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brugada
- 格式:docx
- 大小:30.48 KB
- 文档页数:5
临床Brugada综合征病因、症状、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疗及鉴别诊断BrUgada综合征(BrS)是由于编码心脏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或钾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致使内向钠电流或钙电流的降低,外向钾电流的增加,引起心电图右胸导联(VI~V3)ST段呈下斜型或马鞍型抬高,T波倒置,伴或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在临床上患者常因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室颤动引起反复发作性晕厥,甚至心脏性猝死。
病因Br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呈不完全外显,经基因组筛选定位,发现几十种基因突变,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基因突变被发现。
目前已确定19种基因突变与BrS有关,分别为SCN5A基因、甘油-3-磷酸脱氢酶1蛋白(GPDI1)基因、1-型钙离子通道Q1C亚单位(CACNA1C)基因、1-型钙通道B2b亚单位(CACNB2b)基因、钠通道B1亚单位(SCN1B)基因、电压门控性钾通道E亚家族成员(KCNE)3基因、钠通道83亚单位(SCN3B)基因、内向整流钾通道J亚家族成员8(KCNJ8)基因、心脏钙通道α2δ1亚单位(CACNA2D1)基因、钾电压阀门通道,Sha1相关亚家族成员(KCND)3基因、髓磷脂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1(MOG1)基因、肌纤维膜结合蛋白(S1MAP)基因、三磷酸腺甘结合盒亚家族C9(ABCC9)基因、电压门控Na通道∏型(SCN2B)基因、血小板亲和蛋白(PKP)2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基因、钠通道蛋白10α(SCN1OA)基因、HEY2基因、脑信号蛋白3A(SEMA3A)基因等。
以上基因分别为编码钠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这些致病基因突变通过影响相应的离子通道功能,致使内向钠电流或钙电流降低,外向钾电流增加,最终导致BrS的发生,根据BrS基因突变的不同可将其分为19个亚型。
发病机制(-)致病病因SCN5A基因突变是第1个被发现引起BrS的致病病因,其突变占BrS基因突变的15%~30%;第2、3、4个被发现的BrS致病病因分别为GPD11基因、CACNA1c基因、CACNB2b基因的突变;近年研究还发现SCN1OA基因突变也是BrS的重要致病病因,约占BrS基因突变的16.7%o除此之外,SCN1B基因、KCNE3基因、SCN3B基因、KCNJ8基因、CACNA2D1基因和KCND3基因等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Brugar'd"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Brugada综合征诊断标准
1+1/5=I 型心电图+下述5个条件之一
本人家族
1、室颤或多形性室速 1、45岁以下猝死的家族史
2、有晕厥或夜间濒死样
呼吸 2、家族成员出现I 型心电图改变3、电生理检查诱发室速
分型
䦋㌌㏒㧀
낈ᖺ琰茞ᓀ
㵂Ü
I型II型III型J波幅度≥2mm ≥2mm ≥2mm
T波负向正向或双
向
正向ST-T形态下斜形马鞍状马鞍状
ST段终末部
分逐渐下
斜
抬高≥1
mm
上移<1
mm
临床意义:I 型有诊断意义,II、III 型心电图没有特殊诊断意义
当表现为 II、III 型心电图特征,可通过下列方法使其表现出 I 型图形,才具有诊断价值将胸前导联向上移1-2个肋间,应用药物诱发,左边是平时的,右边为运动后诱发的
运动后诱发。
brugada诊断标准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其特征在于室性心律失常。
本病的发生风险主要取决于基因型,且可能与许多其他疾病的症状混淆。
为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本文将详细介绍brugada诊断标准。
一、临床特征Brugada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典型心电图表现(室性心律失常),但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胸痛、心悸、头晕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病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因此患者亲属中出现该病症状的可能性较大。
二、诊断标准1.心电图室性节律(间隔24小时出现两次以上特征性ST段抬高);2.无其他明显病因可解释胸痛、心悸等症状;3.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疾病(如电解质紊乱、心肌病等)。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考虑其他诊断方法,如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若确诊为brugada综合征,还需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心肌酶谱等,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三、治疗策略治疗brugada综合征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的心脏骤停。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药物控制: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然而,由于药物副作用和患者个体差异,药物治疗并非完全有效。
2.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高危风险的患者,植入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骤停。
