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14
《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执笔人:许华章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背诵大量的优秀诗文;养成收集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习惯。
可见,语言文字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容之一,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就必须优化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包括课语言文字积累和课外语言文字积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我们试图解决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2、解决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现实问题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明确的提了出来。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着许多困惑:一是语言文字积累是否等同于背诵记忆;二是课语言文字积累和课外语言文字积累的比重;三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与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任务的失重。
分析上述困惑产生的原因,既有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又有过程和策略方面的原因。
3、我们研究学生语言文字文字积累策略的系统性、有效性,就是为了填补我校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策略的缺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深、广度和已有成果的情况)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阅读革命,其中法国国民教育部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一项全国性的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并拨出专款装备各学校图书中心,为学生提供书籍并指导阅读。
而美国政府则更引人注目。
1994年政府通过美国教育法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政府投入巨资用于这项工作。
英国政府则大力倡导开展“阅读是基础”的运动,推动全国中小学生的阅读……⑴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张霞土门关小学“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汇报材料 2011.1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同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的主旨就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任务。
2、在2008年春全县教学工作会议上,教研室特别提出“以倡导学生集体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为内容,加强古诗文教学,做实小学语文素养教学课题研究”。
3、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一是小学生的写字训练一直引不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表现出写字姿式不正确,写字不规范,影响着小学生身体发育成长和对母语学习的良好熏陶。
二是阅读训练面窄量小,与《课标》要求差距大。
三是习作训练篇幅少,质量差,关键是学生无话可说,内容不具体。
四是古诗文诵读动热一阵、冷一阵,难于使祖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难于夯实小学生人生成长的文化底蕴。
4、时值课程改革大好时机,我们已经积累了较好的实验经验和实验基础,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部分教师对此项工作有了认可。
有局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中心校的一班人信心坚定,一定能够做好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有比较优越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网络做基础,方便广大教师查阅资料和相关信息。
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校长、教务主任任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强的人力资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要求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要求公民具有综合的语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如何让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小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背景: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升学和就业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因此,探究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
问题。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解决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和素养水平。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某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阅读能力不足、写作能力欠缺以及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等问题。
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二是加强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三是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法掌握水平。
结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探究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 1 -。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温岭市城北小学课题组①[内容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语文素养,学困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
本课题组在了解了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后,针对出现了家庭关注的缺乏、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不强、约束能力薄弱、学生出现的断层的等现象,合理地为学困生创设兴趣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在对课堂进行优化,对学困生实行特别关注,从而促进了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
[关键词]学困生语文素养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是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
学困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群体。
这一群体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刻不容缓。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揭示语文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提高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兴趣淡薄,缺乏信心、语文素养较差的“学困生”。
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又要帮“学困生”摘掉帽子,就必须用策略提高他们整体的语文素养,使得他们能紧跟班级的步伐。
《小学中年级学困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一、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困惑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中年级学生要具有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我班的大多数学生家处城郊,部分家长在外打工,留在家的多为大字不识的老人家,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部分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孩子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不尽人意。
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学习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起来也就更有实效性。
特别是我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自学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乳山市府前中学孙永华进行了《阅读教学中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长山中小学的二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二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蓝田小学苏彩燕发表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陕西横山县党岔镇马坊小学张军进行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
