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先生”不宜用作女性称谓语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众所周知,我们如果称呼对方为“先生”,那么对方通常是一名男性,可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民国时期,女性也可以被称为先生,这样的情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女性可以被叫做先生呢?
“先生”这一词一般是指男性,这是众所皆知的,但有时却也称女性为“先生”,如“庆龄先生”、“冰心先生”。
这种叫法始于中国近代。
在我国,上一辈的女性中,有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德高望重的,到老年可被尊称为“先生”。
这个称谓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很高的成就和荣誉。
在我国不单有宋庆龄先生,还有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大家公认的值得尊敬的成功女性。
清朝晚期,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女性的解放也开始起步,走向社会的女性越来越多,出现了诸如秋瑾这样的女中豪杰。
后来女大学生、女学者、女教师纷纷涌现。
很自然地,“先生”这种原本专门用于男性的词也用到女性身上;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称女性为“先生”时,所面对的对象不是一般女性,即不像称普通男性为“先生”那样,而是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主持人的话】本栏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湖南科技大学谢奇勇教授等,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发布10年来,关于“中小学普通话教学”的研究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切入,突出了区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当前应该从未来教师层面加强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王庆副教授,认为“先生”使用要规范:古代人不宜用“姓名+先生”的格式称呼,不宜提倡用来称呼女性,英语不能一律翻译成“Mister ”。
■通化师范学院于金华副教授,认为“异形词”挑选规范词形,应该首先考虑“理据性原则”,例如要选择“餬口”放弃“糊口”。
我们认为语言符号的价值第一,理据第二,因此,为了精简汉字,应该首先考虑字的通用性原则,理据性原则应该放在第二位。
(关彦庆,彭泽润)有一次,指导一位学生写毕业论文,我发现她的文中有“严复先生”这样的表达方式,颇感异样,便建议这名同学在文中直称“严复”即可。
后来,看到一位同事使用“马建忠先生”这样的表达法,又一次让我有了异样的感觉。
再后来,见到黎劭西(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文法》“二十四版附白(1959)”中说:“不过,马建忠先生是早已作古了,而本书的著者还活着,不怕是旧书重印,对读者还应该负责。
”[1]这里竟然早就出现了“马建忠先生”的说法!之后,又读到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前言”中有“清末马建忠先生学会了拉丁语、英语等西方语言”[2]这样的句子。
似乎“马建忠先生”这一表达方式已有先例,不值得诧异。
此外,2010年10月20日《中华读书报》载张红扬的文章《〈勺园祓禊图〉去国还乡记略》,其中有这样的说法:“清代政治家翁同龢先生”,“翁万戈先生的高祖翁同龢先生”。
看来,像“翁同龢先生”之类的表达法似乎很流行,但我对这类的表达方式始终有异样的感觉,这涉及到了“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现在,谨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依笔者的语感,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姓名+先生”这一称谓格式多用在现代人身上,较少用在离我们远去的古代人身上。
“先生”你好作者:曹保顺来源:《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2008年第01期在社会生活中,先生是广为应用的称谓语。
我们读报纸,看电视,浏览广告。
收阅书信等几乎不能不与先生的字眼打交道。
“先生”作为泛称,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男士,有时也指女士。
在某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先生”也指具体一些的其他的意义。
它可以是对知识分子的称呼,例如学生给老师写信称某某先生,先生指老师。
也可以是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如女子向他人介绍自己的配偶说:“这是我先生。
”先生指自己的丈夫;人问某女子说:“你先生是哪位?”先生指该女性的丈夫。
在某种方言中,它还特指医生。
然而现今先生的称呼与古代最初的称呼却相距甚远。
先生最初的含义,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它指最先出生的孩子,即现在俗语所说的“头生”或“老大”。
《诗经·大雅·生民》:“先生如达。
”达的意思指滑利顺畅。
