全文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杭州西湖湖心亭观赏雪景时的所见所感。
文章别具一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看,《湖心亭看雪》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交代了作者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的时间和地点。
作者选择在更定时分,即晚上八点左右,前往湖心亭,此时西湖已经结冰,雪也已经停了。
这个时间段的选择,不仅使得作者能够观赏到独特的雪景,还使得整个文章笼罩在一种静谧、清冷的氛围中。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湖心亭观赏雪景时的所见所感。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湖山夜雪图。
画面中远处的山峰在雪的覆盖下若隐若现,湖面上弥漫着水气,仿佛一片弥漫的白雾。
作者身处其中,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妙和宁静。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绘自己的行动和感受,如“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等,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真实感。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作者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雪景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认为,能够在这个时刻观赏到如此美妙的雪景,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和享受。
同时,作者也感叹世事变幻无常,对于过去的经历和生活方式有着无限的怀念和感慨。
整篇文章在这样的思考和感悟中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其次,从文章的艺术特色来看,《湖心亭看雪》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雪景,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其次是意境深远,作者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和对自身感受的表达,营造了一种静谧、清冷的氛围,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同样的美妙和宁静。
最后是情感真挚,作者在描绘雪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慨,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
总之,《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清新淡雅的笔触、简洁生动的语言和深远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原文及赏析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
作者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
他继“”“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4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5拿(rao):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湖心亭看雪》赏析1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
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
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
“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
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
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赏析(一):《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叙述了一次杭州西湖赏雪的经受。
湖心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和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齐名,张岱寓居杭州期间,曾数游西湖。
文章第一句交待出游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明朝已亡,清朝初立,这是为什么?我认为,张岱以明朝年号纪年,证明白自我的心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也是自我的志向,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伤的氛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气温骤降,万籁俱寂,张岱在晚上八点左右坐船前往湖心亭,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时候巡游西湖呢?我认为,这正是张岱的特别之处,天气虽说酷寒无比,可是必需会有不常见的秀丽之景,此景岂可辜负?亦不行为俗人道也。
其实说白了,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好比有些领导选择司机,其中一条标准就是出过事故,由于仅有出过事故的司机,才会万分谨慎细心。
一路上见到了什么美景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连串的"一'字带给我们的是水天一色,苍茫宽阔的空远意境,我认为在此意境中,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渺小一展无遗,因而淡化了张岱的忧愁心情,也使他更加的孤独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呼之欲出。
湖心亭上早就有人在对坐饮酒,见张岱大喜,邀饮三大白而别,这次"湖心亭奇遇'知音的欣喜冲淡了张岱的孤寂感觉,文中显示他并没有问对方姓甚名谁,我认为这才是称作"真正的知音',彼此不需要具体明白对方是谁,单单是在这样酷寒的环境中,能在湖心亭上相遇就说明白双方志趣的高雅绝尘,超凡脱俗,俗话说的好,"英雄不问来源',"英雄惜英雄'!张岱雪夜游西湖,高雅情趣之外包含了肤浅的故国之思,可是又能有谁了解他呢?所以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人,还是要多一些理解和包涵吧。
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赏析【赏】《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主旨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张岱《湖心亭看雪》文言文译文及鉴赏《湖心亭看雪》是由张岱所创作的,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湖心亭看雪》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