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81.46 KB
- 文档页数:5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以提升农村社会组织能力和社区自治能力为核心,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
目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农村组织能力和社区自治能力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农村组织能力和社区自治能力欠缺,无法有效组织和调动社会资源。
2.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不畅。
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相对闭塞,导致农村居民对相关政策和社会动态的了解不足,对社会治理事务的参与度低。
3.参与度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素质和意识水平相对较低,参与社会治理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导致社会治理缺乏群众基础,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组织能力和社区自治能力,培养和选拔一批有能力和有资质的领导干部,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构建起基层治理的有效平台。
2.拓宽信息传递渠道。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信息传递和沟通的便利性和效率,通过建设农村电子信息网络,加强农村居民对政策和社会动态的了解,提高参与度。
3.加强社会教育和培训。
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居民的素质和意识水平,提高参与社会治理事务的能力和意愿,激发农村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奖励和激励,推动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
5.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引导和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为农村社会治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加强社会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等对策,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社区治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具体情况如下:一、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1.政府主导,社区自治度不高。
从模式构架的建立来看,社区治理仍处于政府主导的最初阶段,政府对社区干预较为直接,对社区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社区民主自治还不能够很好体现,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力量较强,距离“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体制的建立还有不小差距。
2.协同困难,政策体系不完善。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社会组织发展、政府购买服务操作细则、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等多个方面都遇到问题,许多创新性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联动滞后,专业化程度后劲不足。
现阶段,无论是持证社工还是社区社会组织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独立性不强、结构不合理、作用发挥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足、职业化进程滞后,没有凝聚成推进“五社联动”的强大力量,难以满足社区治理创新纵深推进的要求。
4.场所受限,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城市中心区,社区服务场所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尽如人意,部分社区仍然存在选址难、投资大、协调困难等问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
二、社区治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区工作人少活多任务重,基层治理力不从心。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近几年来,虽然中央下发了为基层减负的相关文件,但是社区作为最基层,仍然面对着千头万绪的工作,每个人头上都对着10个以上的职能口,拿社区专职副书记来说,除了干党建,还有宣传、综治、信访、宗教等,同时还要包网格,担任网格长,处理网格内事务。
很多时候在履行自己主责主业的时候就会有点力不从心。
2.社区工作事无巨细,工作人员能力参差不齐。
社区工作每天面对五花八门的具体事务,都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等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
少数社区干部处理问题比较粗放,专业化水平不足,进而损害社区形象。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治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通过分析,探讨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 农村人口外流导致的社会空心化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社区的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社会空心化问题。
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社会服务水平下降,社会矛盾加剧。
2. 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不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社会管理体系相对滞后,许多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社区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导致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社会管理水平偏低,难以应对社会变化和突发事件。
3.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凸显农村地区犯罪率逐渐上升,包括盗窃、抢劫、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活动频发,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尤为突出。
这与农村地区的监管体系薄弱、社会底层治理缺失等因素有关。
4. 农村基层民主治理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基层民主治理体系,居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村民自治、村民代表大会等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效果。
二、对策研究针对农村人口外流导致的社会空心化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口和老年人的关爱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鼓励和帮助留守儿童、老年人等群体,促进社会资源的再配置,缓解社会空心化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力度,提高基层社区治理能力,推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和居民自治水平,构建健全的农村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治理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推动村民自治组织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农村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增强农村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以上就是针对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希望能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有所启发和帮助,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农村社会长治久安,需要深入分析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在农村,社会治理体制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缺少有效的社会管理机构,社会治理力量薄弱,社会治理职能不明确,管理手段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管理需求。
2.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相对较低由于农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较弱,对社会治理工作的参与度不高,导致农村社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3.农村民生问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着农村民生问题。
比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存在着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4.村民自治意识薄弱农村居民自治意识薄弱,村规民约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村庄管理难度加大,农村社会治理问题严重。
二、建议1.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应当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机构和社会治理职能,提高社会治理力量,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协调有序。
2.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通过加强农村社会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农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3.加强农村社会民生保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缓解农村社会治理压力。
