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一章到第四章节的学习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2.59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管理者与管理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只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
(方法)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
(结果)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见空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朋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指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
(2)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弗雷德?卢森斯)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改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①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5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管理学》教案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
当前,组织以及工作正在变化的性质模糊了管理者与非管理雇员之间的界限,许多传统的职位现在都在包括了管理性的活动。
管理者: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简单的说就是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管理者的分类: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生产和提供组织的产品的工作。
主管,工长。
中层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部门经理,工厂厂长。
高层管理者:承担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
执行总裁、首席运营官、董事会主席等。
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二、什么是管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定义的理解: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
这些职能一般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定义的第二部分: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于效果,也即是完成活动以便达成组织的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描述管理者在做什么的方式包括两种:职能方式和角色方式。
1、管理职能和过程20世纪早期,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划分为五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
20世纪50年代,划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目前管理职能被压缩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管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管理是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的特征A、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B、目的性: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C、矛盾性: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D、普遍性: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并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有管理的存在E、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F、管理的载体是组织3、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服务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反映了管理的目的性。
5、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性:指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
反映在管理对象的客观性,管理活动的实践性,管理理论的系统性,管理学科的发展性。
但它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无法重复检验。
艺术性:指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
强调实践性。
6、组织成员的组成:管理者和非管理者。
管理人员与非管理人员的最根本区别:是否对他人的工作负责。
管理者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7、管理者的十种角色:人际角色:名誉领袖,邻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危机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8、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熟悉、精通、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处理组织内外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管理者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思维方式和个性,能够觉察别人的动机和需要,掌握评价和激励员工的技术和方法概念技能:对事物整体及相关关系认识、洞察、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
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迅速看到组织的全貌,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各种事物间的关系,找出关键性因素,抓住问题实质,果断决策的技能9、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管理学原理重点笔记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3、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4)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6、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7、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8、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9、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0、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1、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5)相互依赖性(6)控制性12、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6)信息反馈观点(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7)分级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4)战略管理(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5)全面质量管理(3)管理理论丛林(6)学习型组织管理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管理概述1、管理的含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即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正确地做正确的事;”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2、管理的三大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权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自己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3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有关管理工作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它已为实践所证明,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当然,管理学同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比,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又是一种艺术,即利用了系统化的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管理的应用范围1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这是因为任何组织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组织目标都存在其有限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也就有了管理问题;2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多少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理与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4、管理的任务1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2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所成就;3关心对社会的影响,并承担社会责任;5、管理主要思想及其演变第一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 