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确定性问题的制度与法理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77
探讨法律与税法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和税法作为调节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法律与税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相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税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法律与税法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准则的总和,是国家对社会公民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约束力的特点,它通过法律的程序和机制来调整和管理社会关系。
税法作为法律的一部分,是国家对纳税人征收税款的法律规范和制度。
税法立足于国家的财政需求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调节财富分配和经济活动。
税法具有专门性、权威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旨在实现公平、公正、合理的税收制度。
二、法律与税法之间的关系1.法律为税法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税法作为法律的一部分,要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必须以法律作为基础和依据。
法律为税法制定提供了法律程序和法理依据,使税法的适用变得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2.税法补充和发展了法律制度。
税法作为法律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和财富分配。
税法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和细化,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条件。
3.法律和税法共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规范来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税法作为法律的一部分,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调节财富分配和经济活动,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的公平。
4.法律和税法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法律和税法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法律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法律框架和制度规范,保障和规范经济的有序发展;税法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和财富分配,对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发展产生影响。
三、法律与税法的互动作用1.税法的制定受制于法律。
税法的制定必须遵循法律的程序和规定,必须依法进行。
税法的制定和修改需要经过法律的立法程序和审议程序,必须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2.税法对法律的补充和完善。
税务稽查疑难案例法理评析税务稽查疑难案例是指那些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复杂、难以确定税务处理方式的案件。
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到法律解释、税务政策和会计准则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需要稽查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本文将就税务稽查疑难案例的法理进行评析,以期为税务稽查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一、案例一:跨境电商平台的增值税征收问题跨境电商平台的增值税征收问题一直是税务稽查中的一个难点。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跨境电商平台应当依法纳税,但是如何确定纳税主体以及如何确定征收税率等问题存在较大争议。
稽查人员需要仔细研究税法规定,并结合跨境电商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判断,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性。
二、案例二:企业内部转让资产的税务处理问题企业内部转让资产涉及到多个税种的征收,包括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等。
稽查人员需要仔细研究税法规定,并结合企业内部转让资产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确保税收的全面征收和公平合理。
三、案例三:上市公司的税务处理问题上市公司的税务处理问题比较复杂,包括企业所得税、印花税、股权转让所得税等多个方面。
稽查人员需要仔细研究税法规定,并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判断,确保税收的合规性和公平合理性。
四、案例四:税务稽查中的证据收集问题税务稽查中的证据收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涉及到证据的合法性和证据链的完整性。
稽查人员需要仔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确保证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五、案例五:税务稽查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税务稽查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是一个常见的疑难案例。
稽查人员需要仔细研究相关税法和法律解释,以及最新的司法解释和裁判案例,进行合理的法律适用判断,确保税务处理的合法性和公平合理性。
六、案例六:税务稽查中的合规风险评估问题税务稽查中的合规风险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稽查人员综合考虑税务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并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确定合适的稽查方案,确保税收的全面征收和公平合理。
税收事先裁定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构建若干思考以税收契约理论为视角作者:齐飞翔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方向》 2018年第5期[摘要]税收事先裁定制度对于提高税法确定性和纳税遵从度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界定事先裁定的性质关系到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
从税收契约的角度来研究事先裁定制度,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其内在的法律预测理论、纳税人权利保护、契约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从而准确、深刻地把握其本质,为我国事先裁定制度的建立夯实理论根基。
在事先裁定的具体制度设计中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才能稳步发展和完善该制度,推进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税收事先裁定制度;税收契约;法理基础;制度构建[DOI]10.13939/ki.zgsc.2018.13.139引言税收事先裁定作为一项提高税法确定性的制度,在许多税制发达国家已运行多年。
在我国探讨引入事先裁定制度有利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税收治理现代化。
我国学者对事先裁定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尤其是2015年《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税收事先裁定制度之后才逐渐增多。
笔者在此对学者们在事先裁定性质认知上的分歧进行梳理,从税收契约的角度来认识事先裁定制度,探究其理论基础以及具体制度设计。
1“税收事先裁定”的概念解读1.1“税收事先裁定”的定义税收事先裁定制度起源于1911年的瑞典,因其具有提高税法确定性,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等优点逐渐被多个税制发达国家采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5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6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2个建立了事先裁定制度,其中34个OECD国家全部建立了事先裁定制度。
