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试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内容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综合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作用。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分为“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关键词: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把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揉合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摒弃了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把模型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这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革命。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对自由贸易的一种偏离,它强调政府对国际贸易干预的必要性、合理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分为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内在规模经济是指随企业规模扩大,其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过程。
内在规模经济又可称为“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它给单个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这种规模经济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最为明显,如飞机、汽车等行业。
在这些产业中,厂商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达到行业所允许的最小有限规模,获取规模经济优势;否则其生产成本过高,会被淘汰。
这些行业内的厂商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行业不再是完全竞争的。
同时,由于内在规模经济的存在,垄断厂商必然按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定价,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这就为政府通过关税、出口补贴等手段抽取垄断利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利润转移理论”的出发点。
外部规模经济指单个厂商从本产业的壮大中获得收益。
它对厂商来说是外在的,但对于产业却是内在的,故又称为“产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这种规模经济取决于产业的规模,产业规模越大,单个厂商发展所需的条件越容易满足,从而获得的收益越多。
外部规模经济在那些研发投入巨大的行业非常显著。
然而这些产业投资的风险较大,且由于“外溢效应”厂商不能独享其投资带来的收益,厂商不愿投资,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而高科技产业往往又在国家的发展中有战略作用,因此政府就有必要给予适当的扶植。
这就引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另一分支“外部经济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本文以新兴产业为例,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工具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新兴产业的适用性及相关政策工具的作用,以及在补贴、进口政策、参与WTO和政府采购等方面如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新兴产业战略性贸易补贴新贸易理论认为,在开放的环境下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政府可以采取战略性行为帮助本国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获得技术和资本溢出效应,扩大本国企业的福利。
在国际竞争中需要政府扶植和保护的目标产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目标产业具有一定的进入壁垒或进入成本;目标产业内企业面临国外厂商的激烈竞争,补贴将促进本国出口,相应减少国外竞争者的产出;目标产业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研发成本高,具有非常大的溢出效应;行业劳动生产率高,附加值较大。
从技术和竞争特征来看,新兴产业属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典型目标产业。
处在新兴阶段的产业,产业的结构、竞争规则、产业的内部网络关系等都尚未定型化,都处于变动中的阶段。
虽然基于产业特性的不同,不同的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彼此差异很大,但在这一发展阶段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没有定型的设备和产品以及服务、没有可以参照的技术系统创新、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条(柯俊杰,2006)。
除了上述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外,新兴产业进出的障碍特点也与既有产业的情形存在着明显不同,新兴产业的移动障碍包括设备资产的专属性、销售渠道的建立、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取得、资金的风险性等,这些都构成了新兴产业进入存在一定的障碍。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策略性地加以扶持或协调。
在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下,采用有利的国际贸易政策也可以极大地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
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结构主义贸易保护论到凯恩斯主义超保护贸易论,这些贸易理论都主张对幼稚产业实行暂时性的保护,使之实现潜在的优势,如果不提供保护,那么在国外已成熟行业的竞争下,该产业的发展便难以继续,潜在优势也就无法实现。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及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摘要】: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它从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出发,并结合规模经济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性贸易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基本观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探讨我国在战略性贸易政策上的选择以及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保护主义;规模经济;政策选择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内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新贸易理论的延伸,之所以冠上“战略”二字,是因为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把对手国的反应考虑在内。
伯兰特(Brander1995)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解释为,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而企业间的战略关系是说企业间相互依存,一方的决策效果受其他企业决策的影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生背景、基本概念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出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改变了分析方法的结果。
克鲁格曼(Krugman1986)认为,这要归结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贸易在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在本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厂商都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此时贸易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此之前,贸易在美国处于次要地位,美国的厂商主要在国内竞争,竞争的对手也主要是本国厂商。
面对外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为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美国政府着手干预贸易。
其次是,此时国际贸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
最后,经济学领域中变化了的观点也影响了经济学家对贸易问题的分析方法。
国际贸易政策的选取与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贸易政策对于各国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选取和分析两个方面,讨论国际贸易政策的实施。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选取制定国际贸易政策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等。
具体来说,国际贸易政策的选取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1. 考虑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国际贸易市场的需求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第一步。
各国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产业结构,发掘有潜力的出口市场,并确定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还要了解各个市场的需求和趋势,适时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的品质和规格,以满足市场需求。