3.手术干预:针对基因型明确的患者,手术干预(如导管消融)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在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的前提下,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定期复查和监测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
四、结论总的来说,对于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
通过遵循明确的诊断标准,采取合理的治疗策略,有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加强公众对brugada综合征的认识和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抗结核治疗中多因素诱发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脏Na离子通道基因突变至使其功能异常而导致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①心脏结构正常;②特征性右胸导联(V1-V3)ST段呈下斜型或马鞍型抬高;③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心室颤动发作引起反复晕厥或猝死。
但近年来发现,一些后天因素也可以引起与该综合症相同的临床表现,称为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
现将本院1例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报道如下:患者,王XX,女,36岁,已婚,汉族,农民,主因患肺结核12年,胸闷、呼吸困难、发热10小时入院。
患者于12年前因咳嗽、左侧胸痛、呼吸困难10余天,经拍胸片、痰涂片查抗酸杆菌等诊为Ⅲ上中/上中下涂(4+)进展期并左侧胸腔积液,经抗结核、胸穿抽液等治疗两月余好转。
后未坚持规律用药,症状时好时坏。
于此次发病前一月,经痰结核菌培养+药敏,诊为耐多药肺结核,制定抗结核方案为:5%葡萄糖250ml+对氨基水杨酸钠8.0g每日一次静点、克拉霉素0.5每日两次口服、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1片(含阿莫西林0.25g,克拉维酸0.03125g) 每日三次口服、左氧氟沙星0.2每日三次口服、芪甲利肺胶囊3粒每日三次口服,用药20余天无不适,出院。
于家中继续应用上述方案,无不适。
用药第29天,静点对氨基水杨酸钠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最高体温40℃,自以为感冒,自服退热药(尼美舒利),热退,未引起重视。
于第30天,静点对氨基水杨酸钠约10分钟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遂被送往当地区医院,途中症状继续加重,于2小时后至区医院。
当时患者神志模糊、烦躁、吸入性呼吸困难,口唇及四肢紫绀,心率167次/分,血压70/50mmHg,先后予肾上腺素1mg、苯海拉明20mg、氟美松70mg、甲强龙40mg、泮托拉唑80mg、氨溴索45mg后症状有所好转,心率158次/分,血压125/76mmHg,SO296%,查血常规:WBC11.24×109/L、NEUT%0.61、LYVPH%0.36、EO%0.002、BASO%0.004、RBC4.36×1012/L、HGB106g/L、PLT156×109/L,血电解质:K3.28mmol/L、Na132.5 mmol/L 、Cl:95.8 mmol/L。
2021年Brugada综合征:传统认识与证据的更新(全文)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 BrS)是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的一种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右胸(V1-V3)导联J点抬高伴ST段穹窿样抬高,临床上其特征是在可能发生多形性室速和室颤,引起晕厥,甚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
BrS的全球总发病率约为0.05%1,以东南亚发病率最高(1/1000-2000),欧美相对较低(1/5000-10000),健康青年男性多见2。
Brugada 兄弟于1992年最早报道了8例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伴ST段抬高的患者反复发生晕厥和猝死的报告3;1996年由严干新教授等率先引入了BrS这一概念,随后于2002年4以及2004年5分别制定了BrS的两个国际专家共识。
2015年美国心脏节律协会(HRS)、欧洲心脏学会(EHRA)和亚太心律协会(APHRS)的18位来自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相关专家在中国上海制定了J波综合征(包括BrS和早复极综合征)的上海共识,至今用于指导J波综合征的研究及临床诊治,处于核心的地位。
2020年9月29日由中国心电学会遗传心律失常心电图工作委员会举办的遗传性心律失常专题讨论会就BrS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遗传学)、诊断(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危险分层以及治疗等同时结合两个临床病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讲解和讨论,本文予以总结,希望能增进临床工作者对BrS的进一步了解并予以重视和关注。
1. BrS的发病原因1.1 遗传学上海共识明确了18个与BrS相关的基因,分别是SCN5A,SCN10A,SCN1B,SCN2B,SCN3B,GPD1L,RANGRF,SLMAP,KCNE3,KCNJ8,KCNE5,KCND3,HCN4,CACNA1C,CACNB2B,CACNA2D1,TRPM4和PKP2的变异,多为钠、钾、钙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的变异20。