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李娟发表了《浅谈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培养》等等,还有很多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都撰写并发表了有关怎样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的相关论文和课题的研究,大家都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
三、拟定的解决路径和措施首先课题研究初期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每天都将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并定时检查,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断的完善预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可以在小组内预习或者几个同学一起预习。
提高学困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完成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几乎每个老师都要面对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就语文学科来说,许多人认为“语文不难学”。
确实,语文从考试范围来看,广泛丰富;从考试成绩来看,差距不大。
对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轻松且灵活;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则是“语文难,不学”。
如何关注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过程(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不能只培养尖子生。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课堂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在实施开放教学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人才的重任。
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作为老师的我们若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他们将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通过该课题研究,能够促进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有长足的进步,改变他们在学生、老师、家长眼中的灰色形象,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个孩子的语文素养都能有所提高,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于“学困生”将有更多的了解,总结出培养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一些途径,积淀研究者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二)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各地有关语文生活情境教学、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课外阅读促进“学困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沛县实验小学刘晓慧一、课题摘要2008年9月我向市课题组申请了课题《课外阅读促进“学困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研究》并于08年10月份在市级立项。
目前,班级中的“学困生”被我们一些教师和家长与课外阅读隔离开来,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学困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只要求他们学习教科书里的知识,课外读物一概不要阅读),才能把他们的成绩从后面“拉上来”。
有些家长也认为课本知识还学不会,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看闲书。
针对此种现象,我作了深入的反思,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实践研究,从而探究出教师有目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引导学困生阅读课外书籍,能够丰富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语文素养。
从08年11月到09年10月,我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总体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初步总结出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减轻学困生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困生在持续、有效的课外阅读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积累,提高了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1、创设书香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读书兴趣。
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困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在阅读中陶冶情操、丰富积累、增长智慧、形成能力,初步总结出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2008.11-2009.1)对目前个班级的“学困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制定实验方案,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对一些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解、把握,全面开始起步研究。
2、发展阶段(2009.2-2009.7)结合实际,调整完善方案,进行阶段性小结,加强实验的薄弱环节,提高整体实验水平。
3、结题阶段(2009.9-2009.10)整理课题经验,继续深化研究。
读书活动与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篇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论文题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XX年11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于XX年立项,XX年被立为东莞市“十五”(第四批)普通教育科研课题规划项目,并开始在我校部分实验班实践,再进行普及。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已完成实验任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多元整合的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首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且在每个学段都设有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那么,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呢?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它是一种多元的整合,是相对于仅就某一语文知识或技能的单一性学习而言的。
它是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项目,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加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和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近几十年来,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法国都积极推崇综合性学习,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而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得了良好效果;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介绍的,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通过查资料上网,居然写出了《试述中国古代文化》、《布什的减税政策给人民带来了什么》这样的文章。
这使人想起了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最缺乏什么呢?最缺乏探究意识、实践精神、综合能力。
近十年来,我国很多老师也积极探索,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杨明明等,同时也有一大批研究论文相继发表。
然而,要组织文化底蕴不够深,动手能力不够强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富裕地区农村小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少。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阳山县青莲中学沈志亮李志云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农村家庭。
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相当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产生学习畏难情绪,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一蹶不振。
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已成为了制约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探索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为此我们选择并开展了“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学习习惯:指学习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三、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2、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的实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达到优化课堂教育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以叶圣陶的“习惯说”为理论依据。
