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后凸畸形影响腰椎诸节段矢状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70.86 KB
- 文档页数:3
筋膜的浅中层形成的肌鞘中,其中胸腰部最长肌、棘突、椎板分别位于多裂肌的外侧、内侧、腹侧,并在下方2~5个椎体水平附着在上关节突关节囊、上关节突、椎板、骶椎内侧后上方、骶骨背侧[8]。
腰部竖脊肌由两块独立的肌肉组成,即胸腰部最长肌和腰部髂肋肌。
胸腰部最长肌起于腰椎横突和副突,止于髂后上棘的腹侧表面。
腰部髂肋肌起源于腰椎横突的尖端和邻近的胸腰部中层筋膜,止于髂骨腹侧边缘[9]。
腰部多裂肌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腰骶区域的稳定和腰椎的前凸姿势,包括抵抗屈曲、扭转和侧屈负荷以保持稳定,这些功能由其生物力学决定的。
多裂肌浅层纤维和竖脊肌除了产生椎间纵向作用力,由于有足够长的力矩,还能作用于腰椎的过伸、过屈、旋转运动[10-11]。
多裂肌深层纤维靠近腰椎段旋转轴中央,力矩最小,主要产生纵向压缩力[12]。
脊柱三个平面的运动中,多裂肌深层纤维长度不变,因此其不作用于腰椎旋转运动。
Ⅰ型纤维在深层肌肉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浅层肌肉,Ⅰ型纤维属于慢收缩的肌纤维,直径明显大于Ⅱ型纤维,且疲劳耐性高,因此更适合低负荷紧张性活动[13-14]。
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证据表明,多裂肌深层纤维稳定腰椎,多裂肌浅层纤维和竖脊肌屈伸、旋转腰椎。
除了伸肌功能外,当与躯干屈肌共同收缩时,多裂肌浅层纤维和竖脊肌控制椎体间运动和增加脊柱稳定性。
临床上可以使用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来评估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15]。
操作者使用计算机鼠标绘制感兴趣区域,再分别勾勒出双侧竖脊肌、多裂肌等椎旁肌的轮廓。
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避开后椎外静脉丛、肌间脂肪和接近棘突或椎板的脂肪或结缔组织,以获得更精确的横截面积测量结果。
基于化学位移编码的水-脂肪磁共振成像最初是为了量化肝脏的脂肪含量而开发的,它能够可视化解剖结构以及量化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与多回波和迭代拟合算法一起使用时极其准确[16-17]。
现代核磁共振DIXON技术使用的水-脂肪分离算法,在量化肌肉脂肪含量方面更加准确[18-20]。
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28例术后2年随访结果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07 年12月~2009 年12 月收治的28 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
odi、vas以及患者临床特点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价。
评价功能恢复和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vas平均评分由术前的(8.3±1.4)分改善为末次随访的(3.6±1.1)分;odi平均评分由术前的(56.26±9.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的(34.13±9.15)分。
患者满意度为75%。
术后影像学参数包括cobb角和椎体稳定与odi评分满意度相关联。
结论本研究表明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可以通过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体间和后路融合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 老年腰椎退变性侧凸;骨质疏松;手术治疗;随访[中图分类号] r68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020-03腰椎退变性侧凸畸形是指各种原因导致椎间盘、椎小关节和韧带组织严重退变而出现症状性侧凸改变,因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常出现以腰部疼痛、下肢间歇性跛行、麻木为主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综合征[1]。
通常发生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
对此类患者如何采用有效治疗方式目前尚存在广泛争议。
本研究对2007 年12月~2009年12 月采用手术治疗的2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手术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影像学改变及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61~75岁,平均67.3 岁;病史5~12年,平均7.5 年。
所有患者均有腰部疼痛症状,伴间歇性跛行15例,其中,单侧下肢痛15 例,双侧下肢痛13例。
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和矢状面失衡的运动疗法研究进展李庆辉;王辉昊;俞仲翔
【期刊名称】《中医正骨》
【年(卷),期】2024(36)3
【摘要】脊柱矢状面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直立状态和日常活动至关重要,且与目前高发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
脊柱矢状面平衡可以通过脊柱和骨盆的参数来描述。
脊柱矢状面失衡通常从腰椎前凸减小开始,主要通过骨盆后倾进行代偿,但多数情况下,脊柱的其他部分及下肢也会参与代偿。
基于这些代偿机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锻炼,以增强人体的平衡能力。
本文对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从传统功法训练和现代功能锻炼两个方面,对采用运动疗法防治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可行性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李庆辉;王辉昊;俞仲翔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
【相关文献】
1.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代偿功能与治疗选择
2.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后矢状面平衡的研究进展
3.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测量参数的研究进展
4.退变性脊柱侧凸
矢状面平衡的研究进展5.基于骨盆代偿及胸椎代偿对腰椎退变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评估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截瘫平面进行性上升1例(本文作者:解放军第四医院李智钢等)患者,男,29 岁,汉族。
入院前3 h ,不慎被重物砸伤背部,当即感背部疼痛,双下肢运动感觉丧失。
伤时无头痛、昏迷;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大小便困难。
