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角读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3篇【篇三】偶然之间听说一本名为《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书籍,虽平时很少关心时政,了解经济;但人活于世,总是需要知道一些前人历尽千辛万苦以及无数生命总结的道理,好以后按图索骥。
看完本书之后的最大的感悟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社会顶层人的奇思妙想以及各种治国大道,对于百姓来说都是苦难,只是苦难深浅而已。
按照本书总结的各种道理与经验,仿佛一切都是在循环往复。
希望能通过本书发现特定的规律能从中受益,发现一切都是枉然,未来的不确定是无法预料的。
但是还是有所收获,至少我总结不出来这些得失,也听闻了之前不曾听闻的轶事。
阅读本书还有一个感触就是之前按照学校学的历史,以及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是那样的片面;按照书中的说法一切都是为统治以及稳定服务,这样的历史书不可信。
何况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的确也不能从历史书中简短的评价去概况一个人。
对一个人的评价也适用于同样的道理。
感觉书中对王安石评价的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文字,分享给大家:这个人才华横溢,诗文独步天下,是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读书很多,自诩读遍天下所有的书。
他辩才无碍,讲起《周礼》,举朝无人比他更烂熟于心。
他把司马光,苏东坡等人整得很惨,可是没有人敢说自己才华比他。
他还是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很懂财经之道,当官不靠后台,科举出身,从县一级干起,当过知县、通判,一直干到中央。
他对所有的行政关节非常熟悉,谁都骗不了他。
他不修边幅,不通人情。
宋朝是士大夫之国,大家都穿得很体面,彬彬有礼,偏偏这个王安石不洗头,不剃须,每天身上很臭地来上朝,还整天死着一张脸,同僚都叫他“拗相公”。
他不拉帮结派,独来独往,跟任何人都没关系。
更要命的是,他不贪色、不爱财。
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坏官必会犯这两条,可是王安石一条都不沾。
他节俭清廉,视富贵如浮云,每次发官响,总是拎了一袋子钱回家,数也不数就上缴给妻子。
他还终生不纳妾,在风流开放的宋代文人中绝无仅有。
他当然不通敌、不卖国,是一个国家利益为上的爱国主义者。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读后感《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详尽地叙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变革过程,以及这些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得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变革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对其中一些深刻的思考和论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我被书中对历代经济变革的概述所震撼。
从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到现代的工业革命,作者逐一描述了各个时期在经济发展上的突破和发展,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变革对国家社会的巨大影响。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盛与衰落,往往与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经济变革的成功将为社会带来繁荣和进步,而经济变革的失败则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败和落后。
对于当今中国来说,经济变革的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历史经验,谨慎处理各类经济变革,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其次,书中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变革中的得失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解读,让我对其中一些观点有了深刻的思考。
例如,在描述工业革命时,作者指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财富,但也引发了城市化与工人阶级问题。
这使我想起了中国目前正在遭受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过剩和土地资源的浪费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得失表现。
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借鉴,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在充分发展经济的同时,才能综合考虑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此外,作者还详细描述了历史上一些经济变革的影响。
他指出,经济变革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变革,而是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变革,这种变革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例如,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仅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等级,引发了阶级矛盾与社会动荡。
这让我对如今中国正在经历的经济变革产生了一些忧虑,我们要警惕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风险。
综上所述,阅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给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变革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只有在全面考虑各个层面的因素,平衡经济发展的同时,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历代经济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得失,读完相关资料后,我对此有了以下的感悟:
首先,经济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现代的信息革命,每一次变革都为社会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
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民族国家的兴起。
然而,经济变革同样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失落。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不合理的财富分配、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此外,经济变革还会导致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新的经济形态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可能会导致人们价值观的颠覆和传统文化的衰退。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平衡点,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不可忽视。
我们应当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关注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方案。
