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技术概念的几个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64.27 KB
- 文档页数:9
新智生产力的概念1.引言1.1 概述新智生产力是一个涵盖了新技术、新工具和新策略的概念,它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新智生产力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个概念可以被定义为通过应用最新的技术和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能力。
传统的生产模式通常依赖于人力劳动和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智生产力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
这种新模式不再依赖于单一的生产要素,而是基于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和自动化等。
新智生产力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
首先,它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
通过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许多生产过程可以更加高效和精确地完成,从而减少了人力成本和生产时间。
其次,新智生产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并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设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新智生产力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它可能导致一部分劳动力的失业。
因为许多生产过程被自动化取代,一些传统的劳动岗位将不再需要。
这将给一些人带来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风险。
其次,新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隐私和数据安全等问题。
大量的数据被收集和分析,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泄露。
总之,新智生产力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它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
然而,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劳动力失业和数据安全等问题。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新智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对新智生产力的定义和概念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和界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智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新智生产力的特征和作用,具体介绍新智生产力在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应用与影响,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变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征:1. 概念-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指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
- 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特点。
2. 特征- 多媒体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多种媒体类型,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
- 网络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信息的远程传输和共享。
- 交互性: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人机交互和机机交互,可以实现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交流。
- 移动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 智能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决策。
3. 应用领域-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支撑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社交媒体等应用。
- 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处理和分析大数据,支持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应用。
- 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物联网的连接和管理,支持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应用。
- 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支持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
4. 发展趋势- 高速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加注重速度,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 高可靠性: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加注重可靠性,实现更稳定的系统运行和数据保护。
- 高安全性: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实现更可靠的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
- 个性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实现更智能化的个性化服务和定制化应用。
5. 总结-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
- 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性、移动化、智能化等特点。
-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高速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个性化。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
在20世纪初期,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
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
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创新策略--技术创新的四大要素及国际上对技术创新的五种分类一、技术创新的四大要素技术创新的要素主要有如下四种:创新者、机会、环境和资源。
创新者一般是指企业家。
有时,创新者除了企业家外,还可以是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负责人或政府计划管理人员等。
这些创新者根据市场需求信息与技术进步信息,捕捉创新机会,产生新的思想。
新的思想在合适的经营环境与创新政策的鼓励下,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组织管理(研究开发、试生产、设计和生产、营销),从而形成技术创新。
可见,创新者、机会、环境和资源这四种要素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其中创新者是最主要的。
虽然创新者一般是企业家,但并非所有的企业家者是创新者。
同时,发明家也不一定是创新者。