据说周的始祖母姜原踩了熊的脚印,怀上了一个孩子,分娩时,虽是头生,但生产却很顺利,所生的孩子就是后来史书中屡屡记载的周入祖先——后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生的意义有了发展。
《论语·为政》的第八章,孔子学生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最重要的敬孝是由心理情感所支使而表现出和颜悦色,至于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效劳);有酒食,先生馔(吃喝)”;这只是基本的表现。
既是孝的表现,在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先生自然是兄与父,前面的弟子也应该指弟与子。
先生指兄长、父亲,客观上显示年长的性质,很显然,先生在孔子时代已拥有了年长者的指称义。
到了《孟子》中,这种意义就更为明显了。
《孟子·告子下》中说孟子在石丘这地方遇到一将往楚国的老者。
且这老者是有学识德业的人,孟子问了一句“先生将何之?”这里的先生便是对有学问和德望的长者的敬称了。
在战国时期,先生就可用来称呼老师了。
大抵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记·曲礼上》里讲到与老师相随的礼节说“从于先生”,便说不可超越老师同别人交言谈话。
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共3篇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1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一直以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男性和女性时使用的称谓语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与某些人眼中的性别歧视有关。
本文将探讨称谓语在语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并解释这些差异的成因和可能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男性和女性的称谓存在着很大差异。
男性一般称为“先生”、“阁下”、“大人”等,而女性则总是用“小姐”、“女士”、“太太”等称谓。
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分化,即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社会的担当,而女性则被赋予了照顾家庭和儿育的责任。
虽然现代社会对此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但许多人仍习惯于使用这些已有的称谓。
在西方国家中,对男性和女性的称谓语也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把男性称为“sir”、“Mr.”和“Mister”,那么称呼女性就会用到“madam”、“Mrs.”和“Miss”等不同的称谓。
在这些差异背后,同样反映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分化,体现了社会的一些歧视现象。
在过去,女性在社会地位上比男性低很多,因此给她们贴上不同的称谓语,是为了强调男性的优越性。
除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外,其它许多国家也存在着对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称谓语的现象。
对这种称谓语的差异,人们在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研究。
很多研究发现,在称谓语使用上的差异,只有一小部分与语言学因素有关,更多是基于社会文化和文化认知的人际关系。
职业、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也会对人们使用的称谓语产生影响。
尽管这些称谓语的差异已经在不断减少,但其仍面临一定的歧视和偏见。
在职场和社交场合,要注意使用得体的称谓语,并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带有性别歧视的言辞。
通过完善人际交往方式和语言使用,我们可以逐步减少称谓语的差异,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进步。
总之,称谓语的差异主要是由社会性别角色分化、文化认知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步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平等和包容,人们应该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和人际互动,逐步消除其差异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称谓语的差异仍然存在,但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正在不断变化和进步,逐步消除差异,促进平等和包容。
礼仪/商务礼仪国际商务交往中的称呼与姓名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社会制度不一,因而在称呼与姓名上差别很大,如果称呼错了,姓名不对,不但会使对方不高兴,引起反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出现误会。
一、称呼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夫人、女士、小姐。
