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两身”: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塑造身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学重点:1. 身型塑造的基本方法。
2. 锻炼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锻炼动作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身型?为什么需要塑造身型?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身型是指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和形态,塑造身型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
二、基本方法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塑造身型的基本方法,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拉伸运动等。
2. 教师示范每个动作,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三、分组练习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练习。
2. 各小组根据教师讲解的动作,进行分组练习。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四、实践与总结1. 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感受身型塑造的过程。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成果,强调锻炼的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锻炼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塑造身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锻炼动作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身型塑造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定期进行体质测试,观察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
教学反思:1. 优化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安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9-26T03:24:18.829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月14期作者:潘小英[导读] 近年来,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关部门要求普及高中生生活设计教育,这也是高中生升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先导潘小英(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第二高级中学,广西河池)摘要:近年来,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关部门要求普及高中生生活设计教育,这也是高中生升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先导。
本文主要探讨表达性艺术疗法在课堂教学中在高中生涯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疗法、音乐疗法、叙事疗法引导学生探索自我、探索社会、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执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高中生涯规划;具体应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生活规划教育也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在高中生涯规划课上,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深入探索世界,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生涯规划课的主要目的。
表现性艺术疗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发展成绘画疗法、叙事疗法、音乐疗法等多种形式,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一、高中生涯规划课概念概述高中生涯规划课的内容可分为自我探索、探索外部世界、决策与行动三个部分。
学生首先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爱好等的基础上,完成初步的寻找过程,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活和职业特点,为以后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决定和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结合外部有利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职业规划对未来道路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家庭探索,引导学生在探索高校及相关专业的同时,提前了解相关政策和就业情况,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正确道路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好情绪,克服挫折。
同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下,高中生活规划课堂不应变成知识丰富的理论讲座,不应浪费大量时间在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讲解上。
创意名片:表达性艺术疗法在高中心理课上的应用作者:王秋霞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第21期〔关键词〕创意名片;高中心理课;表达性艺术疗法〔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1-0031-03【理论背景】表达性艺术疗法通过音乐、心理剧、角色扮演、游戏、绘画、舞蹈、沙盘等艺术途径,以非语言沟通技巧作为表达媒介,释放被语言压抑的情感体验或困扰,帮助当事人对自己有更深刻的对不同刺激的正确反应。
表达性艺术疗法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表情达意,将个体内心的情绪或意念表现在作品上,还能减少防御,促进自我表露、自我觉察、自我整合,能启发更多的想象及灵感,促进创造力及洞察力的生成。
【实施过程】本文借助创意名片这个载体进行了系列探索与实践,发现创意名片适用于许多主题,例如生涯规划、自我认识、幸福体验、人际沟通、创新思维、学习动机激发与保持、感恩、应对挫折等,当然也可以同时整合多个目标元素。
本文以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观摩课“创意名片,独特自我”为例,论述创意名片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实际应用。
该课旨在帮助学生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认识与欣赏自己的独特性。
活动一:精灵舞动(5分钟)活动规则:听口令做动作:眨眨眼睛,挥挥翅膀,扭扭屁股(教师示范动作要夸张、幅度大,下达指令的语言要有激情和感染力,并在整个活动中跟学生一起做)。
活动小结:请你思考一下,刚才在活动中你是放得开的,还是拘谨的、羞涩的?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在观望的、旁观的?引导语: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你的现在和未来,我们进入今天的主题——“创意名片,独特自我”。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启动团体动力,引出主题。
活动二:创意名片(8分钟)A4纸,横向对折。
用符号或图案,在左边写上你的名字,在右边写上你15年后想从事的职业。
