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及其应用实践略述
- 格式:pdf
- 大小:91.06 KB
- 文档页数:1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退耕还林是指将曾经耕种的土地恢复成林地,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
其生态作用有五个方面:一、增加植被覆盖。
退耕还林可以使原本被耕种、荒废或者利用不当的土地,重新植被,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保护了生态。
二、防止水土流失。
高覆盖的植被会在地表形成行径,缓慢地将水输送到更远的地方,减少雨量的冲击,降低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三、促进气候调节。
退耕还林促进森林和其他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透水和透气性,为地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减少碳排放量和氧气量的消耗,正面影响气候。
四、保护野生动植物。
退耕还林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植物和动物栖息地,避免了种群的消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五、增加农业资源。
退耕还林使在森林中生长的物种丰富,并且可以为农业提供资源。
一、合理规划,选择合适的土地。
选择成本较低的弃耕田、退化草地、荒山等地块,以提高整个退耕还林项目的效益。
二、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人工造林栽种功率,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持生态平衡。
落实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防止破坏生态平衡。
三、建立保护措施,预防非法伐木者的侵害。
加强森林火灾等危险的防范措施,切实保护退耕还林的成果。
四、科技支撑。
结合现代技术,提高树种的选育、林业技术、发展生态旅游等发展手段,增强退耕还林项目的发展潜力。
五、政策支持。
建立专业队伍,设立政策支持机构,推行激励制度,提供农民和村民相应的培训和资金支持,营造社会支持和鼓励的氛围。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改变较差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生态,促进生态文明。
为保护生态环境、减缓人为对地球的影响,提供生态公共财产服务和生态产品资源提供提供重要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做法、措施及其成效-林业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主要做法和措施1.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退耕还林工作是一项政府行为,政府是工程建设的领导者,对工程实施与建设负有主要责任,从市到乡级政府都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责任书、合同书,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从而使退耕还林工程有条不紊顺利得以实施.1.2精心组织,科学规划,认真做好年度作业设计编制退耕还林工程总体规划,根据各年度退耕还林任务,组织开展评审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各地在作业设计时:一是按照适地适树、尊重农愿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确保生态林面积不低于859.在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及水库周围、山脉顶脊等一切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必须营造生态林,并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相结合.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适当发展经济林.二是在保证群众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按小流域、一条沟、一面坡相对集中的连片治理,突出规模治理效益.三是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优先安排坡耕地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四是设计人员深入基层,上山下沟,进村入户,与乡村干部和群众共同商定栽植树种,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造林模式,达到了国家要生态、群众要票子的双赢目地.五是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埋边破坏.通过作业设计,将任务以乡、村为单位落实到组、户和山头地块,建立分户退耕还林卡片,并由乡(镇)政府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合同的签订,使退耕农户吃上了定心丸,解除了后顾之忧,确保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1.3强化监督与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将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认真抓好造林质量工作,不断完善制度,严格管理,要求各职能部门严格检查、严格监督、严格要求,一级抓一级.1.4增强造林科技含量,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对现有成熟科技成果组装配套、推广应用,多年来重点推广了ABT生根粉、大坑、座水、地膜覆盖、容器苗、机械化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积极推广乡土优良树种, 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传授技术、宣传政策.阿荣旗林业局推行林业科技人员技术承包责任制,对退耕还林重点地块,经济林、生态经济兼用林开展技术承包与示范管理活动,承包人员对承包的退耕还林工程,从技术培训、整地栽植、嫁接修剪、施肥治虫、松土除草、林药间作、果品贮藏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与服务.通过开展林业科技承包,提高了管理水平,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1. 5认真组织开展检查验收,为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政策兑现提供依据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的通知》、《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办法》等要求,对历年工程的保存面积、工程质量、工程措施、成果巩固和技术进行严格自查,达不到标准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林业部门还与检查验收人员签订《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责任状》,采取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等措施,实行责任追究.应用UPS定位和测量面积,确保验收质量的同时为政策兑现提供可一靠依据.1. 6开展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维护造林者合法权益按照政策规定,制定《退耕还林登记发证验收标准》,开展确权发证工作.组织专人对每个地块进行详细测量,填写基本情况,反复核对后录入计算机,现地督查和指导发证工作.1. 7强化政策兑现程序,确保各项补助资金足额发放到户为切实做好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工作,各项目区政府及时下发有关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的通知,制定年度《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实施方案》,要求项目乡镇严格政策兑现程序、兑现标准、兑现时限,将政策补助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认真开展退耕还林公示和补助资金兑现工作,成立信访接待组,妥善解决纠纷等问题.1. 8建立健全管理工作为使管理走上制度化轨道,各地建立健全了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文书归档制、资料统计制、设备管理制、调阅审批制,采取专人、专柜、专室管理措施,为退耕还林宏观决策、政策兑现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以户为单位建立退耕还林,卡、册、账、证、表、图分别归档,科学分类,集中管理,保证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不断档、不混乱,归档率100%.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数字化、规范化.1. 