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农村“松散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566.01 KB
- 文档页数:6
摘要:以山东省三涧溪村为例,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三治合一”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可为我国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三治合一;山东省;三涧溪村;由乱到治1问题提出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并首次将“三治”融入乡村治理体系。
最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将“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作为重点,落实乡村善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到三涧溪村进行考察,对其“三治合一”的建设给予了肯定。
2“三治合一”建设情况2.1“三治合一”政策实施之前———“乱”(1)缺乏有力的领导干部队伍,治理体系涣散,村级事务无序。
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不当,对乡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够重视。
(2)乡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住房破旧,无硬化路、现代化公厕等。
经济落后,农业收入水平低。
(3)仍处于“人情社会”,村规民约混乱,法治水平低,民事纠纷繁杂且无人处理,大办红白喜事现象普遍。
(4)村民素质较低,乡村现代文化体系构建滞后,自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2.2“三治合一”政策提出之初———“治”(1)加强党支部建设,把抓班子带队伍当成第一要务。
开展“党旗飘飘映四邻,四邻联动党放心”和“亮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等特色主题活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特色产业。
2.3“三治合一”模式运行现状———协同共振(1)加强“三治”主体建设,发挥党建作用。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设置党员工作展板,实行“捆绑式、积分制”考评办法,每半年组织街坊四邻对“党员家庭”进行民主评议,形成“以党风带家风促民风”的三涧溪特色,巩固群众基础。
(2)以法为盾,提升乡村治理“硬实力”。
面对人情关系根深蒂固的现状,在法律的刚性约束下规范并完善村规民约。
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案例一:兰山村的“农家乐”转型兰山村位于山东省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
在过去,村民们主要靠种植水稻和蔬菜为生,生活相对艰苦。
2018年,村委会提出了发展农家乐的想法,希望通过开展农村旅游,改变村民的生活状况。
初期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由于缺乏相关经营经验和专业技能,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设施条件较差,无法吸引游客。
并且村民之间分歧较大,无法形成统一的发展方向。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村委会成立了一个由村民代表组成的合作社,负责农家乐项目的运营管理。
引入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对村民进行了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
合作社还与当地旅游部门合作,设计了一系列特色农家乐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兰山村的农家乐逐渐取得了成功。
通过整合资源,村民们开展了特色农产品销售、农耕体验、乡村文化展示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村民们的生活逐渐改善,不再仅仅依靠农业收入。
这一成功经验也影响到了周边村庄。
一些村庄纷纷效仿兰山村的模式,开展农家乐项目,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并带来了就业机会。
案例二:乌溪村的生态修复与农旅融合乌溪村坐落在贵州省某县,曾经是一个资源枯竭、环境恶劣的贫困村庄。
由于过度开采矿石和滥伐森林,村庄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为了改善村庄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状况,乌溪村在乡村治理中采取了生态修复与农旅融合的双轮驱动模式。
乌溪村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资金引入,实施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
对土地进行整理,恢复植被覆盖,并实施水质净化等工程,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
乌溪村开展了农旅融合项目,发展了乡村旅游。
制定了旅游规划,改造了传统村舍为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
村民们也积极融入到旅游工作中,通过开展农产品展销、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提高了收入来源。
经过几年的努力,乌溪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们的生活也有了明显提升。
村庄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农村社会变迁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农村社会变迁对乡村治理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这一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变革。
首先,农村社会变迁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以村委会为核心,权力集中,农村居民参与度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农民工外出打工、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老龄化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使传统治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农村需要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加强居民的参与和监督。
其次,农村社会变迁也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机遇。
城市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带回了知识、技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乡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农村的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治理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积极引进外来的人才和资金,为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不仅如此,农村社会变迁还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和心态,对乡村治理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他们对乡村治理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他们渴望更加公正、透明、民主的乡村治理模式,希望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因此,乡村治理需要更加注重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乡村治理中,要积极应对农村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要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决策机制,鼓励村民参与决策和管理,提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治能力。
其次,要推广透明公开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对乡村干部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
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社会的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持。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乡村治理的演变过程、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考察,本文试图揭示乡村治理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问题和改革动向。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理解,也为当前和未来的乡村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包括农业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兴衰、近代社会的转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乡村治理在这些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重点探讨了乡村治理模式、权力结构、治理效能等方面的变迁。
接着,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观点、争议和研究空白。
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文章深入剖析了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基层组织的弱化、农民参与度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
文章提出了未来乡村治理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度、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文章也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实证研究在乡村治理研究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乡村治理的发展过程、现状和问题,以期为当前和未来的乡村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概述中国,这片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土地,其社会历史的变迁丰富而复杂。
自古代农耕文明兴起,至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历史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
在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乡村治理主要依赖于宗法制度和乡绅阶层。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秩序,乡绅阶层则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连接着官方与民间,维护着乡村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乡村治理,虽然形式简单,但却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困境与突破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着转型的挑战。
