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说课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高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实验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
3. 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实践。
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讲解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2.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评价方法:1. 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创新性。
3. 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表现。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2. 实验指导书和参考资料。
3. 投影仪和白板等教学工具。
二、第一章:实验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教学目标:1. 了解实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
2. 认识到实验创新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实验创新的概念和定义。
2. 实验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3. 实验创新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验创新在科学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实验创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实验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资源:1. 实验创新相关理论资料。
2. 科学教育案例库。
三、第二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教学目标:1. 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
2. 能够安全、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内容:1. 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数据的有效采集和记录。
教学方法:1. 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2.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掌握。
教学资源:1. 实验室仪器设备。
2. 实验操作手册。
四、第三章:实验设计和创新实践教学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篇1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课程。
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验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对实验的创新设计、实施和评价,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实验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3. 实验创新的实施步骤和技巧。
4. 实验创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5. 实验创新案例分析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设计思路。
2. 演示法:展示实验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创新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创新案例,分享经验和成果。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实验仪器、材料和工具。
2. 教学资源:实验创新案例、评价标准和方法。
3. 教学材料:实验指导书、笔记纸、评价表等。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创新过程中的表现,如创新设计、实施和评价等。
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实验创新成果的创意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等。
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
4.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创新成果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进程:1. 课程导入:介绍实验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学习:讲解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设计思路。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验创新案例,学习其方法和技巧。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新设计和思路。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创新的设计和实施。
七、教学活动:1.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创新思路,设计实验方案。
2. 实验实施: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实验评价:学生对实验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4.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实验创新成果,分享经验和收获。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科学家、工程师等进行讲座,分享实验创新的经验和故事。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一、教案设计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比赛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展示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2. 科学实验创新设计与实践3. 科学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5. 科学实验创新大赛规则与评分标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基础。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讨论法: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评价,培养科学思维。
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2. 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3. 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及其展示效果5. 学生参与比赛的态度和合作精神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科学实验知识和案例,供学生参考。
3. 比赛场地:布置比赛场地,确保比赛环境的安全和舒适。
4. 评分标准: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七、教学进程1. 导言: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创新大赛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原理讲解: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基础。
3. 实验设计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实验操作实践: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5.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评价,培养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第一章:大赛概述与目的一、大赛背景1. 介绍我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2. 强调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大赛目的1. 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2. 激发教师创新实验教学的热情。
3. 促进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参赛对象1. 全国各地小学科学教师。
2. 热爱科学实验教学,具备一定实验教学经验。
四、大赛形式与评价标准1. 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2. 初赛:提交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3. 复赛:现场演示实验教学。
4. 决赛: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和选手综合素质。
五、大赛时间与地点1. 初赛时间:2024年4月-5月。
2. 复赛时间:2024年6月。
3. 决赛时间:2024年7月。
4. 比赛地点:待定。
第二章: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主题选择1. 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实验主题。
2. 注重实验主题的趣味性和创新性。
二、实验教学目标1. 明确实验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 确保实验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三、实验教学内容1. 梳理实验主题相关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
2.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
四、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1.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
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
五、实验教学评价1. 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 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章:实验教学准备一、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1. 根据实验主题,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确保实验器材和材料的质量,保证实验安全。
二、实验教学场地与环境布置1. 选择宽敞、安全的实验教学场地。
三、实验教学PPT制作1. 制作简洁、生动的实验教学PPT,辅助教学。
2. 结合实验主题,设计实验教学PPT的排版和内容。
四、编写实验教学指导手册1. 编写详细的实验教学指导手册,方便学生学习。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课时安排:每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了解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学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3. 参与实验创新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和学生实验材料。
2. 实验创新指导书籍和参考资料。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创新性。
3. 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展示。
二、第一课时: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对实验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实验创新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实验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实验创新,为什么进行实验创新。
2. 讲解:讲解实验创新的概念和原则,举例说明。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验创新的想法和方案。
