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初中物理第九章知识点复习学习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5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机械能守恒
1. 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两局部。
2.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K表示,公式为
K=1/2mv2,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3. 势能的定义: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和化学势能。
4. 重力势能的定义: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的上下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Ep表示,公式为Ep=mgh,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5. 弹性势能的定义: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形状的变化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Ee表示,公式为Ee=1/2kx2,其中k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表示弹簧的伸长或压缩的长度。
6.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物体的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二者之间
可以互相转化。
7.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其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8. 机械能守恒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可以应用于各种机械运动,如弹簧振子、滑坡问题、摆锤问题等。
9.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限制:机械能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没有其他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且摩擦力不可忽略的情况下。
10. 机械能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机械能的单位是焦耳〔J〕。
11. 机械能与动量的关系:机械能可看作是动量的变化,是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储存和释放的能量。
九年级物理9章知识点第一节:力和速度九年级物理的第9章主要涉及力和速度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推动或阻碍运动的因素,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表示。
而速度是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值,一般用米每秒(m/s)来衡量。
1. 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者状态。
力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特征。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产生的效果来确定,方向可以表示为物体受力的作用方向,作用点则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
2. 力的计算方法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力的大小和方向。
当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我们可以通过合力来表示其总和。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则根据力的相对方向决定。
3. 弹力和重力弹力是一种复原力,当物体发生形变后,会产生相反的力来恢复原状。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4.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当多个力合成的合力为零时,我们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而当合力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会产生加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力的合力为零的情况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状态。
5. 速度的计算和图示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等于物体所运动的距离除以所花费的时间。
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位置-时间图示来表示,图示上的斜率为物体的速度。
第二节:动量和力的作用九年级物理第9章还介绍了动量和力的作用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1.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发生碰撞或相互作用时,物体的动量总和始终保持不变。
2. 冲量和力的作用时间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是改变物体动量的大小。
冲量等于力乘以作用时间。
根据冲量的变化,能够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 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质量的比值。
九年级物理第九章知识点第九章知识点:光和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具有波动和粒子性的双重性质。
光的传播速度是有限的,大约为每秒3×10^8米,是一切可感知物质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光的特性、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光的色散和光的波长等方面,深入探讨九年级物理第九章的知识点。
1. 光的特性光的特性包括光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路径以及光的波长和频率等。
光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它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约为每秒3×10^8米,但在不同介质中会有所变化。
光传播的路径有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两种情况。
光的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而光的频率则决定了光的亮度。
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向另一个介质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按照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和入射角不等于反射角两种情况。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折射率不同的介质中时,发生方向和速度的改变。
光的折射遵循斯奈尔定律,即光线在两个介质交界处的入射角和折射角满足sin i / sin r = n2 / n1,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
3. 光的成像光的成像是指光线通过光学器件(如凸透镜和凹透镜)后,在屏幕或者观察者的位置上显示出物体的形象。
根据成像的性质,光的成像可分为实像和虚像。
实像是指光线交汇形成的图像能够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而虚像则不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根据光线的传播方向,成像又可分为直立像和倒立像。
4. 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通过介质时,根据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发生色彩分离的现象。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光在通过棱镜时,分解成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率与波长成正比,而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所以被分离出来。
5. 光的波长光的波长是光波在空间中一个周期的长度,它用来表示光的颜色。
