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功能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物理必修1、2二级结论大全(非常适用)一、力和牛顿运动定律1.静力学(1)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2)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3)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范围: |F₁-F₂|≤F≤F₁+F₂.(4)三个共点力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个共点力平衡时也有这样的特点.(5)两个分力F₁和 F₂的合力为 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6)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2.运动和力(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a=μg(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μcosα)(4)沿图所示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6)下面几种物理模型, 在临界情况下,a=gtan a.(8)下列各模型中,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最大.(9)超重:a 方向竖直向上(匀加速上升,匀减速下降). 失重:a 方向竖直向下(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5)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系,若力是作用于m ₁上,则m ₁和m ₂的相互作用力为 N =m 2Fm 1+m 2,与有无摩擦无关,平面、斜面、竖直方向都一样.(7)如图所示物理模型,刚好脱离时,弹力为零,此时速度相等,加速度相等,之前整体分析,之后隔离分析.二、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一)直线运动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比例时间等分(T):①1T 末、2T 末、3T 末、…、nT 末的速度比: v 1:v 2:v 3::v n =1:2:3::n.②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 x 1:x 2:x 3:⋯:x n =1:3:5:…:(2n-1).③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 △x=aT ²,进一步有 x ₘ−x ₘ=(m −n )aT ²,此结论常用于求加速度a =x T 2=x m −xnm−nT 2.位移等分(x): 通过第1个x 、第2个x 、第3个x 、…、第n 个x 所用时间比: t 1:t 2:t 3::t n =1:(√2−1):(√3−√2)::(√n −√n −1).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v =v t2=v 0+v 2=x 1+x 22T.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₁,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 v ₂,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 v 1+v 22.③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₁,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₂,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 2v 1v 2v 1+v 2.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中间位置的速度 v t2=v̅=v 0+v 2,v x2=√v 02+v 22.4.如果物体位移的表达式为 x=At ²+Bt, 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 v ₀=B(m/s),加速度a=2A(m/s ²).5.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 t =√2ℎg . 6.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 t ⟂=t F =v 0g=√2Hg ,同一位置的速率 v E =v F 上升最大高度 ℎm =v 022g7.追及相遇问题匀减速追匀速:恰能追上或追不上的关键: v 2q =v 匀减- 搜狐号②初理大师 v ₀=0的匀加速追匀速: v N =v 动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大. 同时同地出发两物体相遇:时间相等,位移相等.A 与B 相距△s, A 追上B: sA=sB+△s; 如果A 、 B 相向运动, 相遇时: S A +S B =s.8.“刹车陷阱”,应先求滑行至速度为零即停止的时间t ₀,如果题干中的时间t 大于t ₀,用 v 02=2ax 或 x =v 0t 02求滑行距离; 若t 小于t ₀时, x =v 0t +12at 2. 9.逐差法:若是连续6段位移,则有: a ̅=(x 6+x 5+x 4)−(x 3+x 2+x 1)9T 2(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0)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整体法——求系统外力)∑Fₓ=m₁a₁ₓ+m₂a₂ₓ+m₃a₃ₓsr ∑F y =m 1a 1y +m2a 2y +m 3a 3y1.小船过河(1)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则小船过河所用时间最短,t=dv梯.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s=d.(2)当船速小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侧.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v 水v 侧.2.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分解不沿绳那个速度为沿绳和垂直于绳(三)圆周运动1.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 F=mgtanθ, 方向水平,指向圆心.2.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小球要通过最高点,小球最小下滑高度为2.5R.(3)竖直轨道圆周运动的两种基本模型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度释放下摆到最低点:绳上拉力 F T =3mg,向心加速度a =2g, 与绳长无关.小球在“杆”模型最高点 v min =0,v 稀=gR,v >v 追,杆对小球有向下的拉力. v=v ₀,杆对小球的作用力为零. v<v ₐ, 杆对小球有向上的支持力.(四)万有引力与航天1.重力加速度:某星球表面处(即距球心 R) g =GM R 2.距离该星球表面h 处(即距球心R+h 处): g ′=GM r 2=GM (R+ℎ)2.2.人造卫星: G r 2Mm =m v 2r=mω2r =m4π2T 2r =ma =mg ′. 速度 v =√GM r,周期 T =2π√r 3GM ,加速度 a =GM r 2<g第一宇宙速度 v 1=gR =GM R=7.9km/s,v 2=11.2km/s,v 3=16.7km/s地表附近的人造卫星: r =R =6.4×106m,v 差=v 1,T =2πRg =84.6分钟. 3.同步卫星(1)绳,内轨,水流星最高点最小速度为 gR ,最低点最小速度为 5gR ,上下两点拉压力之差为6mg.(2)离心轨道,小球在圆轨道过最高点 v⟂ᵢ⟂=gR,7.恒星质量: M =4π2r 3GT 2或 =gR 2G8.引力势能: E P =−GMm r,卫星动能 E k =GMm 2r,卫星机械能 E =−GMm 2r同一卫星在半长轴为a=R 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的机械能,等于半径为R 圆周轨道上的机械能。
高一物理所有公式归纳
摘要:
1.引言:介绍高一物理公式的总结
2.运动学公式
3.动力学公式
4.功能关系公式
5.电磁学公式
6.结束语: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公式
正文:
【引言】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公式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的所有公式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公式。
【运动学公式】
运动学公式主要研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空间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公式:
1.速度公式:v=s/t
2.加速度公式:a=Δv/Δt
3.位移公式:s=v0t+1/2at
4.平均速度公式:v 平均=s/t
【动力学公式】
动力学公式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公式:
1.牛顿第一定律:F=ma
2.牛顿第二定律:F=kx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功能关系公式】
