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师昌绪、王振义致敬——“平民”科学家师昌绪:我的人生观就是使祖国强大
- 格式:pdf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3
师昌绪院士:做人最重要师昌绪院士:做人最重要师昌绪师昌绪院士编者按: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
10月13日下午,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两院院士师昌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分别结合“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培养优良学风做好博士论文”等话题,与首都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了交流。
本报今日摘登师昌绪的讲话内容,以飨读者。
我今年91岁,出生于河北省农村的一个大家庭,我家是四世同堂、诗书传家,全家有四十口人,这培养了我勤劳、忍让的性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我立下“强国之志”,就是使中国强盛起来。
这个强国之志一直鼓励我前进,至今不改。
我怀着热烈的爱国热情读完中小学,上大学,大学读的是采矿冶金工程系,主要是基于实业救国。
1948年留学美国,入冶金与材料。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作为积极分子,我经过艰苦斗争,于1955年回到新中国,那年我35岁。
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
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对我说:上海和沈阳任选一处,哪个地方都有工作可做。
因此,我就选了当时生活艰苦的位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一干就是30年。
青年师昌绪涡轮叶片中的爱国情怀而今,我虽年逾90,仍在坚持上班。
现仅就今年所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主要内容之一——“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与推广”为例,来说明我是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因为它是飞机动力的来源。
而涡轮叶片是发动机中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它要求耐高温、高强度、长寿命,而且要抗疲劳、耐腐蚀、叶片一旦发生断裂,往往造成机毁人亡,所以有人说“一代涡轮叶片决定一代航空发动机”。
美丽的人格——悼念师昌绪先生作者:关德慧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4年第12期文/ 关德慧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先生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走完了忙碌坎坷的一生,但好在是先苦后甜的一生,也是精彩的一生。
我有幸在先生82-85岁期间作为秘书兼助手在他身边工作,受益良多。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就无疑是辉煌的,是闪光的。
但在我心中,更闪光的是师先生美丽的人格。
悲痛之后沉静下来,写下这篇文章,向人们更立体地再现一位可亲可敬的先生,缅怀他老人家。
具有优良的习惯,珍惜时间、严于律己先生给我的深刻印象之一是他有很多好习惯。
先生非常勤奋,他每天鸡鸣即起,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在他身边时,他在基金委的身份是特邀顾问,又是资深院士,他完全有理由少干点,但是每天他都按时上班,中午也不休息,总是精深饱满地工作,对自己分管或参与的每项工作都给予关注。
他的工作内容很多,关心科学期刊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咨询项目的进展、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国家材料腐蚀网站建设、科技部新材料专项的开展等等。
此外,还要阅读科技文献、撰写文章报告、接待来访、处理信件、参加或主持研讨会。
他案头的文件资料总是很多、很厚,需要定期整理。
他制订的工作计划,包括学术报告、论文、会议发言稿、为同行的专著撰写序言等等,总是按时完成,从不拖延。
我的印象是先生今天能做完的事情、今天该做完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工作有计划,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很强。
胡壮麒院士回忆说,“文革”期间师先生受到不公正对待,蹲牛棚、挨打、受批判,“文革”后期对他看管稍加放松,准许他做工作,为学生讲课。
他竟然每天清晨两三点就起床写讲义,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完成了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先生总是利用各种机会了解我国科技界的发展、获取信息,如坚持阅读科技期刊,阅读科技报刊,参加学术会议,参与或主持国家咨询项目、软课题。
师昌绪忠于信仰的科学大家作者:王杰婷来源:《科学家》2015年第01期2011年1月1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当师昌绪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时,在全场目光和镜头的聚焦下,这位91岁的老人笑得平静而坦然……如今,大师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平静坦然的笑容还依稀在目,我们在此怀念他。
什么是材料,它是怎样的一个学科,材料科学家又是研究什么的呢?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00万年前,原始人将石头作为工具,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简言之,制造飞得更快、性能更好的飞机,修建水利大坝、核电站工程,这些都与材料有关。
而说到材料专家,人们就会想到师昌绪。
师昌绪是我国金属学与材料科学家,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他发展了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了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他倡导并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建言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立项实施,开创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动咨询模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师昌绪带队制造生产出了我国当时最先进的歼击机的核心部件……国产第四代战斗机歼-20的研制成功也与他有关。
但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强调的却不是曾经傲人的成绩。
作为老一代的“海归”派,师昌绪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漫漫求学路“1920年11月15日,我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的一个大家庭,当时算是地主家庭,有40口人。
我已故的祖父是前清的进士,父辈有六个兄弟姐妹,我们这辈共有十几个……我家算是书香门第,有的是小学教员,有的是中学教员,层次最高的是县里的官员。