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不同的颜色,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在400到700纳米之间。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力与运动》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第九章《力与运动》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性质:a.力的物理性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发生力的作用是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是不能产生力的作用的。
b.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两个物体之间产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我一的作用力,必定也要反作用于另一个物体。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必定也是受力物体。
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体间力的作用同时发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
d.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作用,如手提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等。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之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为牛,符号为:N。
4、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3种情形:速度的大小发生改变;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速度的大小方向都发生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他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a.定义: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叫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线段末端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b.画力的图示时要做到:定作用点、定标度、定方向、定长度:标箭头、标力的数值和单位。
(2)力的示意图a.定义: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做力的示意图。
b.画法:画力的示意图时,一般是从受力物体起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即可,不要标度,也不要刻度,有时也注明力的大小。
7、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1)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调零(2)调:调零(3)读:视线与刻度尺表面垂直,读数等=挂钩受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第九章-静电
1. 静电的产生
- 静电是指在物体表面存在正负电荷分布的现象。
当物体与其他物体摩擦、接触或分离时,电子的转移会导致电荷的分离,从而产生静电。
2. 电荷的性质
-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性电荷相互斥,异性电荷相吸引。
3. 电荷的守恒定律
- 电荷守恒定律表示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电荷量是恒定不变的。
4. 电场
- 电场是指电荷周围产生的一种物理量,用来描述电荷对其周围其他电荷的作用力。
5. 电场的性质
- 电场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位置。
电场强度表示单位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 电场线可以用来表示电场的方向和强度,电场线的密度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
6. 静电感应
- 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物体时,后者会受到电场的作用,产生电荷分离现象。
7. 静电场中的静电力
- 静电力是指静电场对带电物体施加的力,遵循库仑定律。
静电力的大小与电荷量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8. 雷电
- 雷电是指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产生的巨大静电放电现象。
雷电是由于云中存在正负电荷分布和地表的电荷分布导致的。
9. 静电消除和防护
- 静电消除是指通过接地或与大地放电,将物体上的静电荷中和,以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
- 静电防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或避免静电产生和积聚,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八年级物理第9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9章主要讲解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及其应用等内容,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光的传播
1.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恒定的,约3.00×10^8m/s。
2. 光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速度随着介质的折射率而改变。
3. 光的波长、频率、能量与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为:c=λν,其中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二、光的反射
1. 光线在与镜面相交处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角与反射角均为与镜面的法线所成的角度。
2. 向平面镜中垂直入射的光线,反射光线也是垂直于镜面。
3. 镜面反射可以保持光的亮度和图像的形状不变。
三、光的折射
1. 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 折射定律: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成一定比例,即出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 折射率是指将光从真空中射向介质时,光线的速度比真空中慢多少,用n表示。
四、光的应用
1. 物体能见是因为光线被物体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
2. 光的折射器材,如棱镜、凸透镜、凹透镜等,可以用于分光、成像等方面。
3. 光的传播路径可以被光纤利用,用于通讯等领域。
以上就是八年级物理第9章的知识点,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
们理解光学原理有帮助,也有利于我们应用光学技术。
希望同学
们能够认真学习,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第九章 《电功和电功率》复习提纲一、电功: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 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UQ=P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 2Rt= U 2t/R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I 2Rt 。
W 1:W 2:W 3:…Wn=R 1:R 2:R 3:…:Rn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U 2t/R W 1:W 2= R 2:R 1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
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 常用公式W= W 1+W 2+…Wn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 )常用单位:度(kwh ) 1度=1千瓦时=1 kwh=3.6×106J6、测量电功: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 ”“5A ”“3000R/kwh ”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 ;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A 、测量较大电功时用刻度盘读数。
①最后一位有红色标记的数字表示小数点后一位。
②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如:电能表月初读数是这个用电 度合 JB 、测量较小电功时,用表盘转数读数。