查体:一般情况可,头颅五官无畸形,颈软无抵抗。
胸廓挤压试验( - ) 。
心、肺未见异常。
脊柱于胸腰段后凸畸形,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未见明显皮肤擦伤,胸腰段椎体棘突压痛,尤以T12棘突压痛明显,椎旁肌紧张,叩击痛,胸腰部活动受限。
双上肢无畸形,肌张力正常,肌力IV~V 级,诸关节活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躯体感觉自腹股沟以下消失。
双下肢肌张力减弱,肌力0级。
下腹壁反射减弱,提睾反射消失,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消失,巴彬斯基征阴性。
颈椎X 线正侧位、张口位X 线片未见骨质异常,胸椎X线片、CT 扫描见T12骨折,椎体后缘突入椎管1/ 2 以上,硬膜囊明显受压。
入院诊断:T12椎体压缩性骨折脱位合并截瘫。
入院第2 天急诊在全麻下行脊柱后路椎管探查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中见T12椎体压缩后突,T11~12胸椎体脱位,双侧神经根通道严重受压。
术后第1 天患者截瘫平面下降至腹股沟下10 cm 处。
第3 天截瘫平面开始进行性上升,双上肢出现神经症状。
可疑颈胸椎副损伤或血肿存在,急诊行颈胸椎CT及MRI 检查示: 椎管形态正常,椎弓根螺钉位置适中;C4~T12椎体平面脊髓略粗,T2 加权高信号改变,横断面T1、2 加权信号混杂,未见椎管内血肿。
腰穿脑脊液无明显异常。
予吸氧、激素治疗,并加大脱水剂用量,应用改善微循环类药物。
术后第6 天截瘫平面达胸骨角部位, 血压、脉搏正常, 体温38. 5 ℃~41 ℃。
继续予吸氧、激素、脱水、神经营养、抗感染等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并出现呼吸困难,予以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术后第10 天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讨论临床上脊髓外伤患者由于局部出血、水肿等病灶的弥散,无论是否手术经常伴有截瘫平面高于脊椎损伤平面,但是一般少有高于脊柱损伤平面2~3 个节段。
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0,416):583-588.J]郑晋伟,王伟,王瑞春•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定镇静在肝射频消融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2)159-161援J]秦怀峰,刘绍正,陈海涛,等•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3)636-640援J]朱海峰,周懿之,曾真•右美托咪定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应激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20,22@):237-242.5]肖凡,罗振中,周斌,等•右美托咪定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8(1)60-64援收稿日期:2020-08-31)胸腰段单推体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张青元赵建红宋占强由于脊柱胸腰段特殊的解剖结构,导致骨折的概率较大,且随着承受应力的增加,可导致胸腰段出现后凸,需采用手术治疗,且在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后一般采用内固定术,但术后再发后凸的概率较大,需在此手术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口。
内固定中各种原因导致矫正度丢失是引起术后后凸畸主要原因,因而需提高对内固定矫正度的重视度,以此降低术后并发症2]。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后凸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此为后期临床干预方案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90例,均行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
其中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42~73岁,平均64.6±2.2)岁。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脊柱外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X线及CT检查确诊;②无脊柱畸形矫正史;③伤后3d内接受内固定术治疗;④患者均签署同意书。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kyphosis)、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 kyphosis)和脊柱软骨病等,是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最常见的原因。
该病在1920年由丹麦的Scheuermann第一次报道[1],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8%[2],男女发生比例1∶1至7∶1不等[3-5]。
其起病于青春期前后,典型的发病年龄在8~12岁,12~16岁之间临床表现尤为明显[6,7]。
若不加治疗,会残留严重的外观畸形,并可能导致腰痛等不适。
目前国内对该疾病自然史及治疗报道较少,现就其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休门氏病的诊断Scheuermann最早对该病的定义为:在青春期前出现的僵硬的后凸畸形,伴有椎体的楔形变[1]。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Sorensen[8]在1964年提出的定量诊断:至少3个相邻椎体的楔形变均大于5。
但到目前为止该病的定义仍未完全统一,尚有其他的一些标准如:胸段后凸,椎间隙狭窄,终板不规则,至少有一个楔形变的椎体[9];后凸角度大于45。
,2个或以上的楔形变椎体[10];特征性的影像学发现(后凸畸形,椎体的楔形变,终板不规则,Schmorl结节)[11]等,其他一些作者则建议加用脊柱侧方过伸位片上的柔韧性作为标准[12]。
由于在骨骼未成熟的患者中部分椎体尚未骨化,椎体的楔形变测量较为困难[13],而且观察者之间的测量误差也很大,因此能否将其作为休门氏病的特征性诊断尚待商榷。
而且,和侧弯诊断不一样,胸椎的正常后凸也不恒定,SRS标准认为生长期的青少年的正常值在20。
到40。
之间,而部分作者则认为正常后凸的范围应该扩大到45。
此外,各个年龄段的正常后凸的范围也不一样。
这些都使得休门氏病的诊断标准存在争议。
休门氏病除了常见的胸椎/胸腰椎休门氏病之外,还存在腰椎休门氏病,有人称为II型休门氏病[14],部分作者认为其和胸椎休门氏病的发病机制不一样[15],该病通常发生于运动量大的男性青少年或经常搬运重物的人。
