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高中历史纲要下
《中外历史纲要(下)》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之一,一共分为八个单元,涵盖了从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国家到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
1.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2.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3.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4.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5.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6.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7.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8.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一单元总结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实行的原因(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评价(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的社会分期单元主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典型的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三、由“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政治制度)(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商王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很不稳定。
(2)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较之商代的“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3)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较之西周的分封制,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建立。
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充分巩固。
四、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五、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确立。
教材m桥t i l M栏目主持人/文欣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为例〇贺满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 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笔者在2020年秋季执教高一年级历史,与《中外历史纲要》亲密接触,发现新教科书中大量使用新表述、新材料、新地图等烘托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以《中外历史纲 要(上)》古代史相关内容为例,思考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统编版新教科书写特点中学历史教科书几经变迁,字里行间承载了千年文化。
2020年高一新生使用了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这也要求一线历史教师重新出发,研究教科书、研究课堂,把捏好历史的温度。
1.变革编写体系,突出家国情怀2004年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但无论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都是采用专题形式编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则以通史体例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加国家疆域演变、民族融合等内容,着力厚植学生的家国观念,滋养家国情怀。
以人教版为例,中国古代史内容分散在必修1第一单元、必修2第一单元、必修3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主题鲜明线索清晰,但学生难以构建整体的历史画面,特别是能力稍弱的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变得碎片化。
同时,对中华民族起源、国家疆域演变、民族融合等重大问题没有完整地呈现,这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源远流长的历史带来诸多不便,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统编版教科书以通史为主,在同一时间维度给学生呈现多彩的历史。
对中国古代史的处理则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
《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
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一)从体例来说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
“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
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
《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
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
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析课文同样适用。
《开辟新航路》主要有引言、课文正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本课要旨、探究学习总结、插图和注释。
高中历史科目的教材版本比较与应用案例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科目的教材版本进行比较与应用案例,并分析其优缺点。
一、教材版本的比较1.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该版本是我国目前最为主流的历史科目教材,备受广大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和使用。
这一版本的优点在于内容贴近课程标准要求,涵盖了广泛的历史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材的编排合理,章节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
文字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适合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2.北京教育出版社版本这一版本的特点在于注重历史教育的深度挖掘和扩展。
教材内容详实,注重历史事件的细节描述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
该版本更适合历史学科的优生和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人民文化版版本与其他版本相比,人民文化版历史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和案例,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人民文化版版本的教材更偏向于人文社科教育的倡导,兼顾历史内容和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材版本的应用案例1.灵活选择与混合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版本。
对于重点知识和主线内容,可以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确保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在扩展和拓展教学中,可以引入北京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可以适当引入人民文化版教材,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2.多媒体教学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结合图片、视频等展示形式,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历史教育需要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一、概述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初高中历史教材的比较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特别是对于中外历史纲要29课的初高中教材,各种比较分析的论文层出不穷。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两套教材的异同之处,本文将对中外历史纲要29课初高中教材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教材内容1. 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包括我国古代史、我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多个章节,全面覆盖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内容方面,该教材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描述,力求能够以较为全面的视角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2. 外国历史教材外国历史教材相较于我国的历史教材更为注重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
外国历史教材不仅包括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还对于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材风格1. 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历史教材在文风上相对较为严谨,文言文和现代文相结合,大量使用了名人名言和历史文献,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
教材的风格偏向于传统的历史教学范式,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描述,以使学生能够对历史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2. 外国历史教材外国历史教材在文风上相对较为明朗活泼,语言通俗易懂,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借助大量的图表和案例以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材的风格偏向于强调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与影响,以便让学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教材目的1. 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历史教材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我国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教材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还原和描述,希望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外国历史教材外国历史教材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并以此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教材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解读,以便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五、教材定位1. 中学历史教材中学历史教材的定位相对较为传统,力求传授学生对历史的基本认识,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还原与描述,以便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