4.提高村民自治意识通过加强对农村居民自治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促使农村居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增强村级自治组织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五、结语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村居民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的规划和引导,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社会应发挥组织和力量作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农村居民应提高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理。
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农村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
新农村建设中社会治理的现状与对策首先,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治理现状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资源匮乏和基层组织薄弱等方面。
传统乡村社区缺乏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与城市社区相比,信息不对称严重,民众难以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
此外,由于农村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导致农村发展不平衡。
同时,农村社区组织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的处理和决策效率低下。
为了改善社会治理的现状,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信息传递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通过建设农村宽带网络,普及农村电视、广播以及其他信息设施,促进信息对称。
同时,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各类政策信息的了解,增强参与决策的能力。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再次,加强农村社区组织能力建设。
通过鼓励村民自治、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方式,推动基层自治发展。
政府可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提供相关培训和组织支持,提高村民自治的效果。
同时,还应加强农村社区组织的沟通和协作,促进农村社区的融合发展。
此外,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治理也是重要的对策之一、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例如农民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组织。
这些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农村提供各类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最后,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管理,防止腐败和不正当竞争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政府要与各方协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总之,新农村建设中社会治理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改进。
通过加强信息传递、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组织能力建设、社会组织参与以及加强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可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00字《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我国推行了“村改居”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
然而,在社区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的进程。
为此,本次调研旨在对“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社区治理的改进和发展。
二、问题分析1. 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沟通机制: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方式有限,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沟通机制。
这导致决策结果常常不符合居民的真实需求,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得不到充分关注和回应。
2. 社区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规范的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划分不清,导致管理效果差,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和服务要求。
3.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在社区治理中,部分居民缺乏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不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这反过来也影响了社区的治理效果,使社区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4. 公共服务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发展。
5. 资金缺乏和管理不规范:社区治理中,资金缺乏和管理不规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导致社区无法保障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限制了社区发展的潜力。
三、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沟通机制:建立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加强居民代表的选举制度,通过居民大会等方式,加强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的沟通和协商,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2. 完善社区管理机构:建立规范的社区管理机构和体制,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提高社区管理的效能和服务水平。
3. 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社区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问题分析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区,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和政府部门等各方合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解决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矛盾和问题,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然而,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1.村自治组织功能薄弱。
由于一些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不充分,导致其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发挥不够有效,无法完全满足村民的需求,难以有效履行组织管理、决策参与、公共服务等职能。
2.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管理体系相对滞后,导致农村社会治理工作难以有效展开,一些基本的社会管理服务存在较大的不足。
3.基层政府服务滞后。
由于基层政府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导致政府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的服务滞后,难以完全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需求得不到有效解决。
4.农村社会矛盾冲突频发。
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土地、环境等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一些村民自治组织和政府部门面临的压力较大,难以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解决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1.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加大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力度,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让村民自治组织成为村级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
2.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对农村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网络,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3.加大对基层政府的支持力度。
增加对基层政府的财政投入,完善基层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
4.加强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
