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52例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79.72 KB
- 文档页数:1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40例作者:梁博伟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采用针刺穴位、口服中药、西药输液、肌注、弱激光穴位照射综合治疗面神经炎40例,与纯西药治疗40例比较疗效。
结果综合治疗组治愈率85%,对照组治愈率52.5%,差异显著。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面神经炎治愈率高,较单一方法效果好。
关键词:面神经炎;针刺穴位;弱激光;中药;西药面神经炎是一种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感染所致的面神经炎和周围组织水中导致神经纤维受压迫而出现的神经麻痹、临床以突然出现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1],现将本人2009~2013年收治的80例面瘫患者分组对照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住院及门诊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男性50例、女性30例。
病程1~30 d。
病患部位左侧面瘫45例,右侧面瘫35例,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综合治疗组40例、西药组40例,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患病部位疗程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发病突然,患者往往于清晨起床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面肌瘫痪。
少数患者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可后、耳内、乳突区或面部轻并疼痛,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重、面部被牵向健侧、病侧不能皱额、蹙眉、吹口哨等动作,闭目自睛露出、进食常滞于齿颊间隙。
1.3方法1.3.1急性期地塞米松10 mg配5%葡萄糖250 mL、静滴、2次/d、阿昔韦洛500mg配5%葡萄糖500 mL、静滴、1次/d、肌注维生素B1 10 mg、1次/d、用药1 w。
1.3.2中药口服以牵正散加减:白附子10 g、全虫8 g、僵蚕10 g伴发热恶风、自汗,口微渴风热表证者加桑叶、菊花、银花各10 g,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风寒表实证者加荆芥、紫苏叶各10 g。
伴恶风、汗出、脉浮缓表虚证者加桂枝10g,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红里热证者加大黄10 g、生地黄10 g。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 Sep,27(27)• 3027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朱晓娜1李天浩2,郭珍1,许红1(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将56例面神经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
2组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 用大风丸。
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尸<0.05)2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肌电图C M A P波幅、R1潜伏期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尸<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较单用西医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面神经炎;中西医结合;大风丸doi:10.3969/j.issn.1008 -8849.2018.27.020[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 -8849(2018)27 -3027 -03面神经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又 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瘫,是由于茎乳突孔内发生急性非化脓性非特异性炎症而引起。
面神经炎多 发生于中青年,冬季多发,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
其 发病多是由于患者因局部受寒凉或受风吹引起营养 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 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1]。
面神经炎临床上常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为患者在早晨起床洗漱时发现闭眼困难、口角歪斜、鼓腮漏气、漱口时口角漏水等症状[2]。
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个月内不同程度的恢 复,部分患者恢复期更长甚至达1年。
恢复不完全 的患者可遗留面瘫后遗症,还有少部分患者可出现面肌挛缩,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变深,睑裂缩小,口角 反向牵患侧,严重者出现面肌痉挛,患侧面肌发生不 自主的抽动,于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加重[3]。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4~2014年11月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35例和对照组134例。
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方案,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面神经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标签:面神经炎;中西医结合;疗效面神经炎又称面瘫或面部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多发的神经系统疾病。
面神经炎患者以出现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为特征,表现为口舌歪斜、闭眼障碍等症状。
近年来,面神经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据临床资料统计发现,20~40岁的男性为患面神经炎的主要人群。
面神经炎在临床上表现出发病较急、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等特征,临床治疗中采取单纯西药治疗的效果并不佳。
基于此,本院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治疗面神经炎患者并对其疗效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135例和对照组134例。
治疗组男78例,女57例;发病距就诊时间1~6天,平均就诊时间(23±1.4)天;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37.2+4.3)岁。
对照组男79例,女55例;发病距就诊时间1~5天,平均就诊时间(2.2±13)天;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37.4+4.2)岁。
排除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患者。