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李圣【摘要】胸腰椎骨折是指发生于胸11至腰1之间的脊柱骨折,由于其为胸腰椎移行区,为生物应力的集中点,所以易于发生损伤,而胸腰椎骨折的治疗目标是让患者存活,避免更进一步的神经损害,通过重建脊柱序列获得脊柱的稳定性并通过早期的活动及康复,从而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工作.胸腰椎骨折因其固有的解剖特点,在诊断、治疗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且因其发生率较高,为临床工作经常遇到的疾病,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现就胸腰椎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The thoracolumbar fracture are the spine fractures occurring at the T11 to the L1 level.Because it's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thoracolumbar spine and the focus of the biological stress,it is easy to damage.The goal of treatment of the thoracolumbar fracture is keeping patients alive,protecting from the further neural damage,obtaining the stability by constructing anatomical alignment of spinal columns and returning patients to workplace through early mobilization and rehabilitation.Because of its inherent anatomical features,the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 are special,and there is a high morbidity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which we are frequently encountering in the clinical work.To guide the clinical work better,we will take a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4)006【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胸腰椎;脊柱骨折;治疗;综述【作者】李圣【作者单位】舒城县人民医院骨一科安徽 23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脊柱骨折90%发生在胸腰段过渡区[1],胸腰段正好介于活动度较小的胸椎和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之间,承受的生物学应力较大,故而成为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尽管胸腰椎骨折很常见,但是其中有50%是不稳定的,并可以导致严重的功能丧失、畸形和神经损伤[2],因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Kummell病的研究进展摘要: Kummell病早期多有不同程度创伤,在创伤后椎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导致椎体缺血性坏死。
该病初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数周、月后会出现腰背部疼痛、胸腰椎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以及神经症状。
Kummell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检查来诊断,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空气裂隙征”。
不同分期的 Kummell病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Ⅰ期、Ⅱ期的患者,多选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于Ⅲ期的患者,多行开放性减压手术。
近年来随着现在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Kummell 病;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空气裂隙征Kummell病最早于 1895年由德国外科医生 Herman kummell首次报道并提出定义,在不同程度的脊柱创伤后,常经历数周至数月无明显症状期,继而出现的同一部位疼痛以及脊柱后凸畸形[1],影像学多表现为迟发性的椎体塌陷和椎体内真空裂隙(intravertebral vacuum cleft,IVC)[2]。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及医学统计学的研究发现该病多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约10%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出现 IVC 改变。
且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该病发病机率明显升高并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和降低预期寿命,现对Kummell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1诊断1.1临床表现Kummell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疼痛,最初受不同程度的外伤后疼痛较轻,经过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后出现同一部位的疼痛加剧,严重时出现脊柱后突畸形,甚至出现下肢神经症状。
现代研究发现该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其中大部分伴有中至重度骨质疏松[3]。
Kummell 病的性别差异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类似,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男性多于女性[4]。
其好发节段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节段相似,好发于活动度大且应力较为集中的胸腰段。
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后凸畸形的影响因素张磊(五四一总医院,山西运城043800)3讨论肱骨大结节在受到外力猛烈打击时可发生骨折,由于骨折部位较特殊,手术难度较大,故寻找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较短,手术用时较短,手术总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 <0.05),表明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效果显著,术中切口较小,手术用时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分析原因在于,传统肩前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由于术中所需切口较长且内固定物体积较大,加之钢板螺钉距边缘较远,常导致钢板位置较高,影响患者术后肢体肿胀消除,故术后并发症较多[2]。