在叶老先生的教育观中,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就是“习惯说”。
在他的论著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从学生到教师等多方面精辟而又通俗地论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内涵和方法。
他认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学困生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本研究旨在探究学困生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研究结果表明,学困生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家庭教育对学困生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一些学困生的父母可能缺乏对孩子的管教,不注重孩子的学习效果,或者过于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学校教育对学困生的形成也有影响。
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可能存在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3. 社会环境对学困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歧视等,可能会对学困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2.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和课程的改进,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社会应该加强对于不公平现象的监管和打击,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社会环境,为学困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本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图文读与积累;“亲近母语”为选修选读科目,内容分为“小国学、大课堂”系列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系列。
对原有的点状研究课程进行高位统整,并增补了《诗经》、《论语》等国学内容。
在积极研究过程性指导策略的同时,课题组还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策略研究。
在针对“经典诵读”课程策划的评价性活动“古诗对句游园”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能展示每个学生的纵向成长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被刊登在《常州晚报》2023年1月5日B10版上。
随着课题组成员对课题逐步展开研究,对“学生积累策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晰的课程建设思路。
2023年12月,课题组把研究成果整合成《少儿国学》课程向市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成功申报成为“常州市《少儿国学》课程基地”。
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与南师大吴永军教授签约,成为课程建设特邀顾问,从而保障了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在近一年半的研究时间内,在吴教授每月一次的引领下,我们课题组对课程设置的目的、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培养目标的最终形象进行了描述,形成了课程开发“白皮书”。
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价值对“诗词曲赋”进行了主题单元式的编排,形成了六册的“少儿国学教材”,准备在2023年的8月结集出版。
(二)课堂教学领域研究情况:在课堂教学领域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课堂教学中的常规积累”和“课外阅读积累课内指导”两种课型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刺激具有高度的选择加工的能力,进入头脑中的知识,不仅是量的积累,而且还要经历性质的变化过程。
”所以,课堂教学的信息流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输出”的过程,而应该是“信息输入→变换→贮存→输出”的过程。
每一项积累的内容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上述两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以积累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流程:1、确定积累对象。
就是这一节课或这一次活动要使学生学习掌握什么、积累什么。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温岭市城北小学课题组①[容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语文素养,学困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
本课题组在了解了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后,针对出现了家庭关注的缺乏、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不强、约束能力薄弱、学生出现的断层的等现象,合理地为学困生创设兴趣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在对课堂进行优化,对学困生实行特别关注,从而促进了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
[关键词]学困生语文素养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是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
学困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群体。
这一群体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刻不容缓。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揭示语文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提高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兴趣淡薄,缺乏信心、语文素养较差的“学困生”。
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又要帮“学困生”摘掉帽子,就必须用策略提高他们整体的语文素养,使得他们能紧跟班级的步伐。
提高学困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完成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几乎每个老师都要面对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就语文学科来说,许多人认为“语文不难学”。
确实,语文从考试范围来看,广泛丰富;从考试成绩来看,差距不大。
对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轻松且灵活;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则是“语文难,不学”。
如何关注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过程(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不能只培养尖子生。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课堂不再是优等生的“专利”,在实施开放教学的今天,教师肩负着使全体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将他们培养成不同层次人才的重任。
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唤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作为老师的我们若不及时采取一些措施,他们将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通过该课题研究,能够促进高年级语文“学困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有长足的进步,改变他们在学生、老师、家长眼中的灰色形象,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个孩子的语文素养都能有所提高,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于“学困生”将有更多的了解,总结出培养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一些途径,积淀研究者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专业研究水平。
(二)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各地有关语文生活情境教学、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汇报1.“语文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以及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
2.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实际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方式。
3.语文语言:语文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指对语文概念、算式、公式、运算定律、法则及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
语文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
语文学科中的语言,除了通常所说的文字语言外,还包括语文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逻辑语言等。
