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课堂”,让生命更美丽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1112018年第12期美丽就在行动时——如何打造道德与法治美丽课堂陈菊素(浙江省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317000)摘要:打造美丽课堂是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至高境界。
利用鲜活案例,创设情境,优化活动,艺术板书,都是打造美丽课堂的途径。
文章对如何打造美丽课堂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 美丽课堂打造美丽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至高境界。
我认为美丽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能够达成目标、精讲精练、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是一节高效、智慧、博雅的课堂。
要追求一节高效、智慧、博雅的课堂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教师才能上出一节有思想高度、情感深度和活动效度的课。
一、利用鲜活案例,打造美丽课堂为什么要倡导案例学习?德国一位学者对此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
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这汤就好比是我们讲的案例。
2012年版《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建议》第7条为“充分收集思想品德课教学所需的相关信息资料,精心选取与教学相关的鲜活案例和生活素材,并做适当的加工处理。
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的课堂使用价值”。
我在教学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时设计了五个活动:活动一,“思考·活着的理由”;活动二,“追问·生命的价值”;活动三,“分享·生命的故事”;活动四,“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活动五“宣誓·人生的态度”。
在活动三中,我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呈现给学生:“1975年出生,1996年参加工作,1999年结婚,2002年女儿出生,2004年后多次获临海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然后设问:“这样的人生值得过吗?为什么?”学生概括出“有意义的人生在于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
顺应学生的心理,营造“多动”的课堂让学生“心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有效高质的课堂教学更是教师孜孜以求并努力实现的目标。
为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们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然而怎样使这“多动”(全员参与)的课堂真正做到使学生人人“心动”(积极思维)呢?笔者试图从现阶段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好动、好胜、好试等入手,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下平时教学中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与做法。
一、创设一个鲜活的课堂,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上课伊始,教师常会利用生产、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有效新颖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这些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主动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旦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去探索、去钻研,从而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如:在上浙教版七年级(上)“代数式”这一课时,一上课,教师用课件先播放了国庆大阅兵的一些精彩画面,熟悉的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
接着问学生:国庆那天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回答是天气。
然后出示问题:“日平均气温是指一天中2:00、8:00、14:00、20:00四个时刻的气温平均值。
阅兵那天,北京风和日丽,若当天北京上述四个时刻气温分别是12℃、18℃、24℃、16℃,则国庆当天北京的日平均气温为____℃。
”国庆阅兵当天出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场面,其中有好多与数学有关,你能帮我解决吗?(1)三军仪仗队方阵作为大阅兵的第一方阵备受瞩目,人数为156人,若三军仪仗队方阵是一个长为a米,宽为b米的长方形,则这一方阵的面积为____平方米。
(2)10:08分胡锦涛主席乘车检阅方阵,若14个徒步方阵和30个装备方阵全长3000米,主席的车以v千米/时的平均速度缓慢行进,则单程检阅完方阵共需______小时。
小学语文说教材ppt篇一: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教材让语文课堂因“心动”而美丽---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说教材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不看不识君,一看就动心”,当我初读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之后,确实是“动心”了。
这册教材保持和发扬了前五册教材的特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厚的人文底蕴,新颖活泼的呈现方式,富有新意的导学和练习设计,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么,如何让我的语文课堂因“心动”而美丽呢?心动要看行动,今天,我就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来进行研说。
(知识树:)第一说课标一、课程总目标小学语文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是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融合在一起的。
小学语文的课程总目标是以三个维度来呈现的,全面而又富有新意。
(知识树:课程总目标),首先知识目标是要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能说普通话;能力目标则是要求孩子们能主动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并能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情感目标则是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我们所说的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课件出示知识树:学段目标与课程标准)二、学段目标下面我就从这五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小学语文的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的十二册教材共分为三个学段。
(课件出示知识树:学段目标)在识字写字方面,一二年级的孩子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到了中年级孩子们则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了,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了。
而在阅读方面,一二年级的孩子喜欢阅读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会积累词语了。
中年级,孩子们则会提出疑问来体会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抓住文章大意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形动、心动、神动作者:王金凤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不一而足,设置丰富情境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情境预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至关重要。