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
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
这些称呼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
如“布莱克先生”、“议员先生”、“市长先生”、“上校先生”、“玛丽小姐”、“秘书小姐、”“护士小姐”、“怀特夫人“等。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职衔或先生。
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主席先生阁下”、“总理阁下”、“总理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等。
但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
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
对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人士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
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
如“卡特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博士先生”、“马丁博士先生”等。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
如“上校先生”、“莫利少校”、“维尔斯中尉先生”等。
有的国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服务人员一般可称服务员,如知道姓名的可单独称名字。
但现在很多国家越来越多地称服务员为“先生”、“夫人”、“小姐”。
对教会中的神职人员,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
如“福特神父”、“传教士先生”、“牧师先生”等。
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凡与我有同志相称的国家,对各种人员均可称同志,有职衔的可加职衔。
女性可以称“先生”吗作者:张善存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20年第02期“先生”一词作为称谓,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的指示对象。
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生”主要用来指代父兄或年长而有学识的人,如《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
”马融注:“先生,谓父兄。
”《孟子·告子下》:“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
”至汉代,“先生”的称呼更为宽泛。
可以指称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
见先生,从人而入。
”孑L颖达疏:“先生,师也。
”可以指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等为职业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以相人说韩信日:‘仆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除此以外,文人学者可通称为先生,妻子可称丈夫为先生。
道士、先祖、致仕之人等也可以被称为“先生”。
但是,以上这些对象通常都是男性,女性不能被称为“先生”。
据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考证,将女性称为先生这一用法,大体上跟中国现代史同步。
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权威文献是毛泽东1936年9月18日写给宋庆龄的信,里面称呼宋庆龄为“庆龄先生”。
周恩来总理在邀请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的信中,也称她为“宋先生”。
事实上,许多与宋庆龄同时代的知名女性,也经常被称作先生,如何香凝、许广平、冰心等。
纵观这些被称作“先生”的女性,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她们身上的一些特点: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都曾為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都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
称呼这些杰出女性为“先生”,一是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表示民众普遍的敬重之意,二是语用层面的考量,表达说话者的敬仰之情。
(选自《咬文嚼字》2016年第8期,有删改)。
2013.08学教育83“先生”一词的用法及翻译问题探微牛丽娜(郑州升达管理学院公外部,河南郑州451191)[摘要]“先生”一词由来已久。
《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为先生,犹言先醒也。
不闻道术之人,则冥于提失,眊眊乎其犹醉也。
故世人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
”在现代,“先生”一词的用法在言语交际中,尤其需要考虑习惯、修辞等。