9严格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资金使用要求管理、使用资金,做到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各级林业财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建立健全了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预决算制度,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变更建设内容.另外专项资金一经下达后,财务部门即做到文到即转、款到即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及克扣.在资金监督管理方面,加大退耕还林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实现由临时性、突击性为主向经常化、规范化为主的转变,把检查监督工程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责任落到了实处,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2取得的成效2. 1退耕还林工程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在项目实施地区,绝大部分任务落实在水土流失严重和沙化退化耕地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林草植被,有效地控制了工程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退化,保护了农田牧场的安全,增加了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 2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显着国家的补助政策使我市退耕农户的收入明显提高,农民直接受益,解决了贫困农民的生活问题.不仅增加了购买力,活跃了市场,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以及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使农民家庭收入明显提高.2. 3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显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由传统农牧业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转变;由粗放经营到精种、精养,从低产到高产、高效,从单纯农牧业到多种经营转变;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至富的步伐,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对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意识,增强了生态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全社会退耕积极性普遍高涨,群众由过去的要我退耕变成了我要退耕.3存在的主要问题1)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经费和后期管护经费缺乏,使林业负担很重,特别是在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强化管理、后期管护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与管护投入机制,实行资金分类经营管理.2)退耕地管护问题严重,保存现有造林成果困难很大.一是由于缺乏管护经费,林木缺乏后期抚育,同时林木郁闭成林后,林间杂草丛生,必将产生病虫鼠害,火灾隐患很大.二是几年来的工程建设,使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变为林地,农民饲养牲畜,特别是养羊业受到很大限制,偷牧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林地损失严重三是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全部实施舍饲圈养还存在许多困难.3)由于近几年气候严重干旱等原因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特别是荒山荒地造林受立地条件及自然干旱的因素影响,造林成活、保存率普遍较低,同时,年年重复补植造林,成本增加,国家给予的种苗补助费远远不够,部分退耕还林户缺乏信心.4)个别地方对后续产业发展重视不足,着眼于争取眼前的退耕还林计划指标和补助政策.同时由于个别地区经济落后,没有一定带动力的主导产业,后续产业发展滞后,退耕农户也束手无策,加之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影响后续产业发展。
森林退耕还林系统治理实践案例总结地球上的森林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去几十年人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不可持续的经济活动,许多地区的森林遭受了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许多国家采取了退耕还林政策,通过系统治理来恢复并管理森林。
本文将总结一些森林退耕还林系统治理的实践案例,并探讨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一: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森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的国家之一。
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来恢复和保护森林资源。
这些政策鼓励农民将可耕地还给自然,并提供补偿和支持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退耕还林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稳定增长,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案例二:巴西的亚马逊森林保护巴西的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亚马逊雨林面临着破坏和退化的威胁。
为了保护亚马逊雨林,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限制采伐和砍伐、建立保护区域、加强执法力度等。
同时,巴西还积极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并促进当地居民的参与和福利共享。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亚马逊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也推动了当地可持续发展。
三、案例三:澳大利亚的火灾管理澳大利亚是一个干旱的大陆国家,也面临着森林火灾的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管理和减少火灾对森林的破坏,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火灾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火灾预警系统、清理林地积极防范火灾、培训专业消防人员等。
此外,澳大利亚还注重火灾后的恢复和植被重建,通过种植抗火植物和进行退耕还林来恢复火灾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在减少火灾破坏的同时,也保护了澳大利亚独特的森林资源。
四、案例四:加拿大的森林可持续管理加拿大是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木材出口国。
为了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加拿大政府实施了森林可持续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黄龙县位于中国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川西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黄龙县自然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退耕还林工程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黄龙县积极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黄龙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成效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经验做法,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1、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
黄龙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大量荒山荒坡得到了绿化,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恢复。
2、增加土地利用效益通过退耕还林,黄龙县有效增加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益。