通过合理的调控和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环境、缩小贫富差距,让经济变革真正造福于全人类。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笔记《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是作者吴晓波先生对浩瀚中国千年经济史的一次独特梳理。
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制度的解读,展示了历代经济变革的来龙去脉及其成败的关键。
阅读此书,让我对中国的经济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我对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的思考。
吴晓波先生以时间为轴,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写到清朝末年。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制度及其产生的影响。
这其中,不仅有对当时社会经济的细致描述,还有对各种经济思想的深入探讨。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晓波先生提到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这一变革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还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为后世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
而在汉武帝时期,实施了“均输法”,通过国家对物资的垄断经营,调节物价,打击商人垄断市场。
这一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物价、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但也暴露了政府与民争利的矛盾。
唐朝的“两税法”和明朝的“一条鞭法”是书中的另外两个重点。
这些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税收不公、财政困难等问题而进行的。
它们在实施之初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长期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两税法”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一条鞭法”则因实施过程中的不公而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书中还提到了清朝末年的经济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还是未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代经济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每一项改革都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阻力,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去推动。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经济制度与社会各个方面的紧密联系。
经济制度的变革不仅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调整,还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现状,我认为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要推动经济制度的创新,必须要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局限于短期的利益和局部的问题。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糖葫芦
式的串联法将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的管仲经济变革直到目前所进行中的改革串联起来,摒弃其他无关紧要的杂项,而将关注点集中在经济领域中的改革方面,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2、研究工具。
在单拿出经济变革这一单独领域后,又将整个社会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无产阶层、有产阶层这四大利益集团,通过对着四大利益集团在各个不同历史朝代中的地位、力量的描述,分析当时的经济变更本身及社会形态。
通过研究,作者得出两个结论。
简单来讲就是:1、中国近期三十多年的经济崛起依然是历史的延续,2、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的经济制度有重要影响。
读这本书以前就有对一种说法很认同: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就无法了解当前的中国。
正如作者所说: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就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正是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以史为鉴,过去的十年,对于大众最熟悉不过的一个词应该是
房子
了,上一个十年,成就了
房地产
这一行业,按照吴老师书中的分析工具,地方政府势弱,中央政府强大。
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的下一个十年,哪个行业又将异军突起?地方政府又将走向何方,中央政府是否越来越势强,也许看完这本书
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思考结论。
读书笔记——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015年3月对当前中国经济崛起的解释,经济学界众说纷纭,甚至出现两极化的分歧——有的认为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有的认为存在“结构性缺陷”,中国经济正在崩溃,即将成为一个新的危机发源地。
对此,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中国历史的基本面入手,给出了另外一种说法。
在该书中,吴晓波先生创造性地利用四大利益集团(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无产阶级)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社会精英控制模式——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两个研究工具,以经济制度的变革为核心,从遥远的公元前7世纪止于当下的2013年,沿着历史的脉络,对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做了一次跨时空的论述和分析,并据此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首先,作者论述了中国完成大一统之前的两次重要变法。
一是公元前7世纪的“管仲变法”。
管仲重视商业,采取“放活微观、管制宏观”改革思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首创国家“盐铁专营”。
作者认为:管仲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者,并将其视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二是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
商鞅在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制上进行大胆创新,很快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商鞅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郡县制度,在社会精英控制模式上采取军爵制,在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不许思想”的愚民政策,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采取“命令型的计划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基人。
作者认为:管仲变法和商鞅变法分别提供了两个颇为极致的治理模型,如左右极般地站在后世历次变革的两端。