4. 总结:总结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布置作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实验创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实验创新原则的掌握情况。
三、第二课时: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习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测量、观察、记录等。
教学步骤:1. 讲解: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演示:老师演示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3.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实验操作,老师指导。
4. 总结:总结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
四、第三课时:实验创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参与实验创新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第一章:科学探究基本方法1.1 观察法:引导学生学会用肉眼和工具观察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1.2 实验法: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
1.3 调查法:教授学生如何制定调查计划,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1.4 分类法:教导学生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合理分类。
第二章:常用实验仪器与操作2.1 认识实验仪器:介绍常用的实验仪器及其作用。
2.2 实验仪器操作: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2.3 实验仪器维护:教导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保养和维护方法。
2.4 实验安全常识:强调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3.1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
3.2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理解化学原理。
3.3 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观察身边的生物,教授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和规律。
3.4 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探讨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四章:科学实验设计与创新4.1 实验设计原则: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4.2 实验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进行改进和创新。
4.3 实验评价与反思:教授学生如何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4.4 实验成果展示: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
第五章:科学实验教学策略5.1 实验教学目标制定: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5.2 实验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5.3 实验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法,检验实验教学效果。
5.4 实验教学反思与改进:总结实验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第六章:力学实验教学6.1 力学基本概念:介绍力、质量、速度等基本概念。
6.2 力学实验操作:演示弹簧测力计、天平等力学实验仪器的使用。
6.3 力学现象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滑轮、浮力等力学现象的实验探究。
科学实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知识目标:学习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原理,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原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酵母、糖、水、温度计、试管、试管架、火柴、酒精灯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实验台、投影仪等。
3. 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本节课将进行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验视频,向学生讲解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
重点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材料的作用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 实验操作(30分钟)3.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实验材料。
3.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学生依次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 实验观察和记录(15分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5. 实验讨论和总结(15分钟)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
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上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火山》实验的改进零陵区七层坡小学蒋荣琼一、实验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火山》是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节课的内容。
教材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模拟岩浆流出的过程,利用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等几样物品设计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又经典的小实验。
(一)、实验原型教材的实验原型是: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小山”,然后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
经过几分钟的加热,“火山”就喷发出浓稠的“岩浆”。
(二)、实验存在的不足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这个实验存在以下几处不足:1.难用实验中的土豆泥需要事先购买土豆并煮好,花费时间较长,制作起来也比较麻烦,而且使用后容易变质,不适合多次使用。
2.难做在“火山”山体挖洞再倒入番茄酱的过程中,挖洞的深浅比较有讲究,控制得不好就会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实验的失败。
3.难等等待实验效果的时间较长,一般要等待5分钟以上。
4.难现由于土豆泥是实心的,无法展示出岩浆顺着山体缝隙上升的效果。
二、实验的创新与改进经过仔细研究,我对实验做了一下改进,很好地填补了以上不足。
(请看我的实验展示)(1)、实验器材:主要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平底烧瓶(150ml)、橡胶塞、玻璃管、烧杯(500ml)、自制硬纸板圆锥山体辅助器材:湿毛巾、杂物盘等(2)、实验改进的效果1.用纸质的圆锥体代替用土豆泥制作的火山山体,成本低廉,制作简单。
2.用平底烧瓶代替地底的岩浆池,实验的可复制性较强,对技术要求较低,一般只要按着图装配好实验器材,就一定能看到实验效果。
3.直接给平底烧瓶内番茄酱进行加热,使得等待实验效果的时间较短,一般只需要2~3分钟就可以看到岩浆从山顶流出的效果。
4.玻璃管的使用,让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观察到岩浆顺着山体缝隙上升的效果。
三、实验评价本实验设计简单,器材易找易寻、易操作,且效果明显。
小学科学试验说课稿范文(精选7篇)作为一名好的人民老师,必需对课堂讲义进行细心的准备,细心地起草讲义,怎样的讲义好?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试验说课稿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小学科学试验说课稿范文第1篇一、说教材、同学。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摇摆,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但他们不知道摇摆这种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科学道理。
讨论“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同学的古怪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
但如何掌控好试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同学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摇摆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摇摆越慢,摆绳越短摇摆越快。
过程与方法:推想摆的摇摆快慢与什么有关。
进行更改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试验讨论。
对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依据进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精准明确测量结果的等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认得到在实践中细心察看发觉新的问题是很紧要的。
对新问题有连续讨论的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进行更改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试验讨论。
进行更改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试验讨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在本节课中我贯彻“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重要采纳对比试验法,通过真实牢靠的试验现象,提高同学的爱好和求知欲,使同学较简单分析、总结出科学学问。
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同学的视野,让教学更简单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同学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分组试验,相互合作。
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同学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学问。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创新的重要性;(2)学习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技巧;(3)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实验创新项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2)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实验设计创新能力;(3)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提高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实验创新的概念: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新的实验设计或改进;(2)实验创新的原则: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创新性。