通过植树造林,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森林资源,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草药等资源,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加,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
3、改善农民生活通过退耕还林工程,黄龙县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提高了他们的绿化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植树造林项目的实施,也为当地提供了众多的公共设施,如公路、供水等,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1、科学规划黄龙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科学规划了退耕还林的区域范围和植树种类,确保了工程的可行性和长期效益。
县政府通过组织专家对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方案,合理安排了植树造林的时间和规模,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2、政府引导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黄龙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支持等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
政府还注重培训农民技术,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科学认识,确保了工程的高效实施。
3、产业发展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仅是一项生态工程,还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工程。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 - 内容简介《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共分三篇:第一篇是黄河上中游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第二篇是长江上中游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模式,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的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第三篇是各地提供的实用技术的汇编。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将模式和实用技术分开编写,使用效的实用技术不被淹没在模式中;二是点面结合,不仅选取每省区5-10篇典型模式,还对各省区的退耕还林模式进行全面概述,并对退耕区、退耕还林模式进行分类阐述;三是典型模式得理性强,每个典型模式包括立地条件、技术思路、主要技术措施、成效和目标、适宜推广区等5个部分。
本书力求条理清晰,文字简洁,通俗易懂,简单实用。
因此,本书可供从事退耕还林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广大农民朋友学习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科研机构、技术推广单位等参考借鉴。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 目录序言前言第一篇黄河上中游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模式第一章黄河上中游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模式概述第二章河北省退耕还林模式第三章山西省退耕还林模式第四章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模式第五章辽宁省退耕还林模式第六章吉林省退耕还林模式第七章黑龙江省退耕还林模式第八章河南省退耕还林模式第九章陕西省退耕还林模式第十章甘肃省退耕还林模式第十一章青海省退耕还林模式第十二章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模式第十三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退耕还林模式第十四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模式第二篇长江上中游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模式第一章长江上中游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模式第二章江西省退耕还林模式第三章湖北省退耕还林模式第四章湖南省退耕还林模式第五章广西壮族自治区退耕还林模式第六章重庆市退耕还林模式第七章四川省退耕还林模式第八章贵州省退耕还林模式第九章云南省退耕还林模式第三篇退耕还林实用技术第一章育苗技术第二章造林技术第三章新产品应用技术第四章其他实用技术附录附录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附录二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的通知附录三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的通知。
榆阳区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摘要本文从榆阳区的自然概况,退耕还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几点退耕还林造林的实用技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造林技术;实用技术1 概述退耕还林是1998年洪灾后,国务院针对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导致的洪涝、干旱、沙城暴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危险而实施的一项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
1999年率先在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开展,2002年在全国215区、县全面铺开,下面以榆阳区为例,讲述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
1.1 榆阳区自然概况及退耕还林的现状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处于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交界处,东西长128.3km,南北宽124千米,全区总土地面积689170.4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47612.4hm2,占总面积的79.5%,海拔介于870m~1405m,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358.1mm,且年内降水的66%多集中在7~9月份,年蒸发量达1905.5mm,为降水量的4.6倍。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全区分为三部分,即:西北部以风沙土为主的风沙草滩区,中南部以淤土为主的河谷川道区和东南部的黄土性土壤为主的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黄土丘陵区,形成了“七沙”、“二山”、“一分田”的地貌地类景观。
榆阳区是最早实施退耕还林的区、县之一。
自1999年实施腿根还林以来,先后在清泉、镇川、上盐湾、鱼河峁等13个乡镇启动退耕还林和全区24个乡镇全面展开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共完成耕地还林27.23万亩,宜林荒山、荒地84.27万亩。
整个工程初具规模,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 退根还林存在的问题(限制性因子)。
榆阳区地理位置处在较深的内陆,且四面环山包围。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恢复成林地的行为。
退耕还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重点介绍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一、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1. 恢复生态平衡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恢复土地的生态平衡。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的肥力和水分含量都有所下降。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促进土壤的形成和保持,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2. 保护水源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保护水源。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农草均耦合自耦自收虽虚,但大地补后比需要水多,水源的消耗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质的恶化。