世纪末以前;第二阶段,古典的管理思想,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共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等;第三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叫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 世纪20 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在60 年代中叶,又发展成为组织行为学;其代表人物包括梅奥、巴纳德等;第四阶段,现代管理思想,主要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时期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互相争荣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6、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1研究角度生产作业现场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即侧重研究基层的作业管理;2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提出科学管理思想的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一切凭经验办事工人凭经验操作机器,管理人员凭借经验进行管理的落后状态,使经验的管理转变成为一种“科学的”管理;3泰勒主张的意义泰勒的主张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劳资双方关注的焦点从盈余的分配比例转到了通过共同努力把盈余的绝对量做大,从而使盈余分配比例的争论成为不必要;同时,泰勒还提出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4泰勒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①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法对工人工作过程的每一个五一节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用以规范工人的工作活动和工作定额;②细致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工作法进行操作,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③真诚地与工人们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能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为此,泰勒建议实行“差别工资制”,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按照较高的计件工资率水平来计算和发放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计件工资率来计算和发放工资;通过金钱激励,促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生产率提高幅度超过工资增加幅度的情况下,雇主也就从“做大的馅饼”中得到了更多的效益;④明确管理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实现管理工作与操作工作的分工,并对管理工作也按具体的职能不同进行细分,实行职能制组织设计和贯彻例外管理原则;7、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研究角度站在高层管理者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的管理问题;法约尔组织管理之父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可以概括为“6514”:2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为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企业运营中的一项主要的活动;3管理活动本身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要素;管理不仅是工业企业的有效运营所不可缺少的,它也存在于一切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之中,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活动;4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共14 条:①劳动分工:实行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产出;②权责对等:管理者必须拥有命令下级的权力,但这种权力又必须与责任相匹配,不能责大于权或者权大于责;③纪律严明:雇员必须服从和尊重组织的规定,领导者以身作则,使管理者和员工都对组织规章有明确的理解并实行公平的奖惩,这些对于保证纪律的有效性都非常重要;④统一指挥: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并向这个上级汇报自己的工作;⑤统一领导:每一项具有共同目标的活动,都应当在一位管理者和一个计划的指导下进行;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任何雇员个人或雇员群体的利益,不能够超越组织整体的利益;⑦报酬:对雇员的劳动必须付以公平合理的报酬;⑧集权:集权反映下级参与决策的程度;决策制定权是集中于管理当局还是分散给下属,这只是一个适度的问题,管理当局的任务是找到在每一种情况下最合适的集权程度;⑨等级链:从组织的基层到高层,就建立一个关系明确的等级链系统,使信息的传递按等级链进行;不过,如果顺着这条等级链沟通会造成信息的延误,则应允许越级报告和横向沟通,以保证重要信息的畅通无阻;⑩秩序:无论是物品还是人员,都应该在恰当的时候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11公平:管理者应当友善和公正地对待下属;12人员稳定:每个人适应自己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高级雇员不要轻易流动,以免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管理者应制定出规范的人事计划,以保证组织所需人员的供应;13首创性:应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和主动地开展工作;14团结精神:强调团结精神将会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与统一;4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和原则,实际上奠定了以后在20 世纪50 年代兴盛起来的管理过程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8、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韦伯组织理论之父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来管理;要使得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意志来领导;韦伯理想的行政集权组织的主要特点如下:1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2目标必须实行劳动分工;3按等级制度形成的一个指挥链;4在人员关系上,这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不同的职位和职位的高低来决定,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由职位所赋予的权力所决定,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影响到工作关系;5承担每一个职位的人都是经过挑选的,也就是说必须经过考试和培训; 6该人员实行委任制,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7管理人员管理企业或其他组织,但他不是这些企业或组织的所有者;8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人员的升迁是完全由他的上级来决定的,下级不得表示任何意见,以防止破坏上下级的指挥系统,通过这种制度来培养组织成员的团队精神,要求他们忠于组织;9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这些规则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而适用于一切情况;9、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1把组织中的人当作“机器”来看待,忽视“人”的因素及人的需要、行为,所以有人称古典管理思想下的组织实际上是“无人的组织”;2没有看到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关注的只是组织内部的问题,因此是一种“封闭系统”的管理时代;10、霍桑实验的发现梅粤在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中对霍桑实验的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其主要观点是:1员工是“社会人”,具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和物质条件的满足;2企业中除此之外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3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激发“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11、麦格雷戈的“X-Y”理论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立足于对现实中企业管理者对员工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同提出此理论,并在1957 年发表的企业的人性面中指出,按“X 理论”来进行管理的传统方式,需要向体现“Y 理论”观点新模式转变;麦格雷戈认为,管理者因为对员工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相应地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1X 理论按“X 理论”来实施管理的管理者,对员工的人性持有如下基本判断:①一般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②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③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④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基于这种对员工人性的判断,持X 理论观的管理者就必然在管理工作中对员工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来迫使他们工作;实际上,这种对员工严加监督和控制的方式,体现在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奉行者及其以前的传统的管理方法上;2Y 