注意:不能出现汉字和字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将未来职业的愿景以画面形式呈现在名片上。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的运用作者:濮丹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18年第03期【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艺术教育;高中【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4-0047-02【作者简介】濮丹,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江苏苏州,215128)心理健康教师,一级教师。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一种结合艺术与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提供一种非语言表达和沟通的机会,增加当事人非口语的表达及艺术的美感经验,用以探索个人内在的心理问题,并探索个人发展的潜能。
艺术创作的发散性思维使人摆脱羁绊、享受自由,将被禁锢的情感疏导出来,艺术作品可以赋予“不可见的”心理过程以“看得见的”生动形式,将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
我校是苏州市艺术课程基地,也是苏州市心理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难题。
艺术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共同开展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整合,从2008年开始,开展“艺术疗我心”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主题活动,试图从预防—辅导—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艺术疗我心”系列活动,使参与的学生在一种安全的环境下缓解心理困扰、正视自我,通过审视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了解自己的心路历程,获得成长和感悟,真正实现通过艺术活动达到自我实现和促进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
系列活动通过常规美术课程和心理选修课两个渠道同时进行。
一、美术常规课堂教学在美术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欣赏,体会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心情,了解作品的内涵;通过聆听艺术家的心灵独白,体会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目前,已开展的内容包括:美术鉴赏课“听,画在说话”;绘画课“我手画我心”;剪纸课“抓髻娃娃——寻找心灵孩童”;手工制作课“放飞我的梦想,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地盘我做主”“飞吧,宝贝!”;装置艺术课“我的守护神,我的秘密基地”。
高校三心讲座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策划方案:高校三心讲座活动】一、活动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学生中愈发凸显出来,压力大、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频繁出现。
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需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决定组织一场高校三心讲座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认识,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意识;2. 增进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状况,及时处理并寻求帮助;3. 培养学生的心理干预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4. 促进学生正向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知名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方法和寻求帮助的途径等。
2. 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经验,分享成功案例和心得体会,促进学生间的心理支持。
3. 心理测试体验:邀请心理测试师进行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得到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4. 心理健康工作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干预能力,通过训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适能力。
5. 心理咨询和指导:设置心理咨询互助站,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让他们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
四、活动策划1. 主题定位:以“三心”为主题,传达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时间安排:活动选择在放假期间,时间约为3-4天,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
3. 场地选择:校内知名的教学楼或学生活动中心,保证场地的舒适和宽敞。
4. 嘉宾邀请:积极联系知名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确保嘉宾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5. 团队组建:筹备团队成员包括活动策划人员、宣传推广人员、志愿者等,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缓解交流困难中学生考试焦虑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08-13T16:53:33.83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上作者:王冬平[导读] 遇到语言交谈困难的案主,表达性艺术治疗手段是不错的选择。
笔者运用图卡或沙具与中学生开展工作,迅速打开局面并帮助案主整理考试焦虑情绪与思维,通过图卡、绘画、沙盘游戏整合学生的成长力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临海市第六中学王冬平【摘要】遇到语言交谈困难的案主,表达性艺术治疗手段是不错的选择。
笔者运用图卡或沙具与中学生开展工作,迅速打开局面并帮助案主整理考试焦虑情绪与思维,通过图卡、绘画、沙盘游戏整合学生的成长力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交流困难;中学生;考试焦虑考试焦虑问题是众多心理学专家们都关注并探索研究的热门问题。
我国学者郑日昌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自身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特点及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主要应对模式,通过不同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在中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是比较常见的,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
考试焦虑破坏性巨大,它伤害着考生的身心健康。
长期的考试焦虑容易引起烦躁、恐惧、厌恶等多种负面情绪,对人的知、情、意、行及人格都造成一定损害。
同时过度考试焦虑也影响着学生的认知系统,对考试的临场发挥产生负面影响,阻碍学生的成才路。
帮助学生缓解、降低考试焦虑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在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少部分中学生应对考试焦虑时自我管理措施多样化:向家长、教师求助、与同伴交流、运动、欣赏音乐、视频等作品、阅读等等,调节效果好。
大部分中学生应对考试焦虑情绪时无力调节,或调节效果不佳。
而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数量少,无法及时提供一对一的个案辅导。