加强对农村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健全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矛盾的研究和分析,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农村社区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依法行政、社会协商、公众参与等手段,处理社区内部事务,并推动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由于农村社区治理的特殊性,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村社区治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资源有限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地区,影响了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之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公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同时,可以引导社区居民通过筹集资金、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改善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3. 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社区治理中,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另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村级组织在决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存在效率低下、权责不清的问题,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同时,传统村级组织的治理方式和理念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针对这一问题,应当深化农村社区治理体制改革。
政府可以探索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约束和绩效考核等机制,加强对农村社区治理的法治化管理。
同时,应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注重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推动社区自治的发展,建立有效的社区自治机制。
4. 资金缺乏和财务管理薄弱农村社区治理中,资金缺乏和财务管理薄弱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农村社区往往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社区发展和居民需求。
同时,农村社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之一是加强资金投入和财务管理。
政府应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鼓励社会捐助和社区发展基金的设立,为农村社区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
同时,应加强财务管理,培训社区干部的财务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规范。
5. 社区服务不足农村社区治理中,社区服务不足是影响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社区是我国基层社会组织的重要形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社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匮乏、人口流失等方面分析当下农村社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础设施不足在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严重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
首先,交通网络薄弱。
很多偏远地区交通困难,公路破损严重或者无法到达,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外出务工就业机会。
此外,供水、供电和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存在着普遍不完善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一方面,加强交通网络建设,修复道路并开展新桥梁建设工作。
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供水、供电和通信网络建设,提升基层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此外,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更多的投资进入农村社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二、公共服务匮乏农村社区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另一个严重问题。
由于资源有限和政策扶持不足,很多农村地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几乎没有或者非常有限。
这给农民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
首先,在医疗领域,可以引入优秀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其次,在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教学点数量、调整布局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措施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人口流失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以及就业机会相对集中在城市,农村社区出现了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
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口锐减,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社区治理。
为应对人口流失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转变思路来解决。
一方面,鼓励并支持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例如,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将自产自销模式转化为增值产品开发与销售模式。
另一方面,在城市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是解决人口流失问题的关键措施。
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导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却面临着不少现实困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原因,并提供对策建议,以期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正文】一、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原因1.人才不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大难题是缺乏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
相对于城市,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这也导致恶性循环: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乡村工作,缺乏高素质人才又无法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2.资源不足: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而乡村地区往往面临财政资金不足、社会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乡村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3.信息不对称:乡村治理决策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乡村居民对于新政策、新技术等信息的获取与理解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治理格局。
4.利益冲突:乡村社会结构复杂,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一大问题。
农民对土地权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注与政府、企业等其他利益主体的追求不一致,导致难以形成共识。
二、对策建议1.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应加大对乡村治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乡村治理专业人才。
通过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回流乡村,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和精英人士,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提供充足资源支持:加大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持,鼓励社会投资进入乡村,引导资金和技术向乡村流动,增加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资源支持。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土地利用,挖掘乡村资源潜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3.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广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乡村居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和市民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在中国的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村务管理不规范、村民自治欠缺、基层社会组织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有必要对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以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健康发展。
1. 村务管理不规范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由于多年来长期以来的乡村社会管理落后、土地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了村务管理的不规范。