理论第四章领导1、领导职能的含义领导职能是指指导和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其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1领导者一定要与所领导的群体或组织的其他人员发生联系;2权力在领导者和其他成员中的分配是不平等的;3领导者能对被领导者产生各种影响;4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去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2、领导的内容和作用1内容:领导工作的实质在于领导者在充满艺术性的领导过程之中,巧妙将组织成员个人愿望和需求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为实现这种结合,领导工作包括了其他与人的因素相关的活动内容,如激励、沟通、营造组织气氛和建设组织文化等内容;2作用领导活动对组织绩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领导的这种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沟通协调作用; ②指挥引导作用; ③激励鼓舞作用;3、权力的实质与来源所谓权力,指的是一个藉以影响另一个人的能力;“影响”是权力的表现和权力使用的结果,对资源拥有者的“依赖性”权力产生的来源;而资源的重要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三者共同决定了权力与依赖关系的性质和强度;根据权力来源的基础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权力划分为:1制度权或行政性权力①合法权力; ②奖赏权力; ③强制权力;2与领导者个人有关的权力①专家权力; ②感召权力; ③参与权力;4、权力使用的三条原则1慎重用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绝对不可以滥用权力;②在确实需要使用权力时,领导者必须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地使用权力来维护组织和组织成员的利益;2公正用权 3例外处理要注意两点:①例外处理必须有充分的正当的理由,必须光明正大地进行②必须在坚持组织根本目标和组织成员普遍利益的前提下进行;5、领导者的任务1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完成组织和上级交给的任务;2尽可能满足组织或群体成员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6、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及其对领导工作的影响人性假设反映人们对人的本质及其行为特征的基本认识与判断;领导人员对组织成员在人性上所做的不同假设会导致其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并影响到员工激励策略的设计和使用;从这一意义上说,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和领导活动的起点;1经济人假设①内容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早期的、传统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人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地位;②对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影响在这种认识下,管理者激励下属的主要手段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即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来激发和诱导人们以组织或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式来行事,做出组织或管理者所要求的行为;2社会人假设①内容这是初期的人际关系论的思想;这种观点认为,人是受社会需要所激励的,集体伙伴的社会力量要比上级主管的控制力量更加重要;②对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影响按照这种假设进行管理,领导得就应该关心和体贴下属,重视人们之间的社会效关系,通过培养和形成组织成员的归属感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3自我实现人假设①内容:这是人际关系论发展到后期的思想;这种观点认为,人是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人们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期望获取个人成功;他们将追求自我实现看作自己工作的最根本目的;②对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企业就应当把人当作宝贵的资源来看待,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人的个性不断成熟并体验到工作的在激励;4复杂人假设①内容这是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以后出现的一种体现权变思想的人性观;这一观点认为,现实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不能把所有的人者简单化和一般地归类为前述的某一种假设之下;相反地,应该看到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动机和需要;②对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影响根据这种权变认识,管理者对人进行激励的措施和领导方式也就应该力图灵活多样,做到因人、因问题和因环境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领导策略;5自由发展人假设①内容这是由于20 世纪80 年代西方管理理论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而由此提出的;企业文化地现代管理下不为例的四大创新人本复归、产权管理、风险规避、企业文化之一,认为在破除了人身依附观念的现代企业中,由契约关系形成的雇用关系还不足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人们才能自主地、酌情地处理问题,达到一种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境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更加重视人,强调以人为本;②对管理和领导工作的影响根据这种观点,在企业管理中:ⅰ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以摆脱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对立局面,创造一种和谐的企业环境,消除企业内部的文化性内耗;但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激发人的内在潜力,服务于企业目标;ⅱ强调内部体制开放,通过内部的创新活动和加强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ⅲ强调运用价值观、习俗、礼仪以及文化网络等手段,增强企业的文化力,塑造良好企业形象;7、领导理论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工作的情境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是领导理论研究到迄今为止所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认识;由于不同时期研究侧重点的不同,领导理论有其演进历程;1领导特质理论这种理论侧重在领导本身特质的研究上,认为领导工作效能的高低与领导者的素质、品质或个人特征密切相关,即认为领导者的个人特质是决定领导效能的关键因素,认为领袖人物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2领导行为理论该理论谋略用领导做什么来解释领导现象和领导效能,并主张批判领导者好坏的标准应该是其外在的领导行为,而不是内在的素质条件;由于领导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所实际表现出的领导行为,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而成为有效的领导者;该理论的代表有勒温模式、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双中心论和管理方格论;3权变领导理论该理论研究者的基本主张是,没有万能的领导方式,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因工作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不同的工作环境需要不同领导方式;其代表有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型和领导方式寿命周期模型;。
管理学原理笔记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自从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就有了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时的管理被称为史前的管理。
近代管理学,则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主流的管理学观点看来,自泰罗率先在管理研究中采用试验、分析方法开始,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本章沿着历史脉络对管理的思想和历史发展的主要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管理的两种角度、史前的积累、古典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的发展、当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和历史发展、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管理涉及到的层次和侧面等等。
1、把握管理的两种角度,明确管理学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管理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把握。
广义上,管理学是人类所有集体化、社会化行为中积累起来的一般的人文学科。
自有了人的社会生活,就产生了关于管理的学说。
狭义上的管理学指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主要通过自然科学分析方法调查、试验、研究提炼归纳形成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2、理解史前积累的含义,了解史前积累对近代管理学的影响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始于解决生存需要的大规模集体活动实践,始于政治控制、社会管理实际,始于战争过程,始于宗教的世界。
这些史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管理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阐述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古典管理主要包括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Frederick 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
他率先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分析科学方法,开创了科学管理先河。