从文献中笔者发现,传统的小团体辅导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但非心理专业教师操作起来有难度。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的应用摘要]“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媒介,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不断探索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不仅拓展了教学形式,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优化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到达育人目的。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实践教学一、“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介绍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成员人际互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和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受众面广、耗时短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开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心理不适应的问题,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需求,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被广泛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等领域,用以释放情绪、缓解压力、促进个人成长、提升团队凝聚力等。
显然,社会对团体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理论根底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独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奠定根底,满足社会开展对人才的需要;二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同时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工作者塑造必备的健全人格。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概述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arttherapy〕是指综合运用绘画、音乐、舞蹈、意象、戏剧、写作等多种形式,促进来访者成长和疗愈的治疗方法【1】。
在众多的心理咨询治疗技术中,表达性艺术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表达性艺术治疗是借助艺术媒介进行非言语层面的沟通,对不善于言语表达或言语表达困难的个体更具有适用性,更容易调动成员的参与性。
表达性艺术治疗有两种工作取向:一是艺术心理治疗取向,认为艺术创作过程即在进行自我表达,来访者通过艺术媒介的具体形式表达内心活动,治疗师和来访者就创作作品进行沟通,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意识化。
艺术游戏辅导活动游戏1:你说我画1、将A4纸对折。
2、第一轮请一名自愿者上台担任“传达者”,其余人员都作为“倾听者”,“传达者”看样图(一)下达画图指令。
3、“倾听者”们根据“传达者”的指令画出图上的图形,“倾听者”不许提问。
4、根据“倾听者”的图,“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
5、第二轮再请一位自愿者上台,看着样图(二),面对“倾听者”们传达图画指令,其中允许“倾听者”可以提问,看看这一轮的结果如何。
6、请“传达者”和“倾听者”谈自己的感受,并比较两轮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四、注意事项1、第一轮与第二轮两张图构成基本图形一致,但位置关系有所区别。
2、两轮中的“传达者”可以为同一人,也可以为不同人。
3、邀请“倾听者”谈感受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如画得较准确的和特别离谱的,这样便于分析出造成不同结果的多种因素,从而找到改进的主要原因。
;游戏2:缠绕画1、在17cm*17cm的正方形卡纸上,分别在四个角上画四个点,各点离各条边的距离是1cm。
2、将这四个点连起来,随意什么线条(直线、虚线、曲线等),连成一个框。
3、用淡淡的线条在框里分区块,随意什么线条。
4、在一个区块里用同一种图形把该区块画满。
每个区块画不同的图案,可以是线条、符号、数字、图标等。
5、用铅笔在每个图案上,涂上阴影。
游戏3:扭扭棒材料:2根扭扭棒、2团2色黏土1、用上以上这些材料,做出一个造型,并且要能站立。
2、把小组做出的造型全部放在牛皮纸上,然后结合折纸、画画等艺术方式,丰富画面,要立体。
3、完成后交流过程心得。
4、站起来,转圈,从不同角度看作品,会发现什么?5、欣赏其他组作品。
6、每人一个动作,可以移动物品、增加物品或减少物品。
7、围绕主题取名。
8、小组选代表分享作品主题。
游戏4:房树人材料:A4纸,彩铅指导语:请你在白纸上,画出房子、树和人。
游戏5:拼图材料:时尚杂志、固体胶、剪刀、大白纸1、将杂志上的图形剪下。
2、剪下的图形在白纸上随意组合。
从“离身”到“具身”:重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认知作者:郑凤仪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07期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是教师与小学生之间认知沟通、情感碰撞和心理共鸣的信息立交桥,也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小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的平台,更是小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思考、“身动”体验、创新发展的实践基地。
“离身”教学多注重头脑的认知,而忽视身体的存在。
“具身教学”强调小学生的“身动”,强化师生间的信息交互和情感沟通。
从“离身”到“具身”,直观认知强化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身动”体验点燃师生合作探究激情,“心动”呼应推动师生关系改善,生本课堂体现集体的创造智慧,以此重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认知,推动小学生逐渐成为课堂认知的主体,充分释放生命认知的灵光。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具身教学;离身教学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098-04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界定师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力图消除离身教学思想主导的传统教学习惯的误导,尽快践行具身教学思想,推动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发展。
具身就是要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开放自由的认知平台,全方位解放小学生,归还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为小学生创设体验式、探究式、渐进式的成长轨道。
一、“离身”教学: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的实践悖反“离身”教学多注重头脑的认知,而忽视身体的存在。
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与学脱节、身与心脱离的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身体的经验和感受常被当成教学认知的对立面而被抛弃。
教师只是教材内容的“搬运工”,学生成为知识的“储蓄罐”,这种“离身”认知方式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变革。
(一)简单说教束缚了小学生的认知机会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认为,小学生的身心是对立存在的两个极点,教师可以任意选取某一点,针对小学生的内心发展需求,让小学生在静默状态中进行知识学习。
“三心”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思考作者:王海霞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17期〔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内心体验与一般学科不同,心理健康课致力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培养和适应能力的提高[1]。
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之外,还需要符合学科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我心理学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九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2016年10月,我参加了郑州市中职学校优质课评比,在“学会赞美”这节课的教学中应用了我的“三心”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大获好评,斩获市一等奖,并以学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推荐参加市学科状元的选拔和省优质课一等奖。