退耕还林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保护水源的还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环境。
这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荒山荒地的复绿4.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退耕还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这对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5. 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退耕还林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土地的自然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退耕还林的实施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进行退耕还林。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对退耕还林项目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对退耕还林农民的生产经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以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的行动中来。
2.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和了解。
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宣传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引导农民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工作中来。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退耕还林是指国家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开展的一项农村职能转变行动,具有广泛的生态作用。
首先,退耕还林可以促进水土保持。
退耕还林的实施,能够减少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垦和利用,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持水土的持续稳定,预防水土流失,降低水土的侵蚀和退化的速度,维护水源地的生态安全,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其次,退耕还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经过长期利用和压耕后的土地,如果没有合理的管理,就会出现无法种植的现象。
此时,重要的植被会消失,使得土地的生态环境逐渐退化。
而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土地的自然平衡,使得多样性的植被得以重建,将有益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削弱侵袭土地的不良的外来物种,提高区域生态安全和稳定性。
再者,退耕还林还能够改善气候。
大面积地种植树木,将多大地可以促进碳循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形成森林的自然生态体系。
退耕还林能够提高全国范围内植被的生态环境,发挥大量的“碳汇”作用,缓解温室效应,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然而,退耕还林的实际过程中还有着相关的实施措施。
首先,需要实施科学的土地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耕种方式。
其次,需要选择高效而又生态环保的种植技术和品种。
最后,还需要强化监管和评估机制,保障退耕还林的实施与管理。
在实践退耕还林中,要有效地抵抗利益困境,统筹政府与民众的利益考量,完善政策、措施和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把农民引向利国利民、科学又规范的法制化的退耕还林。
同时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加入退耕还林行动的队伍中,帮助更多地区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
总之,退耕还林是一项有益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推动,是社会责任与实践。
只有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的引导与落实,才能实现全国退耕还林战略纲要的目标,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具体模式及发展对策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退耕,恢复为森林的过程。
这一政策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后,如何开展具体的产业模式,以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林下经济模式1. 果树种植:通过种植果树,可以实现农户增收。
选择适宜生态环境的地方种植葡萄、苹果等水果,通过销售水果来获取利润。
2. 草药种植:利用退耕还林后的土地进行中草药种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为农民提供另一种增收的方式。
3. 养殖业:可进行养殖家禽、家畜等,通过销售养殖产品获取经济收入。
养殖业还可以提供工作机会,促进农村就业。
4. 生态旅游:利用退耕还林后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
开发森林公园、温泉度假村等,吸引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从而创造经济效益。
二、发展对策1. 政府支持: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对退耕还林后的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包括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相关产业。
2. 农户培训:针对退耕还林后的产业模式,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农户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退耕还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通讯设施等,提高交通便利性,降低经营成本;还可以建设相关场所,用于加工和销售产业产品。
4. 产业合作社:建立退耕还林后的产业合作社,帮助农户进行集体经济组织,提升规模经营能力,共同面对市场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
5. 拓宽市场渠道: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寻找更多的市场销售机会,提高产品竞争力。
6. 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后的产业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退耕还林后的产业模式和发展对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只有确保退耕还林后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目标。
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及其应用摘要介绍退耕还林的技术模式及其应用,对于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提升宁南山区的林业生态效益、促进林业产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应用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东北麓,地处黄土高原、黄河上中游地区,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平衡失调。
海拔1 450~2 600 m,年均气温6.3 ℃,年均降雨量300~500 mm,干旱、冻害、冰雹、沙尘等灾害性天气较多。
土壤以黑垆土、湘黄土为主。
境内山川交汇、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连绵,按自然立地类型和气候条件,分南部阴湿土石质区、东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北部清水河谷平原区。
实践证明,在原州区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是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南部土石质区还林模式该区域海拔较高,具有山体植被垂直带状分布现象,该区域主要的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油松、山杨、刺槐、臭椿、山杏、山桃、沙棘、柠条等。