谨提三点以供讨论:1)今人称谓古人时不用“姓名+先生”的格式。
2)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将“先生”一词专称男士,不提倡用其称呼知识女性;3)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先生”一词在两种语言中的含义并不是一一对等的。
[关键词]“先生”;言语交际;语法;修辞上大学时,父亲曾告诉我:见到上年纪的老师一定要尊称先生,这样即使他没教过你也不认识你,也会对你有个不错的印象。
直至研究生阶段,跟随导师学习言语交际课程时,问题出现了,当我称呼导师“先生”时,导师似乎并不待见这个尊称。
于是,试着在课后查找并积累有关“先生”一词的出处与用法,追本溯源: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今称老师为“先生”,本此。
在河南省图书馆,偶阅《中华读书报》(2010年10月20日)张红扬的文章《〈勺园祓禊图〉去国还乡记略》,有这样一句话:“2010年9月13日,清代政治家翁同龢先生的第五代孙、92岁高龄的翁万戈先生,不远万里自美国飞赴北京。
乍一看,“翁同龢先生”之类的表达似乎成立,不过这类表达方式却涉及到了“先生”一词在现代语言中的使用。
就“先生”一词的用法和翻译谈一点儿看法。
一现代汉语中,“姓名+先生”这一称谓格式多用于现代人,较少用于古人。
譬如,我们习惯称鲁迅先生、王力先生、沈家煊先生、黄伯荣先生等,但没有人称呼“李鸿章先生”、“翁同龢先生”,还有一些怪异的用法,如:“罗贯中先生”、“许慎先生”、“屈原先生”。
诸如此类感觉怪异:是因为搭配怪异。
“先生”是一种尊敬的称呼,按照中国传统习惯,礼貌地、尊敬地称呼同时代的人或距离稍远的前辈,多在“先生”之前用“字”、“号”、“郡望”等。
杨绛为什么叫先生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杨绛为什么叫先生“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
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
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这大概是钱老一生最有名的一句情话,所说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杨绛。
许多人觉得奇怪,杨绛是位女士,为什么大家都称她为杨绛先生?“先生”的历史与演变“先生”一词其实并不是现代汉语词汇。
相反,它出自古语,有“出生比自己早,年纪比自己大”的意思。
“先生”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这时“先生”还不是个独立的词。
之后,“先生”的意思成了“在前面出生”的意思。
《尔雅·释亲》中提到:“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再后来,“先生”就逐渐变成代指年长于自己的长辈了,而且尤其指男性。
《论语·为政》中就有“有酒食,先生馔”的句子。
当然在这里,“先生”是“父兄”的意思。
《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一句,这里的“先生”则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有云:“先生坐,何至于此。
”同样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汉代,则更多在“先生”加一“老”字,称“老先生”。
至于“先生”为何会演变为“成年男子”的代称,则是因为“先生”在古语中多有“老师”的意思,而古时老师又大多是男性,这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但事实上,“先生”一词,最开始并不是“成年男子”的专属用词。
“先生”什么时候用来称呼女性?虽然“先生”在大部分时候默认的是男性的代称,但也可以用来称呼女性。
民国时代女性开始解放,有女性当了教师,大众也谓之“女先生”。
于是,对有较高学识与地位、德高望重的女性称之为“先生”,已经成了当时的社会习惯,大家比较熟悉的常被人称为“先生”的女性有: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等等。
也有学者对此称谓提出商榷,《中国社会科学报》就刊出过一篇《不宜称女性为“先生”》,作者陈满华、陈光。
龙源期刊网
“女士”不宜称“先生”
作者:周有光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4期
晚近有一股风,对被尊敬的女性,不称“女士”而称“先生”。
例如:“宋庆龄先生”。
据说,这是表示对女性的尊重。
这股风极其不妥。
理由如下:一、混淆性别。
不知底细的人,可能认
为宋庆龄是男人。
二、重男轻女。
称先生是尊敬,称女士是不尊敬。
这明明表示了重男轻女的下意识。
想要尊敬,反而不尊敬了。
三、用词混乱。
“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六个义项,没有一项表示女性。
建议:慎重使用词语,不再称女士为先生。
——选自《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五辑),语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先生”与女性作者:李纪镜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9年第11期一般情况下,“先生”是相对于“女性”而言的,是女性的“对立面”,可与“女士”并列使用。
如萨达特在《和平属于我们大家》一文中说“女士们,先生们,和平不是在几行官样文章上签个字,而是重新撰写历史”(《著名演讲辞鉴赏》第336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就是明显的例子。