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创设丰富、开放又贴切的情境会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形动、心动、神动”,享受知识的盛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情境;引导;美术鉴赏;高效课堂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转换,每个老师都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让学生“自主学、学进来”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形动、心动、神动”,享受知识的盛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然而美术鉴赏课上面对古今中外的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呢?笔者以为,情境的创设可以使人尽快排除外界与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
教师引导学生的第一步是外在的“形动”,就是在丰富情境中代入自我,通过情感体验感知、了解美术知识的活动,进而是内在的“心动”,激发学生想象力,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探究欲望,实现高效学习,最后落脚在更久远的“神动”。
通过对美术作品甄别、归类、联想、分析和判断的这些“鉴赏”的过程,获得审美的能力,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
一、创设文学情境,引导“形动”而入审美心境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需要创设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首先就来自于教师的语言,教师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绘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
欣赏作品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美术作品中表现的故事、传说、逸闻趣事等,增强学生感受的氛围。
宋代苏东坡论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生”新课堂:生活化、生命化、生态化
什么是现代课堂?现代课堂应该是“三生”新课堂:即生活化、生命化、生态化的课堂。
生活化,即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对接,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对接,构建一个回归本真的生活化课堂。
生命化,即从生命发展的高度来立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如何丰富和发展人的生命为起点,追求开放的生命状态,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
生态化,即营造绿色的、环保的教学生态,要把学生当做生物来呵护,呵护其自由呼吸,自由成长。
“三生”课堂是为师生的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以创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新课堂,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即身动、心动、神动,师生“动”、生生“动”、小组“动”,形成一个“动态的、动感的、生动的”课堂。
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即以学评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知识的超市、智能的多元、生命的狂欢“。
襄州区教研室颁发的《加强“三生课堂”教学研究,推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意见。
“三生”课堂,即:生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命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和心理规律,重视学生的需求、欲望和认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老师们从“三生课堂”的定义、目标、教学流程与构建四个方面谈体会,都表示要以“会学”和“乐学”为二元目标;以“导学——互动——展示——评价”为教学流程,促课堂探究生成、自然和谐、民主平等。
Little Learner Magazine Teaching Practice May 2017———2017·05教学实践Teaching Practice 小学生 教学把脉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心动”、“意动”、“情动”?江苏/祁慧课堂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教学中的互动是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上若能加以合理的运用,定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人格的形成和和谐课堂的建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将更加生动、艺术,实效。
一、在书声琅琅中体验“心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如诗歌的朗读中的诵读就是一门关于文字的艺术。
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
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
”例如《一株紫丁香》的课文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朗读的方式,直接倾诉给学生,表达学生与老师间深厚的感情。
从缓缓地“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到引起老师的注意的“你听,你听”、“你看,你看”,再到最后“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深切地模仿学生的口吻,直接地把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表达学生对老师深切的关爱,然后再请学生自己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自由朗读。
这样学生的“心”被老师牵动了,就能够更好地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老师的范读从此像一弯清泉涌进学生的心海。
二、教师的个人的演绎转化为学生的“意动”新课程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要达到这种统一,就要将教师的个人的演绎与师生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的出发点就是要将课堂上的教师的演绎转化为学生的心灵的“意动”,只有打动学生的意志,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主动接受课堂学习本身的美丽。
(一)生动的导入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课前导入是用师生对话的方式,一步一步潜移默化的过程。
例如《雨后》这篇课文讲的是下雨天过后,以小男孩和小女孩为代表的一群小孩子在雨后在广场上玩耍的热闹场景。
让课堂“生动”让学生“心动”[摘要] 让课堂生动,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心动,就要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我们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曾经听过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的报告。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地做教师,是践行;做教师的幸福,是成功”。
教师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一个幸福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成功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必定是成功的。
“让课堂生动,让学生心动”,我认为这才是成功的教学。