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以心梗、室性早搏、低血钾水平(尤其是低血钠水平)、猝死以及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为主要特征的血管性心脏病,其发病率介于 1/10,000-1-15,000之间。
在这段时间,我在一家综合医院帮助护理一位可疑有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他叫小张,今年十八岁。
我了解到他在病房里的情况。
当小张被送到病房的时候,他正处在半失去知觉的状态。
由于之前的检查发现他的心电图有可疑的异常,我们立即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首先,护士在小张的背后施行了一次心脏复苏程序,随后我们检查了他的血压、血氧、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并用心电图检测他的心脏活动情况。
小张血压和血氧指标正常,但他的心率却失去了节律,心电图检查也发现了极显著的可疑异常。
了解到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将小张送往心电图记录室。
心电图检查显示,小张出现了心梗的可疑症状,以及室性早搏和室结双向成律性的可能,因此最终显示出他患有Brugada综合征的可能。
随后,我们及时给小张通风、补液、补充维生素和缓解护理。
我们给他注射降钾凝剂,以降低血钾水平,健康护理因素,以补充他的抗炎和抗过敏能力,并加强对他心血管疾病的护理。
我们也为小张安排了情绪的护理,让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以便病情的进一步控制。
本次护理小张,我们主要依据的是小张的病情,以及心脏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将护理措施和社会康复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小张复健后可以快速返回社会。
从小张护理到病情控制,所有护士和医生们都是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为其给予了优质高效的护理。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室速、室颤和心跳骤停。
该病因阳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心肌细胞动作电压延迟复极,导致心室肌细胞间出现电压梯度而引发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家族病史等综合评估。
1. 临床表现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晕厥、心悸、心悸感和心跳骤停等。
发作性室速和室颤是其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心悸和心绞痛。
部分患者在疫后晕厥或突然暴力病亡,需要高度警惕。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时呼吸暂停或突然猝死的情况。
对于患者的详细病史采集和症状描述是诊断Brugada综合征的重要依据之一。
2. 心电图特征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J点和ST段抬高,形成鲶鱼钝角。
在诊断时,J点抬高至R波谷的高度≥2mm并持续≥2个导联,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心电图还可能显示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等特征,这些心电图的改变对于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至关重要。
3. 家族病史Brugada综合征具有家族遗传性,其患病风险可能会在家族中呈现聚集现象。
对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家族病史的收集和分析,可帮助诊断工作的开展。
家族中有多例患者发作室速、室颤、猝死或可能为Brugada综合征的病例时,应高度怀疑有Brugada综合征的遗传倾向。
4. 诊断标准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①心电图呈现J点和ST段抬高,形成鲶鱼钝角;②J点抬高至R波谷的高度≥2mm并持续≥2个导联;③有家族病史或无家族病史但临床具有猝死风险;④芳龄≥40岁;⑤男性性别等。
诊断Brugada综合征需要综合以上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家族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心电图特征典型的心脏疾病,诊断时需要充分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和家族病史等因素,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后续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谈论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医学领域中,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病患的治疗和康复。
而在心脏病领域中,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特殊且危险的心律失常综合征。
诊断标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深度、广度兼具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讨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1. 什么是brugada综合征?我们需要了解brugada综合征是什么。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导致的心脏传导障碍综合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特征性的ECG改变。