第二,作者论述了汉代的“汉武帝变法”和“王莽变法”。
汉武帝变法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上采取“推恩令”,在社会精英控制和全民思想控制模式上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宏观经济制度模式上由桑弘羊作操盘手,推出了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在产业改革中采取铸钱、盐铁与酿酒专营,在流通改革中采取均衡与平准,在税收改革中采取告缗令与算缗令。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吴晓波先生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我今年的枕边书。
我是在读完作者所著的《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后买的这本书。
书中的所引用论据性材料虽绝大部分来自都是上面几本书,但本书旨趣颇有不同。
读了该书,我最大的感受一是坚定了是制度而不是行为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效率的判断。
该书的导论中提出了研究中国的两个研究工具。
这两个研究工具其中之一是作者认为所有中国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四大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改革其实就是制度变迁,是利益—无论政治利益还是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的过程。
改革的方向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过程和结果相关。
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和国有专营制度。
这四个制度对应于企业治理来说略约相当于总部对分公司(区域公司)的授权及分工、公司的价值观及企业文化、人才选拔及任用制度、产权及经营权制度。
该书从第一讲到第十二讲边叙边议,评述了从先秦到新中国改革开放至二十一世纪初的经济改革的内在原因、路径和得失。
跨越2700多年的经济改革历史也从侧面证实诺斯关于制度决定经济绩效的论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简而言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使资源配置接近拍累托最优。
任何一个组织中与效率相悖的现象出现,终极原因在于制度的缺陷而不是个人或者小团队的行为。
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是制度决定的。
一个组织中个人或者小团队行为的错位与混乱,本身反映了制度的缺陷。
第二个感悟是经济强大不足以强国,振兴经济的同时必须同时强军。
该书的第一讲说的是管仲变法。
公元前八世纪,西周中央政权已形同虚设,各诸侯国纷纷崛起,整个社会处于变革期。
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开始变法,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发展齐国经济。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 介绍经济变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时期的经济变革因社会、政治和技术的变化而产生。
本文将分析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并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2. 农业革命的得失2.1 得失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从狩猎采集阶段进入了农业社会。
农业革命的得失如下:2.1.1 得•提高了食物产量,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
•增加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创造了财富积累的可能性,推动了城市的出现。
2.1.2 失•农业劳动时间的增加,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饥荒和疾病的蔓延,造成了人口减少。
2.2 影响农业革命的成功导致了人类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型。
农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为城市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工业革命的得失3.1 得失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经济和技术变革,从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转变。
工业革命的得失如下:3.1.1 得•促进了产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经济增长。
•大规模生产的出现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推动了城市化过程,增加了城市就业机会。
3.1.2 失•工业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包括空气污染和水污染。
•工人面临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工资,使得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
•工业革命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业生产下降。
3.2 影响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得现代工业经济体制得以形成,并对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信息革命的得失4.1 得失信息革命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的一次重大科技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
信息革命的得失如下:4.1.1 得•提升了信息传输和共享的速度和便利性,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促进全球化进程。
•创造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
4.1.2 失•信息泛滥导致信息真实性问题,容易引发舆论和道德问题。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经济变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影响着国家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和总结的。
在读完相关资料和历史书籍后,我对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表明了经济变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变革主要是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而引起的,如秦始皇的统一货币制度、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以及唐宋的市场经济等。
这些经济变革使得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也得到了保障。
而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更是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变革一直在不断地推动着国家的发展。
这些经济变革带来了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对外开放的机遇,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
其次,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也表明了经济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在古代,尽管经济变革使得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以及社会不稳定等。
