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 格式:pptx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47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一)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自主学习】1.群落的概念:特定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所构成的集合。
2.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种群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群落结构。
(1)水平结构①概念: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______方向上的____________或______称为该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表现:多数情况下呈现____________分布,形成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______特征。
③影响因素:植物个体因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度的不同和____________等因素影响。
(2)垂直结构①概念:指群落____________形成的群落______现象。
②表现:动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③影响因素:植物分层主要受到______的影响,与____________有关;而动物分层现象主要与群落的不同层次可提供不同的______和特定的____________等有关。
3.生态位和优势物种(1)生态位概念: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____________上所占据的______及其与__________________称为生态位。
(2)优势物种:在一个群落中,往往有一些种群在____________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3)生态位的重叠: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种群之间常存在______关系。
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其中一个种群____________,也可能是通过____________而减少或排除了相互竞争,使不同种群共存下来。
(4)生态位的意义:生态位的分化提高了____________的能力。
4.影响群落结构的其他因素(1) ______对群落结构的形成也有作用。
通过捕食可以提高或降低生物的多样性和____________。
(2)生物群落的______ ______ (非均匀一致)也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影响。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模块。
该模块基于系统思维从群体水平上,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来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群落的结构”是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的第1节,了解群落的结构是后续进一步探讨群落的类型和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2个课时。
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如图1所示),更好引领学生认识群落的结构。
图1 “群落的结构”课时安排【学情分析】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深圳著名的景点,也是深圳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群落,可作为本节课的“第二课堂”。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概念与特征,了解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可以迁移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理解群落是一个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发展科学思维素养。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建立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社会责任。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1.提前布置调查任务,明确要求。
2.收集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的相关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种群及其演替》第二章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本题有一定开放性。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
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旁栏思考题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提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思考•讨论1讨论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答案】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提示】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
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生命观念:植物分层现象的内容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
研究不同物种的生态位、每种群落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
2.科学探究: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知识点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1.群落在01相同时间聚集在02一定地域中03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重要的因素。
(2)称为物种丰富度。
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优势物种:在群落中,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往往占据优势。
(4)。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知识点二群落的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互惠)(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但分开后,各自02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和寄居蟹。
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2)(真菌和藻类共生体)。
3.捕食(1)。
(2)举例:翠鸟捕鱼。
(3)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
(2)举例:马蛔虫与马;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5.种间竞争(1)定义:09相互排斥的现象。
(2)举例: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与斑鬣狗。
(3)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知识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1)。
(2)决定因素①植物的分层a.,资源的能力。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1节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种群和群落研究问题的不同,说明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通过“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说出群落的物种组成。
3.通过分析种间关系,学会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曲线图进行识别与分析。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成员间的联系与制约。
【课件自主预习】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基础: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群落的物种组成(1)区分不同群落的依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1.种间关系(1)类型: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2)对不同种间关系的理解: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④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⑤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结构类型(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布可以充分利用光、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可以充分利用食物及栖息场所等。
三、群落的季节性及生态位1.群落的季节性(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结果:导致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2.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目很多,而且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这样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有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失去优势。
3.群落的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
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2)水平结构生物的垂直分层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
5.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6.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调进化的结果。
7.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原理】(1)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还需统计群落中物种的相对数量。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改变二、素养要求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结构和功能观;通过学习生态位形成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从不同探究视角,尝试对种群和群落水平问题进行区分研究三、教学提示本节内容为帮助学生达成对选择性必修二课程概念2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学习“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实验,并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但网络课程不好带学生做实验,可以推荐一些视频让学生在网络搜索进行学习。
同时,群落的内容属于宏观生物学范畴,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具有丰富的直观体验,较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多将教材中的例子用图片形式呈现,多引导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分析讨论,总结、概况,形成概念,习得方法。
四、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活动,说明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说明研究的视角不同,探究的问题也不同。
2、通过分析实例,阐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阐明群落是物种间通过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举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及其影响因素,认同生物的生态位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给当地的生态恢复、生态农业等工作提出建议。
5、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五、重难点重点1、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3、群落的空间结构4、生态位难点1、分析实例,阐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阐明群落是物种间通过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并能解释生态位是可以随各种因素不同发生变化。
六、教学过程七、课后作业教材29页课后练习与应用。
第1节群落的结构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某群落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群落为增长型C.不同的群落其优势物种一般不同D.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同种群占据着不同的空间和资源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特征,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种群分布、种间关系等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叙述错误的是( 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包括多个方面B.生态位也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相同D.生态位越宽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解析: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部分相同,并非完全相同。
3.如图分别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的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图1可以表示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B.图2可以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C.图3可以表示地衣中藻类和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D.图4可以表示菟丝子和大豆的种间关系,甲表示菟丝子解析:图4可以表示菟丝子和大豆的寄生关系,甲表示大豆。
4.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D.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解析: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进行调查,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中;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5.如图,一棵树上生活着三种不同的鸟,分别为甲、乙、丙,每种鸟在树上生活的高度不同。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注意区分种群与群落:1、种群:2、群落:(1)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特征):①范围和边界②物种组成③生态位④种间关系⑤空间结构⑥演替情况⑦季节性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1)含义: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与个体数量无必然联系。
(2)常用调查方法:①样方法:用于统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②取样器取样法:用于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注意,调查种群密度的常见方法一般都可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只是使用侧重点不同,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于统计具体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目,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在于统计所有的物种数目。
3、规律:①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有些物种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③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若两种生物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3)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数量曲线图:两种生物数量曲线上表现为完全同步性变化(同向)。
3、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数量曲线图:①一般情况下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数量少的为捕食者。
●不绝对,如树与昆虫。
②非同步性变化,被捕食者数量总是先上升先下降,而捕食者延迟于被捕食者。
(3)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见必修二119页):①内容: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