4.语文语言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语文语言相互转化,能用语言清楚、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语言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信心说,喜欢说,学会说,能准确精炼地说。
二、课题研究支撑性理论1.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
人需要终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必备的语文素养。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主动地选择外部的信息,从而获取个体所需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的知识获得需要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依托必需的学习材料和外界的帮助。
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是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培养。
4.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编印的教科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系正可谓是“一纲一本”,依托新教材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学有价值的、必需的语文,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前言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2018年9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县级教师小课题。
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方法和策略。
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语文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觉有困难的学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语文学困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是下足了工夫,而成绩却不见长,以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的是提起语文就没了兴趣。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者,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呢?今年七年级学生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从入学考试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许多问题。
特别是学困生比较多,40分以下占比例是40%。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初中教学的成果是可怕的。
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语文学困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目标。
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直是困扰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关于如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我认为,首先要弄清学困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施与不同的方法,长期坚持,一定能让学困生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由于屡屡受挫,他们对自己失去了自信,有的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
意志薄弱。
自制力差,管不住自己,没有毅力,遇到困难退缩、畏惧,做事不能持之以恒。
逆反心理强,盲目的认为老师家长处处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耳旁风置之不理,甚至故意和大人对着干。
厌倦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和畏惧感。
二、核心概念解析1.学困生: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
2.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滞碍,为了让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效,我申报并探究了本课题,希望我的探究对今后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他需要我们长期而坚定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态度决定高度,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成功的保障。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个学生应该坚持的品质,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将受益于终身。
一个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学生肯定学习状态不佳,成绩较低,而且往往伴随厌学心理。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我所担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严重,部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他们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而这些学困生又是不容被忽视的。
(2)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尤其是语文学困生的转化。
语文的基础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如:口语表达、理解能力、写作等能力。
所以说,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差,那么他的理解力就相对弱,他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就会出现审题不清,无法下手完成,最后可能影响到他的学习自信力,导致对学习没有兴趣。
(3)转化语文学困生,让他们走进生活。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生活在人的社会,难免要与人打交道,与人交流,当我们要与人交流时,就会要用到语文。
虽然我们都会说话,但话有很多种说法,可以委婉的说、可以随意的说、也可以生死熟虑的说,但说的效果可能就不同了。
学好语文,更好的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对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对于我的教学工作是一个辅助,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是刻不容缓的事,语文学习的转化,有可能带动其他科目的学习,当学生学习有了自主性,那么学习对于他来说可能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当学习的自信树立起来的话,他就会爱上学习,会努力学习。
《如何提高学困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结题报告《如何提高学困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前期课题组成员调查摸底、搜集资料,课题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后期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展开具体的研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研究归因并及时总结成果。
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顺利。
目前,实施方案中所制定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业已完成,申请结题。
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1、研究的背景。
目前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整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语文教学必须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就颇丰,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涉及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研究很少。
目前尚缺乏对语文学困生问题的系统理论阐述,只有零星的关于语文学困生的学习研究。
研究语文学困生的学习问题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是吻合的。
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来源比较单一,农村学生多,现有200多名学生,部分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对孩子有效的教育和辅导。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若教师不对症下药,不注意研究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势必造成学生间差距越来越大,整个班级的语文学困生一定会呈上升趋势。
语文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
二、研究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是一个困挠万千教师的问题。
该课题的研究可以找到学困生成因的个性和共性,更好地因材施教;还能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发展性评价观。
将研究成果向全校的语文教师推广,有助于提高学校的语文教学成绩。
3、概念的界定语文学困生:在学习语文学科上存在困难的学生。