事先裁定在国际上多被称为“Advance rulings”,美国称其为“private letter ruling”。
OECD把事先裁定制度称为“tax rulings”,并分为“公共裁定”(public ruling)和“私人裁定”(private ruling)。
税法原则税法原则是构成税收法律规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抽象和概括,是贯穿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全过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准则。
税法基本原则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在税收法制中的体现,是国家税收法治的理论基础。
任何国家的税法体系和税收法律制度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税法原则基础上。
税法原则可以分为税法基本法原则和适用原则两个层次。
(一)税法基本原则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税法基本原则可以概括成税收法律主义、税收公平主义、税收合税作信赖主义与实质课税原则。
1.税收法律主义税收法律主义也称税收法定性原则,是指税法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税法的各类构成要素皆必须且只能由法律予以明确规定,征纳主体的权力(利)义务只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没有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收。
税收法律主义的要求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另一方面,课税只能在法律的授权下进行,超越法律规定的课征是违法和无效的。
从现代社会来看,税收法律主义的功能则偏重于保持税法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这对于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法治社会的建立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
税收法律主义可以概括成课税要素法定、课税要素明确和依法稽征三个具体原则。
第一,课税要素法定原则。
即课税要素必须由法律直接规定。
首先,这里的课税要素不仅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税收优惠,而且应包括征税基本程序和税务争议的解决办法等。
其次,课税要素的基本内容应由法律直接规定,实施细则等仅是补充,以行政立法形式通过的税收法规、规章,如果没有税收法律作为依据或者违反了税收法律的规定都是无效的。
最后,税收委托立法只能限于具体和个别的情况,不能做一般的、没有限制的委托,否则即构成对课税要素法定原则的否定。
第二,课税要素明确原则。
即有关课税要素的规定必须尽量地明确而不出现歧义、矛盾,在基本内容上不出现漏洞。
课税要素明确原则更多的是从立法技术的角度保证税收分配关系的确定性。
出于适当保留税务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便于征收管理、协调税法体系的目的和立法技术上的要求,有时在税法中作出较原则的规定是难免的。
第八章税收征管法与税务行政法制税收法律体系母法:税收基本法税收单行法税收程序法税收实体法税收救济法税收行政法税收立法程序税收执法程序税收司法程序税收监督程序税收征管法税收法律••税收征管的依据--税收法定原则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一律无效,税务机关不得执行,并应当向上级税务机关报告。
纳税人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其签订的合同、01税收征管法目录/Contents01 02 03 04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纳税担保试行办法第一节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一、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适用范围《税收征管法》的适用范围是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
由财政部门征收或由海关代征的税种,不属于《征管法》的适用范围。
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1、税务行政主体——税务机关2、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第二节 税务管理一、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税务登记包括:开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税务登记;停业、复业登记;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税务登记管理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第二节税务管理(二)变更、注销税务登记1、变更:适用范围:改变名称、改变法定代表人、改变经济性质或经济类型、改变住所和经营地点(不涉及主管税务机关变动的)、改变生产经营或经营方式、增减注册资本、改变隶属关系、改变生产经营期限、改变或增减银行账号、改变生产经营权属以及改变其他税务登记内容的。
变更情况变更登记时间需要工商变更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不需要工商变更自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第二节税务管理2、注销登记注销情形注销登记时间①停业、破产、解散、撤销以及依法应当终止履行纳税义务的申报办理注销工商登记前,先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②因住所、生产经营场所变动而涉及改变主管登记机关的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或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生产、经营场所变动前,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入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开业税务登记③不需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销登记自有关机关批准或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④被吊销营业执照自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⑤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在项目完工,离开中国前15日内(三)停业、复业登记1.停业登记: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纳税人需要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环境保护税法原则的法理学逻辑起点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环境保护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和环境治理措施,已被广泛采用。
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借助法律手段加强环境保护,规范环境行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文将从法理学逻辑的角度,探讨环境保护税法原则的起点。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环境保护税法制定的基础。
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的环境评估结果和经验数据,确保税费的设定合理合法。
科学性原则的依据包括环境污染数据、环境寿命分析、外部性价值评估等,这些信息使得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定更加客观、科学和可行。
其次,环境保护税法的科学性还需要定期修订。
随着环境问题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税法需要不断跟进和改进,确保其科学性和前瞻性。
政府应与学术界和专业机构密切合作,收集最新的环境数据和研究成果,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法。
二、公平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环境保护税法制定和实施的关键。
环境保护税法应当保证纳税人的公平性和平等性,确保税负的公正分担。
一方面,环境保护税应从公众利益出发,合理确定征税对象和税率。
根据环境污染程度和排放量大小,对不同行业和企业征税,实现公平分担。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税法还应考虑不同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合理分配税收负担,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些区域或行业。