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更是面临了许多挑战,如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以及对外贸易的竞争等。
这些挑战和风险使得中国的经济变革并不是一帆风顺,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
同时,经济变革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社会不公平等问题。
最后,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也表明了经济变革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古代,经济变革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也得到了保障。
在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更是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如粮食和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经济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城乡差距、收入不均等问题。
这些问题使得人民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美好,需要更多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
综上所述,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风险。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厉害的书,叫《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呢。
读完这本书呀,我的小脑袋里就像放了一场超级精彩的电影一样。
我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在想,经济变革,这听起来好高深啊,我一个小学生能看懂吗?可是等我真正开始读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穿越到了古代,去看那些朝代里发生的经济方面的大事。
书里讲了好多朝代呢。
像秦国的时候,商鞅变法。
商鞅就像是一个超级魔法师,他的变法可不得了。
他把土地啊、赋税啊这些东西都变了个样。
那时候的秦国,就像一辆破旧的马车,商鞅变法就像是给这辆马车换了新的轮子,还加了超级棒的引擎。
土地可以买卖了,这就好比是把一块大蛋糕重新切分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得到一块。
而且,秦国的赋税制度也改了,这样国家就能收到更多的钱,就像我们把零花钱的来源变得更多了样。
我就在想啊,那些秦国的老百姓当时会怎么想呢?是不是像我们班同学得到新的玩具一样兴奋呢?再看看汉朝,桑弘羊也搞了很多经济变革。
他的那些政策,就像是在一个大花园里重新规划了种植的种类和布局。
盐铁专卖,这可是个超级大的事儿。
我就想啊,盐和铁,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盐和糖一样重要。
盐是我们每天吃饭都要用到的,铁呢,可以做成各种工具和武器。
国家把盐铁专卖了,就像把我们最爱的糖果都由学校统一管理售卖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限制了大家吗?可是啊,这让国家变得超级有钱。
国家有钱了就能做很多大事,就像我们家有钱了就能去旅游一样。
汉朝的国家有钱了就可以修水利、建城墙,这样国家就更强大了。
我还读到唐朝的时候呢。
唐朝啊,那可是一个超级繁荣的朝代。
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舞台,上面各种表演都有。
唐朝的经济变革也是很有趣的。
有均田制啊,这就像把一块很大很大的披萨平均分给大家吃。
每个老百姓都能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大家就都能安居乐业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唐朝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种的样子,他们肯定特别高兴,就像我考了一百分一样开心。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1按照时间链而不是写作顺序,连续拜读了吴晓波的“浩荡”“跌荡”“激荡”“水大鱼大”后,又读了这一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论,确有收获。
国家存在的本质可以说就是要维持政治秩序与经济秩序的平衡,政治追求稳定,经济喜好自由,如何摆平集权与分权、资源与产出、收益与分配的天平,是政治经济学的永恒主题。
历代变革家们始终在不遗余力地解答桑弘羊之问,也如履薄冰义无反顾地趟着地雷阵。
鱼缸里养鱼,越养越少;大海里养鱼,望洋兴叹;更好的便是围海养鱼,既可获得丰富的水质养分、灵活的竞争竞业环境,又可限定牢固的围基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释放活力。
如今的中国不再彷徨,如今的中国政府不再争论,如今的中国人民不再迟疑,未来将毫不犹豫地继续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巩固稳定,以国强最终保证民富,让民富自觉支持国强。
读过经济变革发展史后再来看,我有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直没有定论,到底复兴到何时何种状态?是宋?唐?汉?秦?齐?周?我倒是认为,眼光应该向后看,以史知兴替,归纳总结前世得失,正是要规避曾经的失误,以更加成熟自信的态度,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应该是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事业、人民,创造出超越历代光芒的崭新的辉煌巅峰。
我坚信。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2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著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6年出版,直到前几天,去卓哥寝室闲逛才发现,借来一看,便停不下来,几天下来,便翻到了尾页,还在一些章节反复看了好几次。
关于经济变革的历史书,这本书可算得上精彩,打算自己也买一本作典藏。
要想看懂当代中国变化趋势,考究兴替,以古鉴今,站在历史长河里,放大一点格局,自然会明白很多,很多当下政策制度的由来有根可循,关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史可鉴。
因此,看完之后发现多处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遂又深深感觉到还是得多看点书才活的更加透彻。
有人说,现实就是历史不断的重演,在过往无边的时间里,无数人各异的活法中,不同事各样的发生中的某一种就可能是自己接下来要过着的生活,可能会面临的事,所以,历史绝对是厚重的。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1.书籍简介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中,作者吴晓波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2.作者简介吴晓波教授是著名财经作家,同时是“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他常年从事公司方面的研究。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3.读后感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并非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而是中华民族持续了几千年的经济变革合理演进的结果,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是我们要提防后续的各种风险。
中国有一句俗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意思是太过关注细节,从而失去了认清更大局面的机会。
非但我们普通人容易犯这种错误,即使是学术界大名鼎鼎的专家,往往也会陷入局部细节的陷阱。
