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
- 格式:doc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以美舍河水污染治理为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修4《环境》课标要求: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状况,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道理。
课标【教学提示】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等,懂得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的重要性。除课堂讲授外,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鼓励学生走访调研,如调查学校附近农田农药、地膜、化肥的使用,以及垃圾分类情况;采集农田土样,分析土壤污染情况。采集河流水样,测试水污染状况,提出水资源保护方案。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本节课以海口市的母亲河——美舍河水污染治理为例进行探讨,通过学生的实地考察调研、资料收集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水污染的危害,综合分析水污染的形成原因,以及保护和治理水污染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把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渗透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学习目标:
1.根据课前的调查研究,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谈谈水污染的危害
2.运用课本中的原理图,说明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3.根据课前的调查研究和查询资料,通过角色扮演提出美舍河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4.通过学习和小组交流,提升人文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重难点:
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防治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视频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一)教材第16页图22
图表分析:本图为河道剖面图,说明河流自净作用发生的位置以及净化的机理。位置不
同,净化的机理不同。如下表所示:
二教材第页图
图表分析:本图描述了水体(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湖泊变为沼泽的过程。在重度富营养化
的湖泊中,富集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水藻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沼泽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无疑加速了这一演变的过程。
(三)教材第18页案例
案例分析:
思考提示: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氮、磷等营养物质。
2 •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主要来自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
市污水。
3 •太湖富营养化会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组成日益简单,并影响
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四)教材第19页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
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石油比水轻,入海后会浮在水面上,扩
展成油膜,光亮的油膜由厚变薄,逐渐扩展,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100〜10 000平方米, 随后分裂为片状、带状油膜,随风迁移。石油氧化后的残渣形成的沥青块,可以在海面上长
期漂浮。
思考提示:1.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2 .此次污染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姓名,年级:
时间: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学习目标:1。了解天然水的自净作用。2。理解水体污染现象。(重点)3。通过实例学会分析水污染的原因、过程及危害。(难点、重点)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环境的自净能力
(1)概念: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叫作环境的自净能力。
(2)机理:
2.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
(1)差异: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最强的,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是最差的.
(2)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3)水污染形成条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二、水体污染现象
1.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和磷等营养物质。
(2)表现:
(3)危害
①藻类迅速繁殖,出现“水花(水华)"或赤潮。
②藻类残体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鱼类死亡。
③湖泊水深变浅并演化为沼泽。
2.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运输。
(2)对生物的危害
①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③石油氧化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1.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是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实现的。
( ) 2.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
() 3.藻类聚集在湖泊上层遮蔽阳光,使湖中植物呼吸作用受阻而死亡。
( )4.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地理·选修6(人教版)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下图,
完成1~2题。
1.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 )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解析:因从图中可看出用户回用水不可能是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和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而清洁的冷却水可以再利用。
答案:C
2.污水再生回用( )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B.只适用于城市
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
D.属于节流措施
解析:由于城市水资源短缺,所以可用图示的系统解决,而这个系统属于水源再用的开源方式。
答案:A
石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抑制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据此完成3~4题。
3.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
A.人类生活污染
B.陆地上工业生产排污
C.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泄露
D.港口建设
解析:产生海洋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原油的泄漏,生活生产排放的是指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
答案:C
4.有关海洋沙漠化效应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生物因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B.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炎热干燥,干旱面积扩大
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
D.使热带水温降低
解析:题目中的影响范围没有说明一定是在热带地区,而且从题中可得出是影响热交换,便气温变化加大,不是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