主要以营造针阔混交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为主,在立地条件好的缓坡地适当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1-2],适用的林草种类有落叶松、油松、云杉、栎类、桑树、核桃、杏树、花椒、沙棘、紫花苜蓿、红豆草等。
1.1荒山梁峁造林模式在海拔2 500 m以上的梁顶,气温低,湿度相对比较大,基本上属高山草甸,很少有乔木分布,灌木只有蔷薇、山柳等零星分布,而草本植物生长茂密。
主要造林树种有云杉、红桦、椴树、辽东栎、山杨等乔木树种,以及沙棘、蔷薇、山柳、忍冬、丁香等灌木树种。
1.2阳坡荒坡地造林模式在海拔2 600 m以下的阳坡荒坡地,一般坡度普遍在25°以上,温度高,蒸发强,水分条件差,水土流失最严重。
该模式主要造林树种有油松、落叶松、辽东栎,白桦、山杨、榆树、山李、酸梨、山桃等乔木树种,以及沙棘、丁香、蔷薇、忍冬、山楂、海棠等灌木树种。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具体模式及发展对策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重新改造成林地,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过程。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退耕还林政策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退耕还林后如何发展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具体模式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 林下经济产业:在退耕还林的地区,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包括种植草药、食用菌、果树等。
这些产业可以在林地下种植,并且能够与林木共生,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保护土壤和水源,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
2. 生态旅游产业:退耕还林的地区往往景色优美,环境幽静,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可以开发乡村民宿、森林徒步、生态农庄等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大自然的风景和生态的和谐。
3. 生态种养产业:在退耕还林后的土地上可以发展生态种养产业,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
比如利用林地养殖禽畜,或者在林地上种植绿色农产品,符合绿色有机认证标准,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1.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
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提高他们从事林下经济产业的积极性。
2. 加强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的生产力和效益。
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3. 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拓展生态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对生态产品的推广力度。
可以通过扶持合作社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强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通过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保持林地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 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对于林下经济产业的认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沙漠化区域退耕还林还草的实践与经验总结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口增长,沙漠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沙漠化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居住和生存。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种有效的沙漠化治理方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沙漠化区域退耕还林还草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一、退耕还林还草的概念和原理退耕还林还草是指将不适宜耕种和过度开垦的土地恢复成林地和草地,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原理是通过植被的生长和土地的保护,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功能的重建。
其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社会福利。
二、实际操作与技术手段1. 退耕还林还草的实际操作退耕还林还草的实际操作主要分为退耕、还林和还草三个方面。
其中,退耕是指将无法耕种和过度开垦的土地恢复为草地或森林。
还林是指将退耕得到的土地植被改造为林地。
还草是指将退耕得到的土地植被改造为草地。
针对具体地区的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退耕、还林和还草方式。
2. 技术手段(1)降低水分蒸发量。
例如,在退耕地种植茶树、杂草和灌木,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2)改良土壤。
例如,在退耕地上种植能够吸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植物和菌根,通过绿肥翻压、化肥施用、中耕松土等措施改良土壤。
(3)保护和恢复水源。
例如,植树造林、种草拦沙等措施,可以增加水源量和保持水质。
(4)加强监测和管理。
例如,通过遥感技术、空气质量监测、乡村环境监测等措施,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监测和管理。
三、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效和经验总结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恢复土地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福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具体表现在:1. 恢复生态系统。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的土地被恢复为绿地,水源得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得到了保护和重建。
2.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指标。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之一,旨在实现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该项目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做法的优劣。
1. 恢复生态系统平衡:退耕还林工程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土地得到了防护。
黄龙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保护,空气和水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2. 提高社会生产力:退耕还林工程为黄龙县的发展带来了活力,该县的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该项目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种植树木、绿化山区等方式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
3. 推进可持续经济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对黄龙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这将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经验做法分析1. 落实政策:在黄龙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中,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例如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制定优惠税收政策等。