这是因为,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因此,只有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
二、对技术创新的各种分类列举技术创新可以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技术应用的对象不同分类按技术应用的对象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分成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
1、产品创新指生产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
关于产品创新,笔者会在下一篇文章做详细论述。
2、工艺创新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及制造技术改善或变动的技术创新活动。
3、管理创新指在产生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中而进行的技术创新的活动。
管理创新涉及面很广,包括企业性质、领导制度、组织结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内容。
特别在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阶段,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按创新的程度不同分类按创新的程度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全新型技术创新和改进型技术创新。
1、全新型技术创新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全新型产品的技术创。
技术名词解释(技术)一、技术的概念.希腊语.我国古代.于光远.课程计划中用语.技术概念的变迁.在原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新的通用技术课课程计划中.从语源上看.马克思.广义的技术定义.狭义的技术定义.兼顾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定义.技术二、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特征.技术属性.新的技术观三、技术方法.技术的方法.技术方法.技术创造一般程序.技术设计法.广义的技术设计构成.技术试验.技术试验方法.技术四化四、其他.工艺.技术知识. 技术成果与科学成果的联系与区别.基本技术.知识产权.技能.技术能力.技巧.技术原理.技术经验.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通用技术.基础技术.主体技术.潜在技术.现实技术.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技术分类.技术硬件.技术软件.辩证唯物主义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技术成果.中学阶段技术的基础.建筑技术.技术的起源.工程技术.产业技术.工业技术.技术文化.技术美学.技术素养.技术的非容忍性影响.劳动.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家政一、技术的概念技术有不同的理解技术是一个有多种定义的名词,有几十种,而且含义各不相同。
一个技术工作者可以不知道技术的定义而照样做好他的技术工作,但对一个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是不清楚技术的含义就没法工作。
这是因为,对技术含义的理解会影响到技术教育的理念、目标的确定。
实际上,这次高中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正是建立在对技术概念的认识深化的基础之上。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技术定义:.希腊语:表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等。
.我国古代:泛指“百工”。
指个人的技能、技艺、手艺,并且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方法、配方和某些特定的工具。
最早给出的技术严格定义(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同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技术是有目的地;()技术是通过广泛的协作完成的;()技术的首先表现形式为生产工具、设备;()技术的另一表现形式为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互联网+的概念及特征互联网+的概念及特征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将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被称为“互联网+”。
那么,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呢?本文将从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简而言之,就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创造出新的商业价值和增长点。
互联网+既是一种商业模式,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企业利用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服务。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创新、共享、协同和生态建设,将传统的线下产业转变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模式。
二、互联网+的特征1. 全面融合:互联网+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
它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将各个行业、企业及用户连接在一起。
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能够相互交流、共享和融合,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
2. 创新驱动:互联网+强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互联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通过技术的创新,传统企业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
3. 数据驱动:在互联网+时代,数据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4. 用户至上:互联网+注重用户体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便捷的服务。
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5. 生态共建:互联网+强调共享和协同,倡导企业间的合作与互助。
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生态圈,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形成共赢模式。
在共建的生态系统中,各方可以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价值最大化。
总之,互联网+是一种商业模式与思维方式的结合,通过全面融合、创新驱动、数据驱动、用户至上和生态共建等特征,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
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
技术的创新可能带来但未必带来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术的创新。
一般来说,运用同样的技术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
产品创新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成果的特征,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现;技术创新具有过程的特征,往往表现得更加内在。
产品创新可能包含技术创新的成分,还可能包含商业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成分。