农村社会管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人员结构、管理体制、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
然而,我们也可以通过创新思维和改革措施来突破这些困境,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人员结构的困境与突破在转型期,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结构存在一定的困境。
传统的农村干部多数是老一辈人,对新时代的社会管理需求和方法不够了解,难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同时,年轻人才的流失也导致了农村社会管理的人才缺失。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培训投入:加大对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管理需求。
2.引进新鲜血液:通过引进一些年轻有为的人才来补充农村社会管理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和思维,促进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3.加强跨部门合作:建立起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协同效率。
管理体制的困境与突破农村社会管理的管理体制在转型期也面临一些困境。
传统的管理体制过于官僚化,决策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农村社会治理的需要。
另外,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加上传统的管理体制无法很好地覆盖到每个农村地区,导致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覆盖面相对狭窄。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1.推进机构改革:加强对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机构,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执行的效率。
2.加强基层自治: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的作用,倡导农民参与到农村社会管理中来,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
3.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农村的信息网络,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信息支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资源分配的困境与突破在转型期,农村社会管理的资源分配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困境。
转型期中国农民自治组织的发育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三门县刘家村老人会经验研究摘要乡村自治是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最佳方式。
中国历史经验和西方民主实践共同揭示了乡村自治的组织主体之一是以公民自治为特征的民间自治组织。
中国社会在转型期大量出现的“空巢村”势必对现实中的乡村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刘家村老人会是对应转型期乡村现实问题应运而生、并伴随现代民主观念的深入和公共领域职能的扩展而出现的,对其相关经验的研究可以作为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以公民自治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农村的社会发展作出理性的预测和指导。
刘老会在组织管理、经营管理、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村庄治理协助等方面的自治工作,详尽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中农民自治组织的发育、发展过程,分析刘老会的一系列组织功能,既是对农村弱势群体民生建设的关注,也是一种民间组织对村庄治理现实影响的探索。
关键词农民自治空巢村老人会村庄治理The D evelopment of Villagers’ S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 & its impacts on the Rural-governance in theTransition Period——The Study of Elderly Association in Sanmen Liujia VillageAbstract Village’s self-governance is the best way to govern itself effectively. China'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Western democratic practices show that civil s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 which represents citizens’self-governance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of village s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s. In transition period, the large number of"empty nest village" in Chinese society is b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village governance.Elderly association in Liujia Village is a corresponding for practical problems in transition village, accompanied by the deepening modern concepts of democracy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functions. By the study of its relevant experienc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thinking pioneer of social change, and civic autonomy theory with practice can be a predictable and rational guidance China's rural areas’ social development.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business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assistance, and other villages in the autonomous work by elderly association in Liujia Village, detailed reflection the peasant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s 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rural society. The analysis of its organizations function is a caring for vulnerable groups’ livelihood in the rural areas, and it is also an exploration of real impact by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village governance.Key words Villagers’ self-governance; Empty nest village; Elderly association; Village governance目录绪论 (3)1.乡村自治的历史沿革 (3)1.1西方公民自治理论与实践 (3)1.2中国公民自治理论与历史实践 (4)2.刘家村老人协会的经验研究 (6)2.1刘家村老人协会的缘起和发展简史(1993-2008) (6)2.2刘家村老人协会的组织结构和自治章程 (8)2.3刘家村老人协会的主要自治工作 (11)2.3.1组织管理 (11)2.3.2经营管理 (15)2.3.3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 (19)2.3.4村庄治理协助 (23)3.老人协会的社会政治功能及其意义 (24)3.1农民自治的现实需求:弱势群体的民生建设 (24)3.2农民自治的系统培育:自治社团的公民社会组建 (25)3.3农民自治的权力契机:村庄治理的政治功能 (27)4.结语 (28)参考文献 (29)附:编号资料 (30)绪论自20世纪90年代公民自治的研究成为理论热点以来,学术界已经有不少理论专著出版,对社会自治的一般理论有了较为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
乡村治理的变迁及有效治理路径选择乡村治理是指在农村地区针对村庄社区及其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服务,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居民幸福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乡村治理发生了许多变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乡村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变。
本文将对乡村治理的变迁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路径选择。
一、乡村治理的变迁1.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瓦解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通常是由村级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共同管理村庄事务,村民议事会作为重要决策机构。
但是随着农村人口外流、村庄规模扩大、社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出现了问题,村干部的管理能力受到质疑,村民自治意识逐渐淡化,村庄内部治理难以顺畅进行,导致一些村庄面临治理困难。
2. 政府介入加强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问题,政府开始加强对乡村治理的介入,成立了乡镇政府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对村庄事务进行管理和指导。
政府介入的加强一方面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村民自治的意识,导致村庄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3. 农村居民需求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居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服务和基本管理,需要更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
这就要求乡村治理从单一的管理向多元化的服务转变,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有效治理路径选择1. 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为了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和自治性,应该加强村级自治组织的建设,促进村务公开、村民参与、村民自治,建立健全的村民议事会和村委会,实行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制度,使村庄事务能够更好地由村民自己管理和决策。