功能关系公式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主要包括以下公式:
1.功的定义:W=Fs
2.功率公式:P=W/t
3.能量守恒定律:E1=E2
【电磁学公式】
电磁学公式主要研究电荷、电场、磁场之间的关系。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第1篇:高一物理功教案5.2功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正、负功的意义。
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主要内容:一、功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
1.功的定义: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位移【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
C.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
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功的大小: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 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
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高中物理功能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功能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2. 理解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
3. 学会使用函数关系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能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2. 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使用函数关系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内容:
1. 功能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2. 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功能关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功能关系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函数在物理中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通过几个物理问题的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函数在物理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资源:
1. 课件
2. 教科书
3. 练习题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
2. 作业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生活,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以上是本次高中物理功能关系教案的范本,希期可以提供参考。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将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我们研究问题的影响不大可以忽略时,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
(1)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物体在从 t 到 t+t 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x动快慢的变化也就很小,当t 非常非常小时,我们把称做物体在时刻 t 的瞬时速度。
t(3) 标矢性:矢量,就是该时刻物体的运动方向(1)物理意义:精确描述质点的运动快慢,不描述运动方向。
(2)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通常叫做速率。
(3)标矢性:标量。
:速度的变化量:又叫速度的增量,是指物体在一段时 间内速度矢量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速度的变化量也为矢量。
(1)常用公式: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速度—位移公式v = v + att 0平均速度公式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公式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公式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 的比:第 1T 内,第 2T 内,第 3T 内…位移的比为1T 内,2T 内,3T 内… 位移的比为1T 末, 2T 末, 3T 末… 瞬时速度的比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但重力不是地球的引力。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的方向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变化问题2.(1)弹性形变:物体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当外力撤销后,物体又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①几种不同接触方式产生的弹力方向②三个常用模型特点① 轻绳各处受力相等,拉力方向沿着绳子;②轻绳不能伸长;③用轻绳连接的系统通过轻绳的碰撞、 撞击时,系统的机械能有损失;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只能是拉力)图象F模型轻绳接触方式 弹力方向面与面接触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若接触面为曲面,就垂直于曲面的切面),指向 受力物体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指向受力 F 物体F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球与球接触点与面接触FFF根据 ……根据…x :x :x (x)Ⅰ Ⅱ Ⅲ N=1:3:5…(2N -1)根据 根据 x =Ⅰ(3)弹力的大小:①弹簧弹力②普通物体的弹力:应根据其运动状态判断(平衡条件和牛顿运动定律)(4)弹性限度:当弹性物体的形变达到某一值时,即使撤销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高一物理功能关系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所示,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那么小球从接触弹簧开始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弹簧保持竖直),下列关于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增大后减小B.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C.小球的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D.小球与弹簧机械能总和先增大后减小【答案】B【解析】小球下落过程中弹簧被压缩,弹力增大,故弹簧的弹性势能不断增大,故A错误;小球下落和弹簧接触过程中,开始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弹簧弹力等于重力时速度最大,然后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故其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B正确;小球下落过程,高度一直减小,故重力势能一直减小,故C错误;小球与弹簧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故D错误。
【考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弹性势能;功能关系.2.在一次“蹦极”运动中,人由高空落下,到最低点的整个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对人做负功B.人的重力势能减少了C.橡皮绳对人做负功D.橡皮绳的弹性势能增加了【答案】BCD【解析】人由高空跳下到最低点的整个过程中,人一直下落,则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故A错误,B正确;橡皮筋处于拉伸状态,弹力方向向上,而人向下运动,故橡皮绳的弹力对人做负功,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增加,故CD正确.【考点】考查了功能关系的应用3.下列关于功和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功就是能,能就是功B.物体做功越多,物体的能就越大C.外力对物体不做功,这个物体就没有能量D.能量转化的多少可用功来量度【答案】D【解析】能是物体本身所蕴含的能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变化,物体不做功,但不能说没有能量,只是能量没有发生变化,故D正确。
