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十二班《木兰诗》讲课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木兰诗》教学实录一、情境导入:《木兰诗》教学设计正式稿一情境导入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
《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去解读这个流传千古的传奇人物。
师:《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的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课件展示)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找出你觉得比较难的字,或者需要提醒同学们的地方2出示重点词语,学生读记3生自由读课文,木兰诗是首北朝民歌,语言丰富多彩,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有特点的或者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呢?文章中正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才让文章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明快,这也符合民歌质朴刚健的特征3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境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就带着对木兰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地感情,再次自由地有感请地朗读全诗,同学推荐一名读的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生注意倾听,评价读的怎么样,从读准,读顺,读美三个方面。
三.情感体验。
师:古诗文读通读懂是基础,读出情感才是一种境界。
下面请同学们选一句或一段自己最能把握住感情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生读)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件展示:情感大体验:我体会到这里应该读出(苦闷,惊讶,喜悦,自豪)的感情,因为生:我体会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部分应该读出一种豪迈的气魄,因为这部分写的是木兰征战沙场的情景。
点一名男生起来读。
学生评读。
生:我觉得读得还不够豪迈,一是气势不够,声音可以再高亢一些,再则就是读“百战”和“十年”的时候要托音长一些,要有一种回环的味道。
《写作:学会抒情》听课记录第一部分:课堂实录环节一:讲读第4—5段木兰的第二个“愿”是什么呢?我们在第5段里圈画出来。
【PPT】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的愿望是:返回故乡,跟准确地说,她不愿做朝廷高官尚书郎,她一心只愿回故乡。
一个“驰”字可见木兰归心似箭,她想要骑着千里马回乡,还要干嘛快跑,恨不能立刻回到魂牵梦萦的家园。
这种急切的愿望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产生的?我们在上文找到了答案:木兰归来后拜见天子,天子论功行赏,“策勋十二转”是给木兰记了最高的勋级,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是最高的勋级;赏赐了很多的财物,“百千强”是百千有余,形容赏赐得多。
木兰凭什么可以得到这么高的封赏?我们来读第四段。
【PPT】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三组句子各讲述了一个内容,高度概括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行军。
夸张地描写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情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宿营。
夜里,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作者精选了四个景物——朔气、金柝、寒光、铁衣,突出了北地边声、军旅苦寒的环境,也衬托出木兰经受着艰苦卓绝的战地生活的考验,表现出非凡的意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木兰的九死一生。
“十年”,并不是实指的十年,强调了战争的漫长。
“百战”同样也不是确指。
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突出将士们长年征战的艰辛,十多年间,有多少将士忠骨埋沙场啊!幸存归乡的将士们也都是历经九死一生。
作者要言不烦,“百战死”、“十年归”该句不仅对仗工整,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一句“十年归”就转到木兰凯旋还朝。
正因为木兰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她才受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封赏。
显然她并不在意这些,所以可汗又追问木兰“问所欲”。
《木兰诗》课堂实录执教者:李前尚师:上课。
(师生问好。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朗诵一首诗:走在一首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里你是历代女子效法的榜样走进豫剧大师常香玉演唱的人人喝彩的戏文中你是所有男子钦佩的女将你是一个女子一个伟大的女子你囊括了中国女性的俊美与男性的刚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你写下了无比壮丽的篇章横刀跃马驰骋疆场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辉煌生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偏僻平凡的村镇里你是让我引以为自豪的同乡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一套精美的邮票上你是使世界崇拜的偶像你是一位英雄你兼备了中国男性的英武和女性的温良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你的事迹在神州大地千秋传送淡泊名利不受封赏你的精神在人民心中万古流芳(学生鼓掌。
)师:这首诗是写谁的故事?生:花木兰师:了解花木兰吗?生: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是一名巾帼英雄。