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口服地巴唑片10~20mg/次,3次/d;强的松片10mg/次,3次/d;维生素B12,2500μg/次,1次/d肌注。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方案,药物组成:僵蚕30g,细辛、天南星各25g,羌活、地龙、制半夏各22g,白芷20g,白附子18g,全蝎、蜈蚣各10g。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分析郭宇【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将92例面神经炎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n=46)采用神经营养代谢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扩张血管药及抗炎消肿药联合治疗,观察组(n=46)在上述西药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银杏达莫注射液,同时于起病7d后增加针灸治疗.所有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改良Portmann评分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改良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 01),观察组改良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8%(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能够有效快速缓解症状,促进患者康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06【总页数】2页(P101-102)【关键词】面神经炎;银杏达莫;针灸;中西医结合疗法;面瘫【作者】郭宇【作者单位】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神经内科,开原112300【正文语种】中文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
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也称为面神经麻痹或面瘫,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多急性发作,常在睡觉醒来时,出现口舌歪斜、闭眼困难等症状,中医将其归为“面瘫”、“口僻”、“口角歪斜”等范畴[1]。
中医以正虚邪中立论认识面神经炎,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治疗时以祛风通络,疏调筋经为原则,可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如内服中药、针灸、中药外敷、穴位埋线、及穴位注射等方法可供选择,还可综合运用,甚至和西医治疗相结合,临床试验显示治疗效果比较显著[2]。
西医主张给予皮质类固醇药物、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药物、神经营养代谢药物、血管扩张剂进行治疗,针灸、中药属于中国传统中医疗法,结合不同药物及治疗方法综合优势,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林少华;黄东瑾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17(038)012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泼尼松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治疗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加味牵正散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患者接受2个疗程后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痊愈率、总有效率[(83.33)%、(91.67)%]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0.41)%、(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面神经炎的治疗,西药联合加味牵正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总页数】2页(P2324-2325)
【作者】林少华;黄东瑾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广东汕头515100;汕头市中心医院,广东汕头5150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2例观察 [J], 周丰宝;杜翠翠
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57例临床疗效观察 [J], 梅江
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32例疗效观察 [J], 陈亚琦
4.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52例疗效观察 [J], 魏保平;柏愫蕙;张华;祝晓会;张逊
5.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J], 林少华[1];黄东瑾[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针药中西结合方式在面神经炎临床治疗中的实际操作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3年10月接受住院治疗的96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对比组按照常规用药要求开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针药结合方式。
结果对比组16例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89.58%;实验组28例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7.92%;面部表情、眼裂闭合、鼻唇沟变浅、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等各项积分之间差异显著(P <0.05),实验组整体效果优于对比组。
结论针药中西结合方式能够在相同时间内明显改善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获得更为优质的治疗效果。
标签:中西医结合;面神经炎;临床治疗;整体疗效;观察分析面神经炎在临床上出现的机率比较高,轻者会导致面部不对称,情况严重会出现面部瘫痪、功能障碍等现象,给患者身体及心理上造成非常大的压力,由此可知探讨这种疾病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2月~2013年10月接受住院治疗的96例面神经炎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37例,女59例,年龄在18~59岁,病程在2~21d。
患者在发病前有耳内或耳后疼痛或有面部不适等症状,一侧(偶有双侧)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炎,伴有舌前2/3的味觉障碍,少数出现耳鸣、听觉过敏或耳廓疮疹等症状,排除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等影响因素[2]。
任意将96例患者划分为对比及实验两组,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基础资料等无显著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3]。
1.2方法两组患者都使用以下药物治疗:口服3次/d维生素B1,维生素B1单次剂量为10mg;注射用腺苷钴胺穴位注射,隔天1次,选择风池、翳风、迎香等穴位胶体;第1w口服1次/d强的松,单次剂量为30mg,第2w每隔3d减5mg;静点生理盐水250ml+注射用丹参0.8g,1次/d。
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一)【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患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其病因目前尚不很清楚。
部分患者可能有头部受凉或受风吹后发病。
其病理改变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发病较急,患者往往在早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歪斜、漱口时口角漏水等一系列症状出现。
此症,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或称“吊线风”,该病多发生于一侧面部。
在我们观察的50例病人中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