2. 考虑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除了考虑市场需求之外,各国还需要关注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因此,制定国际贸易政策要考虑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成本,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这可以通过技术改进、生产规模扩大、成本控制和品牌建设等手段实现。
3. 考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国际贸易政策还需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有潜力的出口产业。
此外,还要探索新的产业和市场,以扩大出口规模和范围。
4. 考虑国际贸易规则和体制制定国际贸易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国际贸易规则和体制。
各国应该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组织,并与各国建立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
此外,还要推动国际贸易规则的改革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分析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只是第一步,实施国际贸易政策还需要进行不断的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
具体来说,国际贸易政策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分析贸易情况了解出口产品的市场状况、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确定出口产品的质量和规格。
同时,还要定期分析进口产品的规模和种类,以便为本国产业提供合适的市场环境,并避免过度依赖某一型号或某一产国。
2. 分析对外贸易政策及时了解其他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和贸易制度,以便为本国产业提供合适的政策支持。
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政策分析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趋势和政策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一、趋势分析1. 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业已经从低端产品的制造转变为中高端产品的制造。
未来,将继续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这将对外贸出口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2. 贸易模式多元化传统的加工贸易和代理贸易将逐渐被新兴的跨境电商、跨境平台贸易等形式所取代。
这意味着贸易伙伴和贸易流通方式都将更加多元化。
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需要逐渐适应新模式,提高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能力。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同时,在地区贸易伙伴中,南美洲、非洲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也获得了中国的更多关注和合作机会。
4. 贸易数字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贸易流程将被数字化。
远程办公、在线销售、虚拟试衣间等工具将成为未来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也需要积极采用这些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政策分析1. 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重视国际贸易发展。
当前,政府从多个方面对企业提供支持,比如鼓励企业参与自贸区、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政府的支持将推动中国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2. 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
中国企业在这一倡议中将扮演关键角色。
中国政府计划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企业的参与。
3. 积极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
政府鼓励企业在试验区内进行自由贸易,并对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措施。
同时,自贸区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贸易环境,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也一直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与战略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为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中国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国际贸易政策与战略。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与战略,并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贸易开放政策的制定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改革。
中国积极加入并签署了一系列国际贸易协定,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亚太经合组织自由贸易协定》等。
这些协定为中国打开了国际市场,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不断完善自身贸易制度和政策,简化贸易程序,降低贸易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以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和促进贸易便利化。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与经济合作的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
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深化贸易合作、加强金融合作等举措,中国致力于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这一倡议为中国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
三、推动国内市场扩大开放中国正以增加进口、扩大消费和促进内外需平衡为重要目标,推动国内市场的扩大开放。
中国通过降低进口关税、扩大进口规模、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吸引来自全球的优质产品投放中国市场。
这不仅增加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也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外商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促进技术和经验的进一步交流。
四、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国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不仅加入了亚太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还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谈判进程。
这些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提升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五、创新驱动下的贸易政策调整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贸易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旨在调整和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及其影响。
首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贸易壁垒的调整、贸易关税的设定、出口补贴政策、外贸配额管理、贸易保护措施等。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调整国际贸易结构,实现国际贸易的平衡和稳定。
同时,战略性贸易政策还可以通过出口补贴和外贸配额管理等措施,促进国内产业的出口,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整贸易壁垒和贸易关税,国家可以保护国内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出口补贴政策可以帮助国内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增加出口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此外,外贸配额管理和贸易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国际贸易利益,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侵害。
最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遵守。
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会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国家需要根据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战略性贸易政策。
同时,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时,还需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尊重国际贸易组织的规定,避免采取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贸易政策措施,以免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包括贸易壁垒的调整、贸易关税的设定、出口补贴政策、外贸配额管理、贸易保护措施等。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时,还需要考虑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遵守,以免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和贸易摩擦。