泰罗制包括八个要点: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的“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什么是管理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2、 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3、 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 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2、 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3、 本质为协调;4、 协调的中心是人;5、 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技能:卡茨(L.Katz )的看法:L.Katz 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 )概括为:技术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 ):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开放系统(open system ):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什么是组织1、 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
(组织日益成为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2、 变化中的组织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性职位、命令导向、由管理者作出决策、规则导向、工作日朝九晚五、 在上班时间利用组织设施从事工作「法约尔5种职能一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 •孔茨著作《管理学》中一一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一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 正式权力和地位 ― 人际角色:― 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f 企业家 干扰对付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职能和过程: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新型组织:动态的、灵活的、关注技能、根据任务定义工作、团队导向、临时性职位、参与导向、雇员参与决策制定、顾客导向、工作日长度没有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工作四、为什么要学习管理(一)管理的普遍性(二)工作的现实(三)成为一名管理者的挑战和回报注:成为一名管理者:1、掌握当前商业信息。
管理学原理自考笔记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1、管理的概念:组织为了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管理职能:规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的预先规划和安排;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进行的分工与合作的总体安排;领导是指导和影响下属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控制是一系列检查,以确保组织按照预定的要求进行。
管理的概念与分类:管理者是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技能管理学的概念: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科学。
管理的特点:全面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管理学的学习方法: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系统方法。
第二章: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萌芽期的形成与发展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提出了“分工协作原则”和“生产合理化”,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
查尔斯.巴贝奇:劳动分工,边际熟练原则,管理的机械原则。
罗伯特.欧文:人是环境的产物。
古典管理理论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作定额原则;标准化原则;科学选择工人,成为“一流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管理专业化原则;管理控制的例外原则。
2.法约尔的综合管理理论:运营和管理的不同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五大功能。
14.管理原则:分工、权责、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公平、集中分散、等级连锁、有序、公平、人员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3。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理想的行政集权制有三个方面:理性的组织形态(超凡权力、传统权力、法定权力);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行为科学理论1、梅奥的“霍桑实验”(1) 1924-1927年的照明试验(2)1927-1932年的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1928-1931年的访问职工试验二(4)1931-1932的布线观察室试验2.霍桑实验的结论(再次基于人际关系理论):1。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要点笔记(1-4章)本笔记用书请参考王利平老师的《管理学原理》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自从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就有了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时的管理被称为史前的管理。
近代管理学,则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主流的管理学观点看来,自泰罗率先在管理研究中采用试验、分析方法开始,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本章沿着历史脉络对管理的思想和历史发展的主要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管理的两种角度、史前的积累、古典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的发展、当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和历史发展、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管理涉及到的层次和侧面等等。
1、把握管理的两种角度,明确管理学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管理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把握。
广义上,管理学是人类所有集体化、社会化行为中积累起来的一般的人文学科。
自有了人的社会生活,就产生了关于管理的学说。
狭义上的管理学指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主要通过自然科学分析方法调查、试验、研究提炼归纳形成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2、理解史前积累的含义,了解史前积累对近代管理学的影响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始于解决生存需要的大规模集体活动实践,始于政治控制、社会管理实际,始于战争过程,始于宗教的世界。
这些史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管理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阐述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古典管理主要包括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泰罗(Frederick 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
他率先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分析科学方法,开创了科学管理先河。
泰罗制包括八个要点: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的“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
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第一节管理概论一、管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54年由彼得德鲁克创作。
《管理实践》德鲁克1954年彼得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之父"二、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对组织资源予以协调,以有效率、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主体:管理者管理客体:被管理者)法约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德鲁克:管理就是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周三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目的:有效率、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
(效率:低投入高产出。
即"正确地做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即"做正确的事" )管理的对象:一切可调动资源管理的过程: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
管理的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三、组织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组织的三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通畅的信息渠道。
四、管理的职能①计划(首要职能)②组织③领导④控制五、管理的性质管理的性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自然属性:管理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存在。
社会属性:为谁管理?管理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