所谓“三心”教学模式,即“心体验”“心生成”“心成长”,所有教学环节围绕“感觉”“感受”做文章,不是我讲给学生听,更多是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从而自觉获得内心成长。
现将“三心”教学模式各环节阐述如下。
一、“心体验”“心体验”是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活动、心理实验等任何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更多感官的参与,让他们获得切身的内心体验。
在“学会赞美”这节课中,为了达成“赞美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这一铺垫和前提的教学目标,我用了一个“雕塑实验”,即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点赞”和“指责”雕像,然后从班级四个角和中间选择五位样本代表,请他们作出选择:站在那个雕塑的旁边?果不其然,在同学们的亲眼见证下,五位学生全部选择了站在“点赞”雕塑的旁边,事实胜于雄辩,“人人喜欢赞美,赞美能够拉近人际关系”自不用我赘述,学生已然有了切身的体验。
明白了赞美的重要性之后,随即进行“赞美测试”,让自己先做靶子,然后再请1~2位学生接受同学们的赞美,并反馈赞美效果。
于是,大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赞美都能够让人心生愉悦、信心大增,有些“赞美”反而让人不舒服甚至生气,学生们再次体验到“赞美的不易”。
我趁机总结:“看来,赞美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需要我们学习。
作者: 戴敏燕[1]
作者机构: [1]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浙江嘉兴314050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
页码: 67-70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4期
主题词: 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
摘要:在心理课堂上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能够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让他们全情投入课堂活动,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在体验、表达中收获成长。
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设计结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般教学程序和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操作模式,最终形成了"三心两身"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暖身导入、全心体验、畅心讨论、修心反思、具身实践。
表达性艺术治疗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作者:姚红苹来源:《家长·中》2020年第01期摘要:表达性艺术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式,能够对当事人的心理进行有效的介入,从而释放情感,改善心理状态。
表达性艺术治疗能够准确地处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针对青春期的中学生,效果较为明显。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健康心理;情感;初中生一、沙盘游戏,消除沮丧沙盘游戏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基本游戏,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治疗方式。
沙盘游戏分为两类:一是个体沙盘游戏;二是团体沙盘游戏。
初中阶段,我们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一般会采取个体沙盘游戏的方式,在区域内放置沙盘和沙具,通过摆放沙具,让学生塑造一个与他她内在状态相对应的心理世界。
一沙一世界。
学生可以在沙箱内设定天空、陆地、沙滩和特定的景色与人物,学生通过对人物、景色的具体设定,以表达出真实的内心想法,之后老师再进行介入治疗,消除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
例如,悦悦(虚名)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
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与她进行沟通,但遇到了很多困难,她的想法,往往出于对教师的惧怕和自尊心等方面的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我对这个孩子采取了沙盘游戏疗法。
在自习课上,我与她的班主任沟通,让她到心理咨询室来找我。
与以往不同的是,她这次来的时候,我没有和她交谈,而是手里玩着沙子。
我的动作引起了她的兴趣,她蹲下来观察,我顺势给她讲解,她预设了场景:蔚蓝的天空,细细的沙滩上,有一棵树,还有几个人。
然后,我鼓励悦悦将自己认为的树的样子、人的动作、玩的游戏等进行了摆预设。
结果很成功。
悦悦将人物设定为观望大海,树木设定为一棵被人们刻意破坏而即将枯死的树。
从悦悦的设定上,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内心是悲观和沮丧的,随即,我开始进行心理辅导,为避免急于求成,我分成了几个环节,以逐渐消除悦悦的沮丧情绪。
沙盘游戏的特点就是易操作,而且能够给当事者一个发挥的空间,准确地表达自己。
在沙盘游戏下,我们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分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以提升心理治疗的效果。
心理健康辅导的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表达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表达被广泛认为是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辅导中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表达的意义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心理健康。
一、背景介绍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而传统的心理辅导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谈话疗法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和困扰。
但有时候,言语难以完全表达个体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这时候,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表达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手段。
二、艺术疗法与创造性表达的定义及形式艺术疗法是一种以艺术创作为媒介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来实现个体内心感受和情绪的表达。
而创造性表达是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如写作、戏剧、摄影等来表达个体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三、艺术疗法与创造性表达在心理健康辅导中的作用1. 强化个体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艺术创作,个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体验,并通过作品呈现出来。
这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建立更全面的自我认知,也能够提高个体对自己的主观认识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
2. 促进情绪宣泄和释放在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表达中,个体可以将心理压力和内心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从而实现情绪宣泄和释放。
通过创作,个体可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能量,提升心理健康状况。