一些村庄的财务管理混乱,村民自治缺乏监督与制约,村干部的任期不明确,导致了一些村庄的管理混乱,形成了官员为政、以权谋私的现象。
2. 村民自治欠缺传统上,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治理主要依靠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通过选举或协商等方式,自主管理村庄事务,但是在实际中,村民自治的欠缺导致了村庄管理的不规范,一些重大事务由村居干部自行决定,村民的参与度低,导致了决策的不民主、不公开,甚至是不合理。
3. 基层社会组织薄弱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薄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基层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着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管理混乱等问题。
农村社会组织缺乏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差,影响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研究1. 提高村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提高村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是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步。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村务管理制度,明确村干部的任期和职责,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村庄经济运营的透明度和效率,确保村庄事务的公开、公正和规范。
2. 加强村民自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村民自治的监督和制约是保障农村社会治理民主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自治的意识和参与度,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培养村民自治的监督力量,建立村居工作的评估机制,督促村干部依法办事,有效推进村民自治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当前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对策建议当前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对策建议一、问题和不足1.1 社区治理法制体系不完善当前,城乡社区的法制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薄弱,涉及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充分,对社区自治等方面的规范不明确。
(2)法制宣传教育不足。
社区居民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整体较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执法力量不足。
社区治理中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执法效果不理想。
1.2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问题社区居民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出现违法行为。
例如,一些居民对于谣言传播、不文明言行等问题缺乏法律意识,自觉性不强,不配合社区管理工作。
1.3 社区法规执行不力一些社区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效果欠佳。
例如,一些社区的规章制度往往只停留在文件上,缺乏真正的执行力度,导致一些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处理。
1.4 村委会治理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社区中,村委会是农村社区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然而,一些地方的村委会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不透明、民主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村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不高,村委会领导干部的权力扩张倾向和腐败问题比较严重。
二、对策建议2.1 完善社区治理法制体系为了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应该完善社区治理的法制体系,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
要加强社区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明确规定社区居民自治的范围和方式,以及社区执法的职责和权限等。
(2)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可以通过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3)加强执法力量建设。
要加强社区执法力量的建设,提高执法效果。
可以通过培训社区执法人员,增加执法人员数量等方式,提高执法力量。
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与突破研究近年来,农村社会治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治理体系不完善、依法治理能力不足、社会信任缺失等方面。
但是,农村社会治理也存在着一些突破的机遇,包括发展经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居民参与治理意识等。
一、治理体系不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由于历史局限和经验不足等原因,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农村地区的社区组织和村民自治机制不健全,导致治理能力不足,问题解决能力不强。
此外,农村家庭、社区、村委会等各方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使得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二、依法治理能力不足在农村地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相对较弱,依法治理能力不足成为一个困扰治理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农村地区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法律的知晓度不高;另一方面,对于农村社会问题的处理,缺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是导致农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信任缺失在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社会信任缺失,村民之间相互猜疑、缺乏合作的情况比较普遍。
这种信任缺失对农村社会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无法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秩序,使得农村发展受到了阻碍。
农村社会治理要突破这种困境,就需要加强社会信任建设,提高村民之间的互信程度。
四、发展经济是突破口农村社会治理要实现突破,重点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社会治理的困境。
同时,农村地区还可以通过加强产业协作、推进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设等方式,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增强社会稳定性。
五、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通过加强农村社团组织建设、发挥妇女和青年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可以为农村的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力量和支持。
此外,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参与社会组织的发展,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六、提升居民参与治理意识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对农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HEBEINONGJI摘要:在新时代,我们加强和创新农村社区的治理工作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社区进一步治理能够有效地推进 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振兴,从而加快小康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农村社区的力量比较薄弱,服务水平较低,社会参与力度不足。
面对这些问题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引导更多的力量投入农村社区的治理和建设中。
本文首先对农村社区治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理;治理困境;消解路径农村社区治理的困境和消解路径榆林学院近些年来,我国在小康社会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 且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小康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加快农村社区治理。
农村社区治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也影响到了百姓的安居乐业。
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从而促使农村可以更好地发展,也促进全面小康的实施以及新村建建设的开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1治理农村社区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为我国的发展迎来了更多的机遇,而农村经济发展整体 趋势比较稳定,人们目前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发展速度加快,农村人口的流动性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 农村社区治理面临更多的困难。
另外和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相对比较落后,和城市社区之间自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导致了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为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落实农村社区治理工作, 加强对社区治理工作的研究,找到有效的方法农村社区发展的1.1治理农村社区的意义分析革开放鋼罐了阶化谢-#化皴获得了突出的輛。