让每一节课都生动起来,让每一节课都赋予教师和学生鲜活的生命特征,你和你的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那么,怎样让课堂生动,让学生心动呢?(一)教师要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一篇《璀璨的恒星》的文章中提到教师要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虽说现在有多媒体的加盟,学生学习方式越发自主,但也取代不了教师语言的感染作用——不仅美在声音,更在内容以及精神等层面。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言语就是一个兴奋源,其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度、思维的效率及亢奋状态。
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的语言像小船,载着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智慧江河中航行。
学生们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每一个人的心都随着教师的话语在飞扬,在遐想,在探索。
如果说讲解好比疏通乐章,那么,富有感染的语言就好比拨动琴弦。
只要学生感情之弦跃动起来,就会和学生奏出生命的乐章。
锤炼语言就是锤炼你的思想,积累语言就是积累你的内心世界。
语言的奇迹可以转化为生命的奇迹。
(二)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诗意语文,诗情教师,诗化学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执着追求,也希望十几年的努力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觉得这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保证。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而不拘泥于一种模式。
比如发现式、探索式、表演式等等,这些形式的出现,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惯、张扬学生个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更精彩“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效益才能好起来。
下面以教师展示课《散步》为例,浅谈一下“动起来”这一话题。
一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执教老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运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由《我爱我家》这一歌曲入手,让全班同学和着音乐齐声高唱两遍。
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立即把学生带进了歌曲所营造的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去。
课堂气氛立即高涨起来,因为学生的心被唱动了。
整堂课在良好的开端下,成功了一半。
传统的课堂更注重课堂环节和程序的编制,而高效的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学情、学习氛围和师生间的关系。
魏书生在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中也提到“一般讲课时我不精雕细刻,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意味着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
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不仅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而且力求将学生导入情境之中”。
让学生心动,上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
从思想上看,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语文知识的训练这一思维定势,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有时代性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
从内容上看,语文教师也应把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时代读物引进课堂。
比如电视节目中的优秀作品《感动中国》、《百家讲坛》、《子午书简》、《对话》等。
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语文学习的世界不应只是语文书本那么一点大。
开窗放入大江来,会发现生活有多丰富,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给孩子一片广阔的空间,他们会成长得意外的精彩。
从教学的模式上看,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扩展了课堂的信息量,丰富了教学手段。
课堂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艺术化的手段精彩纷呈。
这些都为吸引学生增加了砝码。
让学生心动,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被学生喜爱的老师,总有被喜欢的理由,或是有真才实学,或是包容关爱,或是风趣幽默,或是慈爱严厉。
高效课堂要求老师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如何让课堂突显生命的活力摘要:教育的真谛是发现学生的价值、发现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如何让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关键词:氛围;情感;创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在学生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交流中,语文的学习是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但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
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是“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体验学习的情趣和快乐,让他们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具备生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说出。
语文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活在课堂里》读书心得《活在课堂里》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教师一读的书,无论是刚入职新教师、成长中的中青年教师,还是已经走过教育人生的老教师。
因为全书并不是作者个人课堂生命活动历程和体验的分享与讲述,也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怎样生活在课堂里进行规范和规劝,而是作为课堂的亲历者,站在一线实践操作教师的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对课堂进行分析和阐释。
读来都会对繁琐复杂而又瞬息即变的课堂有一种释然,一种顿悟,甚至一种心动和行动。
“活儿”在课堂。
“叮铃铃……!干活儿喽!”许多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是任务,是需要完成的“活儿”,或是不断重复的机械劳动。
备课是准备劳动用具,课堂是进行劳动场所,听课是学习他人如何劳动,评课是反思评价劳动的效率。
要干好这个“活儿”,我认为备课(准备)最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李老师在本书中给出了要备课的答案:1.确定课堂教学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某一知识接受程度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具体到每一节课,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
2.确定教育学生的方法,让学生相信这堂课所说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3.确定让学生融入课堂的活动,诸如提问、讨论、演示、实验等;4.确定教学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如视频、幻灯片、仪器设备等;5.确定向学生示范新技能的方法;6.确定检验这堂课任务是否达成的方法;7.确定在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堂课所教的新知识和技能时,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方法。