这种综合征通常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甚至是猝死,因此对其及时准确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2. 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brugada综合征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患有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可能出现晕厥、心悸和猝死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时。
这些临床表现可以帮助医生对该病进行初步的判断,但是诊断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认。
3. 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现在,让我们来详细探讨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文件,诊断brugada综合征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 心电图呈现特征性的ECG改变;② 无其他原因能够解释ECG改变;③ 患者有相关的家族史或早发猝死史。
这些标准的确立,为医生们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4. 心电图上的特征性改变关于心电图上的特征性改变,一般来说,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为V1-V3导联出现特征性的“驼峰”样ST段抬高,形似天空中的一朵朵白云,因此也被称为“天空样改变”。
这种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是brugada综合征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5. 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除了心电图上的特征性改变外,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以排除其他可能的心脏疾病或导致相似心电图改变的因素。
需要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心脏超声检查和遗传学检查等,以确定是否存在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一例
潘会玲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4(11)08B
【摘要】我科2004年2月收治一患者,男性。
53岁。
因心绞痛发作.头痛、头晕入院.初步诊断: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高侧壁心肌梗死(患者5a前曾因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住院治疗过)。
患者平素间断性服用扩冠止痛药。
并长期服用伲福达。
倍他乐克。
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
无放射线及有害物接触史,父亲患有高血压病。
母亲死于脑出血。
人院查心电图(图略)窦性心律,心率82次/min。
P-R时间0.18s。
QRS综合波
【总页数】1页(P1646)
【作者】潘会玲
【作者单位】太钢胜利桥医院,山西太原0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转复后心电图正常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为隐性Brugada综合征一例 [J], 祖思源
2.一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并发心源性猝死的护理 [J], 王泽
3.抗结核治疗中多因素诱发获得性 Brugada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J], 张朋;杜敬华;李世明
4.导管消融治疗Brugada综合征心室颤动一例 [J], 郑黎晖;郭金锐;杜忠鹏;梁二鹏;
刘尚雨;姚焰
5.甲亢性周期性麻痹诱发Brugada综合征一例 [J], 沈敦辉;杨承书;杨莉;李薇;罗小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处理Brugada波的流程和步骤(全文)Brugada综合征已经热了20多年了,涉及专业领域的范围大,知识点多。
怎样把学到的这些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呢?我梳理归纳了一个简单的实施步骤,请同道参考。
有临床晕厥、黑朦病史且原因不明者,无论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有无Brugada波,或心电图胸前导联表现有Brugada波、无论典型还是不典型:1、常规加描上一肋间的V1-3导联心电图;Brugada的病变部位在右室流出道。
腔内电生理已证实,部分患者的右室流出道标测有局部低电位、长程碎裂电位或晚电位。
这个部位在体表上,就是高一肋间的V1-3导联。
Brugada波在这个部位的表现不仅最容易,而且最典型。
对有Brugada嫌疑的人群,常规加描高一肋间V1-3导联的心电图,对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是很大的。
如果加描心电图Brugada波更典型,诊断加分,否则减分或排除。
2、询问有无家族猝死史(和个人晕厥黑朦史);部分Brugada综合征的机理是基因突变导致心室肌动作电位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突变的基因以SCN5A最为密切。
大家都知道遗传基因的疾病往往会株连九族,所以家族猝死史的有无,有时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线索,不要漏问。
没有家族遗传的是后天获得性或拟表型,有相应的临床背景,还有假Brugada波,根本与受检者无关,后面说到。
3、调集所有既往检查的心电图,找Brugada波;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特征性波型并非恒定,时有时无,甚至瞬现即逝。
在以往历次检查的心电图中仔细找寻,可能会让隐藏的Brugada波露出马脚。
4、无论是否与临床背景相符,排除仪器的问题;有时候出现的典型、不典型Brugada波不是来自受检者,而是所使用仪器的本身。