2. 完善政府引导和监管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监管的作用,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同时监督和评估村庄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3. 多方合作共治多方合作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路径选择,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应该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合力。
第21卷第1期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ol.21No.12008年1月JOURNAL OF NINGB O UNIVERSITY (LIB ERAL ARTS EDITION )Jan.2008——————————————收稿日期:2007-06-12基金项目:2006年度宁波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06JDM041)。
作者简介:赵全军(5),男,河南固始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新农村建设:社会变迁中的农村治理范式转型赵全军(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后所提出的新课题,它既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的体现,也是对当前日益凸显的农村发展困境的一个积极回应,其力图通过国家整合,从根本上打破国家通过行政强制而形成的城乡分离以及支撑这一分离的制度体系,从而彻底破解我国当前的“三农”的困局。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目标在于构建起一套与新的发展情境相适应的农村治理体系,以推动农村社会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
但作为一个涵盖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双重层面的治理范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躇而就的过程,它既需要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思路和方向的根本性转换,同时也需要建构起支撑这种转换的政策体系和治理结构。
所以,改革制约、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的制度性、组织性因素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则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治理范式;社会变迁;转型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8)01-0115-07大量可以观察的事实表明,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城乡发展失衡的现象,而且在一定的时期内,这种失衡以及由此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甚至会持续扩张,这已经成为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
同样的观察也可以发现,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除去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运行的自身规律,可以在漫长的时期内自动弥合这种差距外,政府的作用更为明显,政府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关于农村治理的理路与政策范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过程周期的长短。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治理的内涵、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两者的关系以及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具体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农村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特点农村社会治理是指依法对农村社会进行组织、管理、调控和服务,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过程。
其内涵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等三个方面。
农村社会治理的特点是多元化、复杂化和长期性,不同于城市社会治理。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级的整体政策,旨在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乡村人口减少等问题。
该战略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农村发展、乡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等方面。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联系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社会治理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条件。
四、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影响1. 提升治理主体能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了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
2. 激发群众主体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公众参与,推动农民积极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提高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参与度。
3. 加强整体协调: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从而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的整体协调能力提升。
4. 优化治理方式:乡村振兴战略提倡依法治理、科技支撑和信息化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方式转型升级,提高了效能和效果。
5. 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民生活改善和社会公共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启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
其次,要更好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
农村乡村治理现状与改革建议农村乡村治理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农村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村乡村治理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改善。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如何推进农村乡村治理的改革,让农村更好地融入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乡村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农村乡村治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农村乡村治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很多村民自治组织仍存在“懒、散、乱、脏”的现象。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事务的管理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模式下,导致管理效率不高。
此外,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低下,工作能力差,难以胜任工作任务。
最后,农村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村庄贫困落后。
二、农村乡村治理的改革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推进农村乡村治理的改革,首先要深化村民自治,完善农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村民自治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农村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使其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
最后,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促进农村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强化村民自治,提高自治水平村民自治是农村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村乡村治理的改革。
因此,应该通过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高村民自治的参与度和实效性,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此外,还应该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能力建设,培养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干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能力,确保农村基层自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健全农村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政府是农村乡村治理的主要管理者,要推进农村乡村治理的改革,必须加强政府管理体制建设,健全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为此,应该建立健全的农村乡村治理体系,明确政府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农村经济变革对社会关系和乡村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对于社会关系和乡村发展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不再是传统的封闭经济体系,而是逐渐融入到全球化的产业链中。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农村经济变革深刻影响了农村社会关系。
传统农村社会中,人际关系主要以亲情、血缘、地缘等为基础,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和稳定。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农民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与外部经济因素的联系加强,新的社会关系逐渐形成。
例如,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浪潮,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紧密,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民工的工资保障、社会保险等。
同时,农村企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新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强了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模式。
其次,农村经济变革对乡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收入来源,还影响了乡村的整体发展格局。