但是!s 村和瞬湎的发瞇馳裁的出来。
因此,积®碱围可题区細内容—方wriwo 土斜、经搭内容另夕一方®以細藏的范围^«,步完#辘换醐社k 治理,可以戡徹目前姊•存的问题,加的现代化瞬,而这删具有着一定的理论价直可以为真正的治理工1.2农村社区治理的现实意义在历史上我国一直都有农业大国的称号,所以农村发展的作者简介:贺二存,男,1997出生,陕西省延安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乡村发展的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一、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地区承载着大部分劳动人口和农业生产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地区面临着诸多社会治理问题,如治安问题、农村人口外流、乡村资源开发与保护等等。
在此背景下,加强乡村发展的社会治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治安问题农村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是农村治安。
由于乡村地区相对较为贫困,治安环境相对较为薄弱,常常发生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对农民的安全造成威胁。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农村巡逻警察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治安力量的覆盖率,加大刑事处罚力度。
此外,还可通过建设农村安防设施、推动农村业主自治,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
三、农村人口外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地区,导致乡村地区人口快速减少,乡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应对农村人口外流问题,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
同时,还应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生活质量,留住人才。
四、乡村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但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对乡村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建立健全乡村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农田、水源等重要资源的保护,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同时,还需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引导农民转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
五、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
低保政策执行缺失、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都是农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保护农民的权益,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加大对农民权益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
同时,还应建立农民维权组织,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维护自己的权益。
六、农村文化振兴问题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但在现代社会中,乡村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社区治理转型面临的困难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在中国,“农村社区”是一个时髦的词汇。
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出现这一提法是2006年,当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自此,农村社区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但据基层反映,当前农村社区转型升级仍存在三方面困难,亟待重视。
一、农村社区定位不清。
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到底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认识不到位。
这就导致大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存在无从下手,甚至盲目推进的问题。
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使得居民对社区建设认识不清,新建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样,拥有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健身室等硬件设施,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但现状却是各种硬件设施无人问津,放着积灰,在众多农民眼里,那里仍然是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就是多了一块社区的牌子。
农民们对此并“不感冒”。
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与农民需求的对接尚需进一步完善。
“路通了、深井打好了、广场建起来了,社区建设就完成了。
”这就是一些村干部的想法。
对于建成社区之后干什么、怎么开展服务等缺乏长远考虑和计划。
二、从农民到居民的思想转换问题。
由于农民自身主动性不足的因素,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之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往往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并没有建立,缺乏表达自己利益和意见的有效平台和机制。
早出晚归的劳作思想根深蒂固,农民们对社区事务缺乏兴趣,作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农民并没有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体。
不知道社区建设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蔬菜种植、煤炉烧饭等问题。
三是新建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
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许爱花甘诺摘要:农村社区治理面临严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越权过度干预、非法势力干扰村庄治理以及村民的政治冷漠,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农村社区治理必须逐步由“官主导”到“民主导”,构建政府、市场和社区三者之间权责界定明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多中心治理体制。
关键词:治理社区治理村民自治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1)06—0165—05作者简介:许爱花,女,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社会问题、社会工作。
甘诺,女,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引致农村社会发生全面转型,带来农村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大调整。
农村社会的自主性空间伴随着原有体制的解体而日渐拓增。
村民自治制度的普遍推广既为农村社会发展搭建了全新平台,又为农村新权力结构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农村权力结构内部多元权力主体的形成,为农村社区治理提供了极大可能,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再是高度集权化的单向“统治”行动,而走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实践。
[1]一、农村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治理和社区治理(一)治理理论“治理”(governance)是西方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和经济学领域中的术语,“治理”原意是指统理(govern)、引导或操纵之行动或方式,经常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相互交叠使用。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之家》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做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它有四个特征:一是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二是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三是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四是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2]“治理”与“统治”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并不大,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区别。
首先,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是政府机关,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官方机构,也可以是民间机构,还可以是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合作;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官方的公共机构。
所以,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
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左右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确立认同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由此可以看出,治理是一561种区别于政府与市场的经济社会管理方式,是对现有政府和市场的替代和完善。