【考点】考查了功能关系4.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
其正上方A位置有一只小球。
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在小球下降阶段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B位置小球动能最大B.从A →C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小球动能的增加量C.从A →D位置小球动能先增大后减小D.从B →D位置小球动能的减少量等于弹簧弹势能的增加量【答案】C【解析】小球达到B点后,由于重力仍大于弹力,所以继续加速,直到C点,速度达到最大.故A错误;从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小球动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量.故B错误;从位置过程中,小球达到B点后,由于重力仍大于弹力,所以继续加速,直到C点,速度达到最大.所以小球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C正确;从位置小球先增加,到达C点后动能减小.过程中动能的减少量小于弹簧弹性势能.故D错误;【考点】考查了功能关系的应用5.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以g/3的加速度由静止竖直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上升高度为h的过程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mgh/3B.物体的机械能增加了2mgh/3C.物体的动能增加了mgh/3D.物体克服重力做功mgh【答案】CD【解析】物体上升,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功为,即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物体重力势能增加了,故A错误,D正确;物体从静止开始以的加速度沿竖直方向匀加速上升,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由动能定理得:,解得,物体重力势能增加量,动能增加了,故机械能增加量,C正确,B错误;【考点】考查了功能关系的应用6.关于做功与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的重力做正功,动能一定增加B.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不可能对别的物体做功C.物体的合外力做功为零,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增加D.除重力之外的外力对物体做功不为零,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增加【答案】ABD【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功能关系理解的选择题,高一学生要对这一知识理解:动能变化与合外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除重力以外的力作功与机械能的关系。
高一物理都学什么各章又是什么关系刚上高中的孩子和家长总会从各种渠道了解到高中物理是高中最难的科目?那么高中物理到底研究什么呢?高中物理的难点是什么?今天就来说说高中物理三年要学什么。
章节之间有什么关系?高中物理为什么要在高一打好基础?为什么高中物理不能只靠高三冲刺?这些问题将在今天的文章中得到解决。
关注尹的物理讲座,为你的高中物理答疑解惑。
高中物理拿新教材来看一共是6本书,必修1,2,3,选择性必修1,2,3。
咱们今天来说说高一的学习内容和各章的关系。
高一大部分学校会在必修1,必修2,选修必修1学习动量。
高二剩下的时间。
必修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理。
牛顿运动定律是运动和力的结合,所以如果你想在高一物理上取得更高的成绩,一定要学好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相互作用,这样牛顿运动定律就不成问题了。
当然,关于儿童的章节涉及到从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的转变。
必须学习曲线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应用在重力和空间飞行之间有一个函数关系。
高一学的相互作用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因为这部分会学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互动后,孩子做题不画应力分析就不会得高分,严重的时候可能会不及格。
好的老师会反复强调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尹老师总结的公式参考了应力分析。
物理有三大解题思路,当然无论哪一条都是在受力分析基础上去解决问题的,三大解题思路指的是牛顿运动定理,功能关系,动量和冲量。
孩子做题没有思路,首先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时候要画力,a,V,轨,三角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之后先考虑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平衡用牛一,不平衡用牛二。
当然一般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都可以应用功能关系解决问题,除非是求解每个过程对应的时间。
求解每个过程对应的时间尽量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问题。
如果牛顿定律和函数关系不能解决问题,可以用动量冲量来解决问题。
动量和冲量有两种解题方法,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
动量定理用于解决平均力问题,动量守恒常用于解决碰撞、反冲和爆炸中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2 第二节功和能随着动力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了“功”和“能”的概念.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将力与路程的乘积称为“矩”;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数学家)把与重量和高度的乘积等值的运动作为基本量来考察运动的量度—“活力”(1696年指出是“活力”的量度).[精读探究·纵横拓展]1、功的原理:读教材P9第一、二段○理要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进一步可表述为: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思重点:“不省功”是功的原理的核心。
“不省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等于(理想机械);其二是大于,既费功(对非理想机械)。
费功是指使用机械,人们所做的功要大于不使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多做的那一部分功,就是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它对完成工作任务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无用功或额外功。
○辨疑点:“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这一表述更具有普遍性。
“动力所做的功”和“使用机械,人们所做的功”相当;“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包括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即包括克服有用阻力所做的功(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及克服机械自重和摩擦所做的功。
○悟方法:对功的原理的正确理解,使我们认识到使用机械可省力或省距离而不可能省功的道理。
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读教材P10第四段○理要点: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能量转化的过程伴随着力做功;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进行了转化。
○思重点:对功能关系的理解,要掌握两层含义:一是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能量转化的过程就是做功的过程;二是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也就是说可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
高一物理功能关系作业
1.如图17-3所示,一木块从斜面甲的上部A点自静止起滑下,又滑上另
一个斜面乙,到达B点时速度减为零。
两斜面倾Array角不同,但木块与两斜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若
AB边线与水平夹角为θ,则动摩擦因数μ为多
少?