第二节管理者一、管理者的类型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二、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末三、管理者的技能第三节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早期管理思想西方管理理论(一)传统管理理论阶段(18世纪初期~19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亚当·斯密(1727~1790)代表著作:《国富论》(1776年)观点:分析了劳动分工思想,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①分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一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②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时间③使劳动简化,有利于发现比较简便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是“经济人”的假设★罗伯特·欧文(1771~1858)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查尔斯·巴尔奇(1792~1871)代表著作:《论机械和制造业的经济》(1832年)观点:进一步发展了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率作用的思想(二)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1856~1915),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核心: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经验工作方法→科学方法目的:提高劳动效率内容:工作定额;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建立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亨利·甘特重要贡献:《每日平衡图》其他贡献:劳动报酬奖励制吉尔布雷斯夫妇"动作研究之父""管理学的第一夫人"★一般管理理论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第二节系统原理系统: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管理学原理笔记管理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治理概述1、治理的含义所谓治理,就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筹划、组织、引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1)治理是办事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标的活动。
(2)治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互相接洽关系、持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含筹划、组织、引导、控制等,它们成为治理的根本本能机能。
(3)治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力和后果两个方面来评判。
即治理工作的成效短长、有效性若何,就集中表如今它是否使组织花费起码的资本投入而取得最大年夜的且最合乎须要的成果产出。
“精确地做精确的事。
”(4)治理工作是在必定情况前提下开展的,情况既供给了机会和机会,也构成了挑衅或威逼。
2、治理的三大年夜性质(1)治理的二重性治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临盆力相接洽,经由过程“批示劳动”表示出来的治理的天然属性;二是与临盆关系、社会文化相接洽的,经由过程“监督劳动”表示出来的治理的属性。
治理的天然属性为我们进修、借鉴蓬勃国度先辈的治理经验和办法供给了理论根据,应用权我们可以大年夜胆地引进和接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敏捷进步我国的治理程度。
治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克不及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推敲我们本身的国情,慢慢建立有中国特点的治理模式。
(2)治理工作不合于功课工作治理工作是自力进行,有别于功课工作又为功课工作供给办事的活动。
治理活动和功课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包管组织目标的美满实现。
治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经由过程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平日情况下,治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本身则花大年夜量的时光和精力进行筹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鼓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3)治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治理是一门科学,是大年夜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治理工作的客不雅规律基本上形成的,它包含了有关治理工作的理论、道理、办法以及体系化的治理常识,它已为实践所证实,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治理的实践。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绪论一、管理的涵义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共同目标定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
即正确地做事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
即做正确的事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3)牺牲效率的效果[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
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
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答:有效果,无效率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 1'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目标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什么是组织?3、 操作者: 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包括 中层 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第二节管理的性质第三节管理学研究的内容第四节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第三节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第四节管理理论丛林第五节战略管理第六节全面质量管理第七节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第三章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第一节管理与环境第二节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第二篇计划工作第四章计划工作概述第一节计划工作的含义第二节计划的种类与程序第三节计划工作的原理第五章目标与战略第一节目标的含义第二节目标管理第三节战略分析第四节战略设计与选择第六章预测与决策第一节前提条件和预测第二节决策的含义第三节决策的类型第四节预测与决策的方法第三篇组织工作第七章组织工作概述第一节组织工作的含义第二节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第三节组织工作的原理第八章组织结构设计与类型第一节职位设计第二节纵向设计――层次划分第三节横向设计――部门划分第四节组织结构的类型第九章组织中的职权配置第一节职权划分第二节授权第三节集权与分权第四节员工活性化第五节委员会管理第十章组织变革第一节组织变革的含义第二节面向过程的组织变革第四篇人员配备工作第十一章人员配备工作概述第一节人员配备的含义第二节人员配备的原理第十二章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和培训第一节管理人员的选聘第二节管理人员的考评第三节管理人员的考评第四节管理人员的培训第五篇领导工作第十三章领导工作概述第一节领导工作的含义第二节领导工作的原理第三节有关领导的理论第四节领导者的修养与领导艺术第十四章团队第一节团队的含义第二节团队的类型第三节团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节团队发展的技巧第十五章沟通第一节沟通的含义第二节沟通的类型第三节沟通的选择、原则与要求第四节沟通的障碍与控制第十六章激励第一节激励的含义第二节有关激励理论第三节激励的方式与要求第六篇控制工作第十七章控制工作概述第一节控制工作的含义第二节控制工作的类型第三节控制工作的要求第四节控制工作的原理第十八章控制的技术与方法第一节预算控制第二节传统的非预算控制第三节计划评审技术第四节综合控制第五节平衡记分卡第六节管理审核第十九章管理信息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与技术(IT)平台第三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第四节管理信息系统与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社会现象。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是管理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管理的含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获得根本目的。
第三节管理的作用在没有管理活动协调时,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并不一定相同,以至于可能互相抵触。
即使目标一致,由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达不到总体的目标。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比英国快,其主要原因就是依靠较高的管理水平。
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说过,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没有现代财务、成本、质量管理和科学决策制度,没有扎扎实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就不能搞现代市场经济。
第四节管理学的特性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主要母的是要指导管理实践活动。