俞可平提出“善治”的概念,认为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good governance),即良好的治理其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合作共同管理社会公共生活,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间关系的时代演变,其落脚点在于权力从国家向社会的转移。
[3]治理理念可引入到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实践中,形成“社区治理”概念。
(二)社区治理理论“社区”的研究起源于西欧,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Tounies)的《社区和社会》标志着社区研究的开始和社区理论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将英语“Commu-nity”意译成“社区”一词。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经济利益和心理因素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
社区是公共管理的最小社会单元,最常见的社区类型是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
“社区治理”将治理域的范围界定在社区领域,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非政府组织、辖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推进社区持续发展的活动。
它体现为在社区管理中管理权限的再分配、各管理主体间合作—互动的管理模式的再分配。
“社区治理要求社区组织和社区公民与政府共同承担社区建设的责任,负责任的政府与有责任感的公民在社区治理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4]社区治理的特点:一是治理主体由单一化(政府)转变为多元化(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辖区单位、居民);二是治理过程由行政控制转化为民主协商;三是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
社区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成为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社区治理的目标除了完成某些特定、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之外,更注重社区内部治理主体的培育和完善、社区治理主体民主自治意识的培育和提高、社区内部各种治理制度和机制的磨合,以及社区内部外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如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支持等。
[5]农村社区是一种以拥有同一聚落及其周围(或附近)资源的共同所有权为基础,以对自然资源的培育、开发、利用为主要经济活动,以共同的文化和心里因素为特征,以共同的利益为联结纽带,按照传统制度和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
农村社区主要按共同居住、相互联系、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标准而建设,社区组织既借助于自然村、生产队等传统组织资源,又不限于传统的天然的、血缘的、行政的组织限制,主要取决于相互的自愿合作。
[6]农村社区治理,是在行政村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民政部门的协调指导下,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组织通过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的方式,依靠政府、社会和村民自身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和公共产品体系建设,强化各项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
[7]治理理论强调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权力行使主体的多元化参与,要求将体制外组织资源纳入对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的考察视野,为农村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二、他山之石:国外农村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西方发达国家和韩国等后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既注重调动社区内部的力量,充分发挥农民个体以及各种农民组织的积极作用,又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积极扶持农业和农村社区的发展;既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缓解了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升了农民的参政能力。
其通过多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而形成的农村社区治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美国早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合理,职责分工明确,运作规范有序,成效明显。
其特点一是清晰的责任边界。
在社区管理中,美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较好地做到了“放手”而不“放任”、“掌舵”而不是“划桨”。
地方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制定社区发展政策和运作的法规,提供财政支持,监督、考核非营利组织的运行;二是社区委员会是社区工作的核心机构。
社区委员会主要负责社区福661利,整合社区居民意见,向政府反映社区民意并提出相关建议,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三是社区非营利组织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四是社区居民乐于奉献。
美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主要通过志愿服务、参加社区会议和竞选社区专业委员会委员来体现。
据统计,50%的成年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服务内容包括养老、扶幼、助残、济贫、环保、教育、卫生、治安等等。
社区志愿服务大大降低了社区管理的成本,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8](二)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的案例:农村治理是农村权力的调整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New Brunswich)提出一种崭新且具实验性质的农村地区治理模式,这种新农村治理模式并不是要推翻现有的地方行政机构,而是要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演变成为更具效率且彼此相互依赖的新农村政府。
在此机制里,新农村政府具有下列几项特色:新农村地区被赋予政府职责,但并非完全自治,也无须再雇佣人员与增加机构;认同、允许原有的“地方服务地区”(Local Serv-ice Districts,LSDs)成为特区或保留地(wards),这些特区保存有自己的税法与规划不同的服务项目;每个新农村地区允许有5至7个保留地;设立非正式LSDs咨询委员会以督导新农村地区行政与服务,各个保留区也可通过非政府咨询委员会来处理行政事务;每个保留区选举一个代表,并撤销原有LSDs行政议会;新农村地区或保留地代表的选举,配合加拿大的大选来产生;地方税制不改变,但必须能够支付地方治安与交通服务开销;举办社区重大咨询与决策会议;不改变人民请愿权。
[9](三)韩国的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到社区自主治理1970年起,韩国开展了以“勤勉、自助、合作”为宗旨的农村建设运动,即新村运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民间组织发展(如农协);兴建村民会馆;加大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力度。
初始阶段,政府向全国所有33000多个村庄无偿提供水泥,用于修房、修路等。
在新村运动历年来的总投资额中,政府约占50%,其余由农民自筹。
国家制定一系列建设项目,项目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操作过程的决定主体则是农民。
20世纪70年代以后,政府的行政主导力量逐渐退出,全国各地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并组成“开发委”来主导该运动的继续开展。
“开发委”接纳吸收全体农民为会员,成立青年部、妇女部、乡保部、监察会和村庄基金。
“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到完全由民间主导的过渡,走上以社区自主治理为核心,形成政府、农民和社会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互相合作的共同治理模式。
[10]从国外农村建设和治理的经验看,完善多元参与、权责对应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是农村社区建设着重致力的方向。
我国的农村社区治理在某种意义上是村民自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引入城镇社区治理模式后的延伸、完善和革新,是农村改革的试验场和规划中的农村未来模式。
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是农民,应逐步由“官主导”到“民主导”,重视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民间组织、非营利机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三、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一定调整,两股强大的力量———市场和民主———把农村社会卷入了一场恢宏壮阔的变革之中。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市场经济的启动,激活了农民被长久压抑的利益夙愿,农民的利益主体性得到了承认与张扬。
社会中的自组织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村社区中的自主性得到增强,“村民自治”制度已深入人心。
村民自治,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并获得这一区域相应身份的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渠道和形式,以村民委员会为依托组织,对本村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依法进行管理的群众性自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