生:她是我们商丘市虞城县的,虞城县有名胜古迹木兰祠。
生:木兰是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金戈铁马的女英雄。
据《商丘县志》记载,在隋朝时,当朝廷发出征兵文书时,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凯旋归来,谢绝高官,返回家园。
她爱亲人也爱祖国。
木兰形象集中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纯朴的优秀品质,木兰高尚的英雄主义精神情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木兰这个形象,已被看做英雄的中国妇女的化身;木兰这个称号,成了女中豪杰的代名词。
师:木兰是我们商丘市虞城县人,她是我们骄傲的同乡。
为了进一步弘扬木兰精神,2000年4月30日,国家邮政局在木兰故里商丘市举行《木兰从军》邮票首发仪式,商丘市人民政府同时举办“中国商丘首届木兰文化艺术节”。
今天老师把这套邮票也带到了课堂,请大家欣赏欣赏。
这套邮票共四张,第一张:木兰纺织。
第二张:木兰从军。
第三章:木兰征战。
第四张:木兰还乡。
这套邮票图文并茂,概括了木兰从军的整个故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木兰诗》。
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走近这位木兰女英雄。
《木兰诗》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导语: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教材分析:《木兰诗》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一首乐府民歌。
这是一首乐府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识木兰的形象。
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具备了初步的朗读和赏析古诗文的能力,而且学生大多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有所了解,对学生来说,在此前提下学习这样一首乐府诗歌,不论从学习兴趣、情感期待还是从基本方法上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生面对节奏感强的《木兰诗》,兴趣还是非常高的,比较喜欢诵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人物分析能力,应该能结合课文具体文字对人物进行评价。
学生疑惑:木兰的英雄气概究竟体现在哪里。
学习目标:通过把自己“浸泡”在作品氛围中,调动起体验和想象,理解诗句含义,寻找木兰的英雄气概。
学习过程:第一板块: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板块:按照木兰的行踪,寻找木兰的英雄气概究竟在哪里。
第一环节:学习导入:我的学生告诉我,说木兰是一个英雄。
你认为是不是?那木兰的英雄气概究竟体现在哪里?咱们一起重走木兰走过的路,去发现一下真实的木兰。
第二环节:寻找木兰的行踪。
按行踪寻找木兰的英雄气概。
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实录1. 《木兰诗》教学实录之一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
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读——(屏幕显示,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生:(找答案),(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巾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评:如此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导读部分,既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导读,也提醒学生要学会从导读中提炼概括信息。
这里的四字词语是美的,余老师的巧妙提醒更美。
师:我们这个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
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
我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就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áng”。
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这个音。
好,一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
“机杼”,读!生: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辔(pèi)头燕(yān)山胡骑(jì)朔(shuò)气金柝(tuò)策勋(xūn)赏赐(cì)旧时裳(cháng)溅溅(jiān)啾啾(jiū)霍霍(huò)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
朗读,要进入情境。
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虑。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课堂实录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第8课《木兰诗》。
这是本单元唯一的古诗文,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先请同学们圈画课下注释①。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环节一:积累文学常识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乐府诗。
乐府、乐府诗以及《乐府诗集》乐府本来是官府的名称,是朝廷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
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
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乐府诗主要反映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常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押韵相对灵活自由。