二、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学具有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2实践性3理论系统性4真理性5发展性总之,管理学完全具备科学的特点,确实是一种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
而有效的管理活动正需要如此。
三、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科学称之为精确的科学。
管理学则不同,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管理主要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管理,那么人的心理因素就必然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
而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还没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使管理本身精确化,而只能借助于定性的办法,或者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来研究管理。
四、管理学的系统观念系统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作为系统观念有以下几点:1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
2 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
3 根据研究目的来考察系统。
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笔记一、学习内容1. 学习目标第一章:理解管理内涵,熟悉管理性质,掌握管理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
第二章:了解中国和西方的管理思想吗,熟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理解现代管理理论,理解“管理丛林”现象。
第三章:明确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熟悉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掌握管理道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加强管理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定义计划的概念,描述计划的特征和作用,区分计划的差别,概述计划的步骤,解释战略管理的概念,说明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识别并选择组织的基本战略和发展战略,理解企业家精神内涵。
第五章:定义预测的概念,识别预测的特征和类别,对比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的方法,解释预测行为的过程及意义,明确时间的含义,说明有效时间管理的步骤及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阐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概述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目标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定义决策的概念,识别决策的特征和类型,说明决策的意义,解释决策的行为过程,掌握各种决策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解释决策的有效性,阐明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第七章:定义组织、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的概念,区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组织,解释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各种组织结构的特征,了解团队结构组织、无边界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内涵,阐明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说明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程序。
第八章:定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程序,掌握员工招聘的基本程序,对比人员选拔的两种方式,熟悉员工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员工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员工职业发展的内涵,了解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说明绩效评估的实施程序。
第九章:定义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概念,说明组织文化的特征、功能、结构、内容、以及组织文化的塑造过程,识别引起组织变革的各种内外动因,解释对待组织变革的不同观点及组织变革的推动力量,了解人们为什么会反对变革以及排除变革阻力的方法,比较结构、技术、人员、文化等不同内容的组织变革,阐述组织变革的基本程序,区分不同的组织变革。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定义(关注哈罗德孔茨和本书的提法)1、哈罗德孔茨: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这一定义需展开为:(1)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4)所有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创造盈余(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意指成效和效率2、本书: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
注意四个关键点:(1)管理存在于政治组织内(2)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3)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4)管理人员需同时考虑到两个方面——①其他人的活动,即被管理者的工作②其他人,即被管理者二、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1、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
管理活动是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开展的许多种活动中的一种2、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3、在组织成效与管理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也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P8 图1-1 图1-24、管理成效和组织成效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因素。
管理者在组织中具有双重人格:(1)组织人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行为必须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基本的准则。
管理者的这种组织人格的特点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延续性和相似性(2)个人人格,即管理者在组织中的所作所为又受管理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种管理者的个人人格特点使得不同的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三、管理者类别(关注高层、中层和基层划分)1、按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①高层:指处于组织最高管理层次的管理者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代表组织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联系;就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对组织的所有者负责;对组织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协调与管理,以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②中层:指组织中各个部门的管理者中层管理者的职责就是落实高层管理者的计划与决策,并协调基层管理者的活动【注意】中层领导者与中层管理者的区别:前者是指组织和等级系列中处于中间层次的领导者,后者包括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直线部门的管理人员两部分③基层:是指组织中把中层管理者的计划更加具体化地分派给组织中的业务活动者,并对业务活动者的活动进行协调的管理人员。
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笔记一、学习内容1. 学习目标第一章:理解管理内涵,熟悉管理性质,掌握管理职能,了解管理者的角色及其技能。
第二章:了解中国和西方的管理思想吗,熟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理解现代管理理论,理解“管理丛林”现象。
第三章:明确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熟悉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掌握管理道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了解企业加强管理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定义计划的概念,描述计划的特征和作用,区分计划的差别,概述计划的步骤,解释战略管理的概念,说明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识别并选择组织的基本战略和发展战略,理解企业家精神内涵。
第五章:定义预测的概念,识别预测的特征和类别,对比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的方法,解释预测行为的过程及意义,明确时间的含义,说明有效时间管理的步骤及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阐述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概述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以及影响目标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定义决策的概念,识别决策的特征和类型,说明决策的意义,解释决策的行为过程,掌握各种决策方法及其适用范围,解释决策的有效性,阐明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第七章:定义组织、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的概念,区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组织,解释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各种组织结构的特征,了解团队结构组织、无边界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内涵,阐明组织设计的任务与原则,说明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程序。