技术创新可能并不带来产品的改变,而仅仅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过程从而减少资源消费、能源消耗、人工耗费或者提高作业速度。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以带来全新的产品,技术研发往往对应于产品或者着眼于产品创新;而新的产品构想,往往需要新的技术才能实现。
创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的。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3)开拓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在发展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人类通过新技术改善经济福利的商业行为。
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范畴。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次商品化。
熊彼特特别强调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他把企业家定定义为具有创新才能的人。
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没有企业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论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1、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起源于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全新的技术领域。
它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不同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生新的科学聚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从而形成前沿科学。
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3、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信息化是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
二、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
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
技术创新的定义问题一: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涵技术创新的概念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技术创新的内涵定义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问题二:技术创新的定义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简单的说,创新就是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包括:方法创新、学习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等等,科技创新只是众多创新中的一种,科技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方法等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中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
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简称SPRU)根据创新的重要性划分。
1、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渐进性的、连续的小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和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特点。
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和特点展开探讨。
一、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大数据时代是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正奇需求之间数据量巨大、速度快、多样性丰富等特征的时代。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互联网、社交媒体、物联网、传感器等各个渠道,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时代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数据量巨大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数据处理的需求,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在处理海量数据时会遇到性能瓶颈和存储限制。
因此,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数据量巨大,以至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无法处理这样规模的数据。
1.2 速度快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产生速度非常快,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时处理的需求。
例如,金融领域的股票交易数据、网络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等,都需要实时进行处理和分析。
因此,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实时处理海量数据。
1.3 多样性丰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样性丰富。
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主要处理结构化数据,例如数据库中的数据。
而在大数据时代,除了结构化数据外,还包括文本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视频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
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对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点2.1 数据价值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产。
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这些信息和规律可以用来指导决策、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等。
因此,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数据价值高。
2.2 数据来源广泛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来源非常广泛。
除了传统的数据来源,如企业内部的数据库,还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物联网等各种渠道。
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特征总结d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企业。
科技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特征。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意识、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创新动力等四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特征进行总结。
