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练习岳麓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5年,故D项错误。
2.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接近,故B项正确。
3.下面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80年,故①正确;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②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1985年,故③正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2年,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4.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B.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C.浦东的开发和开放D.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发区的开辟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导学号11374063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内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推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了解“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⑴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社建与社改造并举)。
3、重心:东北地区4、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5、成就:超额完成。
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理解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①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②政策:和平赎买(创举)(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易混(错)警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三)了解中共八大(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时间:1956年秋(3)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时间:1958年(2)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3)表现: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农业上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内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推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业分层测评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12月,故A项错误;“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是指改革开放,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接近, 故B 项正确;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2.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经济特区,“特”是指特区()【导学号:72040136]A.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制度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C.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D.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解析】特区与内地的经济制度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故A项错误;特区的“特” 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故B项止确;特区与内地的社会制度都是社会主义制度, 故C 项错误;特区的“特”并非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故D项错误。
【答案】B3.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邻港澳 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珠海是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特区”之所以“特”就“特”在特殊的政策扶持。
地理位置有优势,但不是主要原因;科技领先是政策扶持的结果;资源丰富与实际不符。
【答案】B4.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己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84年以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4)开放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关注,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1)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2)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2.过程(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影响(1)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是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4)机遇和挑战并存。
1.深圳和香港都是特区,谈谈它们的差异。
前者是社会主义中国境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高度自治的地方政权;二者均隶属于中央政府。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梳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 了解“一五”计划 (19531957年)(1) 目的:为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一化三改造)(3)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以重工业为主)。
(4)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 理解三大改造(1) 含义:国家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
(2) 方针:农业、手工业组成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3) 意义: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 了解中共八大(1) 概况: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2)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 内容: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前提下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指出当时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 评价: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未能坚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1.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 1978年12月,北京。
(2) 内容:①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党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
③实行改革开放(首创)。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①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的束缚)、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5年,故D项错误。
2.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时间接近,故B项正确。
3.下面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80年,故①正确;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②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1985年,故③正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2年,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4.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B.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C.浦东的开发和开放D.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发区的开辟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导学号11374063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此后中国开始(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我国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6.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行动”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D项符合题意。
7.有人概括21世纪初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是“全面融入世界”。
这一历程开始的标志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2008北京奥运C.创立上海合作组织D.加入G20峰会,在多边最惠国待遇下,有利于中国多方面开放市场,更好地融入世界,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故A项正确。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材料二(1)材料一歌词中“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又是怎样扩大的?(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图示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注:E、F分别为福建省的城市和地区)(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A:深圳B:汕头C:珠海D:厦门E:福州F:闽东南地区G:海南H:上海浦东(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在1980年8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上,《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获准通过。
对此,《纽约时报》评论道:“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与其紧密相关的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香港问题的谈判C.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D.加入WTO的决策,这与对外开放紧密相关。
A项主要是对内政策,B、D两项与特区无关。
2.1978年,习仲勋提出,要解决广东长期存在的“偷渡外逃”难题,需中央给政策,让广东“先行一步”。
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同意。
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A.设立经济特区B.试点家庭联产承包C.实行市场经济D.扩大企业经营权限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首先是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试点,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扩大企业经营权限是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后,故D项错误。
3.下表为《1977—1982年的中美贸易状况统计》(单位:百万美元)这表明,我国当时( )A.外贸出超状况持续恶化B.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C.是美国的主要贸易对象D.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1979年为界,后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幅巨大。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故D项正确;新时期以来我国的贸易一直是入超,A项表述错误;从长远来说,巨大的贸易逆差并不是对外贸易健康发展,B项不正确;材料无对比信息,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
4.1984年邓小平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
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与此相关的重大决策是( )A.设立沿海开放城市B.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C.设立海南经济特区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84年,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是1984年,故A项正确;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是1985年,故B项错误;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是1985年,故C项错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与广东省和福建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中共十四大确定的,与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全面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
6.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
此口号(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标志性口号,体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实干精神,故B项正确;设立经济特区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典范,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1992年才开始,故D项错误。
7.导学号11374064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78年,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1979年,均早于“1984年”,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邓小平的这段讲话主要说的是引进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C项正确;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属于引进外资,故D 项错误。
8.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四个经济特区B.14个沿海开放城市C.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发区D.形成沿海开放地带1980年,故A项错误;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B项错误;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发区是在1985年,故C项错误;形成沿海开放地带是1992年,故D项正确。
9.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
”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B.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10.2020年,浦东新区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浦东开发标志着中国( )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1992年,故A项错误;浦东开发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故B项正确;浦东开发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而不是转移对外开放的中心,故C项错误;浦东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1.导学号11374065有人高度评价某事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该事件是中国( )A.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1月,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这一评价,故选D项。
1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
这反映出中国( )A.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B.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C.重视进行资本的分化整合D.市场经济有较强的排他性,体现了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会决定,鉴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展顺利,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材料二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邓小平南方视察回京后的讲话(1984年2月)材料三《春天的故事》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哪些经济体制的改革?(2)材料中的“放”,到目前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开放体系?(3)歌词中的“写下诗篇”和“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喻指哪些事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