《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
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一)从体例来说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
“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
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
《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
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
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这种分法对于分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析课文同样适用。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与人教版传统教材内容及教学方式之比较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行,首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陆续出版。
2004年,有4个版本的新课程教科书获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即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人民出版社版、岳麓书社版、大象出版社版(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
新教材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至7月中旬笔者撰稿时为止,必修课教材中,岳麓版、大象版已全部出版,人教版出版了第一、二册,人民版只见到参考样书;而选修课教材中,各出版社只编出了一小部分。
从9月开始,新课程教材将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这4个首批新课程实验省份使用。
至于全国大多数地区,目前仍然使用传统的人教版教材。
这个版本前后经过了多次修改,早期为32开本,1992年改为16开本,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动,2000年、2003年又连续作了两次修改。
2003年版现在已在高中普及,但2000年版仍未完全退出。
于是,我们将看到人教社2000年版、2003年版与4个新课程教材版本并存的局面。
但这只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暂时现象,随着改革的推广,传统的人教版教材将会被逐渐淘汰。
课程改革的推行,新教材的使用,对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新教材对教学方式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新教材对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什么影响?通过比较和思考,笔者认为:从教材内容上看,主要的变化是从全景式描述到专题式分析;从教学方式上看,主要的变化是从填鸭式灌输到自主性探究;从评价手段上看,主要的变化是从单一型笔试到复合型考查。
以下笔者就这3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选修课教材只编出了一小部分,本文的探讨只限于必修课部分,其中人教版第三册的有关内容是根据教材编写者陈其、陈梧桐、马执斌等老师的文字介绍补上的。
涉及旧人教版教材时,则以2003年版为主。
一、从全景式描述到专题式分析传统人教版教材经过屡次修改,已非常成熟。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
《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
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一)从体例来说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
“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
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
《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
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
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析课文同样适用。
《开辟新航路》主要有引言、课文正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本课要旨、探究学习总结、插图和注释。
2021年第!期(总第884期)丈按%'科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高强黄莉婷(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教育部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承载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分析编写体例的特点,阐释统编版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困难与挑战,理清教材的基本体例和结构,以便创造性地使用该教材。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统编版教材编写特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历史教材要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教育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服务。
2019年9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北京、上海、浙江等6个省市开始使用,其他还未进行高考省份改革的省份最迟于2022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
一、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概述2017年8月,由北大、北师大、首师大等高校及中央党史文、、人教育版高中教师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组开始工作。
2019年6月6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该统编教材进行最-准,年9月开始在北京、上海、浙江等6个省市试行,其他省于2022年秋季全面使用。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为、课程,采用通史史的方(课程用通史方,为《中外历史要》上下,上中国通史,下通史,中国历史历史的本程,在中历史(课程课程史体编(课程为三个,《国家会》《会》《文》。
各个模块由,在下的具体容依照时序编排,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
与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最大的是《会生活》,了与社会的,“食会”“”“”等。
课程的课程,在课程上,为《史门》《史料读》个,校可:选用、改编新编,通史学的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增强深历史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
《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
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一)从体例来说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
“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
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
《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
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
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析课文同样适用。
《开辟新航路》主要有引言、课文正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本课要旨、探究学习总结、插图和注释。
统编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分析作者:杨悦颖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0期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反映了新时期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和治学方针。
通过与基于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的人教版教科书比教,对统编版历史教材的创新与改革进行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使用教材,转变教材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两汉”时期的历史为例,研究和对比统编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选取、单元导语、课前导语、插图、课后习题设置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推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版;人教版;教材比较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20.098“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表达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既是教学的工具,又是学习的对象。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对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落实和历史课程总目标的要求。
下文通过对比人教版与统编版两種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分析当下统编版教材,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1 两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两汉”时期的内容人教版必修教科书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模块,以专题史体例编写;统编版必修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以章节体形式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分为上、下两册。
人教版必修一政治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修二经济模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和必修三思想文化模块第一单元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均有涉及“两汉”时期的内容。