3. 探索和解决内心困扰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表达可以帮助个体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理解内心困扰的根源。
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个体可以逐渐认识并解决内心的冲突和困扰,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 增强社交支持和人际互动参与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表达活动的个体可以在群体中建立联系,分享作品和创作经历,从而增强社交支持和人际互动。
这种交流与互动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四、艺术疗法与创造性表达的应用与启示艺术疗法和创造性表达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社工等。
有“泥点”也精彩: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初中生自我接纳心理课活动理念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建立自我同一性阶段,在面对自身的缺点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引发消极情绪,导致自我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水平的自我接纳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绪如希望、喜悦等呈显著正相关。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自我,学会接纳自我、完善自我。
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非言语性沟通、操作便捷、趣味性强等特点,将其运用到心理课中,有助于创设安全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防御,展露真实自我。
本节课引入了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综合运用黏土和绘画的方式,在作品的重塑和积极释义中,引导学生学会接纳自我,树立积极的心态,获取成长力量。
●活动目标●1.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接纳自我的重要性。
2. 通过黏土和绘画,引导学生积极看待自身不满意的方面,培养积极心态。
3. 引导学生在作品重塑过程中学会接纳自我。
●活动重难点●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学生学会接纳自我,培养积极心态。
●活动方法●表达性艺术治疗,案例讨论。
●活动准备●橡皮泥,彩笔,白纸,背景音乐,视频。
●活动对象●八年级学生●活动过程●一、导入阶段:问题导入师:假如某一天醒来,你变成了一个泥人,从头到脚都是泥,你会有什么反应?生1:很惊讶,也很开心。
生2:很害怕,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3:很兴奋,因为我很期待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生4:我会很难过,这个样子我还怎么见人……生5:我会找一朵花插到自己头上,看看它能不能继续长高。
……师:当面对不一样的自己时,我们的反应也不同。
在接下来的视频中就有这样一个泥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反应。
设计意图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阶段的活动作铺垫。
二、展开阶段:遇见泥点教师播放视频《这烂泥一样的人生》前半段,内容如下:一个泥人在一个白色的房间踩出了很多带泥的脚印,泥人用尽办法想把泥点擦掉。
师:泥人为什么要擦掉这些泥点?生6:泥人不想把白房间弄脏,所以要擦掉。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年级:高中年级授课对象:全体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素质。
3. 增强学生应对压力、挫折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1. 高中阶段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
2. 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应对策略。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态度转变。
2.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成长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心理测试问卷3. 小组讨论材料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2. 讲授新课:- 讲解高中阶段心理特点,如独立意识增强、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敏感等。
- 分析常见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厌学等。
3. 案例分析:- 展示心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
- 分组讨论:针对案例,讨论如何应对类似的心理问题。
4. 互动问答:-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 复习上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心理测试:- 发放心理测试问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3.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角色扮演:- 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应对方式。
- 分析角色扮演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学生反思自己的心理状态,制定心理健康计划。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三心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三心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和意义三心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努力发展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通过思想方面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和纯洁的品质,促进学生的道德感悟和道德行为的自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通过文化方面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广泛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活动内容1. 思想品质教育1. 组织学生读革命英雄丰碑,学习先辈的崇高精神和崇高品格,引领学生向这些英雄看齐。
2. 开展探索、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怀。
2. 道德品质教育1.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公益机构,了解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培养同情心和善良心。
2. 开展班级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关心集体荣誉,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的品质。
3. 文化素质教育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和文化遗址,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欣赏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实施方式1. 设置主题周活动。
每学期开展一个主题周,全校学生参与,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安排,包括讲座、展览、实践活动等。
2. 导师制。
每个班级设置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思想上的引导和问题上的解答。
·应用心理·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吴盛楠阿拉坦巴根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心理和认知上的变化使得高中生面临着更多的成长烦恼。