从这个意义上看,称女性为“先生”似乎就犯了逻辑错误。
但在报刊上,却又常可看到用“先生”称女性的例子。
如:①钱钟书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坛的巨擘,杨绛先生也是一位一流的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舒展文《钱钟书与杨绛》,陈羽纶主编《英语世界》1992年3月号第5页。
)②这些天,在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家里,洋溢着一派喜庆气氛。
他与夫人濮之珍先生刚度过金婚纪念日,今春元旦方过,又迎来了他俩从教50年和75岁寿诞的庆祝会。
(郑元者《金婚:比翼双飞五十年——记美学家蒋孔阳、语言学家濮之珍夫妇》,《文学报》总第975期第1版。
)③冰心先生的女儿吴青对记者说,母亲最后的日子是安详的……(《每周文摘》1999年3月9日第1版。
)④去年7月,有过多次患病经历的谢希德突然觉得很难受,到医院一查,很快被确诊为乳房癌……手术后谢先生恢复得很好……(孙小琪《生命是可爱的——我所了解的谢希德先生》,《文学报》增刊1999年春号第52页。
)⑤林丽韫先生是台湾籍人士,出生在台湾,后在日本读书成长,学成后回到祖国大陆,曾经担任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秘书和日文翻译。
(《荆州晚报·城市周刊》第1182期。
)⑥……萧淑芳先生归国后,自1947年起任北平国立艺专副教授。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她一直在国画系任教,直到退休。
(《萧淑芳从艺75周年回顾展举行》,《光明日报》2001年8月14日C3版。
)以上引文中提到的人物杨绛、濮之珍、冰心、谢希德、林丽韫、萧淑芳均是女性。
杨绛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妻子,濮之珍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的夫人,冰心是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作家,谢希德是著名化学家曹天钦先生的夫人,林丽韫亦系女性,萧淑芳是享誉画坛的女画家,而相关文章中却都称她们为“先生”。
称女性为先生,古有今不妥称女性为先生,古有今不妥白杨称女性为先生,古有今不妥近日,我查阅“马××教学法”,偶然发现有人称她为“马先生”,觉得这称呼很别扭,马××原是北京市××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每一个“头衔”都是顶呱呱的,那一个不比“先生”尊贵?再在网上细查一下,发现近期称女性为先生还有不少。
“先生”望文生义:先于自己生——长者也;尊敬长辈,以此外延为“年长有学问的人”;也许由于古代男尊女卑,“先生”被默认为男性,但当时“先生”一词多指“有学问”,被称为“先生”的女性,自然有“男尊”的地位,“授衔者”地位更高。
辞海、辞源解释:“先生”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还有对父兄、医生、道士等等。
现代词典解释:1.老师。
2.对知识分子称呼。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都带人称代词做定语)。
4.对医生的另一种称呼。
如:他生病了去看先生。
5.旧时称管帐的人。
如:在商铺当先生。
6.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
如:风水先生。
用“先生”称女性,自古有之。
例如:《旧唐书》卷五二“父庭芬,世为儒学,至庭芬有词藻。
生五女,皆聪惠……,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嘉其节概不群,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
近人徐珂《清裨类钞·称谓类》云:“光绪中,上海高等妓女,世俗所称之书寓长三是也,亦称先生而不称小姐。
”1949年上海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在北京特派邓颖超同志赴沪看望宋庆龄同志并欢迎她北上,于1949年6月19日所写的一封信,抬头的称谓就是“庆龄先生”。
毛主席对国母称呼“先生”,有谁能准确表达主席的“深深敬意”?1961年10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向吴弱男祝酒时称她“吴先生”,以表示崇敬之意;还有几位杰出女性也称“先生”的,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
职场称呼礼仪有哪些职场称呼礼仪1、称呼礼仪规范在商务活动中,称呼要庄重、正式、规范。
一句得体的称呼,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依照商务惯例,在商务会面中,最正式的称呼有三种,即应当称呼交往对象的行政职务、技术职称,或是其泛尊称。
泛尊称,指的是先生、小姐、夫人、女士一类可以广泛使用的尊称。
在商务活动中,以对方的行政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佳,是最常见的一种称呼方法。
可以仅称职务,如“局长”、“处长”、“经理”、“主管”等;也可以在职务前面加上姓氏,如“李市长”、“张董事长”等。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有职称和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
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
如“李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张博士先生”等。
这样可以表示你对他职称的认可和尊敬。