第八章:定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程序,掌握员工招聘的基本程序,对比人员选拔的两种方式,熟悉员工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员工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员工职业发展的内涵,了解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说明绩效评估的实施程序。
第九章:定义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的概念,说明组织文化的特征、功能、结构、内容、以及组织文化的塑造过程,识别引起组织变革的各种内外动因,解释对待组织变革的不同观点及组织变革的推动力量,了解人们为什么会反对变革以及排除变革阻力的方法,比较结构、技术、人员、文化等不同内容的组织变革,阐述组织变革的基本程序,区分不同的组织变革。
大一管理学每章知识点笔记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学科,主要包括管理的定义、目标、职能、特点等内容。
- 管理者的角色包括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等。
- 管理活动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基本过程。
第二章:管理者角色与职能- 管理者的角色包括人际关系角色、信息处理角色和决策角色。
- 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 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决策和领导才能。
第三章:组织- 组织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将各种资源合理地整合起来的活动。
- 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分工、协调、统一指挥、权责一致等。
- 组织的结构包括功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等形式。
第四章:领导- 领导是指通过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来影响他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 领导的特点包括目标导向、影响力、激励和沟通等。
- 领导的效果可通过任务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来评估。
第五章:决策- 决策是指在面对问题时,通过选择和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 决策的步骤包括问题发现、信息收集、方案评估和决策执行等。
- 决策的类型包括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第六章:沟通- 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 沟通的要素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媒介和反馈等。
- 沟通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信息噪音等。
第七章:计划- 计划是制定目标并确定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行为指南。
- 计划的层次包括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操作计划等。
- 计划应具备可衡量性、可行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第八章:控制- 控制是通过设定标准、测量绩效和采取纠正措施来确保目标的实现过程。
- 控制的主要步骤包括制定标准、测量绩效、分析偏差和采取纠正措施等。
- 控制可以通过反馈和调整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第九章: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活动。
- 战略管理的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方面。
- 战略管理的具体步骤包括目标制定、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
管理学原理自考学习重点考试用教材版本:管理学原理/主篇:白瑗峥/201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代码00054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单选题:1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2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4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5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二)多选题1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2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3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4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5按管理者所从事工作的领域及专业分工,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6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种技能7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8管理学的学习方法有: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系统方法(三)简答题1管理的必要性?答: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管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2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3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家角度分析,或是从微观的企业组织角度阐述,还是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生活、学习方面考虑,管理都具有重要作用,忽视管理,就不可能有效率和效果,所以管理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组织成功的重要力量,管理无处不在。
2管理的含义?答: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3管理的职能?答:管理有四大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4管理的分类?答:1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2按管理者所从事工作的领域及专业分工,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5管理学作为一名科学具有什么特点?答:1综合性2不确定性3实践性4历史性5发展性6管理学的学习方法?答:1唯物辩证法2理论联系实际法3系统方法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单选题1亚当-斯密,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1776年发表了代作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查尔斯-巴贝奇,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代表作《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3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名企业管理改革家,被人们誉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驱。
欧文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思想:人是环境的产物,认为有什么样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
4泰勒,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5法约尔,其理论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经营管理之父”。
6马克斯-韦伯,被人们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
7梅奥参与并领导了著名的霍桑实验8哈罗德-孔茨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成为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9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哈罗德-孔茨10经验主义学派简称:经验学派11权变理论证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交织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时代的客观需要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权变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是美国的:劳伦斯和洛希12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籍的美国管理学教授:享利-明茨伯格。
13管理学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伯法,莫尔斯,金希尔等人。
(二)多选题、1反映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周礼》、《管子》、《货殖列传》、《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尧典》2查尔斯-巴贝奇的主要观点:深化了劳动分工原理,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提出了“管理的机械原则”。