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型农村产业,如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
这些新兴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乡村的繁荣。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变革也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农民以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新型的组织形式,加强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能力。
然而,农村经济变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社会关系的转型仍存在着不平衡和不稳定的因素。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社会交流和互动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存在一些农民群体融入城市社会困难的问题。
其次,乡村发展仍然面临着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乡村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
此外,农村经济变革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社会转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分析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村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会转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并分析其对农村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农村土地流转及资源利用社会转型推动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和资源利用的改变。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土地多数由农户自用,流转的情况较少。
然而,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农地的流转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流转可以促使土地利用更加高效和集约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村经济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农地流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土地流转可能导致农民的土地资源流失,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不少农村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导致农民的利益不受到充分保护。
因此,正确引导土地流转,保障农民的利益至关重要。
二、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问题社会转型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上。
由于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许多农民纷纷进城打工。
这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进一步凸显。
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有必要加大农村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引导投资流入农村,并鼓励农民创办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
此外,提供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也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对农村经济还带来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受到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威胁。
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保护农村环境,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监管,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农民环保意识,提倡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振兴与农民收入增加随着社会的转型,乡村振兴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乡村振兴旨在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的产业水平和生活品质,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
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3.8民主与法治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转型———基于村民自治对乡村典型政治影响的分析董颖鑫(巢湖学院 乡村治理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8000)[摘 要]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逐渐从一个总体性的单一社会变为一个分散、异质的多元社会,导致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等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自革命时代传承至今的乡村典型政治与新时期的乡村主要治理形式———村民自治之间产生矛盾,表现在村民自治的崛起和乡村典型政治的衰落、乡村典型政治与村民自治的颉颃以及乡村典型政治与村民自治的冲突。
[关键词]社会变迁;乡村治理转型;村民自治;乡村典型政治[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3)08-0060-04[收稿日期]2013-04-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当代中国乡村典型政治研究”(10YJA810005)。
[作者简介]董颖鑫(1968-),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乡村治理研究所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
当前的中国乡村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治理形式,一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推行的常态性的民主治理形式———村民自治,一种是自革命时代延续至今的非常态的却呈周期性重复的权威治理形式———乡村典型政治。
村民自治已有年矣,虽则村民自治的结果不尽人意,村民自治研究已然冷落,但村民自治的理念随同社会的转型正逐渐发挥更大作用。
乡村典型政治是国家通过树立乡村集体典型(以下简称为乡村典型)推动乡村建设的一种乡村治理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乡村治理新传统的突出体现,自建国至今树立过合作化典型、人民公社化典型、人民公社典型、农村改革典型以及农村致富典型等,如穷棒子合作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大寨大队、小岗村、大邱庄、华西村等,不胜枚举。
这两种治理形式在人民公社解体后本应各司其职,相安无事,却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导致乡村治理环境、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等发生变化,村民自治以村民作为治理主体自然冷淡从外部嵌入村庄的乡村典型政治,而乡村典型政治则以其所携带的意识形态势能和傲慢轻视村民自治的权威,引发村民自治和乡村典型政治的冲突。
探索村改转型社区治理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面临着改革和转型的压力。
对于这些村庄来说,实现转型升级,并且对社区进行有效的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改革与转型对村庄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社区治理来提高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发展。
一、改革与转型对村庄的影响1.经济发展:改革和转型能够推动村庄的经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村庄可以探索新的经济模式,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2.社会和文化:改革和转型还能够改善村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通过改变村庄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3.环境保护: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村庄还能够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通过推广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降低村庄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二、社区治理在村庄转型中的作用社区治理在村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区治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发展。
1.发挥多元化的文化影响:社区治理可以通过扩大文化交流的渠道,传承并发扬村庄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挥文化影响的力量,打造村庄独特的文化品牌。
2.强化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可以对村庄的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和统筹,提高公共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比如修建公共广场、派出所、医疗机构等公共设施。
3.推动经济发展:社区治理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储备土地、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推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4.提高治理效率:社区治理可以通过实行制度、科学管理、信息公开等方式提高治理效率,提高村庄的管理水平。
结论:总之,改革和转型对于村庄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社区治理则是推动村庄转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社区治理需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全面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水平。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村庄的改革和转型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在村庄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社区治理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改革与转型对村庄的影响和社区治理在村庄转型中的作用来进行详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