具体地说:语文学困生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在语文学习中(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等)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合集5篇)第一篇: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验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 在实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许多学校潜心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距离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距离新课标的目的和要求,还需要加大实验和研究力度,大力培养,全面提升。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语文学科教学及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存在以下问题:(一)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发展不均衡,后进生与优等生的学科素养差距大,特别是部分后进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低下,学习自觉性很差。
(二)学生听话习惯不好,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倾听不专注,或者不能抓住说话者发言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读书量基本可以,但读书只是看热闹,阅读理解能力不强,不能将读书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效结合。
(四)学生的书写水平和写字的基本功与《课程标准》中的写字要求还有差距。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在大语文教学观的影响下,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验与研究。
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课题研究的主旨就是在继承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培养任务,侧重于探讨利用校内校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等途径,着力培养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认为此课题研究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课题的确立,首先是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如钱理群等当代著名教育大家提出的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任务、途径,姚竹青老师的大语文教学观,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其次,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教师的情况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选择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学困生转化研究》结题报告结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课题提出了学困生转化的主导思想,即要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惯、行为惯和研究惯,揭示研究规律,教给研究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同时,本课题分析了学困生存在的心理状况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转化策略,包括培养研究兴趣、创设条件促其参与、加强意志培养、开展互帮互学、利用家长和发掘闪光点等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我校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教学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学困生转化策略,可以为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经过调查、观察和访谈,我们确定了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找出了学生研究困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1.研究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大多数学困生自我控制能力差,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研究,作业抄袭,平时贪玩,不能形成良好的研究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研究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语文缺乏自信心。
3.研究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困生往往只关注课上内容,不形成课前预、课后复的惯。
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
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语文研究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1.研究基础差,跟不上班级进度。
2.教材的原因。
语文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研究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语文课的研究。
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游戏、网络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4.突发事件的影响。
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研究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研究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研究信心,研究成绩一落千丈。
《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温岭市城北小学课题组①[内容摘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语文素养,学困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
本课题组在了解了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后,针对出现了家庭关注的缺乏、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不强、约束能力薄弱、学生出现的断层的等现象,合理地为学困生创设兴趣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在对课堂进行优化,对学困生实行特别关注,从而促进了学困生的语文素养养成。
[关键词]学困生语文素养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心的国民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地发展。
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
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是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
学困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群体。
这一群体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刻不容缓。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揭示语文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提高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兴趣淡薄,缺乏信心、语文素养较差的“学困生”。
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又要帮“学困生”摘掉帽子,就必须用策略提高他们整体的语文素养,使得他们能紧跟班级的步伐。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①课题组组长:廖文燕,成员:林卫丽、江卫荣、朱云兰、杨晓晓,编号:WER0816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我校处于鞋产业比较发达的城北街道,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民工的子女,素质相对较弱,语文素养未养成。
因此,班上的学困生数量也较大。
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那就是转化学困生,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像培养中生优生一样因材施教。
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学困生的问题一直是教师心头的一个痛,怎么样提高学困生的整体的语文素质,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效率,使他们跟得上班级的步伐,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虽然有很多的研究出台了,有《提高学困生辅导效率的研究》、《小学数学“学困生”错题成因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的学困生扬长研究》……但对小学语文这一课程中的培养学困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特别是针对外地民工子女之类的学困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因此《促进学困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的研究》既针对目前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学困生语文素养的模式。
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
且本课题面对的对象范围特定,研究的是外地民工子女的学困生,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鉴于上述情况分析,结合我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的学情等,特确定以下研究目标。