这也需要政府在征税政策制定时,充分听取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税法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税收的监管和执行,防止滥用税收权力或出现不公平现象。
三、激励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是环境保护税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环境保护税法通过设立税收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对于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税负,激励其采取环保技术和措施。
同时,环境保护税收的征收和使用也应该具有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以确保激励机制的公正和有效性。
此外,环境保护税法还可以通过建立环境税收收益的使用和调节机制,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推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从法理学的角度试论税务稽查执法过程中的认识误区和道德缺憾一、引言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根本,在于首先要建构公民对于法律的信仰,这是实现法治的根本所在。
树立现代法治理念,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坚持公正执法,强化执法人员的法律观念,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根本和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和“法律不是万能的”,只有把“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对现代人类社会中的旧道德进行扬弃、对新道德进行倡导,结合依法治国,最终才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抽象的意义上,法律对道德价值具有天然的需求性,法律的意义来自道德的赋予,道德是法律价值的重要基础。
法律制度效力的真正发挥,依靠我们对服从法律制度的道德义务的认同和坚持。
这种正确抉择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美德。
美德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遵循规则的品质,它使人的意志行为不断获得价值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
美德不仅是道德的特征,而且是法治的前提。
在税务稽查执法过程中,准确把握法的精神中的道德所在,按照美德的标准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方能切实实现法律的价值,也才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税。
二、错误的行政执法观念的转变的紧迫性2004年,为了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并向各级政府部署了完成这一目标的基本要求、任务和措施。
五年来,各级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纲要》,促进了政府职能的基本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法治政府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最终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及公务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行政观念,最终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新的行政观念,成为实现目标的首要的关键问题。
论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前,全国税务系统正按照“一个灵魂、四个机制、五个目标”的思路,围绕完善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司法保障以及培育税法意识等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是21世纪税收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是税收工作必须牢牢遵循的宗旨。
当前税收工作的难点与重点在依法治税,税收事业发展的机遇与出路也在依法治税。
一、依法治税是新世纪税收工作的必由之路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税收领域坚持法治原则即坚持依法治税不仅是当前治税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外部挑战,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一项战略举措。
(一)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9年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保证,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对税收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必须适应法治的要求,转变治税思想、治税观念、治税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依法治国,即要求以法律来管理国家一切事务,规范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税收作为国家事务的重要方面,它通过规范国家与个人的分配关系来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均衡,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
但是如何把握与实现这种分配关系的均衡呢?要靠税收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合理地界定分配关系,实现稳定的长期均衡。
只有真正推行依法治税,才能既有效制约个人,防止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侵占;又有效制约各级政府机关,防止因一时一事一地的需要而发生短期利益对长期利益的侵占,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损害。
大家都知道纳税人税收违法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对国家机关的不规范行政行为缺乏应有的警惕,实质上后者有时会更为严重地偏离依法治税的目的并妨碍党和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
申报税收与确认税收分类及其法律意义探析2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74[摘要]申报税收,是指纳税人能够自行计算并且申报缴纳税款的税收表现形式;确认税收,是指纳税人不能或不需自行申报计缴税款而需由税务机关作出税额确定的税收表现形式。
申报税收在应税事项发生后,纳税人就承担自行申报缴纳税款义务;而确认税收,需税务机关作出税额确定并通知到纳税人时,纳税人才承担按规定缴纳税款义务。
[关键词] 申报税收;确认税收;法律意义;探析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日趋成熟,纳税人依法纳税质量明显提高。
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一些税法规定不明确、依法应由税务机关确定应纳税事项等问题,征纳双方在相关纳税义务产生、税额确定、责任承担等方面往往发生一些矛盾和纷争,而现行税法理论界普遍认为“应税事实符合应税条件时纳税义务即成立”[[1]]的观点又缺乏必要的深入分析和规律性探究,理论指导意义不大,以致税法规范制定及其解释中因无“规律”可寻、无据可依而常常矛盾不一[1],致使税收实践中相关问题争议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税收官司更是连年不断,有的“官司”从复议、一审、二审一直“打到”再审,甚至申诉到最高人民法院裁决,但败诉者(特别是税务机关)仍感到“败”的没有道理。
这里仅列举三个争议案件,可略见一斑。
【争议一】不符合条件的“应税事项”该否征收税款。
2007年5月,C市税务局检查发现某企业对外销售的“轻质燃料油”可以供柴油发动机使用,应当依法按柴油油品补缴消费税2300万元,依法处罚款1150万元,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企业辩称:轻质燃料油是行业普遍叫法,其行业质量标准为凝点-8号至14号,不符合国税发[1998]192号文件规定“倾点-50号至30号” 柴油的质量标准,不属于应征消费税油品,不应缴纳消费税。
税务机关复议认为,该油品属于“可以用作柴油发动机燃料的”油品,依据消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柴油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