低频肌电去噪和基线漂移矫正滤波最容易产生“伪Brugada波”。
那些既不是遗传,也没有后天获得性等临床背景,基础皮肤电阻大,肌电干扰和基线漂移重的受检者,遇到共模抑制比偏低,对低通滤波依赖性强的仪器,“Brugada波”就会骗你没商量。
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谭琛Brugada 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肌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使其功能异常导致的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有严格的诊断标准[1]:必须有心电图I型Brugada图形。
同时具有下列5个其它标准中的一个。
包括:①心室纤颤或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②晕厥或夜间极度呼吸困难,③心脏电生理检查阳性,④家族成员有45岁以下猝死,⑤家族成员存在I型Brugada图形。
其中Brugada样心电图则根据右胸导联V1-V3的任何一个或以上导联出现J波、T波及ST段的改变,分为三型[1]:I型(主要型):穹隆型,表现为ST段抬高,J波或抬高的ST段顶峰>0.2 mV,伴随T波倒置,ST段与T波之间极少有或无等电位线。
Ⅱ型(次要型):马鞍型,表现为ST段抬高顶峰也位于起始部。
J波幅度>0.2 mv产生下斜型ST段抬高,终末部抬高仍在基线上方≥O.1 mV,伴随直立或双向T波。
Ⅲ型(三角型):低马鞍型或低穹隆型,表现为右胸前导联J波幅度I>0.2 mV.但ST段终末部抬高<0.1 mV.其形态可以表现为“马鞍型”或“穹隆型”。
以上几种分型可混合出现。
Brugada 综合征的电生理机制: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述清楚,目前研究显示有3种可能的机制包括:局部心肌传导异常、局部心室肌除极异常和早期心室肌复极异常,使ST段抬高,形成Brugada 波[2,3]。
早期复极异常致使右室心外膜动作电位的顿挫,这是由于快速内向钠电流(INa)降低致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增强形成。
Ito在心内膜和心外膜的分布存在差异,心外膜分布占优势,特别是右室流出道心外膜心肌。
INa或ICa的减少导致Ito为主的外向电流占优势,引起心外膜动作电位的圆顶波丧失,动作电位时程显著缩短,而Ito分布较少的心内膜动作电位的平台期受影响较小,形成了心肌内外膜间跨壁电位差,导致ST段下斜型抬高。
由于右室心外膜Ito较左室相对占优势,因此,Brugada波主要出现在右胸导联(V1-V3)。
同时,壁内复极离散度明显增加可致2相折返。
除了Ito、INa、ICa以外,其它参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形成的离子流还包括ATP敏感的钾通道(IK-ATP)、延迟整流钾电流的缓慢激活及快速激活部分(IKs、IKr)两类外向钾电流。
近年来发现,一些后天因素也可引起与Brugada 综合征相同的表现,称为获得性Brugada 综合征:即在动作电位1 相的末期持续增加外向电流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增加或表现为ST段的抬高,使心电图出现与Brugada 综合征相同的表现。
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电解质,自主神经活性即体温等。
1.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某些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有间歇表现的特点,在平时的心电图检测中不能发现异常。
而在某些药物作用下才表现出来,称为药物激发试验。
常用的药物有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氟卡胺,普罗帕酮[4,5]。
有报道显示[6]一患者首次顿服匹西卡地100mg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心电图出现2:1的房扑并室内差异传导,且V1-V2表现为I型Brugada样心电图。
该患者有晕厥先兆。
推测可能出现了室性心律失常。
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阻滞钠通道,使得Ito电流相对增强,而且如上所述右室心外膜Ito较左室及心内膜更具优势,使得右胸导联出现Brugada样ST段抬高。
IA类抗心律失常药: 同样是钠通道阻滞剂,IA类药物也有类似的作用,如普罗卡因酰胺,阿义吗啉等[4]。
但由于它们对钠通道的阻滞作用较IC类弱,因此此类药物引起的右胸导联ST段抬高也稍低。
但值得一提的是奎尼丁尽管也是IA类药物,但其同时具有抑制钠通道及Ito 的作用,因此不能诱发出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反而用于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
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是可诱发Brugada综合征的钙离子阻滞剂[7]。
同服地尔硫卓与5-单硝异山梨酯诱发出Brugada样心电图及室速。
Fish[3]认为出现以上情况的细胞机制仍为内流电流如INa,Ica减少或外流电流如Ito, IK-ATP增强,致使心外膜动作电位第二上升支缓慢,最终使动作电位的穹窿消失。
钙离子拮抗剂使得本来存在钠通道缺陷者的心外膜动作电位穹窿消失,显现出ST段抬高。
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引起QT延长已众所周知,然而有报道显示阿密曲替林在治疗剂量或过量时均可能引发I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及QRS的明显增宽[8]。
而应用去甲阿米替林还引起与I型Brugada相关的室颤。
在对系列过量应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观察中[9,10],10.5%- 15%的患者表现出Brugada样心电图,而一例反复出现室颤死亡。
四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马普替林、吩噻嗪类如奋乃静等以及其他的如5-HT再吸收抑制剂氟西汀均可诱发出Brugada样心电图。