对于那些初次打交道的,或者既没有具体的职务也没有具体的职称的人,可以直接称呼他们为“先生”、“小姐”或者“夫人”,如果知道他们的姓氏,就最好在这些泛尊称的.前面带上对方的姓,如“张先生”、“李小姐”等。
在使用泛尊称的时候,对于男士,不管多大年纪,都可以称呼对方为“先生”,但是对于女士来说,“夫人”这个称呼可不能乱用的,必须在知道对方已经结婚的前提下才可以用。
2.注意要点职场中称呼礼仪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称呼他人时应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第二,很多人有多种不同的职务,称呼时应以双方的关系为优,如是普通关系,则称呼学术职称更好;第三,对于“小姐”的称呼,有人容易误解,应慎用;第四,在进行自我介绍或称呼他人时,应放慢语速,咬字清晰,避免出现尴尬;第五,在工作场合中,一般以职务称呼为宜,无须太过谦虚。
第六,关系越熟越要注意称呼。
与对方十分熟悉之后,千万不要因此而忽略了对对方的称呼,一定要坚持称呼对方的姓加职务(职称),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
人人都需要被人尊重,越是熟人,越是要彼此尊重,如果熟了就变得随随便便,“老王”、“老李”甚至用一声“唉”、“喂”来称呼了,这样极不礼貌,是令对方难以接受的。
为什么说不宜称女性为“先生”毫无疑问,在现代文明社会,应该尽量摒弃这种有不平等嫌疑的话语体系。
有人将受过良好教育、很有地位、备受尊敬的年长女士称为“先生”,这种做法由来已久。
在笔者印象中,以往这一做法限于很小的圈子,一般在高层社交或文人雅士之间采用,人们具体运用起来也很“吝啬”,很少有女士被称为“先生”。
在当代,随着媒体的传播,这种用法有泛滥的趋势,在知识界表现得尤为明显。
笔者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主持人在讲话时称一位50岁刚出头的女士为“先生”,这位女士在业内虽有一定影响,但是无论资历和地位,与当时在场的好些老一辈著名专家(男女都有)相比,尚有距离。
用此称谓,不甚恰当。
笔者不赞成在当代社会称某些女士为“先生”。
称谓习惯背后的性别尊卑感称部分女士为“先生”,多少有点男尊女卑或大男子主义味道:尽管字面上,“先生”并不等于“男子”或男士,但当代社会一切有男女集聚的交际场合,人们习惯于开场白称“女士们,先生们”,这一极为普遍、常见的称呼已经给“女士”和“先生”划定了指称范围:“先生”指男士,不包括女士。
我们不能想象,当讲话者以“女士们、先生们”向全场男女打招呼时,人们会认为在场者有少数德高望重的女士属于“先生”,而另一部分女士只能属于女士,没资格被包括在“先生”里。
也就是说,“先生”这个词在当代社会最被人认可的义项应该是指男士,把某些尊贵、杰出的女士有意地称为先生,就隐隐地发出了涉及性别态度的一种信号:“女士”头衔没有“先生”头衔那样能获得尊重。
现在,随着这一风气在文化界的蔓延,在一些人看来,对德高望重的女士如果仍然称“女士”,似乎贬低了她,换一个“先生”的称呼才能显示足够的尊敬。
这样,女人熬到相当高的境界才能跻身本属于男子的“先生”之列,而男人们都是当然的“先生”,这确乎让人感觉有称谓习惯上隐含的性别不平等。
“女士、先生”在现代汉语里本来是平行的一对词儿,可是,如今这么一挪移,体现的实际是一种女性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主导的思想。
小议“先生”不宜用作女性称谓语
作者:张钰钗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1期
摘要:称谓语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性别上的差异。
尤其在社会称谓语方面,基于不同性别的称谓语选择,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交际与其他社会活动。
前段时间,就该不该用“屠呦呦先生”来称呼这位诺奖获得者一事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女性主义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角度入手,分析不宜称女性为“先生”的原因。
关键词:先生;称谓语;社会语言学;女性主义
“先生”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中的“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此时的“先”与“生”还未成一词,分开表示初生之意。
后来《论语》中出现“有酒食,先生饌”,此时已结合为一个称谓语,最初是对“父兄”的特称。
先秦以后,逐步扩展到对年长有德者的称谓,并且可以用来专门指称老师;元明清时期,道士、相面卖唱行医之人皆可称为先生,限于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游方之人,此时“先生”都专用于男性。
民国以来,“先生”与“女士”相对应,成为了社会泛尊称,得到了广泛使用。
同时,“先生”也被用为年长女性知识分子的指称,如孙中山的夫人宋慶龄等,不再专用于男性。
这一用法沿袭至今,被中国的科技部长在祝贺“屠呦呦先生”的信中使用,但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称女性为“先生”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我们在使用中必须审慎。
一、“先生”一词的宜用性——社会语言学角度
称谓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而如何选择恰当的称谓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表达不当,甚至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厌恶,从而给交际带来障碍,这是语言交际中存在的称谓语困境,即何时何地何人采取何种称呼。