圆弧轨道BC相切于B点,其中,PA段光2、如图所示,水平轨道PAB与1
4
滑,AB段粗糙,动摩擦因数μ=0.1,AB段长度L=2m,BC段光滑,半径R=lm.轻质弹簧左端固定于P点,右端处于自由状态时位于A点.现用力推质量m=2kg的小滑块,使其缓慢压缩弹簧,当推力做功W=25J时撤去推力.重力加速度取g=10m/s2.
(1)求滑块第一次到达圆弧轨道最低点B时对B点的压力F n;
(2)判断滑块能否越过C点,如果能,求出滑块到达C点的速度v c和滑块离开C 点再次回到C点所用时间t,如果不能,求出滑块能达
到的最大高度h.。
高一物理提高:传送带模型、板块模型中的功能关系1.(多选)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并始终保持以速度v匀速运动,现将质量为m的某物块由静止释放在传送带上的左端,过一会儿物块能保持与传送带相对静止,设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为0.5mv2B.物块对传送带做功为0.5mv2C.系统摩擦生热为0.5mv2D.电动机因传送物体多做的功为mv22.如图,传送带运送小木块,其中传送带的速度v=2 m/s,小木块质量取10 m/s2。
求:(1)小木块从A端由静止运动到B端,传送带对其做的功是多少。
(2)摩擦产生的热为多少。
(3)因传送小木块电动机多输出的能量。
3. (多选)如图1所示,质量为M、长度为L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物块放在小车的最左端,现用一水平力F作用在小物块上,小物块与小车之间的摩擦力为F f,经过一段时间小车运动的位移为x,小物块刚好滑到小车的右端,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此时小物块的动能为F(x+L)B.此时小车的动能为F f xC.这一过程中,小物块和小车增加的机械能为Fx-F f LD.这一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F f L4.(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0沿水平射中木块,并最终留在木块中与木块一起以速度v运动。
已知当子弹相对木块静止时,木块前进距离L,子弹进入木块的深度为s。
若木块对子弹的阻力f视为恒定,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A.fL=½Mv2 B.f s=½mv2C.f s=½mv02-½(M+m)v2 D.f(L+s)=½mv02-½mv25.(多选)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2 kg的长木板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2 kg的另一物体B以水平速度v0=2 m/s滑上原来静止的长木板A的表面,由于A、B间存在摩擦,之后A、B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板获得的动能为1 JB.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2 JC.木板A的长度为1 mD.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实验5.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m1、m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中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已知所用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1=50 g、m2=150 g,则(g取9.8 m/s2,所有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1)在纸带上打下计数点5时的速度v5=________ m/s;(2)在打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ΔE k=______ J,系统势能的减少量ΔE p=________ J,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3)若某同学作出12v2-h图象如图,则当地的实际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m/s2.第1 页,共1 页。
高一功能关系知识点总结功能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数学中各种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在高一数学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与功能关系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结合这些知识点,对高一学习中的功能关系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每个元素都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的唯一元素上。
在高一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其中包括:1. 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个对应关系,每个自变量对应唯一的因变量。
2. 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值域是因变量的取值范围。
3. 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图象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函数所有的点的集合。
4. 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取决于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与否。
5. 单调性:函数的单调性描述了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增减规律。
6. 周期性:周期函数在一定区间内满足一定的规律。
二、常见函数类型在高一学习中,我们遇到了多种常见的函数类型,下面我们对其中几种进行总结:1. 线性函数:线性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达形式为y = kx + b,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2. 幂函数:幂函数是指数函数的逆运算,表达形式为y = x^n,其中n为常数。
3. 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是平滑曲线,表达形式为y = a^x,其中a为常数且不等于1。