这些政策不仅为该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从而推动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快速推进。
2. 加强宣传:努力推广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农民的意识和积极性。
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黄龙县做到了增强农民的参与度,通过各种途径,例如开展理论宣传、实际操作指导、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该项目的重要性和推进过程中所需的支持和参与。
3. 强化管理:管理是推进成功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所在。
在黄龙县的实践中,他们注重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创建了专职管理机构、常设工作站等等,为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4.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利用市场手段并非无效的方法。
黄龙县在实践中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了针对性的产业规划,鼓励农民从事种植、养殖、旅游等相关行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稳定收入。
总之,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实践表明,良好的管理机制、政策支持、社会宣传和市场化发展对推进该项目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国家政策,旨在恢复森林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自1999年开始,黄龙县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共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4,742公顷。
该工程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成效分析1、森林覆盖率的提高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后,森林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
1999年前,该县森林覆盖率仅为8.7%,而到了2019年,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6.6%,可见该工程对森林资源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2、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旨在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黄龙县,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逐步落实,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地控制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3、经济效益的提高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系统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为当地的旅游业、能源工业、林木产业等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黄龙县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了国内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1.7亿元,同比增长了30%。
二、经验做法分析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管理体制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圆满实施,得益于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实现了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工作的有序开展。
2、合理规划,科学施工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特色,对退耕还林的地点和造林种类进行了科学规划,采用不同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如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等,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
3、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利用合作社、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动员群众参与退耕还林,使之成为全民行动。
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退耕还林动员的效率,而且增强了群众对生态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总之,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圆满实施,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带来了经济效益。
利用营造林技术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退耕还林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资金的持续投入,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要想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关键在于利用科学的营造林技术,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从营造林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促进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营造林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营造林技术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林木种植和栽培管理,逐步培育出生长良好的人工林。
其原理是利用人工干预,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形成人工林地,为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支撑。
2.方法(1)选择合适的树种。
在进行营造林工作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树种,比如松树、杉树、柳树等,以保证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性。
(2)科学的造林技术。
在树种选择后,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造林技术,包括选择种子、沟槽、挖坑、栽植等各个环节。
(3)精细的林木管理。
在栽植后的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比如除草、浇水、施肥、修剪等,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生存环境的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营造林技术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种选择不当。
一些地方在做营造林工作时,树种选择不当,选择了一些环境条件不适合的树种,导致树木长势不佳,甚至死亡。
2.造林技术不规范。
由于一些地方对于造林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栽植、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影响了人工林的建设和发展。
3.管理不到位。
在一些地方,由于管理上的疏漏和人为因素等原因,导致人工林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生长状况不佳。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提高营造林技术的实施效果和退耕还林工作的整体质量:1.加强科学研究。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具体模式及发展对策退耕还林是指国家为了解决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的问题,采取政策措施将农田退耕还林。