而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所需切口较小,可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但应注意切口避免过度延长导致损伤腋下神经,引起肩关节障碍。
此外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中所用微型钢板螺钉比较适用于严重性骨折,具有肩峰下撞击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势,但由于微型钢板螺钉相对单薄,为避免内固定期间断裂,建议术后早期将微型钢板螺钉取出[3]。
综上所述,肩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效果显著,术中切口较小,手术用时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1]郭胜洋,王明辉,付备刚,等.肱骨大结节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7):698-701.[2]蓝开春.经三角肌入路与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1):4506-4508.[3]王丰,谭卫峰.不同入路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伴大结节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10):104-106.(收稿日期:2020-12-06)作者简介:张磊,男,本科,副主任医师。
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刘艳兵;孙先泽;任亮;于金河;张利民;胡红涛【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榷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07~2013年收治的3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资料.后凸≤20°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并Cage融合内固定术(A组,共8例);后凸>20°采用后方突出椎间盘摘除、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B组,共3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D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38例均骨性融合.A组患者术后后凸角度无变化,B组患者后凸角由术前的平均48°,改善为术后25°.2组患者VAS评分和DO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FrankelC级1例恢复到D级,D级7例恢复到E级.B组FrankelC级6例恢复到D级,4例恢复到E 级;Frankel D级16例恢复到E级,4例无明显变化.34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21例腰背痛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后凸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13)005【总页数】4页(P276-279)【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后凸;椎间盘移位;外科手术;治疗结果【作者】刘艳兵;孙先泽;任亮;于金河;张利民;胡红涛【作者单位】050011河北,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脊柱外科;050011河北,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脊柱外科;050011河北,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脊柱外科;050011河北,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脊柱外科;050011河北,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脊柱外科;050011河北,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2.3目前对于胸腰椎后凸畸形,要矫正的后凸角度并没有明确界定,陈仲强等[1]认为>20°的后凸畸形应当矫正。
2023年MIS-T1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完整版)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1S-T1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成熟手术方式之一。
与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比较,MIS-T1IF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复工快、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并且远期能达到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甚至更佳的疑。
同时,MIS-T1IF在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手术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进步,M1S-T11F存在的手术视野受限、学习曲线陡峭、射线暴露多等问题有望逐步得到改善。
腰椎退行性疾病(1DD)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等,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严重时可伴有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肌力减退、行走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1IF)已成为治疗1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⑴,然而传统T1IF需较长的手术切口,对椎旁软组织创伤较大,出血较多术后恢复较慢。
2002年FO1EY等[2]首次提出微创T1IF(MIS-T1IF)能减少出血和软组织损伤,加快术后恢复,并且能达到与T1IF基本相同的疗效。
然而MIS-T1IF也存在手术视野受限、学习曲线陡峭、射线暴露多等问题⑶。
现将MIS-TUF治疗1DD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展望综述如下。
01、操作要点相较于腰能肌劈开入路,临床多选用Wi1tse间隙入路放置减压通道,因Wi1tse间隙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填充,无神经、血管穿行,较易分离且相对安全[4]。
手术切口通常旁开后正中线3.5〜4.0cm o微创通道穿过皮肤、软组织、腰后群肌肉抵达操作区,显露椎板外缘和关节突关节,然后使用磨钻、椎板咬骨钳、超声骨刀切除部分上下关节突、部分椎板、外侧黄韧带,显露硬膜囊及下行神经根[5]。
将神经根拉向内侧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取出游离髓核并切除椎间盘,刮除上、下终板软骨面,完成对中央管、侧隐窝、神经根管的减压。
随后置入大小合适的椎间融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