如:某用电器单独工作电能表(3000R/kwh )在10分钟内转36转则10分钟内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J 。
二、电功率:1、定义:电流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 2R= U 2/R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P= I 2R 。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知识点第一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常常看到的光都是通过反射或折射传播到我们的眼睛中的。
在光的传播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两个重要的现象。
反射是指光遇到平坦的物体表面时,经过表面的跳跃,改变了传播方向的现象。
在反射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这一定律是由十七世纪著名物理学家斯涅尔提出的,被称为斯涅尔定律。
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线在折射过程中也符合一定的规律,即斯涅尔定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验证这些定律。
例如,我们可以拿一面平坦的镜子,将一个光源照射到镜子上,观察光线的反射方向。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光源的位置如何变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始终相等。
这就是反射定律的实验验证。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折射定律。
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个直杆放入水中,观察杆在折射后的位置。
我们会发现,折射后的杆与原来的杆有一定的偏移。
这是因为光线由空气进入水中后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根据折射定律,改变的角度与入射角和折射角有关。
通过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我们可以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光的色散和透射光的色散是指光通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不同而使光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光的色散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彩虹的形成。
彩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观察到彩虹需要条件是:太阳照在你的背后,而在你前面有雨露。
这时,在你看到的云层中,有些是高高浓云,有些是薄薄的乌云或者乌云上面有透灿的光,太阳的位置很低。
于是,在动员画的露珠上就成像另外一个高高运动着的太阳。
经过这两次反射,阴雨与太阳形成了一对双曲线,第一次反射原恢复的是自己的样子,而第二次反射颜色变得分开是因为阴雨光通过第一次反射原以少量的溶质,颜色分散纯度下降。
加上大恢复彩色就成了一道彩虹。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知识点第九章:声音的传播在物理领域中,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声源产生的振动传播而来的。
学习声音的传播知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声音的性质和特点。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通过物体的振动来实现的。
当物体振动时,就会产生机械波,这种机械波就是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常见的介质有空气、水和固体等。
二、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声音的传播是有方向性的。
声音从声源发出后,会呈现出从声源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趋势。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3. 声音是纵波。
纵波是指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波。
而与之相对的是横波,横波是指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4. 声音的频率影响声音的音调。
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较为尖锐,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较为低沉。
5. 声音的振幅影响声音的大小。
振幅大的声音听起来较为响亮,而振幅小的声音听起来较为微弱。
6. 声音的音质来源于声音的谐波。
谐波是指频率是基波频率整数倍的波,它们共同组成了声音的复杂结构。
三、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当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声音的反射与光的反射相似,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如果障碍物光滑而坚硬,声音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四、声音的吸收与衰减当声音通过某些材料时,会发生吸收与衰减。
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和衰减程度也不同。
常见的吸声材料如吸音棉和泡沫塑料等。
这些材料能够减弱声音的反射和传播,起到消除回声和噪音的作用。
五、声音的共鸣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的固有频率与外界声音的频率相近时,会发生共振现象。
共鸣能够放大声音,增加音量。
六、声音的利用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使用喇叭和扬声器来放大声音;我们使用电话和对讲机进行声音的传输;我们也利用声音进行音乐和语言的创作等。
七、声音与健康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
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会导致听力受损、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等问题。
物理初中第九章知识点总结第九章:声音的传播一、声音是一种机械波1. 声波(1) 声波的产生:当物体振动产生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形变时,就产生了声波。
(2) 声波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来传播,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 机械波和非机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光波是一种非机械波,不需要介质传播。
2. 声速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一般在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
3. 频率和周期(1) 频率是指声源振动的周期,单位是赫兹(Hz);(2) 周期是声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秒(s);(3) 频率和周期的关系:频率和周期是倒数关系,频率=1/周期,周期=1/频率。
4. 声源的音量声源的音量大小和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5. 声波的衰减(1) 声波的衰减: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衰减程度与距离和介质的特性有关;(2) 衰减的原因:声波衰减的原因主要是能量的损失和空气的吸收,声音会转化为热能而散失。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音调(1) 音调的高低: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 音调的强弱: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调越响亮。
2. 声音的音品(1) 音品的纯杂:纯音的频率是固定的,音质清脆;杂音的频率是不规则的,音质杂乱。
(2) 音品的浑浊:浑浊的音色表现在频率中有一定的分布,而不是集中在一个频率上。
3. 声音的回声和共振(1) 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后会发生回声,回声的时间间隔与距离和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关。