这一政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具体模式和发展对策,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利用、农民的增收和发展潜力等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林果种植模式:在退耕还林地区,可适当发展水果种植业,如苹果、樱桃等。
通过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果树品质和产量,推动农民增收。
2. 特色农产品加工模式:利用退耕还林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如茶叶加工、竹制品加工等,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生态旅游模式:在退耕还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产业,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4. 农业科技示范模式:通过在退耕还林地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出和经济效益。
1. 政府引导:政府应加大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土地、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全方位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转变产业结构。
2. 技术支持: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提供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收入。
3. 资金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通过贷款、奖补等方式,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4. 市场开拓: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对接,开拓消费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5. 产业协作:加强农民间和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具体模式和发展对策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确定。
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黄龙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经验做法分析贺甜甜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后,为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做出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
以黄龙县为例,评述了县级政府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经验及做法,有助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推进生态工程向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黄龙县;县级政府1 黄龙县概况黄龙县地处陕西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辖5镇2乡,总人口5万人,为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被誉称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华蜜蜂之乡”,境内林草丰茂,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87%,素有“黄河流域绿洲”“陕西一叶肺”“绿色明珠”等美誉。
全县幅员面积2752平方公里,耕地30.7万亩,人口密度16人/平方公里,农村人口3.2万人,人均耕地面积9.6亩,劳均耕地面积31亩。
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黄龙县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坚持“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巩固成果、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明确责任抓落实、强化检查抓质量、突出效益抓管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明显。
2 黄龙县退耕还林建设成效自1999年秋冬,朱总理提出“十六字”方针以来,从打造生态黄龙、富泽千家万户的高度出发,争取项目,干好项目,黄龙县通过广泛宣传、正确引导,积极实施、稳妥兑现,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十年来,全县共计列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09万亩,其中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11.89万亩(退耕地还林6.3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36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涉及7个乡镇3998户14376人,累计兑现国家补助钱粮折合人民币12192.3万元。
20XX年,延安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黄龙积极相应政策,完成延安市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超前实施0.7万亩,新造林0.5万亩),20XX年将0.5万亩的新造林面积全部纳为20XX年度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涉及5个乡镇1220户,兑现延安市新一轮退耕还林651万元(种苗费360万元,现金补助291万元)。
实例探讨退耕还林模式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边疆,总面积45.46万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列全国第6位。
南邻吉林省,西靠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东部分别以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及一部分陆域边界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3045km。
黑龙江省地貌基本格局由松嫩、三江两大平原以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等五大山系构成。
北部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南部为张广才岭、完达山和老爷岭,西部是松嫩平原,东部为三江平原。
黑龙江省江河众多,主要有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五大水系。
全省年均降雨量400—650mm。
黑龙江省土壤共分17个土类。
从土壤分布来看。
从北到南为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黑钙土以及灰色森林土等。
黑龙江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多种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扩展种群的环境。
全省有野生高等植物2050余种,乔木100多种,材质优良且经济价值高的林木50种,用树林树种30种。
其中,国家级保护树种17种,有东北红豆杉、红松、黄波罗、水曲柳、核桃揪等;药用植物多种,如防风、人参、刺五加、平贝等;食用的产品植物上千种,已开发利用的蔗菜、蕨菜、黄花菜等达100余种。
一、退耕区分类黑龙江省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的区域为哈尔滨的尚志市和牡丹江的穆棱市。
退耕区土地总面积1535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
按照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条件,将黑龙江省退耕区划分为两个类型区。
1.老爷岭山地丘陵区该区包括穆棱市的9个乡镇、5个林场。
本区地形复杂,岭高坡陡,海拔600一2100m,山地、丘陵各占49%,平原为2%。
气候温和,年降水量510一600mm。
土壤分布最广的是暗棕壤,其次是白浆土、草甸土。
自然植被主要有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和柞、桦、山杨次生林,伴生树种有胡枝子、棒子、忍冬等。
由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内大量移民到本地开垦林地,种植粮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该区主攻方向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退耕还林,尽快恢复森林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