这些药物均通过阻断快钠通道或ICa-L,非钾通道阻滞,降低动作电位的0相除极最大速率,对于易患体质易诱发2相折返和室速[11]。
麻醉药物:异丙酚:异丙酚已是一种常用麻醉药物,但已有报道连续数天大剂量应用可引起猝死,称为“异丙酚静注综合征”[12,13]。
一项回顾性研究[14]显示在67名因头部外伤给予长时间的异丙酚静注后,7名患者出现该综合征,而其中6名出现了Brugada样心电图,死于不可纠正的电风暴,一旦出现异丙酚静注综合征提示预后不良。
丁哌卡因:丁哌卡因是一种局麻药物,可引发SCN5A突变携带者出现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且诱发室速。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的研究中发现,丁哌卡因使钠电流减少[15]。
在硬膜外连续应用丁哌卡因时也可诱发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停药后心电图的改变消失。
克他命(K粉): 1997报道克他命抑制心脏钠通道的活动。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发现在麻醉浓度下克他命抑制心室肌细胞的钠通道和钙通道[17]。
克他命应用过量可引发Brugada 样心电图改变[16]。
抗组胺药物:有报道[18]显示静脉应用第一代抗组织胺类药物乘晕宁后出现右胸导联ST段穹窿样抬高,而该患者既往无晕厥病史及家族史,其这种心电图改变可在应用氟卡胺后复制出。
可卡因:可卡因过量应用可引起心脏骤停,严重的酸中毒,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QRS和QT延长以及右胸导联ST穹窿样抬高。
碳酸氢钠可改善以上改变。
在犬模型的研究中显示可卡因了延长PR,QRS,QTC,AH,HV。
可卡因因有潜在的类似氟卡氨阻断钠通道的作用[19,20]导致以上改变。
2.心肌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冠状动脉的钝缘支缺血可诱发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心电图出现Brugada 样改变,可能的原因为缺血引起ATP敏感K通道开放,使得动作电位的穹隆消失[21]。
3.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钠血症:有报道显示正在服用吲达帕胺的患者出现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
经化验吲哒帕胺引起了低钠,低钾。
严重低钠使得心肌细胞跨膜阶梯减小,甚至消失。
且心肌动作电位1相末钠离子减少,Ito相对增强,使得右心室心外膜动作电位的穹窿消失,形成I 型Brugada 心电图改变。
以上改变尤其易发于继发于SCN5A突变的钠通道功能不良者[22]。
高钾血症:高血钾的患者出现ST段抬高已有一些病例报道。
Littmann[23]在总结高血钾患者的心电图后提出伴有ST段Brugada样抬高的高血钾患者中男性多,且QRS波宽,P波消失或低平。
病情严重。
高钙血症:多种情况下可引起高钙血症,如甲状旁腺疾病等,有病例报道[24]高血钙时可出现Brugada样心电图,即V1-V3表现为右束支样,ST段抬高伴T波倒置,并可引发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
其机制与高血钙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得钠通道失活相关[25,26]。
4.饱餐已有学者提出可将饱餐实验作为筛选Brugada综合征的一项检查。
其主要是源于对35名有Brugada样心电图的患者进行饱餐前后心电图变化及有无心律失常的研究后发现饱餐可使Brugada样心电图表现的更明显,即右胸导联ST段穹窿样抬高,并增加室速,甚至室颤的发生。
其机理推测有两个方面:1.由于饱餐可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即乙酰胆碱分泌增加,抑制钙内流,和/或增加钾内流使得右胸导联ST段抬高[28];2.饱餐后刺激胰岛素分泌可引起Na+-K+泵和L型Ca离子流的改变,引起ST段抬高[29]。
5.自主神经活性自主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增强,乙酰胆碱分泌增加,抑制钙内流,因此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易在夜间或迷走张力增高时发病,而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多的Brugada患者迷走张力较事件少的患者低[30]。
临床观察中乙酰胆碱尽管未引起冠脉痉挛,也可使Ica 减少,从而引发Brugada样心电图。
交感神经中ß受体激动剂增加钙内流使得ST段抬高程度减低。
而α受体激动剂增加细胞内钙离子,净外流离子流增加,使得心外膜动作电位的圆顶消失,在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抬高[31]。
6.心律失常心脏停搏:一名患者因房颤接受肺静脉消融,继续行碎裂电位消融时出现迷走反射,诱发长时间的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停搏引起I型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进而蜕变为室颤。
该现象是由于长间歇依赖心室跨膜复极离散度增加,产生室颤。
7.体温变化发热:有报道显示发热可诱发Brugada样心电图表现,尽管有研究表明其与Brugada综合症相关性基因缺陷有关[33],但亦有不同的结果出现,因此两者的相关性不能确定。
多数认为发热可引起钠通道提前失活,而使钠通道功能下降是出现右胸导联ST段特征性抬高的原因。
过低温:无论是动物实验[34]还是临床病例报道[35]均显示仅有过低温(低于32)可使心外膜的动作电位园顶更加明显,这是由于低温对Ito的影响较对Ica的若,即Ito相对增强,致使J点抬高,ST段抬高,这种改变随着温度的回升而消失。
因此临床上可见一过性Brugada I型或II型的心电图改变。