由于患侧面肌瘫痪,导致面部不对称和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50例病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病人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5岁以下的3例,6~20岁9例,21~30岁的13例,31~40岁的12例,41岁以上的13例,其中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的3岁。
病变发生在左侧面部29例,右侧21例,其中有1例左侧发病恢复后右侧又发病。
从发病季节看以春秋季节发病者占70%以上。
病史最长的达5个月,最短的1天。
1.2治疗方法本病采用物理疗法和中西药物结合治疗。
对门诊病人根据发病过程及其程度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使其达到有效的康复目的。
1.2.1急性期治疗即病后10~15天之内,局部要避免强刺激,采用高频透热疗法五官超短波治疗。
我们采取的超短波为上海电子仪器厂生产的,将圆形热板分别置于患侧乳突与耳前并置法,电流量50mA,每次15min,每日2次,治疗10天改为日1次,1次20min。
1.2.2恢复期治疗即发病后10~15天后,加用电刺激疗法,即感应电-直流电穴位治疗,取其对感觉和运动神经的刺激作用,采用仪器是广州汕头DL-2直流感应电疗机,电流输出最大量200V,直流输出最大为100mA,治疗将圆型电极的一极置于下关穴,另一极分别置于四白、太阳、地仓、迎香、夹车等穴位。
1.2.3对于较重且病程较长患者的治疗同时服用中药水煎剂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以牵正散为主方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口服,取其养血通络祛风散寒之目的,有利于病人恢复。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40例梁博伟【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方法采用针刺穴位、口服中药、西药输液、肌注、弱激光穴位照射综合治疗面神经炎40例,与纯西药治疗40例比较疗效。
结果综合治疗组治愈率85%,对照组治愈率52.5%,差异显著。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面神经炎治愈率高,较单一方法效果好。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 ect of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surrounding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using acupuncture points, or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infusio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weak laser acupoint irradiation treatment facial paralysis 40 cases, compared with pur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40 cases of curative ef ect. Results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cure rate 85%, control group cure rate 52.5%, the dif erence is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cure rate is high, the relatively good ef ect in a single method.【总页数】2页(P53-54)【作者】梁博伟【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人民医院,湖南怀化 4183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540例 [J], 鲁启洪;许先金;刘红艳2.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40例疗效观察 [J], 买然别克·卡里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40例 [J], 王文君4.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38例疗效观察 [J], 芦燕;刘敏5.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J], 王雅;张宏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56例疗效观察
刘雷风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2(014)005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面神经炎患者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以激素、神经营养剂、抗炎、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中医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28例痊愈14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
【总页数】1页(P191)
【作者】刘雷风
【作者单位】473001,河南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5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院面神经炎患者,临床表现为额纹变浅,不能皱眉,眼裂变大,贝尔征阳性等,分为:研究组(治疗方案为采取舒血宁、弥可保及维生素B1西药联合中医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采取舒血宁、弥可保及维生素B1西药治疗)。
对比(1)两组治疗前后HBN量表评价。
(2)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
(3)两组治疗疗效。
结果:(1)两组治疗前HBN量表评价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HBN量表评价比较有差异(P<0.05)。
(2)两组治疗前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比较有差异(P<0.05)。
(3)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疗效分别为90%、84%,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肯定,对改善患者面部功能疗效肯定。
【关键词】中西医;面神经炎;临床观察面神经炎即面神经麻痹,是位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非化脓性炎症,以25~55岁男性多见,发病后48小时内达到高峰。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面神经炎在我国每年发病率为3/10万。
面神经炎不仅影响人们生活、工作,还对患者心灵造成创伤[1]。
提高治疗疗效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成为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2]。
西药主要以激素、改善循环及营养治疗,疗效不一。
中医治疗面瘫历史悠久,本次研究拟收集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院面神经炎患者,分析中西医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院面神经炎患者,临床表现为额纹变浅,不能皱眉,眼裂变大,贝尔征阳性等,分为研究组(治疗方案为采取舒血宁、弥可保及维生素B1西药联合中医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采取舒血宁、弥可保及维生素B1西药治疗)。
研究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42.5±15.1岁、男性29例,女性21例),对照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41.4±16.9岁、男性20例、女性30例),两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