《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所编著的乐府歌辞集,《木兰诗》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了乐府民歌艺术成就的高度。
环节二:积累语言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有两个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子的节奏。
(学生读)我们来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看看大家的自读成果。
(学生读)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教师读)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2)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4)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jiū)。
“骑”在这里指的是战马,燕山胡人的战马发出了啾啾的叫声,朗读这句话停顿要这样处理: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6)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
(7)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
“转”是一个量词,表示次数。
《木兰诗》课堂实录(4篇)《木兰诗》课堂实录1同学们,我们已经疏通了《木兰诗》的字、词,串讲了诗句的大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
先检查一下朗读作业完成情况。
点一生读课文。
一生评议:她读的很流畅,但前后语调一致,没有区分悲伤、忧愁和喜悦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不错,评的也很不错。
这堂课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连线练习。
代父从军5——6辞官还乡3征途想家4——5屡建战功1——4一生上去连线,另一生上去作了修改,结论为:代父从军5——6辞官还乡3征途想家4——5屡建战功1——4师:打乱秩序后再整合信息,是一道有些难度的题,大家这么快就做好了,不错。
看看,情节的正常秩序是怎样的呢?生:代父从军、征途想家、屡建战功、辞官还乡。
师:很好,思路很清晰。
这就是诗中告诉我们的木兰所做的一些事。
不过这样的粗线条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跟木兰贴近。
这么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么一个广受爱戴的女英雄,她身上一定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擦亮灵魂的眼睛,从文里文外找一找感人的镜头,读一读精彩的片断。
生:木兰征战回家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情景很感人。
师:能不能具体点?生: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
师:说的好。
生:我觉得木兰很不简单,不光是女同胞心中的英雄,更是男同胞心中的英雄,一个花家的小女子,大胆地走向战场,克服了想家、思念亲人的情绪,与男儿一样过着艰苦的野外露营生活,立了大功,我觉得她很勇敢、坚强。
师:不错。
你刚才说花家的小女子,女同胞听了可能要不高兴的,你觉得呢?生笑:花家的女儿。
师:改的好。
我觉得你的感受很细腻,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木兰诗》授课实录学生课前自读课文,老师板书本节课研讨的主旨:木兰,一个英雄的传奇。
课前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同学都读过五遍以上,少数同学读过十遍以上,个别同学已经能够背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叙事诗——《木兰诗》,它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我们要研究的主题是:木兰,一个英雄的传奇。
(师板书)既然是英雄的传奇,那么,作为主角的花木兰传奇性有体现在哪里?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传奇”的含义,你可以先推测一下。
生:很无敌。
师: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第200页,指情节离奇或者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例如“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大家及时做笔记。
那么我们至此就可以总结出,传奇就是人物行为的超出寻常。
师:我们要研究木兰的传奇,研究的超出寻常之处,我们就要首先明白木兰作为一名女性,她的寻常之处体现在哪里?你明白了她的寻常,才能更好地体会她的不寻常。
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话题,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她的寻常之处在哪里?静能生慧,大家静静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思考批注在书页上。
师:有的同学已经举手了,先不要着急举手,多沉思几分钟,让自己的思维不要碎片化,要有完整性,要有深刻性。
师:好了,开始说吧!你认为木兰的寻常之处在哪里?陈飞宇,你来回答。
生:木兰在织布。
师:请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师:“当”是什么意思?生:对着师:“户”是什么意思?生:门师:木兰在对着门织布,从这里怎么看得出她是寻常的呢?生:因为别的女子也在家里织布。
师:也就是当时女子的一种普遍的日常劳动形式。
木兰还有哪里不寻常?生: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里写出了木兰爱美的心理。
师:为什么这句话就能表现出木兰爱美呢?生:云鬓,刻下注释上说是“如云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头发这样好看,还要再梳理一番;花黄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对镜帖花黄,说明木兰的爱美之心。
这也是寻常女子的表现。
《木兰诗》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木兰诗》。