(2) 共振:当一个物体的固有频率与外界声波的频率相同或接近时,会产生共振现象,使声音变得更加清晰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1. 声波的传播特点(1) 声源:声波是由声源产生的;(2) 介质: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3) 传播方式:声波通过分子的振动传播;(4) 速度: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2. 声波的反射(1) 反射规律:反射光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2) 声波的应用:声波的反射可以用来测定距离、制造共振共鸣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知识点
物理下册第九章主要涉及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反射面上的法线上的
投影角度相等。
2. 光的反射特点:反射具有可逆性,即光在相同的反射面上入射和反射的角度一致,
但光的传播方向相反。
3. 反射现象:光线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
反射光线的颜色和入射光线
相同。
4. 明镜的反射特点:明镜反射光线具有镜面反射,即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同时
光线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
5. 镜像的特点:明镜反射产生的镜像具有以下特点:与物体具有相同的位置关系、与
物体具有相同的形状、与物体具有相反的朝向、与物体具有相同的大小。
6. 平面镜:平面镜的反射面是一个平面,反射效果最容易观察。
在平面镜中,物体和
其镜像的距离和位置关系符合虚实关系(同侧、对称、相等)。
7. 凸镜的反射特点:凸镜是一种中间薄边厚的镜子,反射光线具有发散(假象)、缩小、前凸、正立等特点。
凸镜的焦距有正焦距和负焦距之分。
8. 凹镜的反射特点:凹镜是一种中间厚边薄的镜子,反射光线具有汇聚、放大、后凹、倒立等特点。
凹镜的焦距只有负焦距。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关于光的反射的主要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第9章知识点物理九年级第9章主要讲述了一些与力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点内容:1.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它包括了力的产生和作用的规律。
第一定律说的是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给出了物体受力的数学表达式,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第三定律指出了力的相互作用,即对于每一个施力就会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力作用于施力物体。
2. 动量和碰撞动量是一个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定义为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
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即碰撞前后物体总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根据碰撞过程的特点,碰撞又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两种情况。
3. 工作和能量工作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力沿着位移方向做的功。
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位移的大小,同时还与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有关。
能量是物体的一种状态,有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不同形式。
能量转化和守恒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即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
4. 弹簧力和重力弹簧是一个常见的弹性体,当外力作用于弹簧时,它会发生形变,产生弹簧力。
弹簧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5. 雷达和光的反射与折射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探测和测距的设备,它利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来获得信息。
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界面时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发生反射的条件是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折射是光线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方向的现象,遵循折射定律。
这些是物理九年级第9章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和现象。
希望这份简要介绍对你有所帮助!。
示浮F -G =F 物浮G =F g
V G 排液排浮ρ==F 物浮G >F 物浮G <F 物浮G =F 物排V =V 物浮G =F 物排V V <浮力
第九章概要
1.概念: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即浮力。
2.产生原因: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三要素 作用点:在物体上(一般画在物体中心)
称重法:空气中的重力减去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大小
平衡法:当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所受浮力与重力平衡: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上浮,在液体中向上运动直至漂浮
下沉,在液体中向下运动直至底部 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4.浮沉条件 即: 悬浮,可停留在液体内任何位置
漂浮,漂浮时物体只有部分体积浸在液体中,即: 其中漂浮或悬浮状态属于平衡状态。
密度计: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总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总等于自身重力。
5.浮沉条件 刻度不均匀,越往下越大。
即在密度越高的液体中浸泡的体积越小。
的应用 潜水艇 热气球
盐水选种:密度大的好种子会上浮,而密度小的坏种子会下沉
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或密度)实现上浮和下沉。
第九章 压强§第1节 压强◇ 压强: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产生条件,物体间相互挤压。
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 如果用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那么有 P = SF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压强的单位则是牛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
例题: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重力为3N ,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 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解: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即F =G = 3 N桌面的受力面积S = 5 × 102- m 2所以压强 P =SF = 3 N/ 5×102- m 2 = 60 Pa 书对桌面的压强为60Pa 。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②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③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④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液体压强的大小 设液柱的高度为h ,平面的面积为S 。
这个平面上方的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 =G = mg = ρVg = ρSh g平面受到的压强p = SF = ρgh 因此,液面下深度为h 处液体的压强为P = ρgh(适用范围:①液体内部压强。
②粗细均匀,密度分布均匀。
③固体对水面的压强。
)例题:有人说,“设想你在7km 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海水里,海水对你脚背压力的大小相当于1000个人所受的重力!”海水压力真有这么大吗?请通过计算说明。
解: 因为是估算,海水密度可以取ρ = 1 × 103 kg/m 3 ,g 取10 N/kg 。
脚背面积近似取S = 130 cm 2 = 1.3 × 102- m 2。