”也许是继承了家族优良的遗传基因,师昌绪天资聪颖,小学毕业后,自称“智慧平平”的他在全县统考中考了第一名,考上了当时很难考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当时他的理想是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材料学家师昌绪、血液学家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素材汇编0114 1136中新网1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他们颁奖。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介绍,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河北徐水人。
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
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矿冶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获欧特丹大学博士学位。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可用作耐热、低温材料和无磁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等,具有开创性。
多次参加或主持制订我国有关冶金材料、材料科学、新材料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立项和评估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据中国工程院网站介绍,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
江苏省兴化人。
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
自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
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
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一部由西北工业大学倾力打造的爱国主义校园话剧《寻找师昌绪》一经首演,就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反响。
我们在缅怀我校杰出校友师昌绪院士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位材料科学之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崇高的敬意。
他的奋斗之心、创新之魂、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无疑是我辈奋斗的楷模。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这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我校杰出校友师昌绪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师昌绪先生于1941年,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战火中他刻苦求学,立志走科学救国之路,成为全校5名“林森奖学金”获得者之一。
“我们这代人爱国情结根深蒂固,我的所有力量都来源于爱国,爱国是一种永不衰减的动力。
”师昌绪深有感触地说,“我的青少年时代,恰逢北方军阀混战,阎冯倒蒋,直奉战争,后来又有北伐战争,保定成为必争之地。
在保定北面30里的大营村——我的家乡,深受其害。
‘七七事变’后,日寇全面入侵,因为不愿意当亡国奴,历经千辛万苦流亡到后方,那时我就想:中国必须要强盛起来!——使中国强大、强盛,成了一辈子的理想。
”1948年他赴美留学,并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
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后,师昌绪先生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工作。
从1957年起,师昌绪带领金属所参加对其他高温合金的研制工作。
师昌绪先生十分重视研究材料在使用中发生的问题。
师昌绪先生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他研究的高温合金包套挤压工艺,为中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探索了道路。
师昌绪先生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师昌绪先生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师昌绪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师昌绪感动中国颁奖词忧国不谋生。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师昌绪人物生平1918年11月,师昌绪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
1933年,入读县立第一高小。
1937年,入读冀绥平津联合中学。
1940年,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1945年,从西北工学院毕业;同年,任职于四川电化冶炼厂。
1947年,任鞍山钢铁公司科技秘书。
1948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进修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1月,进入欧特丹大学冶金系学习。
1952年6月,从欧特丹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55年—1984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0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4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XX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师昌绪荣誉表彰时间誉表彰1977年辽宁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977年沈阳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年何梁何利科技基金奖1998年霍英东基金奖成就奖2002年 2002年突出成就奖(美国金属、矿物、材料学会授予)2004年中国金属学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 6月光华科技奖成就奖20XX年 1月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XX年 2月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师昌绪事迹材料师昌绪(1918-20XX),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常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考点1.2000年得主(1)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2)吴文俊:著名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2.2001年得主(1)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2)黄昆: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黄昆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
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