1、我校虽属于城区一所中心学校,但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且有三分之一学生是外来民工子女。
学业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士气不高,学习效率较低。
班上的学困生相对其他同级别学校,数量较多。
这些学困生由于学习连贯性不够,语文素养仍未养成。
因此针对这些,通过了解他们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来对症下药,使他们乐于看书,愿意看书。
2、加强专门的辅导工作,通过课前辅导等手段来增强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
3、通过学习氛围的构建、群体学习的组建等活动,来改善学困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在团队的督促下,在伙伴的监督下,逐渐促成学困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习的效率。
4、在激起了学困生的求知欲望后,通过对其的文化的熏陶,使学困生爱上语文,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全方面地提高语文的素养。
三、课题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1)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策划和可行性论证,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期的测验分析44 (2)组内人员分工,提出、探讨实验构想1、全面实施,积累素材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内容:课题组成员各尽其职,积累素材、经验,及时分析并调查实验的操作。
1、成果总结,深化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内容:各成员写好结题报告,材料汇总,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相应总结2、结题:2008年9月——2008年11月内容:写好结题材料。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措施(一)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的研究1、了解学困生的成长环境,分析成因。
每个学困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就告诉我们学困生个体的基础也是各不相同的。
为了能提高学困生的语文素养,为了让策略更具针对性,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在研究的初期,我们就对每个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来了解学困生成长的环境,并根据这些资料的总结归纳,寻找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找出他们身上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我们此次研究主要的对象是外地民工子女中的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源广而杂,且文化背景、道德习惯、语言习惯各不相同,造成学生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心理素质相当脆弱。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里的环境,离不开父母的教育,而了解孩子为什么是现在的情况,还必须从家庭环境、从孩子的父母着手调研。
(1)家长的文化程度怎么样?数据表明:我校大多数外地民工子女父母学历层次较低,父母初中学历居多,达45%;小学学历35%;文盲11%;高中及以上(包括大学、研究生)学历9%。
(2)外地民工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关注程度:数据分析:外地民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学习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要求,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但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
特别是有些家长在厂里上班,有时候回家很晚了,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根本没办法与孩子共同学习,更别提与老师进行教育上的交流了,同时一些家长由于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与老师交流觉得难为情,也不愿意过多地到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
(3)居住条件子女现在居住的房子来源?你对居住环境感觉怎么样?你有几个兄弟姐妹这两题重在调查外地民工子女生活条件对他们的影响。
令我们惊奇的发现有79%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家”,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
有81%(B项+C项)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居住环境影响自己学习,有的学生放学后不愿回家,一直在校学习到静校才肯回家。
但也有19%的学生能克服现有的居住环境,理解父母打工的辛苦,珍惜现有的居住环境。
外来学生中独生子女相当少,一般家里都有两个孩子。
他们家很多都是向本地人租来的,而且是租的是很便宜的废弃房,有的建在猪舍旁、有的家在菜园边的“窝棚”里,冬不避寒,夏不挡雨,一家三代同堂是常有的事。
他们家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别提什么课外书及书桌了。
与本地孩子比,他们缺少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
(4)家庭对孩子学习环境的创设来到温岭后,你家是否搬过家:放学后你及时回家吗?课余你经常干什么?数据分析:外地民工子女学习环境极不稳定,有48%的学生放学后不及时回家,经常在街上玩耍,外地民工子女活动范围局限于在校园里,大部分孩子只能参加校内安排的活动项目,甚至外地民工子女课余沉迷于游戏和网络。
大部分孩子不能参加一些文化培训或兴趣课程,课余生活方式比较单一。
反而他们在放学后要或多或少地帮助父母带孩子、踏鞋帮等。
这当然与家长工作时间长、不重视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尤其是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和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造成孩子对学习的一种不正确认识。
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外地民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学习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要求,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但是,由于他们所从事简单的、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有很多的甚至要到晚上10—12点下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更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
由于心理原因,他们也不愿意过多地和老师进行交流。
有48%的学生放学后不及时回家,经常在街上玩耍,出现从放学到家长回家这一段时间,外地民工子女生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时间”。
因为经济差、家里孩子多、家长工作时间长、不重视家庭教育等原因,外地民工子女活动范围局限于在校园里,大部分孩子只能参加校内安排的活动项目,不能参加一些校外的文化培训或兴趣课程,课余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反而他们在放学后要或多或少地帮助父母带孩子、割猪草、卖菜等。
尤其是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和生活习惯差,造成孩子对学习的一种不正确认识。
此外,有79%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家”,他们有随时流动的可能,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别提什么课外书及书桌了,与本地孩子比,孩子缺少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
另外,外地民工家长的自身素质较低,低学历的很多,甚至一个字不识,更没有很多的家教知识,因此,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采用“一顿打骂”、“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
因此,我们认为外地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差等状况与家庭有重要影响,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通过访谈,我们还了解到由于教材不同或教材相同但教学进度及质量不同,而引发的学生在转学过程中的学习障碍。
我国幅员辽阔,学制有五年的也有六年的,教材的版本更多,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知识系统的排列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得那些中途从老家转来的或从上海等其他地方转来的学生,在知识的衔接上产生一定的“断层”。
给学生继续学习造成困难。
也让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一定的落差,有部分孩子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变得不自信。
也频频地不完成作业了。
更不必谈语文素养的提升了。
2、对症下药,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念,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
我们教师要让他们都抬起头来走路。
”在了解了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后,针对出现了家庭关注的缺乏、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不强、约束能力薄弱、学生出现的断层的等现象,合理地为学困生创设兴趣浓厚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成功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愿望和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