相信大家对木兰这个名字都非常熟悉吧?学生A:木兰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子,她为了替父从军,打扮成男装,完成了父亲应尽的义务。
教师:不错,木兰这个人物确实难以忘怀。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木兰诗》的具体内容。
谁愿意为我们朗读一下?学生B:我愿意。
(开始朗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教师:非常好,你的朗读很有感情。
这首诗的开头,木兰正在家里织布,但心思却飘到了远方,看到了军队征兵的消息,觉得父亲需要一个儿子来替代他。
学生C:然后她就起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打算自己去从军吧?教师:是的,你说得很对。
我们继续听下去。
学生D:(接着朗读):“东市买鞍马,西市买辔头,南市买长鞭,北市买短匹。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教师:很好,这一段描述了木兰离家的过程。
她买马买装备,然后告别父母,一路向北,既没有回头,也没有听到父母的呼唤。
她的坚定和决心在这里表露无疑。
学生E:木兰还面临了很多困难,对吧?教师:是的,你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请继续朗读下一段,让大家了解更多。
学生F:(朗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教师:非常好。
这一段描述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她赴戎机万里,跨越了关山,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并在此期间立下了许多战功。
学生G:但她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对吧?教师:没错。
请继续朗读后面的内容。
学生H:(朗读):“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封侯。
只求铁衣追随,可教从此征。
第9课《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老师:同学们,咱们开始上课!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
【投影展示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师组织学生朗读,讨论。
略)老师:真棒!好,表扬咱们班的同学预习的工作做得特别的扎实。
好,我问同学们,《木兰诗》是一首北朝的乐府民歌,你读的时候觉得它跟我们平时读的诗有什么不一样呢?请说说。
学生:老师,我认为《木兰诗》与平常诗的区别就是,《木兰诗》感觉更加押韵一些。
老师:你是觉得它的音韵感特别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吧!学生:对,句与句之间,感觉都有许多联系。
老师:你的语感非常棒!请坐,还有吗?学生:老师,我认为《木兰诗》特别通俗易懂。
老师:嗯!语言通俗易懂,因为它是民歌,大部分语言很口语化。
现在我们来朗读。
今天我们第一次朗读的时候,这样,把咱们的手解放出来,嗯,拍桌子还是拍掌比较好?学生:拍掌。
老师:好!(老师示范拍手朗读)就这样,好不好?学生:好。
老师:这一次读,老师不要求大家有感情,只要读得准,读得快,读得流畅,还有,读得欢乐。
好,请把手拿出来,来“唧唧复唧唧”,预备,起——(生拍手朗读,师不断鼓励,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老师:很好。
老师还没教基本上都背下来了,因为它特别好背,朗朗上口,是吧?诗歌中有很多民歌经常用到的句式,比如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种叫什么?叫问答句。
(师板书)又比如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句叫什么?生:排比句。
师:对,民歌当中排比句特别多,现在也还保留着。
(师板书)又比如,你发现没有,“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些句子也非常好背,因为它们的句式啊,回环往复,基本相同,是吧?这种我们称它为“复沓句”“复沓”!(师板书)所以你背的时候觉得真简单!还有朗朗上口的“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这叫什么啊?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一样的。
生:顶针。
师:对。
顶针句。
这也是让民歌朗朗上口的重要原因。
木兰诗公开课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参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2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4教学过程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参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根底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根底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开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局部内容。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所以她穿上艳丽的衣服也出来迎接木兰。
师:也是一种喜悦,而且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迎接自己的妹妹。
这个细节太漂亮了。
生3:我找到的是第三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从“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看出她的弟弟也十分兴奋他姐姐回来,想要杀猪羊来庆祝姐姐回来。
师: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弟弟脸上的笑容,“磨刀霍霍向猪羊”呀,多么快乐呀,姐姐回来了。
生4:我找的是最后一个层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是讲木兰的伙伴根本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说明她在打仗的时候和男兵一样勇猛,借此赞美木兰打仗的时候非常勇猛。
师:对,伙伴皆惊忙,就是侧面烘托。
生5:我找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因为木兰在征战的时候,她是和男兵一样,没有好好地打扮过自己,这里体现出她回家后的快乐心情。
