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格式:ppt
- 大小:872.00 KB
- 文档页数:12
1、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4)听课笔记(1)原因1.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从日本角度分析战争的必然)(1)历史原因:明治维新带有浓厚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即具有侵略性。
并蓄谋已久,有既定国策: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原因(战争必然性--经济因素):日本明知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然而日本先天不足(资源少,市场窄,资本不足)弊端使得它急需选择战争需要扩大市场,并获取资金、资源。
(3)政治因素:1890年经济危机,国内政局动荡,想以战争转移人们视线。
(4)思想基础:“脱亚入欧”思想影响—认为亚洲国家封建落后,仿效西方发展扩张。
2. 为什么敢发东战争---时机有利:(1)自身条件: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兵。
(2)国际列强纵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西方列强怀着各自目的纵容日本侵华—助长气焰。
(3)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清政府的落后以及腐朽。
落后---体制僵化:君主专制,没有建立现代中央政府正常运行的机制;国力不济;消极避战,妥协退让。
腐朽-----挪用海军军费(4)直接机遇(偶然性):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人起义,请求中国出兵平息,日本乘机派军入朝,蓄意挑起战争。
(涉及到1872年《仁川条约》;清政府出兵原因一则为了天朝尊严脸面—藩属国,二是为了长治久安:稳东北保祖灵巩固国防)补充:西方各国战前态度以及原因:英国---拉拢日本遏制俄国在远东扩张----支持纵容;俄国—想遏制日本,担心日倒向英国,在日本承诺不损害其利益前提下,置身事外—态度暧昧;德国—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希望日本发动战争坐收渔人之利---纵容。
法国—注意力在西南扩张,希望战争吸引西方注意力于东方-----默许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难于东顾,且希望日本成为侵略其侵略朝鲜和中国助手—纵容(2)过程1、爆发:丰岛海战—1894.72、战役:第一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壮烈殉国。
高中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
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面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面对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清政府不但没有认真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
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
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3、西方: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持纵容态度?这是因为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即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特权,第三国也可享受。
4、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机会。
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而日本也借机向朝鲜增兵,并蓄意挑起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过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正式宣战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第一阶段1894.9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1894.9黄海大战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第二阶段1894.9辽东战役献船逃敌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1895.2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被攻陷。
北师大版历史1第6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跟踪练习一、单选题1.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尽管事事对西方列强让步以求苛安,但唯独对日本一直态度强硬。
这要紧是因为A. 日本实力弱于西方列强B. 火烧圆明园的经历犹新C. 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D. 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2.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
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要紧阻碍是A.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B. 刺激民众担忧意识的产生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自豪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庞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动着远东和全球的阻碍。
”这说明了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入侵就没有新中国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进展的要紧动力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4.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描画。
据此得出的合明白得释是A. 维新变法时期国人华夷观念开始坚决B. 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前途深感失望C. 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究和了解世界形势D.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关注世界局势5.《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明白得恰当的是日本A. 主宰中国的局面差不多形成B. 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 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 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6.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宵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 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必考知识点背景:1、战前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对外实行“锁国政策”,黑色近代铁甲军舰1853年,美国海军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倒幕运动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2、战前中国:(教材1864-1895年之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爱新觉罗·奕訢,地方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员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同治中兴”的景象。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分保守派、洋务派进行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运动(前期口号“自强”后期口号“求富”)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甲午战争过程:农历甲午-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7月底袭击清军运兵船-陆战失利-黄海大战保船壁战-1895年初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偿、通商、免税影响: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新通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在华投资设厂拓展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瓜分中国狂潮。
必修一第三单元第6课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课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史标志性事件鸦片战争的理解。
根据题干中“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而且时间是近代史的开端的提示,应该理解为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产地和倾销商品,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
答案 A2.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话语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②“侵略——革命”模式③“早期启蒙”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答案 A3.下列不平等条约组合中,搭配有误的是()A.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北京条约》D.允许投资设厂——《马关条约》说:“在洋人的威胁迫在眉睫之时,即逆民而顺‘夷’,而在看到洋人似乎‘安抚’下来,人民中的反抗情绪日渐高涨时,便又觉得为统治政权的利益打算,仍须多容纳一点民意,对洋人的要求,也就不能不违逆一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依靠人民抵抗西方侵略者B.对西方侵略者和人民的态度都是反复的态度C.完全屈服于西方侵略者D.对西方侵略者和人民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洋人的威胁迫在眉睫之时,即逆民而顺‘夷’”“洋人似乎‘安抚’下来,……多容纳一点民意”,可以看出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和人民都是反复的态度,故选B项。
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近代列强侵华(1840~194 9年)(1)1840~1945年,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战争,从中国攫取大量权益(2)1946年,美国与中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于美国以经济手段侵略中国(1)由个别国家侵略到列强争相侵略(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被迫走向近代化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840~1919年)(1)伴随列强的侵华,先后出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争活动(2)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1)为争取民族独立,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成为近代前【考纲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错误!②直接原因错误!(2)过程错误!(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错误!(4)影响错误!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②直接原因:英法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错误!(3)结果错误!(4)影响错误!(1)判断:《南京条约》的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
(√)(2)选择:(2012·北京文综,15,改编)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目的是(C)A.开放通商口岸B.赔款C.协定关税D.鸦片贸易合法化(3)选择:(2012·北京文综,15,改编)下列不平等条约组合中,搭配有误的是(A)A.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北京条约》D.允许投资设厂——《马关条约》(4)思考:有人说:“中英战争就像一剂鸦片,榨干中国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回生的希望”。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
(2)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o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难点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这两位先烈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先行者,定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不忍偷生,沉入茫茫黄海;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宁可自杀殉国,也决不向日本人屈膝投降,保持了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
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发的,为什么它给中国带来的伤害会如此之深?新课学习一、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在走向帝国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扩张政策?1.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94年的朝鲜东学党起义。
2.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呢?结合教材《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用投影显示3.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4.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提示:条约内容可以分为割地(领土)、赔款、开埠通商和设厂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逐条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并落实在教材上。
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对外推行军事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3)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4)清政府:腐败懦弱(5)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3、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⑴危害: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不同: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②政治:直接割地---瓜分中国4、影响:对中国: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日本: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根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直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运动原因:根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激化。
直因: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口号:扶清灭洋评价:①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②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且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铲除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3、特点: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
4、影响:对中国:完全沦为;两大矛盾合流;对帝侵华的影响: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政策。
三、辛亥革命1、背景(1)、必要性:⑴《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⑵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2)、可能性: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2、讨论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⑴主观原因:袁世凯的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⑵客观原因: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②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对革命党人的进攻③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上: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