可见,看似相同的“活儿”(落实相同的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成品”是不一样的。
“灵活”在课堂。
“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刚毕业的时候,知识浅薄,经验为零,信息匮乏,教学,只能凭借自己上学的经验来教,课堂只有知识的传授,没有育人的目标。
缺少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当教学来到了“教的越少,学得越多”的时代。
唯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心动课堂四原则心动课堂原则:“心动课堂”的教学双方合作建构序列化教学活动情境,共同获得激动、感动、活动、律动等心理体验,在高效有序、开放互动、心心交融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审美和价值观等获得全面建构和发展,为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生命层次提供可能。
“心动课堂”的建构需要经历一个从触动、激动、感动、活动、律动到心动的过程。
简言之,通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合作交流互动的机会、授予学习的关键方法来实现学生“激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展现教师情意状态来达到学生“感动”;通过自学、提问、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来实现学生“活动”;通过基于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安排、可行的教学程序等环节实现教学行为的“律动”;在激动、感动、活动、律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念上想学、情感上乐学、行动上会学”来实现真正的学习“心动”,从而构建高效有序、开放互动的课堂。
“心动课堂”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传统课堂中静态而离散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以学生和教师为载体统整起来,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活动。
一、“心动课堂”的特征“心动课堂”将目标直指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建构,知识传递仅是手段,而学生发展才是目的。
1.生活化学习是“心动课堂”的内在要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能尽可能得到开发。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为主,导致教学的“唯智育”倾向,如此,何谈学生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与超越。
①“心动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重构,着眼于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和生活意义的发掘,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追逐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与超越,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丰富与自由充实的发展提供可能。
生活化学习不仅有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注重在情感、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建构和提升。
扩展学生的视域,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理解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在理解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心动课堂”,让生命更美丽
作者:吴中红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6期
这是一节试卷讲评课。
说是讲评,其实我和孩子们都没有讲,只是孩子们的“分享”与“小提醒”,可就是一节传统课堂应该是枯燥的课,却让我有一种厚重之感——这是一节我和孩子们生命拔节的课堂。
开课伊始,是孩子们的自我纠错;接着是小组里的合作改错;最后是全班“分享”与“小提醒”。
这里仅摘录其中两个片段:
(一)他发现了生命的“规律”
付冉生同学分享的是一个仿写题。
一开头,他就说:“既然是仿写,我想还是先分享一下我发现的这个题要仿的规律。
”于是掌声响起。
就在这样大家期待的氛围中,他开始了分享。
他说:“我们先看例句的第一部分,…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我想的是:水啊,要流动才是活水,才是有生命力的水,这写出了尊严对于生命是多么重要;例句的第二部分,…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这里,我想的是:火,只有燃烧,才存在,不燃烧了就没有火了,这又很好地写出了尊严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没有尊严,就没有生命。
……”
付冉生的分享还在继续,渐渐地,我感觉到,我的心被一种什么力量紧紧地揪着,我看到分享着他的分享的孩子们一改平日的活泼张扬,个个肃然端坐、凝神专注,我们的整个教室都被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笼罩。
那一刻,我和学生们都在接受一次生命意义的洗礼!因为,付冉生同学发现的不只是这个题的规律,更是生命的“规律”!
作为教师,我还想到,如果这是作为教师的我在这里对着孩子们说这番话,不管我是多么苦口婆心,也不管我会怎样声情并茂,都不会达到付冉生同学这样的效果;我也期待这样的一种生命“规律”的发现会在孩子们、我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改变一些什么,或许,就是生命的质量吧。
(二)《游学归来》的智慧之美
《游学归来》是试卷的习作题,是想象作文,想象《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到东方游学归来后的故事,要求故事富含科学道理。
这个题,因为时间关系,我并没有布置孩子们做。
但是,就在我准备一带而过的时候,李鑫同学却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的原计划是准备接下来讲评练习册了,于是,我问他:“你确定你要说的很有意义、一定要给大家分享吗?”听到他很确定地回答,我给了他说下去的机会,而他说后,我更加觉得是给了我自己和全班同学一个可贵的机会。
李鑫同学分享了他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游学归来
孔子游学归来后,一直为两个孩子的争论谁对谁错而苦恼,日思夜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
一天,好学的孔子在蜡烛下读书,读了一会儿,他发现这烛光让整个房间都亮起来了,这一团烛光是那么大,他又想起了白天时候的烛光是多么微弱,这一团光是那么渺小,这一想,他就想起了当初有一个孩子所说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近者小而远者大乎”。
他马上惊呼:我明白了!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啊!早晨,太阳刚升起时,整个灰暗的天空是背景,太阳看起来大,就像夜间的蜡烛光团看起来大一些;而中午时,太阳的背景是白亮的天空,看起来小,也正像这白天的蜡烛光团看起来小。
其实,白天与夜晚的蜡烛光团一样大,太阳早晨和中午时也是一样大,这何来“远小近大”的道理呢?
又一天,孔子闻到邻家的菜炒得特别香,就特地跑去看了,然后他也回家学着做这个,他往灶里放柴,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刚开始的时候,锅是凉的,渐渐地,锅热乎了,越来越烫了,而锅的位置没动,锅与柴的距离基本没变。
这让他突然想起了当时另外一个孩子所说的“日初出沧仓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他想:这不是一个道理吗?“日初出沧仓凉凉”,有如锅开始时冷冰冰;“及其日中如探汤” 就好比后来锅越来越烫,锅与柴的距离并没有远近之分啊!看来,当初我被那个孩子忽悠了,也许早晨和中午,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根本没变呢!
李鑫的分享结束了,掌声不是很多,我也忘记了鼓掌,我知道,他们中一部分人是深深陶醉了,正像我告诉孩子们的那样,听着他的讲述,刚开始我是笑着的,渐渐地,我的眼睛里却装满了泪花,为李鑫同学的智慧喜极而泣。
也是在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只有充满智慧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我也有理由相信,在这样充满生命智慧的“心动课堂”里,孩子们的生命会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