如,自我同一探索、道德认知冲突、孤独感、异性交往烦恼、学业压力、生涯规划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困扰着高中生的心理。
同时,“高中阶段是个体在成熟之前所渡过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形成和发展的许多个性特点都将对完成以后几个人生阶段的发展任务产生直接的影响”[1]。
正因为高中阶段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心理辅导尤为重要。
在众多的心理咨询技术中,表达性艺术治疗因其灵活性、便利性和有效性,非常适合高中生心理辅导。
1表达性艺术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 therapy)是“整合运用意象、讲故事、舞蹈、音乐、戏剧、诗歌、运动、园艺、梦的工作和视觉艺术等方式促进人们成长、发展和疗愈的治疗方法”[2]。
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有很多,比如:左右大脑的分工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温尼科特的过渡性空间理论。
这些理论都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技术、荣格的曼陀罗绘画和积极想象技术、温尼科特的线条涂鸦技术都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常用手段。
表达性艺术治疗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认为创作即疗愈,关注创作过程,不重视甚至不对作品进行心理分析。
另一种取向则主张对创作内容进行心理分析,将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意识化。
目前,表达性艺术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中[3⁃8]。
笔者在工作中积累了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个体心理辅导中的案例,如考试焦虑、异性交往、生涯规划等。
现结合部分案例分析其在高中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2表达性艺术治疗在高中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2.1表达性艺术治疗对高中生心理辅导的适切性2.1.1非语言层面辅导:卡罗尔·吉利根提出了青春期女生丧失发言权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青春期男生同样会自尊下降而丧失发言权[9]。
高二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方法,了解不同心理问题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提高抗压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重视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升,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方法、心理素质的提升等。
具体内容包括:1.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2.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方法:介绍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方法,如心理测验、观察法等,以及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
3.心理素质的提升:介绍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心理素质的提升等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学会识别和处理心理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心理健康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心理健康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心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健康知识。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第三性别的艺术治疗自我表达与心灵疗愈的途径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在个体的自我表达和心灵疗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上,我们将人们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性别,但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人属于第三性别。
这些第三性别的个体往往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的困境,而艺术治疗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途径来实现自我表达并获得心灵的疗愈。
一、艺术作为自我表达的途径艺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能够超越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背景等因素,为个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对于第三性别的个体来说,他们的性别认同常常受到外界的质疑和压力,使得他们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
而通过艺术的媒介,他们可以摆脱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以自由的方式展现内心的世界。
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他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性别约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在绘画中,第三性别的个体可以描绘出他们理想中的性别形象,或是表达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质疑和批判。
在音乐中,他们可以通过歌唱或演奏乐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宣泄。
而在舞蹈中,他们可以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身体语言,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分配的束缚。
艺术治疗不仅给了第三性别的个体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更为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平衡和疗愈。
二、艺术治疗作为心灵疗愈的方式第三性别的个体常常经历身份认同的困扰和内心的挣扎,这种挣扎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而艺术治疗被证明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获得心灵上的疗愈。
艺术治疗通过创造性的过程,帮助个体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将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表达出来,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宣泄与释放。
同时,艺术治疗也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接受和尊重自己的性别认同,从而减轻身份认同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艺术治疗还可以通过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个体开拓新的思维路径,从而达到心理的重建和疗愈。
■ 生涯教育应新高考需求,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一大热点。
生涯规划课课堂教学作为生涯教育开展的主阵地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了解自我,探索世界,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是高中生涯教育的三大核心主题。