2. 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实际或科学知识,确定实验研究方向;(2)猜想与假设: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3)制定计划:确定实验材料、方法、步骤等;(4)进行实验:按照计划进行实验操作;(5)收集证据: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6)解释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7)反思与评价:评价实验过程与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3. 实验创新案例分析(1)分析经典实验创新案例,了解实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创新想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的实验创新案例,引发学生对实验创新的兴趣;2. 讲解与示范:讲解实验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示范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选定自己的实验创新项目;4. 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创新项目,进行评价与讨论;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创新项目的完成情况;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操作等能力;3.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4. 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小组自备实验器材;2. 实验教材或相关资料;3. 网络资源:有关实验创新的相关文章、案例等。
演讲稿:各位评委好,我的创新是过滤实验,下面我开始阐述并演示。
过滤实验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标准试验,中学生应严格按步骤进行,但让小学生也按步骤进行,这在实操作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过滤能够将一些不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但繁琐的过滤步骤往往又使学生手忙脚乱、状态百出,同时过滤速度太慢,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正是由于过滤实验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标准实验,才导致很多老师不敢去尝试创新,但我却认为只有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验才是好的实验,于是我进行了创新,创新后的试验不仅使学生可以快速完成,同时还更方便、安全。
于是下面我们便来看看,原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有哪些不足。
不足点一:过滤速度太慢,严重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两项改进。
一、我通过改变滤纸的折叠方式来加快过滤速度。
在过滤实验中,正真起到过滤作用的滤纸,其实是滤纸下方与漏斗颈部脱离接触的那一部分,我把它叫做有效滤纸。
可以看见,在传统滤纸折叠中,有效滤纸的面积实在太小,而新的折叠方法则可以大大地增加有效滤纸的面积,从而加快过滤速度。
同时我还用由针筒、橡胶管、Y型玻璃管和金属夹做成简易抽滤装置来进一步增加过滤速度。
在过滤的时候,当向外拉活塞时,可以将抽滤瓶中的部分空气抽至针筒内,使瓶内与外界形成短暂的气压差,从而加快过滤速度。
经过这样改进之后,原本需要15-20分钟才能完成的过滤,现在只需4-5分钟即可完成。
不足点二:用玻璃棒引流会导致漏斗末端较长处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脱离接触,从而导致滤液飞溅。
针对这个问题,我选择用抽滤瓶和带孔橡胶塞做成新的过滤装置来应对。
可以看见,由于新的过滤装置是封闭的,即使漏斗末端较长处与抽滤瓶内壁脱离接触,也不必担心滤液飞溅;同时橡胶塞还可以很好的固定漏斗,以防止用铁架台所导致的漏斗位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打碎实验器材,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不足点四:引流时间过长会引起手臂僵硬而颤抖,最终导致待过滤液体飞溅出漏斗。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析、归纳。
2. 实验设计原则:安全、可行、有效、简便。
3. 创新实验案例分享:电磁铁、风力发电、自制火山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实验创新大赛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方法学习:讲解实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设计原则讲解:讲解实验设计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设计实验。
4. 创新实验案例分享:分享经典创新实验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灵感。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设计并实施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设计评分: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创意、可行性等。
2. 学生实验操作评分: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准确性等。
3. 学生实验报告评分: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完整性、逻辑性等。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各类科学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磁铁、风力发电设备等。
2. 实验教材:提供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帮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和技巧。
3. 创新实验案例库:收集各类创新实验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借鉴。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2. 案例教学:分享经典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
3. 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验基本方法和设计原则,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演示法:演示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学习。
3. 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 评价法: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报告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学习实验基本方法,了解实验设计原则。
四年级科学说课比赛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与作用。
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测,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如音叉、鼓等,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乐器的发声原理等。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些振动不明显的物体。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
但是,他们对于声音产生的原理知之甚少。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法。
1. 实验探究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如用音叉、鼓等进行发声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从而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直观演示法。
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振动现象的物体,如钢尺,教师进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直观演示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3. 问题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在发声时会有什么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说学法。
1. 观察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如音叉发声时叉股的振动、鼓发声时鼓面的振动等,从而获取信息,得出结论。
2. 实验操作法。
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如敲击音叉、拨动钢尺等,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声音产生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教案名称: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二、课时安排:共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内容:1. 第四章:科学实验基本方法与技巧。
2. 第五章:创新思维与实验设计。
3. 第六章: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4. 第七章:团队协作与交流。
5. 第八章: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四章科学实验基本方法与技巧1. 导入:介绍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讲解: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操作等。
3. 示范: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的乐趣。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第五章创新思维与实验设计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在实验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创新思维的方法,如提问、联想、想象等。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
4. 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互相交流、学习。
第三课时:第六章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精确等。
3. 示范:进行实验操作示范,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第四课时:第七章团队协作与交流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团队协作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团队协作的方法与技巧,如分工、沟通等。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团队协作进行完成。
4. 交流: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互相学习、交流。
第五课时:第八章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的意义。
2.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介绍实验过程中的创新与收获。
第1篇一、说教材本次说课的教材内容为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光的传播》这一课。
本课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1.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
2. 学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影子、小孔成像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个实验:将一根直尺放在纸上,用激光笔照射直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个实验:将两个透明容器分别装满水和酒精,将激光笔分别照射两个容器,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三个实验:在纸上画一个圆形,将激光笔照射圆形,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 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实验的结果,总结出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 应用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光的传播规律来解释?5. 总结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说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