比如说,中国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成就,持续多年不可思议的高速发展,让西方诸强国相形见绌。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要知道,改革开放之前的新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完全就像是个外行人,中国人是如何一下子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不明就里的外国专家只能把这一奇迹称之为“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意思是中了彩票而已。
我们这几十年来的经济奇迹是否只是简单地“中了彩票”呢?在今天的这本《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晓波教授一起,来探讨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接下来,我将从细数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变革,以及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的核心逻辑这两部分出发,带领大家走进历史,把以往历史书中独立的历次经济变革放在一起,看看中国人这几千年来为了经济发展都做了哪些努力。
第一部分,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变革。
要想细数中国的历代经济变革,我们得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变法开始。
这两千多年来,中国历经了多场经济变革,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变法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前后持续了超过两千五百年,可以说,在经济变革的道路上,中国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步伐。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一部简明中国商业史——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齐国宰相管仲翻开历代经济变革的新篇章,实行“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盐铁专营”等政策,一时间,民众安居乐业,齐国一跃成为霸主。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当政54年,一改前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举把帝国拉回到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上,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律令,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来强兵,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然而,当世界步入工业革命时期,因种种原因,它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备受欺凌,成为“东亚病夫”。
经历百年跌宕之后,公元19xx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在21世纪初,中国重回强国之列。
……两千多年间,中国历经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代经济变革,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用一副六字对联加以说明:上联——“发展是硬道理”;下联——“稳定压倒一切”。
这两句名言都出自20世纪末的大改革家邓小平之口。
在吴晓波看来,就是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
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开始,横跨了2700年,最后到当代改革开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比照和叙述了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深入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是第一部整体叙述中国商业史的编年体著作。
吴晓波在导论中引用了熊彼得的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
”表明了这本书的主旨是分析经济体制变革,以及这种变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的必然性。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写800字
《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一书,让我对近几十年来历史上经济变革的积极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客观公正的角度,准确地梳理了历史上各种经济变革的得失,指出了这些变革既有负面影响也有积极意义,使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谈及的历史变革涉及国内外经济转型、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创新这几个方面,例如俄罗斯经济转型、欧盟市场经济体系及欧洲金融市场发展等,书中在梳理及分析这些变革的同时,也指出其中所包含的得失。
比如欧洲金融市场的发展给欧洲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改变了既有的国家银行联盟,有效地降低了联盟内国家之间货币流动的障碍,使国家内部的贸易得以有效发挥,但同时也带来不完善的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潜在就算。
通过《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一书,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改革与变革往往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定的得失,因此在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权衡,尽量让得失最小化其影响。
我们要在变革的过程中努力把握好产出的最大效用,不仅要看到变革的可能性,也要考虑到变革的风险,以此来实现改革的有效性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长河中,经济变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作者以深入的历史考察和客观的观察角度,深刻阐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变革的得失。
从商周到现代,经济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然而,每一次变革中都会出现不同的得失。
例如,郑和的大航海和苏格兰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增长和财富,却也使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成为问题。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变革的历史和内容,也反思了人类社会在变革中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变革需要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掌握,才能带来长远的利益并避免失去更多。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是一部揭示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变革的得失的重要著作。
该书作者以经济学、历史学的专业知识和独到的研究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变革,并阐述了其中的得失之处。
读这本书,可以让人们对历史的变迁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现象。
首先,书籍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的现实背景,详细讲述了历史时期的各种经济变革,涵盖了商周时期从土地私有制到行政管理的转变,到清朝末期的闭关锁国、改革开放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包括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制度的变革等等。