3.2002年得主金怡濂: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
4.2003年得主(1)刘东生: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2)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5.2005年得主(1)叶笃正:气象学家,他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
关于师昌绪的人物事迹师昌绪是金属学与材料学家,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之一,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15年师昌绪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师昌绪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师昌绪的生平介绍师昌绪1920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小学毕业后考入保定师范学校(保定二师),该校除了有较高教学水准外,还强调生产劳动教育,这对师昌绪日后所形成的艰苦朴素与热爱劳动的品格有很大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流亡河南,进入豫西淅川国立第一中学。
该校学生中多数是平津冀等省市的流亡学生,他是其中一名活跃分子,积极参加、领导军训和下乡宣传抗日活动。
中学毕业后,师昌绪于1941年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因学习成绩优异,成为全校5名“林森奖学金”获得者之一。
毕业后被保送到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
1947年转到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作。
1948年8月赴美留学,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
次年5月获硕士学位,并获麦格劳·希尔(MeGraw-Hill)奖。
1950年进入欧特丹(Notre Dame)大学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洋大学聘他回国任教。
因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只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Morris Cohen)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在此期间,他与张兴钤、李恒德等人组织有志回国的留学生,联名写信给周恩来,表达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
这封信成为中国政府在1954年5月日内瓦会议上抗议美国无理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依据,后经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议,为中国留美学生回国打开了大门。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以大部分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
师昌绪蜡炬燃尽光耀人间作者:戴红来源:《中华儿女》2014年第23期在他心里,祖国就意味着一切。
他会因为祖国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未来,也会为了祖国的需要贡献自己的一生。
他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与奉献经历的典型代表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94岁的师昌绪院士生命蜡炬燃尽,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扑向母亲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诗书继世”的大家庭里。
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礼,勤劳善良。
1929年他在徐水县城模范小学读书,毕业时统考名列第一。
师昌绪的弟弟师昌纶回忆说,当时自己和哥哥同去县城第一高小上学,一些老师和高班的同学听说自己是师昌绪的弟弟都对他另眼相看。
原来哥哥在学校里功课十分出色,在师生中有口皆碑。
从徐水县第一高小毕业后,师昌绪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
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后,独自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采矿救国”的道路。
1948年9月,师昌绪进入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改进了100年前发明的用锌从液铅中提取金银的方法。
用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使其纯度达到90%以上。
1949年5月,师昌绪拿到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1952年6月,又拿到圣母大学冶金系的博士学位。
当时的师昌绪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教授指导下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
这项研究后来直接服务于美国空军。
在其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
为祖国装上翅膀的人师昌绪的故事嘿,今天得好好给你们讲讲师昌绪的故事,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像给祖国装上了一双超级厉害的翅膀呢!师昌绪爷爷年轻的时候啊,就心怀大志。
那时候条件可艰苦啦,就像在石头缝里搞科研一样。
但他可没怕,一头就扎进了材料科学这个领域。
我听说啊,他搞研究的时候,那实验室可简陋了,不像现在有各种高大上的设备。
他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在有限的条件下变着科研的“魔术”。
有一次,他接到了一个超级难的任务,要研发一种特殊的材料。
这材料就像是藏在迷宫深处的宝藏,很难找到。
师爷爷呢,就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寻宝之旅”。
他们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活,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
师爷爷拿着那些材料样本,一会儿放在显微镜下看,那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就怕错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一会儿又在本子上写写画画,那认真的模样,就像小学生在做最心爱的作业。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做实验的场景,实验室里各种仪器“嗡嗡”作响,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
有时候实验失败了,那些材料就像调皮的小怪兽,不听使唤。
但师爷爷从不气馁,他就像个老顽童一样,越挫越勇。
他会挠挠头,然后笑着对大家说:“没关系,咱们再来一次,我就不信搞不定这小家伙!”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好多难题,比如材料的纯度不够啦,性能不稳定啦。
师爷爷就到处找资料,请教各路专家。
他就像个取经的唐僧,不怕路途遥远和艰辛。
有一回,为了找到一种能提高材料纯度的方法,他跑了好多地方,和不同的人交流。