师:对,通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句诗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见木兰回家的快乐,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当窗理云鬓”,那种秀发像云一样的美丽呀。
生6:我不是找了一个单独的点,我是在前两个层次中找了六个小细节来阐释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我在第一个层次中找的是前三个同学找过了的“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和“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三句话,完全可以表现出听说了木兰得胜归来之后,这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杀猪宰羊来庆贺的场景。
这是第一个层面。
师:你说的是其乐融融,我再给你加四个字,亲情融融啊!生6:这是第一个传神的层面。
第二个传神的层面,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因为我觉得从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木兰征战之后回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之后的一种喜悦的心情,到处看一看,走一走,坐一坐。
并且是换了她自己原来女性的衣裳,这样可以体现出木兰回家时的喜悦和快乐心情。
师:闺中情怀,女儿本色!生7:我找到的也是“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段,还原了木兰本是女儿身柔美的那一面,木兰本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然而为了父亲要征战沙场,也体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她的那种男儿气概。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木兰诗》课堂实录2019年4月1日下午,我校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木兰诗》。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实录。
一、课前导入老师在进入正题之前,让同学们背诵了几句《木兰诗》:“雄奇万里走,华山更无情,天风吹来望长城,便作遥天愁。
”老师问同学们们,这些句子中有哪些词语你们不懂。
同学们有的说不理解雄奇和华山,有的说不明白“长城”在哪里,老师告诉他们华山是一座山,长城是中国的一项古代建筑,是一道东西横贯中国北部的长城,同学们轻松地理解了。
随后,老师介绍了《木兰诗》的来源背景和诗歌的作者给我们。
二、课中互动老师让同学们再次品读《木兰诗》,用诗歌中的形象描写,描绘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
然后老师提问“为什么木兰要代替父亲入伍?”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表明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有同学说是木兰想帮助父亲摆脱当兵的苦难,也有同学认为这是木兰对国家的爱和责任感的体现。
三、重点讲解老师提醒同学们,“木兰诗”是一首唐代的抒情诗歌,强调的是女性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爱国精神。
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老师特别强调《木兰诗》中提到的国家和民族,让大家明白了这是一首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歌。
四、课堂小结老师通过课前导入、课中互动和重点解说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木兰诗》,让同学们在懂得历史文化、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懂得了爱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最后老师强调:我们今天学习《木兰诗》不仅要学它的内容,更要学它的精神,让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所启示。
五、课后延伸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学习《木兰诗》,老师在课后安排了相关的高质量学习资源。
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木兰辞》,了解更多关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搜索网络或者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深入了解《木兰诗》的艺术特点和韵律。
此外,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或者听取同学们相互之间的分享,来更好地理解和领略这首美丽动人的诗歌。
10 木兰诗曲阜市时庄街道中学桂潇然学思习行目标引领l.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诗歌,理解木兰形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停顿、读得通顺。
2、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节奏。
本文歌颂了木兰、的故事。
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串译文章, 理解文章大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互文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出郭相扶将木兰不用尚书郎•朔气传金柝赏赐百千强•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一、解释加点的字····买(名词→动词)集市··通“贴”意思是粘贴通“伙”意思是伙伴二、翻译句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壮士们在战场上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战斗,多年后有的凯旋归来,有的战死沙场。
要求:1.读准字音2.处理好语速和节奏3. 把握情感木兰历来深受人们喜爱。