一、技术创新意识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度的技术创新意识,这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的战略地位,将其融入企业发展的全局。
它们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将创新纳入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并将其贯穿于企业各个层面和环节。
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导者普遍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主动关注市场、技术和竞争动态,积极引领和推动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技术研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研发能力,能够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同时,它们也懂得将技术应用于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并具备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还注重技术创新的管理和组织,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加强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三、技术创新环境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科技创新起到重要影响。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创新资源环境等。
政策环境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创新荣誉等方面的激励。
市场环境是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创新资源环境是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包括科研机构、高校和产业园区等各类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创新服务。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辨识发表时间:2008-12-11T09:41:05.9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王廷丽[导读] 渐进式(或称改进式)创新是指对现有的方式或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渐进式创新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或者是改造已有的方式或技术使之具有其他功能。
例如,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代表着对上一代处理器即奔腾III的渐进式创新,因为这两代处理器都是建立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的。
奔腾4只是将增强处理器性能的设计合并起来而已。
1、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渐进式(或称改进式)创新是指对现有的方式或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渐进式创新是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改进,或者是改造已有的方式或技术使之具有其他功能。
例如,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代表着对上一代处理器即奔腾III的渐进式创新,因为这两代处理器都是建立在同样的科技基础之上的。
奔腾4只是将增强处理器性能的设计合并起来而已。
激进式(或称突破式)创新是指将一种突破性的新技术引入市场。
激进式创新可能颠覆现有组织或者行业中现行的商业模式。
如蒸汽机、汽车、铁路、飞机和计算机等。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激进式创新会触发一个较长的经济增长周期,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激进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交替进行的,激进式创新一旦投入市场,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渐进式创新就会引发相关的技术进步,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最终这种技术进步的连带进步会逐渐慢下来,这时人们会兴起新的基础性研究从而引起新的突破性成果的诞生。
例如,钢丝录音到磁带录音再到数码录音的漫长过程。
2、一次创新与二次创新一次创新也称原始创新。
一次创新一般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是主导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形成、发展和变革的技术创新模式。
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技术创新。
“二次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1991,1995)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而提出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方式。
与传统的判别式人工智能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新的、原本不存在的数据与内容,例如图像、音乐、文本等。
它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样本,分析其内在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生成全新的数据。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现代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它能够创造出与人类创造力相媲美甚至超越的作品,对于推动各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首先,我们将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包括深度生成模型、生成对抗网络等相关概念和方法。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如多样性、创造性、拓展性等。
最后,我们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探讨其可能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内容的介绍,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同时也能够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有更全面的认识。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带来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机遇,相信它将为未来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旨在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要讨论的内容,简要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重点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其中,将首先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成模型、生成算法等;接着详细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如创造性、自主性、多样性等。
通过对这些原理和特点的探讨,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技术创新基本特征研究技术创新就不得不研究技术创新的几个主要特征:1、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技术创新活动涉及到许多相关环节和众多影响因素,从而使得创新的结果呈现随机性,这意味着技术创新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断言,美国的每十个专利中,只有一个能变成创新。