7 km 深处的海水的压强为p = ρgh = 1×103kg/m 3×10 N/kg ×7×103kg/m 3 = 7×107 Pa脚背受的压力为F = pS = 7 × 107 N/m 2× 1.3×102- m 2 = 9×105N一个成年人的质量约为60kg ,所受重力G = mg = 60 kg ×10N/kg = 6×102 N假设脚背所受压力的大小相当于n 个成年人所受重力,则n = N N 2510*610*9 = 1500 估算结果表明,在7km 的海底,水对脚背的压力确实相当于1500个人所受重力。
初中九年级物理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
整版)
1. 电路
- 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组成的闭合路径。
- 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 测量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电压分配不均。
- 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不均,电压相同。
2. 电阻
- 电阻是阻碍电流通过的物质或器件。
- 常用的电阻单位是欧姆(Ω)。
- 欧姆定律:U = I * R,其中U是电压,I是电流,R是电阻。
- 串联电阻的总阻值等于每个电阻的阻值之和。
- 并联电阻的总阻值等于每个电阻的阻值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3. 电能和功率
- 电能是电流通过时所转化的能量。
- 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
- 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消耗或转化的电能。
- 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是P = U * I,其中P是功率,U是电压,I 是电流。
4. 电磁感应
- 当磁力线与导体相互运动时,会在导体中感应出电流。
- 法拉第定律描述了电磁感应的现象。
- 真空中自然存在的磁场是地磁场。
- 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可以用于发电和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5. 电磁铁
- 电磁铁是通过通电制造强磁场的装置。
- 改变通电电流或导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 电磁铁广泛应用于电磁吸盘、电磁阀门等设备中。
以上是初中九年级物理第九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物理第9章知识点九年级物理第9章主要讲述了光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光的反射、折射以及成像等内容。
本章节的学习对于理解光学现象以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依据章节内容来逐一介绍。
1. 光的反射(Reflection)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遇到边界面时,一部分光能被发射到原来的介质中,另一部分光能返回原来的介质。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2. 光的折射(Refraction)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光速不同,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以及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其中n₁和n₂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₁和θ₂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3. 平面镜成像(Image Formation in Plane Mirrors)平面镜是一种光学器件,根据镜面的平坦性质,它能够对光线进行反射,形成虚像。
在平面镜成像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三者共面,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平面镜所形成的虚像与实物的大小和位置相同,但左右颠倒。
4. 凸透镜成像(Image Formation in Convex Lenses)凸透镜是一种光学器件,它能够使通过它的光线发生折射,从而形成实像或虚像。
在凸透镜成像中,光线从空气或准直线上斜射入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通过凸透镜后会形成实像或虚像。
实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异侧,其成像特点与物体的位置关系、光线传播方向以及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5. 凹透镜成像(Image Formation in Concave Lenses)凹透镜是一种光学器件,与凸透镜不同,它使通过它的光线发生折射后,形成的都是虚像。
在凹透镜成像中,光线从空气或准直线上斜射入凹透镜时,会发生折射,通过凹透镜后会形成虚像。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知识点大全知识点1:压力观点: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重力和压力是两个完整不一样的力,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
但压力其实不是总等于重力知识点2:压强压力的作用成效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相关。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成效的物理量。
观点: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公式:P=F/S,(F表示压力,S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2单位:帕斯卡(符号为:Pa),1Pa=1N/m意义:1Pa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遇到的压力是1牛顿。
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
举例:使劲切菜等。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把菜刀磨尖利,推土机的铲刃,汽车上的安全锤,图钉的尖头,注射器的针优等。
减小压强的方法:1)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等。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坦克的履带,滑雪板,高楼的地基,坐在沙发比坐在板凳上舒畅等。
知识点3:液体压强产生原由:液体遇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液体拥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特色: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各个方向的压强跟着深度增添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相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公式:P=ρgh,(ρ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液体的深度)(1cm的水柱的压强是100Pa)4.增补:(1)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相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等其余要素没关。
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没关(注意:深度不是高度)。
(2)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能够用此公式进行计算。
(3)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一定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P=F/S,获取压力F=PS。
初二上册物理第九章知识点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初二上册物理第九章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物质的三态变化在第九章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是物质最稳定的状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只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振动。
液态是介于固态和气态之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
气态是物质最不稳定的状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二、物质的热膨胀热膨胀是指物质在升温时体积扩大的现象。
根据热膨胀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夏天的水管会漏水。
当水管受到高温的热膨胀作用时,管壁会因为受力而变形,导致水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变差,从而导致漏水。
