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施云芬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长超小学邮编: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通过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想像中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课件设计理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
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
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
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个中国人,肚子里应该有几首古诗。
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
《古诗三首》五下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
《牧童》
作者:吕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几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过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过安仁》
作者:杨万里(南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用伞当帆让船走得更快啊。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醉意中说起了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第一课时(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描述的是纯真、难忘的童年岁月。
《古诗词三首》是本组教材的开篇,天真烂漫的童年情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也特别能激发对童年的向往, 用古诗词的语言描述的童年情景,更是活泼跳跃,意境深远。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1 .会认4个新字,通过看图比较等方式,记住“篙”、“棹”的音形义。
会写7个生字。
2. 读准诗词,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诵读三首古诗词3. 通过画面想象,图文结合,查看注解、关键词比较等方法,品词潜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尽、。
4.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够将自己喜欢的一首改编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从中体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重点词,感受诗词独特情韵。
教学时间:2课时(基本程序教学调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牧童》、《舟过安仁》。
一、话题导入:1. 板书童年。
齐读。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七彩斑斓令人难忘的童年,让你们这些小小的孩子珍惜着,冬阳,骆驼队, 让林海音眷恋的童年往事,写下了《城南旧事》。
童年让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怀念着,留恋着,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 出示生字,自读。
二、学习《牧童》1 .说起《牧童》让我想起了清朝诗人袁枚的《所见》,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槌。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起来多么有声有色,动静相宜啊。
2. 我们今天也把《牧童》这首诗读活吧,老师建议看着书再读。
谈一谈。
生看书自读,边想象边自读。
教师表扬读书姿势,表扬读诗时的神情动作。
3. 指读。
正音。
再指读。
“蓑”读准平舌音,看图了解,集体书写这个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
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施云芬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长超小学
邮编:313017 电话:3731380
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通过注解、图片等,在
反复诵读、想像中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
情趣和欢乐。
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课件
设计理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
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
(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
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
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个中国人,肚子里应该有几首古诗。
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
二、学习《牧童》
(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
同时指导书写“蓑”
3、学生比着读,听听谁把古诗读得美。
4、就近找个伙伴合作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5、齐声诵读
(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
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
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 (二)品读想像,理解诗意:
1、小声读,沉下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
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
2、交流,同时结合学习
(1)“草铺横野六七里”
A、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b、播放大草原的画面,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草场?
c、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怎样?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2)“笛弄晚风三四声"
a、结合注解理解“弄”
b、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c、结合指导朗读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a、“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
c、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
d、天为床,地为席,在清风、明月中,和衣而卧,那是何等地自在,何等惬意。
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出自诗人吕岩的笔下。
介绍作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吕岩就是“吕洞宾”,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吕洞宾到底成不成神仙我们不知道,但《牧童》的意境就像仙境一般。
4、再次齐诵古诗。
过渡: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牧童在月夜下很惬意,下面我们把目光转向船上的两位儿童又在干什么有趣的事,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三、学习《舟过安仁》
(一)解题:安仁
(二)自学诗歌
1、自由读通诗歌
2、思考:两名儿童在船上干什么有趣的事?理解有关诗句
(三)检查、交流
1、指名读诗(重点指导朗读“篙”、“棹”)
2、两名儿童在船上让你觉得有趣的是什么?读有关的诗句,说说理解
怪生无雨都张伞,那是为了
3、结合想象:两名儿童在船上他们在说些什么?他们会有什么感受?
四、整合朗读
(一)配乐引读:牧童的童年是惬意的,他(学生诵读第一首古诗);两小童的童年是充满趣味的,他们(学生诵读第二首古诗);他们的童言童语、童思童想,也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二)你想说什么?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在美美的诵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
五、拓展
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鱼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一)自由读读古诗,说说古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二)诵读积累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根据教材的导向,在学习中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丰富学生的积累。
长此以往,可让学生受益良多。
)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三)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