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的句子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从(原文中的词、句)中,我读出了她的。
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吗?请列举古今中外的巾帼英雄。
你认为自己是不是英雄?怎样才能成长为英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曲阜市时庄街道中学 教师姓名)谢谢大家!背诵全文(曲阜市时庄街道中学教师姓名)。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课堂实录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
这首叙事诗,写了一件什么事?生:木兰替父从的故事。
以及木兰建立赫赫战功,辞官归乡的故事。
师:把过程和结果都概括的很好。
老师给大家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图配上诗句。
生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生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生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生4:“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惶。
”师:大家讲出的诗句和图片十分的吻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木兰的形象。
请大家自由阅读诗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板书:木兰是————女郎)生1:第一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的担当和勇敢,因为国家危难时期,木兰挺身而出。
师:国家的危难时期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生1:“昨夜见帖……卷卷有爷名”可见可汗大规模征兵。
师:国家大规模征兵紧张、急迫,可见她是在为国而战,为什么要替父从呢?一个是国家方面,还有什么?生1:因为爸爸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所以她要替父从。
师:从这一句看出上战场杀敌应该是谁的事情呢?生齐:男子。
师:木兰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勇于承担了男子的责任。
不仅是国家,而且是家庭的责任。
她勇于承担责任,你读出了担当,很好。
(板书:担当)师:我们一起看一下第一小节,当木兰看到贴知道可汗大规模的征兵之后,她立刻就做出了代父从的决定了吗?生1:没有,从“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
”可以看出木兰在犹豫。
师:她在犹豫些什么呢?生1:因为她是一个女子,古往今来没有女子上战场。
犹豫自己要不要去。
师:她在犹豫,因为要上战场,要做出女办男装的装扮,自古以来,都是男治乎外,女治乎外的封建礼法,代父从不是一般女子所能为,也不是一般女子所敢为的事情。
你在这里看到了木兰的犹豫,很好。
哪几句在写木兰叹息的呢?谁来读读看?生2:“唧唧复唧唧……惟闻女叹息。
”师:哪里表示她的叹息声的?生2:“唧唧”师: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生2:叠词。
《木兰诗》讲课实录
王会玲2014.3.6
一、导入
(图片+我的诗)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幅图片吗?老师也很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它古色古香的色调,更是因为里面住了一位既貌美如花又富有英雄情怀的巾帼英雄,她就是?(生答:花木兰)。
对,她就是花木兰,因为她,我写了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大声朗读“斑白了若干年华,回忆着岁月如花,愿与你驰马、纵横、塞外、闯天涯)
教师:大家读的很整齐,声音也很洪亮,明白其中的意思吗?(生:有的说不明白,有的摇摇头)其实就是说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总有些人能够激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愿意与她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花木兰就是这样的人,她激荡了我的心灵,所以我为她写了这首诗。
我希望同学们今天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也能够有所感触,为木兰写一首诗,好不好?
(生大呼:好。
)
教师:为了能写好这首诗,我们要对课文和木兰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相关资料。
(教师导入木兰诗的文学常识,点明重点,当堂检查)
二、疏通文意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PPT出示第一段,蓝色为重点字词)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先思考文中加点字的含义,然后试着翻译句子;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解决。
(第一段比较简单,学生二分钟就完成了。
教师提问重点字词,并提问翻译)
教师:关于“唧唧”除了课本上的织布机的声音外,还有人提出是“叹息声”,“虫鸣声”,小组讨论一下,这样理解是否合理?你更喜欢哪一种解释?
(生:讨论热烈)
教师:讨论结束,我们来听一下各组的讨论意见。
生A(韩洁如):我觉得是叹息声,因为后面要表现木兰看见军帖很忧愁,所以应该是叹息声。
其他生:后面已经有叹息声。
“惟闻女叹息”已经说出来了。
生B(范子璇):前面有叹息声,后面又重复一遍,说明木兰的忧愁很深。
教师:这位同学的见解很好,前面是一声接一声的叹息,后面再次强调“惟闻女叹息”,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突出强调了木兰的忧愁之深。
有没有同学觉得“虫鸣声”更好的?
(4个小组举手)
臧安妮:我觉得虫鸣声更好,因为听见虫鸣声,说明很静,在夜晚的时候别人都睡觉了,木兰还没睡觉,说明......
其他生:没有说明是夜晚。
教师:我们暂且假定是夜晚,臧安妮,继续。
臧安妮:夜晚的时候很安静,大家都睡了,木兰还没有睡,一直在叹息,说明当时的环境很不好。
教师:这个想法也很好,跟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夜深人静,只听见虫鸣声和木兰的叹息。
虫鸣和叹息交错相织,衬托了木兰下面做重大决定前的心情和气氛。
同学们在思考一下,课本为何选择织布机的声音呢?