通过这些举例,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变革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并且,在经济变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得失。
其次,作者去掉了大量主观臆断和不精确的揣测,而采用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态度,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经济变革的真实情况。
作者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各个时代中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得失”一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每一个时代中的经济变革都会有一系列的得失。
例如,新教革命时期,虽然工厂的出现和机器的引入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但是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中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困难,大幅度拉低了工人的生命质量。
104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计算机化和信息大爆炸带来了焦躁不安、转瞬即逝的快速生活,提倡肤浅的“速度”文化和“效率”模式,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生活和文化创造力,对社会的整体进步和长期发展也极其不利。
本书一反当下潮流,系统全面地剖析了加速发展方式引发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畸变。
作者提出,慢速时间保护复杂的思考和逻辑,同时为人们带来高质量的产品、创造的空间和心灵的乐趣,应当予以保护。
作 者: [挪威]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 Eriksen)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年: 2013-7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从事商业经营的人根据其所面对的状况,都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面对挑战的人,遇到困难的人,春风得意的人,身负重任而感到迷惑的人,失落的人……但是不管面对何种状况,我们都必须保持前进的脚步。
作 者: 大前研一 朱悦玮译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版年: 2013-6继担任8年参议员、8年众议员、8年副总统之后,美国政商界领袖人物阿尔•戈尔耗费8年时间,潜心钻研一万余页研究资料,对近年新涌现的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描绘了一幅全人类未来的精确图景。
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有感历代经济变革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每一次经济变革都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有所体现。
通过对历代经济变革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发展史,有所收获,也能为我们今天生活中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好的参考。
古代经济变革时期就有很多得失。
汉武帝时代开始的铸币、农田水利等重大政策,打击了贵族豪强的权势,扩大了皇权。
这一系列的变革将人民财产权与政府的权力分开,增加了统治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但也加剧了土地集中、物产负担等问题。
唐宋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
这两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唐朝后期由于官僚资本主义的崛起,导致民间商业和手工业被严重打压。
唐朝封建经济社会里,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造成了广泛的反抗和起义。
特别是从五代开始,政治腐朽,社会骚乱,环境破坏,以及土地开垦和战乱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种种原因,共同导致宋代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到明朝初年,经济危机愈发严重了。
城乡之间联系紧密,商业和手工业尤其发达。
可是,最后仍然走向了毁灭。
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在15、16世纪开始经济变革。
印刷术的出现,使知识普及与社会文化变革协调推进,各种学术和文化思潮在社会中蔓延。
同时,丝绸之路、印度洋贸易等货物贸易兴盛,雇佣劳动的出现等都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欧洲诸国,原本封建割据,社会整体性较差,但在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时刻,它们先后发生了各种的工业革命,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工业体系,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工业革命不断淘汰了小型农家工业和手工业等传统生产方式,使劳动力进入鼓励生产、发挥技能的模式。
然而,这使劳动条件最好的人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深化。
20世纪,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中。
资本主义中国继承了前人经济变革的先进经验,经历了改革开放,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的逐步发展等多项重大政策。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哇塞,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经济的事儿,就好像把我带到了那些个久远的年代。
我发现原来经济的变化就跟人生一样,起起伏伏,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落的时候。
比如说古代的一些改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些政策一出来,老百姓的日子一下子就变好了,市场也活跃起来。
可有的时候呢,一个不小心,政策出了岔子,经济就乱了套,大家都跟着遭殃。
这让我明白了,经济这东西,牵一发而动全身,得小心谨慎地对待。
还有那些古代的商人,他们也不容易啊!有时候要应对各种政策的限制,还得在复杂的市场中摸爬滚打。
但也有厉害的商人,能抓住时机,赚得盆满钵满。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啊,咱们现在的经济生活,不也是从过去一步步走过来的嘛。
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现在可太重要啦。
这本书让我对经济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保准会有收获!读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感受哈。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担心会不会太枯燥。
结果一读进去,根本停不下来!书里把古代经济的那些事儿讲得明明白白的。
我才知道,原来每个朝代的经济变革都有这么多的故事。
有的皇帝为了让国家富裕起来,想尽了办法,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
就像古代搞盐铁专营,一开始觉得这主意不错,能给国家赚钱。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价格贵了,质量还不好。
这让我明白,一个政策不能只看眼前的好处,得长远考虑。
还有啊,书中说的那些税收制度的变化,也是很有意思。
有时候收得多了,老百姓苦不堪言;收得少了,国家又没钱办事。