事实上,许多企业的产品开发成功率往往都较小,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企业产品开发成功率也只有20%—30%。
在国外,还有人对91项技术创新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91个研究项目成功与失败情况由表1可知:成功的项目为29,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失败的项目为62,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技术创新之所以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是因为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有时不只局限于技术的研究开发阶段,还可能延伸到生产经营管理阶段和市场营销阶段,如投资生产设备,培训生产工人,开辟营销网络等。
这些投入能否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则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有来自市场、社会、政治等的不确定性,这就可能使技术创新的投入难以得到回报。
2、技术创新具有创造性或先进性技术创新既然是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过程,它就必须具有创造性或先进性。
这种创造性或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所应用的技术是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或者是现有技术中的某些改进,从而使旧技术更加完善,应用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其次表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过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企业家创造性地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了技术形态的转化。
不具有创造性或先进性的技术创新是原有技术的低级重复,难以生产出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商品,难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只有具有创造性或先进性的技术创新,才能使创新者占领竞争的制高点,赢得竞争的胜利。
然而,还有必要强调,在实际技术创新过程中,除了要强调技术创新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外,还必须考虑其适应性和可行性。
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方法、工具或流程来改善现有的产品、服务或生产过程,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望的过程。
它是指企业或组织在技术领域中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的过程。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
技术创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创新:指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产品创新可以是外观设计的改变,也可以是功能或性能的提升。
例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系列产品在外观和功能上的创新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
2.工艺创新:指通过改进生产过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工艺创新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例如,汽车制造业通过采用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化生产线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管理创新:指在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
管理创新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谷歌公司在管理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做法,如自由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创新的奖励机制等。
4.营销创新:指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
营销创新可以通过改变产品定位、推出新的市场策略和广告方式来吸引消费者。
例如,红牛公司通过采用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印象深刻的广告宣传,成功地将其能量饮料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
企业必须投资研发和创新,以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的知识。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合作来共享知识和资源,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技术创新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研发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保护创新成果的利益,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总之,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应该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培养和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的八大特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哪些特征?小编查询了相关的论文介绍。
接下来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八大特征的相关内容就由呱呱知道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高新技术(又称高科技,high-technology)一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
由于高新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公认的定义。
在这一概念诞生初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增补9000词》中对高新技术的定义为:“使用包含尖端方法或尖端仪器的技术。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88年对高新技术所下的定义为:“高新技术是指那些需要以充满活力和持续进步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的迅速发展和高度综合的经济部门”。
日本学者认为,高新技术是以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
我国国家科技成果办公室对高新技术的定义是:“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技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和增强国家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这一定义与其他的定义相比,更全面地反映了高新技术的本质特征,也符合我国国情,是本文所认同的一种定义。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7年确定了九个高新技术行业,分别是“航空航天、计算机、电子通信、医药、科学仪器、电气机械、化学、非电气机械、军事装备”。