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以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该理论的内容、实施条件和对其正、反两方面的评价的介绍,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最终给予政策建议。
标签:战略性贸易政策规模经济产业政策一、战略性贸易政策内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利润转移论”。
“利润转移”理论是以内部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政府通过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可以剥夺外国厂商的出口利润,政府政策起着实现超额利润由外国向本国转移,或扶植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等“战略性”作用。
它主要包括出口补贴论、战略进口政策、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
2.外部经济理论。
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厂商不能独享投资带来的收益,且投资的风险很大,打击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而这些行业又往往具有战略性,其创造的知识、技术、产品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产业加以扶植,降低其投资的风险,吸引私人资本投入该行业,推动战略性产业的成长。
二、战略性贸易实施条件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须满足两类条件:一类是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必不可少的。
另一类是约束或限制条件,这些条件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应用,但关系到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并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又可称为政策实施的充分条件,可以概括为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产业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被扶持的与出口相关的国内产业应该比外国竞争产业更集中或同样集中;被扶持的产业的生产要素要丰富易得,至少要有限地使用瓶颈资源等。
政治条件主要包括:不存在其他国家的报复行为;政府掌握完备的信息,并能进行有效干预;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评价战略性贸易政策一经问世就招来了各方的支持与批评,并且随着它在美、日、韩及欧共体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的应用,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也使我们能从正反两面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1.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批评(1)战略性贸易政策都是在有损他国利益的基础上来改变本国的福利,是一方受损另一方得益的一种政策,是全球福利分配的再调整,世界总福利水平不会增加,因而被指责为以邻为壑战略。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选择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各国都在探索实施不同形式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推动自身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需要精准的产业选择,这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选择。
一、何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手段,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并提高进口的质量和数量,以此实现国家的收益最大化的一种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在于优化制度和资源配置,通过国家的多种政策手段引导和控制国际贸易,以推进国家的发展。
与传统贸易政策相比,战略性贸易政策更注重细分市场,通过贸易配额、关税壁垒、准入门槛、贸易代理等手段,来规范逐步形成起来的贸易秩序。
二、如何选择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2.1 竞争力分析进行竞争力的分析,必须充分了解和分析行业的关键品牌和技术,熟悉产品质量、设计、制造和创新方面的差异。
通过这些分析,即可选择具有最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产业作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方向。
2.2 市场前景分析除了竞争力之外,还需要进行市场前景分析,分析市场的需求,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
据此,可以预测某些市场前景较好的产业,从而在政策和投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2.3 制造加工环节分析制造加工环节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企业生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产业选择方面,对于加工制造型企业,无论是实施自主创新还是发展核心技术,都需要深入研究其制造加工环节。
2.4 资源禀赋评估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时,需要考虑本国的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等因素。
在产业选择方面,应该更加注重企业与国家资源禀赋的匹配度,将国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2.5 国际合作机遇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还需要谋求国际合作的机遇。
国际合作的机遇对于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
因此,在选择产业时,除了要考虑本国的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合作的机遇。
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选择作者:梁滢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33期◆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的主要国际贸易政策之一,而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战略性产业和目标的选择。
本文在分析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国际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产业选择的标准。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产业选择目前,我国在进一步开放市场,不断推行贸易自由化,但这不等于完全的自由贸易。
在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绝对的自由贸易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为促进产业发展,可以运用世贸组织的例外情形,在既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又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对某些行业给予适当保护与支持,特别是对战略性产业来说,这种保护与支持显得更加重要。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概述(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交易国之间的差异,以及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的差异(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或是要素禀赋的差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并由此决定贸易格局。
这对于解释南北贸易较为有效。
然而,当今世界贸易的将近一半是在要素禀赋比较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而且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超过2/3,传统贸易理论对此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
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格罗斯曼、斯本瑟、布兰德、狄克西特等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为研究工具,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进口征税、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增长,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可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转移其垄断利润,即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
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研究较多集中于针对发达国家的产业,对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针对的一些产业现在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已经充分具备国际竞争力,而这些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成长期,属于新兴产业,具有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关于战略性产业的界定战略性贸易政策包括两种不同的贸易政策理论,一种是主要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另一种是主要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而能够实现“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则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目标产业。