4. 对数函数: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表达形式为y = log_a(x),其中a为常数且大于0且不等于1。
5.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表达形式为y = ax^2+ bx + c,其中a、b、c为常数。
三、函数的运算在高一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基本运算,包括函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1. 四则运算:两个函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到的结果仍然是一个函数。
2. 复合运算:将一个函数作为另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形成一个新的函数。
四、函数图象与方程1. 函数的零点和解析式:函数的零点是使得函数值为0的自变量取值,通过解方程可以求得函数的零点。
高一物理必修二功能关系
在高一物理必修二中,功能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力学中的功能关系:
动能定理: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即W_{合} = \Delta E_k 。
势能定理:重力或弹力做的功等于重力或弹性势能的增量,即W_G = - \Delta E_p 。
动能定理和势能定理的综合运用:当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和弹力作用时,有W_{合} = \Delta E_k - W_G - W_K 。
2、热学中的功能关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表现,即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的能量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即热量转换的方向只能是从高温到低温。
3、电磁学中的功能关系:
电磁感应定律:当导体切割磁感应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等于磁通量的变化率,即E = \frac{\Delta \Phi}{\Delta t} 。
高一物理提高:传送带模型、板块模型中的功能关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ACD【解析】物块运动过程中,只有摩擦力对它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得: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为:W f =f·x=mv 2-0=0.5mv 2,故A 正确; 设物块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物块的位移x=t,传送带的位移x 传=vt,故物块对传送带做功W f =f·x 传=2fx=mv 2,故B 错误;物块与传送带相对位移大小为Δx=x 传-x=,系统摩擦生热为Q=f·Δx=0.5mv 2,故C 正确;电动机多消耗的能量转化成了物块的动能和系统的内能,所以电动机多消耗的能量为W 机=Q+mv 2=mv 2,故D 正确。
故选A 、C 、D 。
2. 【答案】BD【解析】对小物体运用动能定理:μmgx =12mv 2,可得小物体速度增大到5 m/s 时的对地位移x =6.25 m>4 m ,可见质点一直在加速,运动到右轮正上方时,速度还未达到5 m/s ,再根据动能定理可得小物体获得的动能E k=μmgx =8 J ,A 错,B 对;由E k =μmgx =12mv 2=8 J 得:小物块到达最右端速度v =4 m/s ,根据x x ′=25得传送带对地位移x ′=10 m ,根据Q =μmg (x ′-x )得:Q =12 J ,C 错,D 对.3. 【答案】BD【解析】小物块运动的位移为x +L ,拉力和摩擦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得(F -F f )(x +L )=E k1,故选项A 错误;小车仅受摩擦力,由动能定理得F f x =E k2,选项B 正确;小物块和小车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增加量为非重力做功,即(F -F f )(x +L )+F f x =F (x +L )-F f L ,选项C 错误;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摩擦力与相对路程之积,即Q =F f L ,选项D 正确4. 【答案】ACD5. 【答案】AB【解析】由题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木板获得的速度为v=1 m/s,木板获得的动能为E k =Mv 2=×2×12=1 J,故A 正确;系统损失的机械能ΔE=m -mv 2-Mv 2,代入数据解得:ΔE=2 J,故B 正确;由题图乙得到:0~1 s 内B 的位移为x B =×(2+1)×1m=1.5 m,A 的位移为x A =×1×1 m=0.5 m,木板A 的最小长度为L=x B -x A =1 m,故C 错误;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B 的加速度: a= =m/s 2=-1 m/s 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 B g=m B a,代入解得,μ=0.1,故D 错误。
高一物理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 =x/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2 –V 20=2ax3).中间时刻速度 V 2t =v =(V+V 0)/2 4).末速度V=V 0+at5).中间位置速度V 2x = 2220t v v + 6).位移x= v t=v 0t + at 2/2=vt/2 7).加速度a=(Vt-Vo)/t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X=aT 2 (ΔX 为相邻连续相等T 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 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x--t 图/v--t 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 0=0 2).末速度V t =gt3).下落高度h=gt 2/2(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X=V 0t- gt 2/2 2).末速度Vt= V 0- gt (g=9.8≈10m/s 2)3).有用推论V 2t –V 20=-2gX 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20/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