而目前我国确定今后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大,拥有较高比率的科技型人才,并以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创新产品或创新技术服务的企业。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具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研究与开发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十分重要,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较高。
第二,科技型人才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较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度依赖于科技人才。
第三,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往往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大多属于创新型产品或创新型技术服务。
简述发明的概念和特征发明是指新的技术、方法或产品,这些技术、方法或产品可以在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或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发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新颖性发明必须是新颖的,它不应该是已知的技术、方法或产品的简单改进或重复发明。
要求发明必须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原创性,以及新的或改进的技术或方法。
如果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已有先前的发明,那么新的发明就不能要求专利保护。
二、实用性发明必须是实用的,它应该可以被实际应用且带有商业价值。
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法或产品必须能够解决现有问题、改善生活质量或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理论性发明、仅仅是思想性的构想、艺术品或建筑物等不被视为发明。
三、非显而易见性发明必须是非显而易见的,即它应该是专业人士在该领域常识之外想出的新思路或新凭借。
要求发明必须有创造性的成分。
\如果创造性成分可以通过合理的组合来实现,那就不满足非显而易见性的要求。
四、可搜索性发明必须是可以被公开搜索的,这是发明申请的必要条件。
搜索可以包括专利和非专利文献、电子数据库和其他信息源。
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法或产品必须被描述得足够清晰和具体,以便他人能够理解和实施;同时,还必须有权利人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五、有可作为性发明必须是有可作为性的,即它需要可以在产业用途中被应用。
在一些领域中,例如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等,需要获得政府监管机构的批准或认可。
通过以上几个特征,我们可以明确发明的概念和特点。
发明是新颖、实用、非显而易见的成果,可以被公开搜索,并具有产业用途。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明在不同领域和行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为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和进步。
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认识摘要: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发动机,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了解技术创新,参与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回顾和梳理近年来关于技术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技术创新的内涵、外延,最后针对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技术创新;内涵;外延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其中指出“技术创新是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一、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赋予了技术创新不同的内涵。
有的强调技术创新的首创性,有的强调过程性,有的强调商业化应用性,有的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界定。
例如,S.C.Solow提出“两步论”(新思想的来源,以后各阶段的发展)。
J。
L。
Enos认为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订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C。
Freeman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M。
Mansfield则认为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括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
G。
Lynn认为技术创新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J。
M。
Utterbac k则将其定义为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国内学者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一个新技术概念的几个特征在这篇著作里,麦克李瑞深入研究了技术是如何衍生出关于建筑空间和时间的新理念。
他认定这样的一种建筑思想需要一种新的创造语言。
麦克李瑞讨论了三类主要影响人们对建筑式样观审诉求的方式:简易和晦涩,夸张和缩减,适于整体或是侵犯整体。
他挑战性地使得设计者去探求建筑者和周遭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如何产生一类专门的知识,而这种知识来源于对技术装置,过程以及理念的应用。
对于新的技术理念特征的理解往往会引发问题,并让我们看到新的危机。
从简单明了(可触及性)向晦涩深奥(使我们不可及)转型的趋势是不是不可避免,又是否可以逆转?我们是否可以回到应用技术之前的状态?而那些存在介质调和的危机包括:认知和经验的分裂,抽象派的艺术似乎越发趋于平淡,古老建筑观念的语言法典的一成不变,以及专业和非专业的分化。
新的技术概念将会产生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可能引发出在建筑空间和时间上新的概念,并且这些概念将需要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去诠释。
序言:技术的重要性回溯到建筑的目的以及意义的论述上。
在过渡时期时,技术的概念已经萌发,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和程序,而是在一个新的融合前者的建筑氛围形成过程中,将技术广义定性为对于人和所在环境(自然和建筑)辩证关系的理解(手段和知识)。
无论是仅仅注重建造的前现代派的建筑师,抑或富于创造的现代派的集大成者,或是后现代派们断层分裂的理念,都没有产生出有益于建筑和设计的技术概念。
一个新的卓于应用的概念需要一种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新的思考定位。
马丁海蒂格在他的“环境性的分析”一文中阐释道,我们与自然打的富有成效的交道就是最接近我们的那种经营之道,全然不是仅仅感性上的认知,而是一种对于事件处理并且适得其用的关注,而这种经营之道有着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这说明这样的一种学问来源于设计和建造,或是说反思和行动中。
再进一步,建筑师在与自然富有成效的交流中,通过对于技术装置手段的调整来感受和体验,而技术手段和装置也总是适于环境需要的被转化成技术程序。
然后,建筑师将这种亲身的感受体验通过反思和实践抽象出来,形成所谓的技术理论。
如果说疑问是思想的带动者,那么产生新概念的新思路就势必需要新的问题。
这篇文章所提出的几个关于技术的新的问题并没有期待必定得到解答,但是最起码可以得到发人深省的回应。