这可真是个难题。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亲眼看到了古代经济的兴衰。
也明白了经济这东西,真不是简单的买卖,背后有太多的因素在影响着。
我觉得咱们现在的生活中,很多经济现象也能从过去找到影子。
所以啊,多了解了解历史,对我们理解现在的世界太有帮助啦!怎么样,有没有被我说得心动,想去看看这本书呀?。
经济视角读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作者:潘泓伊
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11期
【摘要】管仲变法是中国两千年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经济大变革,这次变革促成了齐国之盛,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文章以《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的经济观点为切入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管仲变法的士农工商、盐铁专营、放活微观、管制宏观等观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济视角变革管仲变法
引言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由吴晓波所著,该书通过对历代经济制度变革进行梳理,并将这些经济制度变革与当代中国经济情况相比,进而对中国实际经济情况进行分析。
管仲变法是《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第一章,也是我国经济变革的开端,因此,对其经济观点进行探究,能够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管仲变法综述
“管仲变法”,讲到了管仲把“士农工商”四民并列,而且管仲还发现振兴商品经济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从财政、税收、价格三方面入手来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管仲创造了盐铁专营制度,他的经济思想中还有鼓励消费,甚至是奢侈消费;他的治国思想是“以商止战”,他主要是利用了国际贸易中的供求关系来进行和平称霸。
管仲可以说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者,他治理齐国所形成的经济制度是中国古典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从士农工商、盐铁专营以及放活微观、管制宏观这三方面来分析管仲变法。
2 管仲变法的经济学观点分析
2.1士农工商四民分业
在漫长的前工业时期,经济治理的流派无非两种,一个是重农主义,一个是重商主义。
在中国,儒家重农轻商,将商人称为“贱丈夫”,在国外,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管仲是极少数的重商主义者,管仲最擅长的是资源配置,其能够以谨慎、妥协的方式重建各种秩序。
管仲兴齐,用的正是商人的方法。
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是管仲最为人熟知的政策,也是引起最大误读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
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二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即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
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三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四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确保职业的稳定性。
管仲四民分业政策的实施,使得齐国在制造业等领域远远领先其他国家。
管仲的这一思想,极为先进,现代社会应用的就是划分职业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促进相同专业人员的交流,进而提升本行业的经济效益。
对“士农工商”最大的误读是:后人论及于此,先是用知识分子或有学问的官吏替代了军士,然后,又认为这是尊卑排序,以士为首,农次之,以工商为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末商主义”。
而实际上,管仲提出的“士农工商”是没有先后尊卑顺序,这种思想在现代经济学中仍然较为先进,所有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提倡的观点。
2.2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管仲出身商家,其很早就认识到商业的盈利能力要远远大于农业,大力发展商业才是增强国力的最佳途径。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价格、税收等领域的改革,现代称其改革为“放活微观,管制宏观”。
所谓“放活微观”,就是对内刺激商品经济的发育,对外降低关税,形成“如水归壑”的市场聚集效应。
齐国处于沿海区域,渔业和制盐业发达,管仲规定,出口的鱼、盐不收关税,可以自由出口,其他出口商品采用单一税收的方式,在关口收过关税,在市场就不用收了。
对于前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他更是大开国门,提出“空车来的不要去索取税费,徒步背东西来的不要去征税,这样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从此,“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在这种自由贸易的鼓励下,齐国富得流油,齐国首都临淄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最富有的城市。
管仲放活微观的政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通过对外贸易,刺激市场经济,进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所谓“管制宏观”,就是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其手段则是从财政、税收和价格三方面综合入手。
在农耕时代,对于国家的内政来说,最重要的商品当然就是粮食。
自古以来,中国就存在粮食贸易,在相当长的时问里,商品粮占粮食交易总量的白分之八十。
管仲规定,两年征收一次农业税,在下等之年,征收百分之五,在中等之年,征收百分之十,在上等之年,征收百分之十五,如果遇到大饥荒,则免受农业税。
另外,管仲还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
管仲的这一观点,在当时来说极为先进,这种税收方式,有效提升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3盐铁专营
盐铁专营是对现代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
“国企”这一中国式经济体制延续千年,管仲是国企的“始作俑者”。
盐铁专营的方式,几乎成为中国式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保障。
齐桓公多次与管仲讨论富国之策,管仲认为,间接收税,使纳税者在不知不觉间交了税,这样既能够富国,又不至于招致民众的不满。
具体方法就是将盐铁资源垄断起来,形成盐铁专营。
“管仲变法”之后,齐国的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后者的实现,正是通过控制战略性的、民生必需之物资,以垄断专卖的方式来达成的。
在这种体制内,政府其实变成了一个有赢利任务的“经济组织”,从而衍生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治理思想,即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国有企业应当在这些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这一中国式经济体制延续千年,迄今未变,而管仲,正是“始作俑者”。
这种经济方式延续至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文章仅仅围绕士农工商、放活微观和管制宏观、盐铁专营这三种政策进行论述,管仲变法还有很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政策,值得进行讨论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J].全国新书目,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