那时候交通也不方便,他就挤在又闷又热的火车里,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可他心里只想着怎么解决问题,根本没在意这些辛苦。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师爷爷他们终于成功啦!那种特殊材料就像一个听话的小天使,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这材料就像拼图里的关键一块,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等好多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让祖国的发展像装上了翅膀一样,飞得更高更远啦。
师昌绪爷爷真的是太牛啦,他用自己的坚持和智慧,为祖国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我们都得记住他呢!。
师昌绪蠛昌绪0i!~ii-生第要是文/李会平人生为了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争论也就亘古不休.师昌绪,这个在2011年1月14日站在国家科技界最高领奖台上,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耄耋老人,以他91年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这个答案——贡献."生物材料是开发热点,我国的几个学会没有联合,不能加入国际组织,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想法子把它们联合起来了,还申请到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的举办权.""我现在担任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编了《材料大辞典》《中国高温合金他说在别人看来他的生活是没有意思四十年》等好几本书.的,平常就是工作,在美国7年,他连个照相机都没有,也不出去玩,对老伴许诺的出}师昌绪被称为我国的"材料之父". 去玩玩到现在也没实现.他说他没什么爱好,平时就为了锻炼需要打打拳走走路.他淡泊名利,说成就是集体的结晶,这次所获得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金属所师昌绪用自己的生活诠释了什么叫不追求个人享乐.什么叫为国奉献,同样.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他的^生观.研究和设立奖学金.他退休30年仍j=班30年,每天坚持工作8小时.他爱管"闲事",觉得给别人提点意见建议,做点儿事挺好,这是一种乐趣.然而,他所管的"闲事"却都不闲,也都很大."1994年,我主持讨论中国率先发展干线飞机还是支线飞机,决定先搞支线飞机,2008年在上海首飞成功的ARJ21飞机就是那时候立项的.2000年,我又组织两院论证,后将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一个月前,我刚刚主持了大飞机材料评审42CHUANGXINKEJI2011.2新中同成立时,他是美国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位科学家之一.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本来专长是物理冶金学的他,毅然投入了高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到了晚年,他又牵头成立了中同生物材料委员会,而他却不是生物材料专家.他所做的这一切, 他所管的这些"闲事",为自己赢得了"战略科学家"称号.他说,获得"战略科学家"称号主要来源于他的世界观,他就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去工作,而不是为某个部门,更不是为自己.第二个就是做工作时要有前瞻性,要有胆略.第三个就是要负责到底.师昌绪用自己的生活诠释了什么叫不追求个人享乐,什么叫为国奉献,同样,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他的人生观.现在,头发掉完牙齿掉完的他仍无时无亥0不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心怀远忧,建言建策."中国目前最缺历史教育"师昌绪说,当今中国教育的很大一个缺陷是不讲历史,年轻人对中国的过去不知道,中国过去怎样受欺负也不知道,光想美国怎么好.中国现在和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已经不错了."光想应该怎么样.而不想过去我们受苦的时候,怎么过来的,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失败."师昌绪举例说自己9岁的孙子一直在美国长大,看到美国国旗他会手扶胸口默站一会儿,当老伴儿说美国才几百年的历史而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时会嚎啕大哭.他说不知道孙子在美国受到了怎样的训练或者教育,但觉得他这种举动是对的.不管哪国人,任何一种爱国意识都值得倡导.当初留美学习的他力排万难坚决要回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爱国情怀.1948年9月师吕绪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开始留学生涯,主要从事的是真空冶金的研究.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洋大学邀请他回国任教,他欣然同意.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令部明令禁止学习理T,医譬■lj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国,师昌绪是被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随着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美国当局限制中国留学生离镜,一律视其出境为回国.师昌绪利用和印度大使馆的旧交,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一封反映美国扣留中国留学生的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为了造声势,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等人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1954年夏天,师昌绪等人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就用花50美元买来的滚筒式油印机油印控诉艾森豪威尔的信件.师昌绪将装得满满的两大皮箱信从波士顿运到纽约去散发.1955年春,美国在各方的压力下被迫公布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对他说:"如果因为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说:"都不是.在美国我这样的人很多,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唤起中国科学家的责任感"看一个国家是否真正的强国,要看3个方面:经济体量,国防力量,科学文化,而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则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师昌绪有次在向记者阐述科学期刊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时这样说.早在上世纪8O年代,师昌绪曾创办英文学术期刊《材料科学与技术》,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科学期刊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现状,发展阶段和国际声誉,师昌绪认为,提高我国在科学文化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有着显着的时代意义,而提升这样影响力的手段之一,就是办好我们自己的学术刊物.