“利润转移”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竞争市场上,寡头厂商可以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得超额利润,在与这类国际寡头竞争时,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出口补贴帮助本国厂商夺取更大市场份额,或以关税迫使外国厂商降低价格,或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从而实现由外国利润向本国的转移,增加本国的福利。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产业外部经济因素对产业自身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对具有显著外部经济因素的产业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植,使之能够在外部经济作用下形成国际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国际经验本文以美国和印度为例,分析其利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取得成功的经验。
美国在农业和国防工业中采取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措施。
美国一直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予以支持,主要措施包括:政府大力支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在大型农业项目(如灌溉设施)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对农业采取各种补贴。
在国防工业方面,美国在军事研究和开发方面大力支持,并将其转化为民用产品。
如美国的波音707飞机,是美国最成功的民用产品之一,但是波音707的生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前开发的军用飞机(B-52轰炸机)。
美国政府就是利用巨额的防务订货合同来支持波音公司的。
印度的软件业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成功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
20世纪80年代前期,印度国内信息技术市场规模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资环境不利于引进外资,印度信息技术软件产业的起点非常低。
1984年,印度国大党及时抓住机遇和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尤其是计算机产业,促进软件的出口。
1986年,印度政府出台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成为印度发展软件业出口的转折点。
1992年,印度电子部发起了“软件技术园区计划”,中央政府为每个园区投资5000万卢比,主要用于中央计算机系统、卫星高速数据通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印度通过了“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政策纲要,涉及国家技术政策、信息技术标准等许多方面。
伴随该计划的实施,印度软件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选择标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有赖于相配套的产业政策,于是,战略产业的确定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考察该理论的适用性问题,但对于战略性产业选择的研究和关注比较少。
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选择战略性产业的标准:(一)市场容量标准市场容量标准包括国际市场容量标准和国内市场规模标准。
1.国际市场容量标准,即优先选择国际市场容量与增长潜力较大的产业。
现实中,最典型的是高科技电子产品业。
以下一代光盘为例(以前流行的DVD光盘采用的是红色激光,其单层盘片容量为4.7GB。
而下一代光盘采用的是蓝色激光,其单层盘片最高容量可达27GB,超过DVD的5倍),据专家分析,下一代光盘将在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电影、高清晰度数码相机、网络下载、海量数据备份等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预计到2008年之后国际市场将达到每年400亿美元,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2.国内市场规模标准,即优先选择国内市场需求大的产业。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实现进口替代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相对有保障,如果这个相对有保障的市场规模庞大,那么国内企业更容易取得规模效益,并更有可能将我国对该产业的国家标准推广为外国厂商也需要遵循的国际标准,增强国际竞争力。
以电信业为例,电信业第三代移动技术(3G)以其大容量的信息传输为优势,在我国具有极广阔的市场。
据中国电子报报道预测:我国自行研究的3G新标准TD-SCDMA标准如果投入运营,投入运营六年左右的时间后,用户将达到2.3亿,占总用户数的40%左右;六年内运营收入累计预计将达到3530.6亿元;TD-SCDMA终端销售额前期的增长速度比后期的增长速度要快一些,平均增长速度为40%。
我们推测牌照发放六年内GDP累计达到160万亿,那么TD-SCDMA产业未来对GDP的直接贡献比例将达到0.41%。
由于信息技术属于必更新技术,如果拓展到全世界,市场容量将更为可观。
(二)就业标准就业标准,即所选择的重点出口产业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且需要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如计算机软件和船舶制造。
之所以提出该项标准,是因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具备完整工业体系而且人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发展符合该标准的产业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另外,我国当前就业压力严重。
从“十一五”这5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把离退休等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考虑进来,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
而在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到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面对如此严重的就业压力,我国在制定政策及选择战略性贸易行业时,可以对个别“夕阳产业” 采用双重政策,即一方面加大产业内重组改革力度,建立本产业的大型集团企业,争取规模收益并减少产业内部竞争损耗;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继续扶植此类行业以保证就业水平和社会安定。
(三)战略意义标准战略意义标准,即优先选择具有国际政治、军事战略意义的产业,如航空业、航天业、信息通讯业等。
以航天业为例,未来相当长时间里,航天业尚不能像航空业那样被广泛利用,但是航天活动在解决人类稳定发展方面已显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且作用还在不断扩大。
世界航天的历史充满了这一类实例,其中有一些成果顷刻间便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例如:航天活动不断地把众多重要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发明带到其他领域;航天器日益广泛地被用于遥测地球、通信、航海等方面。
航天实力同自然资源和动力一起,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的典型标志。
全球定位、卫星传输等技术更会关系到一国的安全问题,战略意义重大。
(四)外部性标准外部性标准,即通过对该产业的支持帮助,会使其他相关产业受益。
仍以电信业的TD-SCDMA产业为例,TD-SCDMA产业将间接促进物流、教育、房地产、娱乐业等产业的发展。
我们假设TD-SCDMA产业的直接贡献将能带动三倍的间接贡献。
综合TD-SCDMA产业对GDP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TD-SCDMA产业经济贡献值”在牌照发放之后六年将累计达到26789.54亿元。
预测牌照发放后六年内GDP累计达到160万亿元,那么TD-SCDMA产业未来对GDP的综合贡献比例将达到1.67%。
由于TD-SCDMA产业主要成员都是国内企业,TD-SCDMA的建设和商用,在未来六年内将使1500-1800亿元的价值留在国内企业,如果加上终端以及其他相关产品,TD-SCDMA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增收将超过5000亿元。
(五)经济发展要求标准经济发展要求标准,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且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行业。
最典型的是银行业,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现代商业银行合规、快捷、便利的支持,合理的存贷款有利于盘活资本流动性,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难题之一—资金。
我国从2003年中央对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开始的银行改革,使得3家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财务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同时已经初步完成改制的银行也开始推出适合国际标准的内控机制。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限定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时限等措施都是在进行战略性的支持。
参考文献:1.保罗•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安妮•克鲁格.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53.阿兰姆.新贸易理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的适用性.经济译文,1996(5)4.冯德连.对外贸易政策扶持目标产业的理论与策略.中国经济问题,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