(生:摇头,微笑)
教师:同学们试想一下,还没看到木兰,就听见木兰织布的声音,说明木兰是什么样的人呢?(生:勤劳),对,之所以选择这一解释是为了突出木兰勤劳这一品质,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
教师:木兰的叹息声如此沉重,究竟是为什么呢?请快速阅读第二段,自己思考后不会的小组解决。
(生:先看了一会,转入积极的讨论中)
教师:文中“军书十二卷”的“十二”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表示多数,是泛指,不是确数。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具有相同用法的还有哪些?
生齐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
教师:同学们学的很扎实,那还记得“三省吾身”是哪“三省”吗?
生齐答: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教师:嗯,记得非常准确。
那还记得我们新版的“吾日三省吾身”吗?
生齐答:记得,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帅否?富否?答曰:否,滚回去学习。
(大笑)
教师:嗯,非常好。
那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
教师继续检查本段的重点词语,提问学生翻译掌握情况。
教师:这段讲木兰决定“从此替爷征”,接下来木兰做了哪些准备呢?
生齐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教师: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是到不同地点买了不同的东西吗?
生齐答:不是。
薛迎晨:木兰不太了解实际情况,不知道去哪里买齐这些东西。
教师:木兰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吗?不是,所以还有那位同学有想法?
杜伟强:老师,古代的集市都是划区的,不同的地方卖不同的东西。
教师:嗯,历史很好,很有想法,还有其他的吗?
陈政:老师,我觉得她去一个地方买一样东西是在拖延时间,不想去打仗。
教师:嗯,陈政同学很有心机呀,但是这样吗?
其他生齐答:不是。
教师: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哪位同学还有想法?
花淼:老师,我觉得她是为了说明战争很着急,她准备东西很匆忙。
教师:嗯,老师也同意这种的说法。
这样更能体现出木兰为了尽快奔赴战场的那
种急切心情。
其实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就是上下句的意思相互交错、相互补充,我们理解的时候按照平时的意思理解,但是翻译的时候要按照原句翻译,这样可以保持诗歌原来的特点。
那大家再思考一下,在朗读上有什么好处吗?生齐答:朗朗上口。
教师:嗯,非常好。
这样朗朗上口,便于歌唱,因为我们是乐府诗,是配乐歌唱的。
这种写法在后来也有继承,比如《红楼梦》中秦可卿逝世的时候,贾府举办葬礼,很多王爷来参加。
当时曹雪芹给这些王爷的封号是这样的“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
大家看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吗?
生齐答:东西南北,平安宁静。
教师:嗯,太厉害了,大家都是火眼金睛。
曹雪芹就是这样设置的,就是寄托了一种想象,希望全天下都能够平安宁静。
生齐答:哇,太厉害啦。
(微笑,赞叹)
教师:再回到我们课本中,这一段(第三段)准备需要重读哪些词语呢?
生齐答:“旦”“暮”“不但”“但闻”
教师:大家找的很准确,这几个词语在文中反复出现,都需要重读,为什么要重读呢?
生:重读“旦”“暮”是为了突出时间变化很快。
教师:对,时间变化很快,地点转移也很快,这说明木兰在行军途中十分着急,想赶快到战场为过杀敌。
那为什么要重读“不但”“但闻”呢?
生:听不见父母的呼唤,只听见水流声和战马声,说明木兰很想念家。
教师:非常好,木兰希望听见父母的呼唤,说明她很重视家庭,但是行军速度又很快,说明她着急奔赴战场,很爱国,综合起来木兰就是既爱家又爱国的女子。
这样的女子在战场上表现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教师:前面四句,对大家来说很简单,但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该怎么理解呢?
生议论纷纷:将军都战死了,士兵都回来啦。
教师笑着说:战场上先死的是谁?(生齐答士兵)那大家的翻译就说不通,到底该如何理解呢?有想法的举手。
范子璇:战场上有些将军和士兵战死了,有些将军和士兵回来了。
教师:现在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点头),这种理解是对的,跟我们上一段学习的“东西南北”是一样的,都是互文的手法。
教师小结:木兰如此英勇,肯定建立不少功勋。
那回来之后会是怎样一番结局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木兰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