面对我国科学期刊优秀稿源吃紧,而大量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矛盾局面,师昌绪说,优秀论文大量流人国外杂志是非常大的问题,我国不是没好文章,拿材料科学领域为例,ISI统计证明,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我国都居全球第二."我们有责任唤起中国科学家的责任感,如果大家都觉得国内杂志不怎么样,都不愿意在这儿发,国内期刊的质量就永远也好不了.""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应该像运动员一样,不仅考虑自己的成就,也要关心国家荣誉.更何况,从长远看,我们自己的学术期刊成长壮大符合科学家自身利益." 杂志代表学术的"指挥棒",体现在某个学术领域的领导权.在一些热门前沿领域,类似的成果往往几乎同时出现,而发表早晚之分,在影响力大小上有着天壤之别, 国际学术期刊大多优先发表本国作者的论文,大多科学家对这种"不公平"待遇深有体会,因此,支持并扶持我国自己学术刊物的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是对我国科学家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师昌绪说,应该号召中国人物?特写II我们一定也可以."这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胆识,是危机中进发的信念和智慧.40多年后的今天,他壮心依旧,却也心怀远忧.当他看到我国的超级计算机讳言芯片来源,当他得知我国核电领域的某一新突破早在若干年前就被欧美某些国家弃用,他会叹口气:"现在讲创新,但很少有原始创新."他说,我国的材料生产量和消费量都是世界第一,但这只能说明我们是材料大国,还不能算是材料强国.比方说我们是稀土大国,但是世界上含稀土的材料没有一个是中国发明的.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应该像运动员一样.不仅考虑自己的成就.也要关心国家荣誉.的科学家有好的论文发表在我们自己的学术刊物上,把支持本国科技期刊发展当成一种责任.人生第一要义是贡献师昌绪曾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正是怀着这样一颗坚定纯净的"中国心",他历尽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中科院的领导问他:"你去上海还是沈阳?"他答: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他服从分配来到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新任务却涉及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无怨言地挑起这副担子.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他带队转移到贵州基地.喝水管里放出来的浑水,吃玉米和地瓜干做的混合饭,喝连酱油都没有的南瓜汤.他不知道苦,整天乐呵呵的.师老对生活没啥讲究,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但对于材料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却较真得很,敢于挑战,勇于承担,谋划策,有胆有识."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年逾九旬的他说这句话时掷地有声.上个世纪60年代,就是凭着这样的气魄,他揽下了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任务."风险?怕什么!美国能研制出来,科学不欢迎陶醉,科学需要清醒.立于学科前沿,师昌绪发出了一声又一声呼喊:要有创新成果,特别是原始创新成果;要加强基础研究,人家没有的我有,才具有绝对竞争力;科研工作者要克服浮躁心态和自满情绪,提倡陈景润精神.编后:随着2010年最高科学奖公布,师昌绪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个媒体中.他的事迹为我们熟知,但不知道,他的精神是不是也感动着我们这个有点儿浮躁的年代? 师昌绪的成就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的,但是,他的那种爱国意识,那种为国担忧的思想,那种不计个人利益,愿意为科学进步,祖国强盛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假若成真, 那么试想,这样一个民族会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屹立世界,会得到怎样的强盛,怎样的尊重.国家的形象和地位,其实就掌握在你, 我每一个人的手中. CHUANGXINKEJI2011.243。
师昌绪院士:人生感悟2011-01-11 | 文章来源:师昌绪非常抱歉不能亲自来唐山出席社中央常委会,一是为省汽油少放CO2,二是怕身体不支,给人惹麻烦。
请代我向出席会议的各位同志表示问候。
会前,社中央领导让我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个主题做一个发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也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为人之道,做事之理、从业之德。
我不想在理论上做过多论述。
我只想结合我的人生经历,谈谈人活着为了什么,以及如何做人做事。
家庭出身及影响我出生于1920年的一个农村大家庭。
五代同居、四世同堂,也算是书香门第,因为祖辈出过进士。
父辈兄弟6人,我们昌字辈共12人。
当我1937年因匪难离家的时候,共计40口,可算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特点是和睦相处,每有矛盾,反求诸己,因而很少发生争吵,不像巴金所描写的那个《家》。
这个家给我的是“以忍为先”,多做好事才不会惹起争议,从而也就心安理得。
这个家几乎是人人平等,只有进士夫人(我的大祖母)和极个别掌门人有些特权,也就是中午吃点烙饼炒鸡蛋。
全家一名厨师,做好饭后先满足长工,而后才是家人,这些过去我都很少说,因为这不符合阶级斗争观点,而是阶级调和。
我记得1955年回国后,我说了一句“我是吃窝窝头的地主出身”,从而后患无穷,每次运动都挨批判,一直入不了党。
到1978年改革开放,才算放松了,并入了党,的确,家庭对人的影响很深,不能不承认,至今我对那个家还很留恋,因为17年的印象太深了。
经历家在河北省徐水县,1920年到1937年,北方军阀时常拉锯战你争我夺:闫冯倒蒋、直奉战争,后来又有北伐战争,保定成为必争之地。
在保定北面30里的大营村,深受其害。
后来日寇入侵,更是使人不能安宁,所以青少年时代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从而激发了我忧民忧国之情。
1934年徐水县立一高(高小)毕业,考入了有名的保定师范(就是《红旗谱》描写的那个抢粮食的学校,因受国民党军包围连树皮都吃光)。
师昌绪王振义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孙秀艳)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延东宣读奖励决定。
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
新华网快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院士、王振义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历届获奖情况历年获奖人物2009年谷超豪(1926—,数学家)孙家栋(1929—,航天技术专家)2008年王忠诚(1925—,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1920--,化学家)2007年闵恩泽(1924—,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1919—,著名植物学家)2006年李振声(1931—,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延伸阅读:师昌绪:“好管闲事”的战略科学家人物小传:1920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