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为全面的就是“一种特定的知识或者体验,它从建造者和他们所处自然的辩证存在中衍生,并且通过技术手段程序和理论的应用而获得,那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就如同梅洛庞蒂的盲人通过手杖去感受这个世界一样,建筑者关于自然的认识来源于对设备,程序,和理论的调和。
我们将去探索这种调和的层次,从简单易懂(通过技术对环境的感知)到晦涩难解(体验来源于技术而非环境)。
马丁海蒂格宣扬人生活在一个由技术设备所展开的空间里,对此的研究也表明每一种调和因素打开自然的一个方面。
当这些各个方面统统从世界这个整体中走出时,扩大化的效应也就随之产生了。
与此同时,未被探知的方面也在随之缩减。
我们将探索技术设备,程序和理论的调和或定向的不同种类,认知分裂的趋向,以及伴随而至的整体体验的降低。
约瑟奥蒂加加塞特观察到“人们发现环绕其周围的世界就像一张交织着设施和困境的大网”,这也说明对于人类王国及其环境的分类将会产生启发性的回应,而不仅仅只有技术性体验的特征。
什么是“无需建筑者的建筑”?那就是一种没有特色,土生土长类似民间方言的,应用“适当技术”的建筑。
这里的技术对应于从经验主义到自然环境物质性的认知,对应于建筑环境的从工艺到应用科学的理解,对应于社会文明文化的道德法典。
需要建筑师的建筑则是一种更加自主性举动的产物。
建造者作为建筑师的意向性则包括伴随道德和科学的美学关切。
当创造对于自然和建筑的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回应有限时,这样的创造或产物就是适于环境的。
而当建筑师的目的意图控制渗透于整个创造,那么这样的产物则是侵犯环境的。
为探寻新的技术概念,我们将会诊察一系列的特征,从简单-晦涩,扩大-缩减到适于-侵犯。
第一个特征:透明和晦涩梅洛庞蒂的盲人靠着手杖的末端探索这个世界(在这个层面上,当然是始于足下)。
地面是高是低,是干是湿,是硬是软,是热是冷;地面上的裂口是寛是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盲人所期望得到的特征是那些关于地面的特征,并非手杖的,这根手杖实际上是可以忽略的。
他希望这根手杖可以“缩小”,以至于变成一个透明的装置。
再如,在用榔头时,“我们自己真正关注的实则是用榔头所做的工作”,而我们所体验的也正是所做“工作“的物质性,在这个意义上,榔头在“消失”,变成“透明的”了。
纯粹的透明只存在于没有中间介质的情况下,就像是在面对面的会议此类情形。
我们体验过两种极端的情形:纯粹的明了(即是没有介质);或者另一个反面,全是介质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形下人体验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机器的本身,而机器反过来代替我们接触着世界。
在后一种情况下,这个世界对于人来说是不透明,是难懂的,并且不是技术在消失退缩,而是世界本身正在与人渐行渐远。
在这两种极端中存在很大范围的体验,从以技术为凭借去感触世界(明了)或者是以失去明了为结果,到技术的体验(不透明,人们所体会的是技术的特征,而与世界接触的也只有技术媒介而已)。
我一贯认为建筑者的生产模式的整体发展导致了所谓透明或无距离的缺失,与此同时,不透明或晦涩在增加。
举一个个人亲身经历的例子:我的祖父用短柄镰刀去割草,我父亲用长柄的大镰刀以减少负担,而我所经历的则是用手导向的割草机;到了我女儿,她接触青草则是通过燃料驱动的(自动化的)手控割草机,而她的孩子则会用在草坪上的拖拉机,他们体验的是在草坪上驾驶的快乐而非割草的劳动;我曾孙们则完全可能用着机器人或者机械羊。
在用着可以使我们处于“透明接触”的技术(工人的榔头和镰刀)时,建造者们设计,掌控和提供劳力。
最早的机器以一种非人体的力量来源代替了人力。
而自动控制装置(诸如调控器,恒温器)的产生使得作为人类去控制监督都成为多余。
设计者逐渐取代了建造者,之后反过来又将被自主设计的自动装置所替代。
我们发现,从原始小棚到圆木小屋,经历重圆木架构最后到球形或是平台型构造的房屋,在这过程中,透明正在离我们而去。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切割和制作木料的生产模式上:技术在不断发生改变,从榔头到锲子,到斧头,锯子,最后再到锯木厂。
与此同时技术程序也在趋于晦涩不透明化。
随着在钢铁产业里技术工人或是技匠逐渐被化学家,冶金家和系统工程师所取代,钢铁生产业已然成为应用科学一块。
在制造的阶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制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但是电脑画图取代了模板间,机器人和激光切割替代了粉笔记号和手工切割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钢铁建筑以及CPM和PERT的组装还是需要依靠承包商们的经验和技艺来编排的。
类似的,技术理论参与了所谓的“框格制定”,并且伴随而来相应的明了的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了解事物的方式从通过去做来了解(技艺),转化到从其他的学科现象中借去智慧的框架(经验主义),再到通过对手边材料的系统性方法论性的观察构筑相应的理论(应用科学或机械构建)。
当一个应用性的科学理论存在的时候,所构建的的设计的本质就必须符合这个理论(尽管有时间为了安全的因素,我们不得不在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上做出让步)。
当没有一个“精确的”机械构建理论作为依靠时,建筑者们便会遭遇种种束缚,包括既定的标准,法则等等,而这些往往都是基于前者的共同经验。
而在另一些在前科学时代里“好的”实践所建立的例子中,被视为金手指的技艺常识已然足够作为评判正当合理的依据,在今天的时代也不乏如此。
我们关于建筑钢铁的知识是应用科学上的,而加固混凝土的了解则源于经验的总结,而砖瓦石工则依然是技艺性的。
在如今向着精确性(尽管对于应用科学的关切有限)前进的大势不可阻挡之时,对材料本身表现特征的了解变得越发难以被接受。
因此,技术理论同样地也变得晦涩和不可触及,而我们更多的也只能依靠对于应用科学理论的筛取去糟来获得对建筑领域的理解。
我相信,对于那些参与建筑并且注重渴望保留认知隐私的建筑师们来说,相比于机器制造所带的的晦涩和给我们造成不可触及,他们更倾向于艺术和技艺的透明可触及性。
看上去许多建筑师们依旧倾向于:可见的被动式太阳能加热和制冷装置而非不可见的机器加热通风空调系统;有锛子的石柱而不是锻造的钢铁;木炭笔墨水水彩制图而非电脑制图;卡恩,巴拉刚和斯卡帕基于现象的观察而不是复兴运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抑或“低端高端技术”;利用风能去航海,感受水的魅力而非仅仅去驾驶机艇;保时捷乡村小路的组合而不是奔驰在收费公路上驰骋。
到那时候,建筑师会不会站在这样的一种角度,表示好的技术其实是那种在不断“(让本身)消失”的技术。
因为不想因技术本身的阻碍而更加倾向于可见性高,低端的技术形式?这种对于可见性,甚至返璞归真的倾望并非不可期待,因为建筑师们所得到的理论大部分也是来源于对往昔建筑的解读。
并且自从大部分他们的建筑是通过让人们变得可见可触的设备,程序和理论建立起来至今,建筑师们逻辑性地开始,并且持续地倾向于接受透明的生产方式。
第二种特征:扩大和缩减在《存在与时间》中,海蒂格指出人类通过设备工具感知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用工具“为了去做某些事情”,技术工具拥有某些“用于接近”的特质,而“这种特质被赋予了定向性”。
如果可见性和晦瑟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接近的特征的话,那么在人类通过工具感知地点和空间时,存于技术工具和空间地点间的定向性的特征又是什么呢?让我们用视觉感知来举个例子。
以身体作为量度,肉眼是一种介质,或是一种技术工具被用来去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视觉信息。
而这个世界是被理解为一篇混乱抑或整个宇宙,则完全依赖于大脑的刻画。
我们利用显微镜去在视觉上探求微观世界,用着望远镜去观察宏观世界。
“Tele”这个前缀是指“遥远,有一定距离”的意思,而观看的仪器从含义上来说义为“把遥远的物体拉近”,在这里是从视觉层面上来说的。
类似的,在电信领域里,人们经历过电话,电报,电视,传真电报;此外还有远距离操作(遥控,利用无线电引导的机械移动),心灵感应(情绪影响),隔空取物(没有物质上的接触)等等等等。
重要的是,有一定距离的事物的某些方面进入观察者的空间时,通过技术的应用会产生感觉上的拉伸,聚焦及放大的不同作用。
应用望远镜时,人们感受到的只有远距离物体的视觉特征。
观察的活动不能通过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得到。
从现象学上来说,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对于所处地点的感同身受”无法体验。
因此,任何一种技术(在上述的例子中的望远镜)在放大一种独立的感触或几种感觉时,势必会带来总体感觉的丧失或削减。
如同对可触及性和晦涩性的讨论一样,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技术程序和技术理论是否介导的手段也和技术设备一样,都是通过放大和缩减的导向性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