其中,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及接纳自我方面,与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目标有高度重合,借助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设计与组织课堂由来已久,因此将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引入生涯课堂具有现实可行性。
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产生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目前已经发展出的治疗形式有绘画治疗、音乐治疗、沙盘游戏治疗、叙事疗法、舞动治疗、心理剧等等,它以各种艺术形式为媒介帮助人们表达和抒发内心的感受与思绪。
在高中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通过绘画、音乐、叙事等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可以降低学生的不安全感和防御性,使学生在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将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出来,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经验更快的释放出来,从而达到重建过去,疗愈身心的目的[1]。
下面,我以高一年级“绘制生命线”一课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绘画、音乐、叙事三种表达性艺术治疗手段在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及取得的效果。
一、巧用绘画,明心见性在本课中,绘画是课堂组织的主轴线,在自己绘制的生命轴线上标示已发生的及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并用彩色箭头通过上下、粗细、长短呈现自己对该事件的感受[2]。
这种直观、符号化地表现,帮助学生把意识或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人生的高峰与谷底一目了然,既能看见自己的成就与才能,强化高峰体验、积累心理资本,也能看见自己的担心与焦虑,从而唤醒生涯意识、明白自己要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准备,最终促进自我觉察与个人成长。
(如下图:学生作品)在与学生探讨画面内容时,虽然是在探讨学生本身,但有了绘画作品做媒介,借画喻人减少了直接谈论学生本人的冲击性,能够有效降低防御,达〔摘要〕以高中生涯规划课“绘制生命线”为例,阐述在高中生涯规划课中如何运用绘画、音乐、叙事等表达性艺术治疗手段优化课堂、达成教学目标。
“三心两身”: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设计作者:戴敏燕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2020年第03期【摘要】在心理课堂上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能够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让他们全情投入课堂活动,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在体验、表达中收获成长。
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设计结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般教学程序和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操作模式,最终形成了“三心两身”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暖身导入、全心体验、畅心讨论、修心反思、具身实践。
【关键词】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67-04【作者简介】戴敏燕,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浙江嘉兴,314050)教师,一级教师。
一、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概述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是指在心理课堂上以绘画、音乐、沙盘游戏、文学、OH卡牌等为媒介,让学生表达内心思绪、感受及经验等,从而达到疏解不良情绪、增加自我认识、规划生涯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课型,顾名思义就是课的模型,是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或程序。
课型设计可以使原本毫无关联、零散独立的课堂教学简化为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的基本框架,从而让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设计结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般教学程序和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操作模式。
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对教学方法、教学观、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共性特征进行抽象提炼,最终形成了“三心两身”的五步骤教学范式,即暖身导入、全心体验、畅心讨论、修心反思、具身实践。
二、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教学实践(一)暖身导入暖身活动能够让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营造安全、轻松、开放、接纳的心理氛围。
“游戏暖场法”和“情感渲染法”是两种常用的方法,对于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堂的导入具有较好的效果。
1.游戏暖场法。
游戏暖场法利用各种游戏达到暖场的效果,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氛围。
一般采用趣味性的游戏,这类游戏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投入心理课堂。
如在“情绪绘画”一课中,教师采用了“情绪传递”的暖身活动。
全班分成6组,每组1列纵队,领头的学生领取本组的情绪图,并且表演出该情绪,然后依次传递,看哪一组传递得最快,表达得最准确。
该暖身活动既活动了学生的身体,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又引出课堂主题——情绪。
2.情感渲染法。
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
课堂伊始,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或者渲染某种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当下的感受是十分必要的。
情感渲染法利用音乐、视频、故事、案例等引发学生相关的情绪体验,为接下来的作品创作进行情感铺垫。
(二)全心体验“体验”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教师讲解完要求后,学生开始进行绘画、沙盘游戏或OH卡牌等创作体验。
同时播放轻柔缓慢的纯音乐,营造舒心放松的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全心体验”阶段的方法包括“个人创作法”和“团体创作法”。
1.个人创作法。
个人创作法适用于课程初期,这时候学生之间还不太熟悉,防御心理比较强,如果一开始便进入团体创作,个别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容易被忽视,强化退缩心理;个别擅长表达的学生则会成为主角,影响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一些特殊主题的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也需要采用个人创作法,如“随手涂鸦”“心理魔法壶”“生涯名片”等,让个体有充分的体验。
2.团体创作法。
团体创作法的其中一个好处是激发团体动力,个体在互动中促进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得到支持、反馈,实现成长。
团体创作法一般放在小组成员互相熟悉、信任之后。
如“共绘曼陀罗”“OH卡看情绪”“别人眼中的我”等活动,需要小组中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力量,提供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通过脑力激荡,扩展个体认知,增加个体经验。
如在“OH卡看情绪”一课中,学生组成6人小组,6张文字卡摆在团队中间。
第一位成员抽出一张图卡,将它面朝上摆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文字卡上面,并且说出这个组合与情绪的关系。