而“先生”作为常用的称谓语,应当宜用,这就要求它不宜有过多的兼职,尤其是对性别指称的兼跨,正如陈满华先生所说,这“会带来交际上的混乱,影响交际的美学效果”①。
这种宜用性需要通过实证调查来进行分析,陈慧在《“先生”称谓研究》②(2005)中做过一个相关的调查问卷,她对81名男性,78名女性共计159人进行了“称呼女性为先生的态度调研”,根据调查结果,表示“不太容易接受”和“完全不能接受”者占49%,表示“完全能接受”的仅占22.6%。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不容易接受“称呼女性为先生”的被试占一半的比例,可见很多人不具备理解“先生”这一语境义的语言能力,因此,从宜用性的角度来看,不宜称女性为“先生”。
二、称谓语缺位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语言学角度
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语言与性别”专题研究课题,这标志着女性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开端。
女性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中性的,并不具有性别歧视性,但它作为社会的镜子却能反映个人和社会的态度与价值观念,歧视性的词汇与用法必然诞生于歧视性的社会环境,因此女性主义语言学研究者希望可以通过“批评语言”达到平权的目的。
汉语中虽然没有词汇属性,但是也常常会出现将原来只形容男性的词语用以两性共指,这种词语通常具有褒义色彩,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譬如本文所讨论的“先生”;而在这类词语刚刚开始指女性时,甚至会直接加上表示性别的区分,如在民国前“先生”作为称谓语过度时期出现的“女先生”。
而相应会出现的另一种结果,就是称谓语的“缺位”现象。
仍旧以“先生”为例,我们的社会传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所以有男性的社会泛称“先生”,而没有女性的社会泛称。
所以用“先生”直接指代德高望重的女性,也可以称得上是某种形式上的“语言补位”。
这种称谓语的缺位,可以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中看到一段很直观的展现——
“这时我可为难起来,要和这个妇人谈话了,我称她为太太呢,称她为女士呢?且先含糊着问道:“贵姓是冷?”对道:“姓金,姓冷是娘家的姓呢。
”我这才敢断定她是一位妇人,便道:“金太太的才学,我实在佩服。
”
所以,在“先生”指称女性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女+称谓”的称呼形式还是用原来的“阳性”称谓泛指“两性”,乃至女性称谓语的缺位现象,都说明了社会背景下的性别压制,隐藏着为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所决定的“隐型弱势”的女性地位。
三、词汇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历史语言学角度
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汇特别是称谓语的使用是会随着时间发展而产生变化的,这一变化的过程就包括旧含义的消亡和新含义的诞生,同时也是一个新称谓词取代旧称谓词的过程。
“先生”本身作为称谓词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嬗变过程,其所指和适用范围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称谓词的使用,不仅应关注其当前的语义、语用,更应该考虑其将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常用语的称谓词,其发展必然是和大众的认同与接受程度息息相关。
譬如说“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原指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后来因为这个词语容易望文生义,误用的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所以更改了词典,现在这个词语的意义变成了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因此,我认为当前称呼屠呦呦为“先生”在语用上是完全没有错误的,但是考虑到这一用法在宜用性和在性别这一敏感话题中的“不宜”,我也认为,在未来“先生”这一称谓词“对德高望重的女性的尊称”这一义项,可能会呈现一个逐渐消亡的趋势。
注释:
①陈满华、陈光.《不宜称女性为‘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
②陈慧.《“先生”称谓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刘颂浩.“先生”称谓的对外汉语教学视角.新浪微博博文,2015年10月.
[2]陈满华,陈光.不宜称女性为‘先生’[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
[3]白解红.性别语言文化与语用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慧.“先生”称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5]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6]王金玲,林维红.性别视角:文化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