3法约尔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组成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4:韦伯的“理想行政集权制”又被译为“官僚集权模式”,它是通过职位或职务来实现管理职能的一套管理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韦伯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即理想的组织形态,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5领导方式是行为科学理论一个重要方面,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
6决策派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a-西蒙,詹姆士-马奇7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等(三)简答题1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答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的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2综合古典管理阶段管理理论与实践,总结其主要的特点?答1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3强调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人个积级性的发挥,4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3管理过程学派的特点?答1以管理的职能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2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与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4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答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2提出了决策的标准,3明确了决策的程序,4决策的技术。
5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答1以人为本的管理趋势,人本管理趋势,2跨文化管理,3参与管理趋势。
第3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一)单选题1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2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周边,影响组织经营行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组合,外部环境通常包括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两方面3组织环境分析,是指对组织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和评价,以便发现机会和威胁,确定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战略管理过程提供指导的一系列活动4组织文化是组织具有的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一系列丰富的内容,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二)多选题1具体环境也称特殊环境,是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
对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现实的竞争者和潜在的竞争者、替代品制造商)、政府机构、企业所在社区等影响企业经营的一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这些因素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2组织的一般环境是组织的大环境,是指可能对所有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集合,具体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故也称宏观环境3内部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因素。
4一般环境分析主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4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影响,这种分析法通常称为PEst分析法。
5社会因素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等。
社会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传统和教育程度6在具体环境分析中,组织多采用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竞争“五力模型”,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卖方、买方这5种力量进行分析,他们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强度,也决定着行业的利润水平7内部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组织能力,组织文化等因素,也称组织内部条件。
内部环境是组织活动的基础,同样也是制定组织战略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
8 Swot分析是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将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分析方法。
Swot这几个字母分别代表的含义是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三)判断题1宏观因素,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经济走势等等,经济的繁荣,显然能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机会,而宏观经济的衰退则可能给所有组织带来深层的困难2微观经济因素,主要指组织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指数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组织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规模与结构3技术因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4纵向分析,分析组织各方面职能的历史演化,从而发现组织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加强和发展,在哪些方面有所削弱5横向比较分析,将组织的情况与行业平均水平做横向比较(四)简答题1组织环境具有的特点?答:1客观性2复杂性3关联性4不确定性5层次性2组织文化具有的特征?答:1客观性2独特性3相对稳定性4继承融合性5发展信3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答1共同价值观2团体意识3行为规范4企业使命5企业精神6企业道德7企业制度8企业形象4组织文化的功能?答: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调适功能5辐射功能(五)论述题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答: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环境对任何组织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1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土壤。
a首先一个组织是否应组建,要根据所在的环境,社会需要和可能的条件来决定。
离开社会需要,组织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b其次,组织要开展工作,就必须筹集各种生产要素人、财、物,而这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得c最后组织的产出--产品和劳务,必须到组织的外部去进行交换,以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活动2外部环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工作,组织环境中的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环境制约组织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效率.组织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和效益的大小与组织环境相关组织对环境的影响。
组织与环境之间并不是单纯、被动的适应环境,组织可以积极主动的适应环境,甚至影响和改变环境,使之朝有利的方向发展,组织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指组织对环境的觉察和反应。
1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当环境变化时,组织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环境2影响环境.通过改变给组织带来麻烦的要素改变环境3选择新环境.如IBM从计算机终端供应商转变为网络咨询、服务商。
(六)案例分析题:Swot分析有4种不同类型的组合1,So组合,优势机会组合。
这是一种能发展组织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组合,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并发挥出来。
2,Wo组合,弱点机会组合。
外部存在机会,但由于组织有一些内部弱点而妨碍其利用机会。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和或适应外部机会。
3,ST组合,优势威胁组合.外部环境存在威胁,而组织自身有着一定的优势.在这种情形下,环境状况有可能对公司优势构成威胁,致使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为此组织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以发挥优势.4,Wt组合,弱点威胁组合.组织的内部弱点与外部威胁相遇时,组织就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直接威胁组织的生死存亡.第4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一)单选题1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二)多选题1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一般受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点、组织结构变量、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5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