综上所述,能引起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或Brugada样心电图的原因有很多,但研究表明这些患者并不一定存在基因上的改变,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的出现是否存在预后不良亦无定论,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避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1.Antzelevitch C,Brugada P,Borggrefe M,et a1.Brugada syndrome:report of the secondconsensus conference.Heart Rhythm,2005,2:429-4402.Rolf S, Bruns HJ, Wichter T, et al. The ajmalinechallenge in Brugada syndrome: diagnosticimpact, safety, and recommended protocol.Eur Heart J 2003;24:1104–12.3.Fish JM, Antzelevitch C. Role of sodium and calcium channel block in unmaskingthe Brugadasyndrome. Heart Rhythm 2004;1:210–7.4.Shimizu W, Antzelevitch C, Suyama K, et al. Effect of sodium channel blockers on ST segment,QRSduration, and corrected QT interval in patients with Brugadasyndrome.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0;11:1320.5.Brugada R, Brugada J, Antzelevitch C, et al. Sodium channel blockers identify risk for suddendeath in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nd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butstructurally normal hearts. Circulation 2000;101:510.6.Aizawa Y, Matsuhashi T, SatoA T, et al. Danger of induction of Brugada syndromeduringpill-in-the-pocket therapy for paroxysmalatrial fibrillation. Drug, Healthcare and Patient Safety2010:2 139–140.7.Shimizu W. Acquired forms of Brugada syndrome. In: Antzelevitch C (ed). TheBrugadaSyndrome: From Bench to Bedside, Chapter 14. UK: Blackwell Futura;2004. p166–77.8.Minoura Y, Di Diego JM, Barajas-Martinez H, et al. Ionic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the Developmentof Acquired Brugada Syndrome in Patients Treatedwith Antidepressants.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2, 23:423-4329.Goldgran-Toledano D, Sideris G, Kevorkian JP. Overdose of cyclic antidepressantsand theBrugada syndrome. N Engl J Med 2002;346:1591–2.10.Brahmi N, Thabet H, Kouraichi N, et al. Brugada syndrome andother cardiovascularabnormalities related to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andrelated drugs intoxication. Arch Mal Coeur Vaiss 2007;100:28–33.11.Shimizu W. Acquired forms of the Brugada syndrome. 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 2005;38:22–2512.Cannon ML, Glazier SS, Bauman LA. Metabolic acidosis, rhabdomyolysis, andcardiovascularcollapse after prolonged propofol infusion. J Neurosurg 2001;95:1053–6.13.Stelow EB, Johari VP, Smith SA, et al. Propofol-associated rhabdomyolysiswith cardiacinvolvement in adults: chemical and anatomic findings.Clin Che2000;46:577–81.14.Vernooy K, Delhaas T, Cremer OL, et al.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 predicting sudden deathin propofol-related infusionsyndrome. Heart Rhythm 2006;3:131–7.15.Vernooy K, Sicouri S, Dumaine R, E et al.Genetic and biophysical basis forbupivacaine-induced ST segment elevationand VT/VF. Anesthesia unmasked Brugadasyndrome. Heart Rhythm 2006;3:1079–81.16.Hara Y, Chugun A, Nakaya H, et al: Tonic block of the sodiumand calcium currents byketamine in isolated guinea pig ventricularmyocytes. J Vet Med Sci 1998;60:479-483.17.Rollin A, Maury P, Guilbeau-Frugier C, et al. Transient ST elevation after ketamineintoxication:A new cause of acquired Brugada ECG pattern.