接着每一位成员轮流将同样的图卡放在任意文字卡上形成一个组合,并依次说出与情绪的关系。
最后,重新抽字卡和图卡,每人依旧将图卡与字卡组合,以“情绪”为主题说一句话,最终形成一個故事。
(三)畅心讨论创作过程本身是具有意义的,后期对作品产生联想,赋予作品意义,对于维持创作者内心的平衡也很重要,是表达性艺术疗法发挥作用的重要一步。
当学生观察、体悟完自己的作品之后,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畅心讨论”阶段的方法包括“师生讨论法”和“生生讨论法”。
1.师生讨论法。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提出与课堂目标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现象学”的方式提问,回到事物本身,让学生用直接的认知描述看到的现象,外化学生的心理动态。
如在“雨中人绘画”一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下:教师:雨下得大吗?学生:大。
教师:雨是什么颜色的?学生:黑色的。
教师:黑色的雨代表了什么?学生:压抑的感觉。
教师:画中人有遮雨的工具吗?学生:有伞。
教师:对于遮雨有效吗?学生:伞有点小,还是会被淋湿。
教师:画中人物此刻的心情如何?学生:有点悲伤。
教师:你最欣赏他的哪些方面?学生:欣赏他迎着雨向前走。
教师:你希望有什么改变?学生:雨小一点,伞大一点。
教师:要怎么做才能够改变?学生:跑到屋檐下,或者换把大伞……整个师生讨论过程只用了“画中人”“他”这样的指代词,就画中人谈画中人,进行象征性的对话。
这减轻了学生的防御与抵触,使学生敞开心扉,在问答中产生与自己的联系,思考作品对自己的意义,进而实现心理辅导的目的。
2.生生讨论法。
在体悟自己的作品、观察同伴的作品之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或想法,进行小组分享与讨论。
讨论过程中遵循“不评价、不指责、不嘲笑”的原则,可以采用“鱼缸讨论法”“六六讨论法”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人都能说一说自己创作的想法、对自己的启发等。
(四)修心反思当作品经过自己的自由联想、他人的解释之后,创作者本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看法,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是修炼内心的过程。
“修心反思”阶段的方法包括“作品重建法”和“反审认知法”。
1.作品重建法。
经过畅心讨论,学生内心有所变化,认知有所感悟,情绪情感有所改变,产生了行动改变的意向。
这时候让他们修改作品,对作品进行重建和修整,有助于修复内心,增强实践意向。
如在“心理魔法壶”的绘画中,讨论环节有一位学生说自己画的是壶中有水,水不断上涨,自己在壶中划船,悠然自得,随着水上涨到壶口处,壶中的人就可以出去了,表现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顺势而为,利用资源帮助自己”的积极心态。
而另一位学生画的是壶中人头发散乱,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在壶中消极等待。
经过讨论后,这位学生感受到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思维,于是在自己的壶中画了一本书,让“壶中人”有事可做,尝试利用身边的资源。
2.反审认知法。
这一部分主要是引发学生对自己以往的认知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认知模式,评估这种模式的利弊并尝试调整,达到认知成长的目的。
讨论结束之后,学生对自己创作和讨论的过程、感受进行回顾,思考哪些方面触动了自己、拓展了自己的认知,并将新的认知记录下来,进行新旧认知的对比,思考如何促进新认知的生长。
(五)具身实践具身实践是课堂的延伸,课堂所获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
经历了“畅心讨论”和“修心反思”之后,学生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习惯化认知模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尝试改变。
这种改变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强化,直到形成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提升“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
“具身实践”阶段的方法包括“体验新知法”和“自我观察法”。
1.体验新知法。
“修心反思”阶段的“反审认知法”还停留在思维层面,而“体验新知法”则是行为层面的实践,将新的认知转化为新的行为。
每节课后,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将本节课的启发、收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案例+方法+心得体会”的模式进行反馈。
如一位学生写道:在“情绪绘画”这节课中,我学到了用“随意涂鸦”的方法来表达、宣泄情绪。
刚开始“随意涂鸦”的时候,我还是很刻意地去画,想要画得好,随着难度不断增加,我开始放下对自己的要求,随便乱画,突然感觉好轻松!上周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我的学习状态很差,心情非常糟糕。
我找了一张纸随意乱涂乱画,闭着眼睛用左手画,整张纸都涂黑了。
当我睁开眼睛,觉得内心“黑色”的情绪减少了些。
这节课,我学到了表达、宣泄情绪的方法,同时也认识到不需要时时刻刻给自己提要求,在一些小事上让自己随意一下,也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2.自我观察法。
自我观察法要求学生将自己当作实验对象,时刻觉察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试着去突破原来固化的认知模式,尝试新的行为,思考这些新的认知和行为对于自己的意义。
但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并不容易,甚至有学生会因为无法改变而增加自罪感。
教师不能强求学生进行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只能拓展其认知,让他们意识到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改变的意愿。
三、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建构反思(一)创作体验是关键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在教育实际活动中,个体认知的进行和心智的养成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生的。
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堂利用绘画、沙盘游戏、影视作品等启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有多感官的具身体验,身体感官与情境产生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建构认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课堂上,充分的体验至关重要,“过程即疗愈”,只要学生创作了、表达了、体验了,辅导效果就产生了。
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体验,教师要营造安全、信任、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让学生的情感形态自由流露。
(二)作品解讀要谨慎表达性艺术疗法中的作品是创作者内心的投射,无论是绘画疗法还是沙盘游戏,都包含了从空间方位、色彩、物体的象征性意义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的方法。
但在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中的“畅心讨论”这一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而不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
因为作品投射出来的学生的潜意识信息是丰富多元的,学生自己对作品才有充分的解释权,仅凭一幅作品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科学严谨的。
(三)步骤实施要灵活“三心两身”的课程范式包括5个步骤:暖身导入、全心体验、畅心讨论、修心反思、具身实践,这5个步骤不要求在一堂课中全部呈现。
在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中,“全心体验”和“畅心讨论”两个环节是最生动的部分,教师需要很多的时间去观察、引导,学生需要很多的时间来体验与讨论。
“修心反思”和“具身实践”指向的是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学者,在课堂外的生活中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