三、冷凝水珠的形成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遇凉时,水蒸气会转化为液态水,形成冷凝水珠。
这是因为冷凝是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一般发生在饮料瓶外壁等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冷凝水珠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物质的相变。
四、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溶液的浓度,进一步了解溶液的性质和浓度的计算方法。
五、物质的传热方式物质的传热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传递热量,如锅底传热给食物。
对流是通过流体的运动传递热量,如水在锅中的对流传热。
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如太阳辐射热量给地球。
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在物理学中,能量一般可以转化为热能、机械能、电能等形式。
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能被消灭或创建。
通过学习初二上册物理第九章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这些知识不仅在学校课堂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希望本文对大家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第九章知识点复习
初中物理第九章知识点复习
第九章机械与人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理解机械效率。
◇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及它们的转化。
全章概述
1.本章基本要求:
小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简单机械中的杠杆与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与势能;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有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机械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涉及到的技能有:杠杆与滑轮的合理使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杠杆、滑轮,以达到改变力的大小与方向的目的;其实质是能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去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不同种类的滑轮,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以达到省力、或者方便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目的。
这里既涉及到了知识也包含了技能,或者是用这方面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与生产劳动中发生的有关简单机械
运动的现象、同时还要能初步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机械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
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求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总之,无论是概念。
还是规律均要与生
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
这些都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内容。
本章涉及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①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的建立过程;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机械能转化的探究和某一种机械的效率是否恒定不变的探究过
程;③上述概念、规律的实际应用过程。
在上述的三个基本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科学抽象建立概念的方法如杠杆、能、机械能、动能、势能乘积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比较的方法建立概念如功率和机械效率等。
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以滑轮组使用的功能;认识某种机械的效率不是恒定的,且不可能大于或等于1;认识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的过程;初步确立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本章内容还要通过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确立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情感,使他们知道物理科学不完全是少数科学家的贡献,其中有许多东西都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的发现与总结。
例如功的概念,杠杆与滑轮的使用,均出于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经验的积累。
此外,在帮
助学生初步确立机械能转化与守恒的思想与观点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尝试去用这种思想与观点去分析物理现象。
2.本章编写思路
本章的编写特点是,较突出地体现了教与学在方式方法上多样化这一基本教育理念。
例如,课本在体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形式上就是多样化的,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
(1)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的一些事例,结合图示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例如,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通过课本图81和图82示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器具,让学生通过视图想想这些器具的使用,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概念,认识力臂的意义,明确这些器具在使用过程中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终达到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的目的。
又例如,通过课本图823和图824示出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物体到三楼上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谁做的功最快,从而自然地引出功率的概念。
还例如,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课本图820示出做功与不做功的情景,要求学生从中归纳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列举事例并图示,结合实验探究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例如,对于定滑轮,一方面通过课本图8-11示出定滑轮的
应用,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参照课本图812所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目的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定滑轮的特点和功能。
(3)用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与内容标准
例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本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判断、讨论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并得出结论。
总之,本章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
希望教师能认真吸纳这些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本章内容是从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出发,引出机械效率等概念,最后用合理利用机械能来结束本章的内容。
3.本章内容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