八载隔洋一心归国两院元勋国之栋梁——师昌绪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
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2月27日晚,“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
曾在沈阳工作、生活近30年的中科院金属所名誉所长、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对他的颁奖词是“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
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师昌绪先生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这是师先生最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这位学术大师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1955年,师昌绪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返回祖国,分配到中科院金属所工作,在沈阳生活、工作近30年。
沈阳金属所李依依院士回忆说:“作为一个指挥者和领导者,师先生善于发挥和利用大家的长处。
大家一起加班加点,一起下厂,彼此互相信任,齐心协力,共同攻关。
”沈阳金属所的关德慧,在师先生82—85岁期间担任他的秘书兼助手,在他眼里,师先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先生。
他回忆说:“先生给我的深刻印象之一是他有很多好习惯。
先生非常勤奋,他每天鸡鸣即起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也不休息,总是精神饱满地工作,对自己分管或参与的每项工作都给予关注。
”师先生还非常关注青年人。
他对国家基金委创新团体的考评中特别强调,考评一个团队不要只看重是不是有知名科学家,是不是有院士,更要看重这个“大家”下面是不是有一批成长起来了的年轻人。
90多岁的时候,师先生经常说,他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
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
师昌绪演讲稿5篇第一篇:师昌绪演讲稿演讲稿学师老精神,为家乡争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师老精神,为家乡争光》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
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
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
两院元勋,三世书香。
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
1918年,师昌绪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四世同堂的书香门第。
在这个紧邻漕河的小村子里,开始了他人生道路的起点,从童年时代,到读完小学和高小,然后考上了保定师范。
直至后来,师老留学美国,回国从事科学研究,在材料科学领域领军开拓,被称为“中国材料学之父”。
师老一生,学术成就高不可及,桃李遍天下,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0年1月14日,师昌绪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受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并为其颁奖。
当师老获奖的消息传来,整个大营村和徐水县都沸腾了,家乡父老奔走相告,师昌绪的名字立刻传遍了古城保定。
从保定走出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令人景仰的科学家,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正是怀着以科学报效祖国的愿望,他刻苦攻读,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多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早日带回祖国啊!但那时,他已失去了返回祖国的自由。
因为美国明确宣布: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人一律不许离开美国,一旦他们想离开等待他们的是判刑5年和巨额罚金。
一定要争取回国自由!师昌绪和其他26名中国学生和美国政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写信给美国总统要求回国;还请印度驻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将他们要求回国的信件转交给周总理;他和同学还凑钱买了一台旧油印机自己刻印传单,一夜间印了3000份向美国公众散发,求得同情与支持……不屈不挠的奋争终于见到曙光,美国被迫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有师昌绪。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师昌绪导语: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2月27日揭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7日晚播出了颁奖盛典。
下面店铺为你搜集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的事迹,感动心灵,震憾你我!9、光耀人间:师昌绪【获奖名片】——忧国不谋身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
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 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
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
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
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师昌绪的颁奖词: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
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
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
两院元勋,三世书香。
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师昌绪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爱·科学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月日仙逝、享年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
“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
年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
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
他于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
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
”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