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2, 91-94.18.Pastor A, Nunez A, Cantale C, Cosıo FG. Asymptomatic Brugada syndrome caseunmaskedduring dimenhydrinate infusion.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1;12:1192–4.19.Wilson LD, Shelat C. Electrophysiologic and hemodynamic effects of sodiumbicarbonate in acanine model of severe cocaine intoxication. J Toxicol ClinToxicol 2003;41:777–88.20.Kolecki PF, Curry SC. Poisoning by sodium channel blocking agents. Crit CareClin1997;13:829–48.21.Yamaki M, Sato N, Myojo T, et al. Possible contribution of ischemia of the conus branch toinduction or augmentation of Brugada type 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t Heart J 2010;51:68-71.22.MOK N, TONG C, YUEN H. Concomitant-acquired long QT and Brugada syndromes associatedwith indapamide-inducedhypokalemiaand hyponatremia. PACE 2008; 31:772–77523.Littmann L, Monroe MH, Taylor L, et al. The hyperkalemic Brugada sign. J Electrocardiol, 2007,40:53-59.24.Zeb M, McKenzie DB, Naheed B, et al. Hypercalcaemia and a Brugada-like ECG: Anindependent riskfactor for fatal arrhythmias. Resuscitation 2010;81:1048–105025.Hirano Y, Hiraoka M. Identical unitary current amplitude and Ca+ block ofcardiac Na channelbefore and during B-adrenergic stimulation. Jpn J Physiol2001;51:679-85.26.Tan H, Kupershmidt S, Zhang R, et al. A calcium sensor in the sodium channelmodulatescardiac excitability. Nature 2002;415:442-7.27.Ikeda T, Abe A, Yusu S, et al. The full stomach test as a novel diagnostic technique foridentifying patients at risk of Brugada syndrome. J CardiovascElectrophysiol, 2006;17:602-60728.Litovsky SH, Antzelevitch C. Differences i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of canineventricular subendocardium and subepicardium to acetylcholineand isoproterenol: a direct effect of acetylcholine in ventricularmyocardium. Circ Res 1990;67:615-27.29.Nishizaki M, Sakurada H, Ashikaga T, et al: Effects of glucose-induced insulin secretion onSTsegment elevation in the Brugada syndrome. J Cardiovas Electrophysiol2003;14:243-249.30.Mizumki K, Fujiki A, Tsuneda T, et al. Vagal activity modulates spontaneous augmentation ofST elevation in the daily life of patients with Brugada syndrome.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4;15:667-67331.Miyazaki T, Mitamura H, Miyoshi S, et al.Autonomic and Antiarrhythmic Drug Modulation ofST Segment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Brugada Syndrome. JAm CollCardiol 1996;27:1061-70 32.Horie M, Nakazawa Y,Ito M, Ozawa T. Prolonged Ventricular Asystole andAcquired BrugadaSyndromeIntern Med2012; 51: 1799.33.Antzelevitch C, Brugada R. Fever and Brugada syndrome. PACE2002;25:1537.34.Morita H, Zipes MP, Morita ST, et al. Temperature modulation ofventricular arrhythmogenicin a canine tissue model of Brugadasyndrome. Heart Rhythm 2007;4:188.35.Ortega-Carnicer J, Benezet J, Calderón-Jiménez P, et al. Hypothermia-induced Brugada-likeelectrocardiogram pattern. J Electrocardiol 2008;41:69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