统编版将“两汉”时期的内容划分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四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中。
本文只针对“两汉”时期这部分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余不加以论述。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人教版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进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内容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中外历史纲要与旧版历史教材的对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教育在我国的教学中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老版本的历史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在新的历史纲要下,教材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更新和改革。
本文将从中外历史纲要和旧版历史教材的角度看待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变迁,探讨新旧教材在内容和教学模式上的差异与联系。
一、对比中外历史纲要1.1 新我国成立后的历史纲要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历史纲要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新我国成立初期,历史教育主要以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历史纲要也以此为主要线索进行编排。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历史的发展,新的历史纲要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力求向学生传达更加全面、客观的历史知识。
1.2 中外历史纲要的相似和差异对比中外历史纲要,我们可以发现,中外的历史教育都强调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中外历史纲要都以历史发展的主线为脉络,以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线,向学生传达历史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
中外历史纲要在强调研究历史问题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要求学生根据史料和文献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1.3 中外历史纲要的更新与变革随着历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中外历史纲要都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变革。
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教学内容的理论体系上的不断更新,在加强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上的不断调整,以及对历史教育价值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历史纲要的更新和变革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也能更好地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研究的前沿。
二、对比旧版历史教材2.1 旧版历史教材的历史漏洞在旧版历史教材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历史漏洞和片面性的问题。
旧版历史教材传递的历史观往往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的限制,因此在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上存在着偏颇和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的历史观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导致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中外历史纲要》比较研究作者:***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4期摘要:以“抗日战争”部分内容为例,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中外历史纲要》在体例结构、正文内容、课文辅助系统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也有相似之处。
综合对两版教科书的比较,也能够进一步得出一些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认识。
关键词: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比较研究;杭日战争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表达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
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有着“一标多本”的特色。
一直以来,有不少对不同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的比较研究。
在专著方面,有王宏志的《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杜芳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叶立群的《课程教材改革探索》等。
相关学术论文更是不在少数。
可见,对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是历史教育的一大研究热点。
本文将以“抗日战争”部分内容为切入点,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和《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一些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认识。
一、体例结构的比较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即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
要想快速且系统地比较两版教科书体例结构上的不同,就需从标题着手。
为更加直观地对比人民版和《纲要》的标题排列,笔者将其劝弓列如下:(一)相同之处从表中呈现的两版教科书标题的对比可知,两者都将“抗日战争”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点提取出来系统地展开。
同时,两者都在一个课题之下,采用3到4个小标题分块地构建知识框架,层层递进以细化知识点。
(二)不同之处首先,两版中“抗日战争”所处的位置不同。
人民版位于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第3课,而《纲要》则在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
其次,两者所占篇幅不同。
人民版将“抗日战争”总括为“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内容,共由8页纸构成。
而《纲要》则将其分为两课,共由13页纸构成。
由此可得,《纲要》对“抗日战争”更重视,讲述得更详尽。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
《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
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
(一)从体例来说
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
“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
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
《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
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
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文系统部分”和“以体现教学方法为主的课文辅助系统部分”,这种分法对于分
析课文同样适用。
《开辟新航路》主要有引言、课文正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本课要旨、探究学习总结、插图和注释。
《全球航路的开辟》主要有引言、课文正文、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历史纵横、探究与扩展、插图和注释。
其中课文系统部分两个版本都分为了三个子目;课文辅助系统部分都有引言、插图、注释和历史纵横。
相比人教版,纲要变学思之窗为思考点,探究学习总结为探究与扩展,删除了本课要旨,新增了学习聚焦和史料阅读。
纲要在排版布局方面改变了人教版整篇布局的方式,改为左右两边布局,一部分为课文正文,另一部分为对插图和课本内容的注解、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和思考点。
新增的学习聚焦和史料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本课重点,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的素养。
二、主干内容对比
(一)课文系统对比
本课内容两个版本都分了三个子目,人教版的为东方的诱惑、新航路的开辟、走向会合的世界。
纲要的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
从标题上看,第一子目:人教版的“东方的诱惑”比较片面,纲要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简明扼要。
第二子目相同,第三子目由“走向会合的世界”变为“其他航路的开辟”变化较大。
从内容上看,第一子目都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人教版为三段内容,第一段为西欧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对应标题东方的诱惑;第二段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沿岸,西欧商路受阻;第三段为西欧统治者的支持、宗教传播的需要和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展。
纲要为四段,对这部分内容重新做了顺序的编排,对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
第一段为伊比利亚半岛居民迈向海洋的尝试;第二段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金银的需求和对新市场的开拓,渴望探索东方;第三段为东西商路受阻和传播宗教;第四段为航海经验的积累和造船技术的提高。
第二子目两版内容差别不大,都写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经历以及对新航路的探索。
纲要对几位航海家的航海经历写得更为详细,宣扬海航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三子目内容变动,人教版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纲要为“其他航路的开辟”,使学
生了解到在新航路开辟后,其他国家的航海家也进行了多次的航海探险,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建立了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的联系。
纲要还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放在了下一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分为“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更加注重人文和自然的发展。
(二)课文辅助系统对比
1、引言
人教版简单介绍了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的状况,由一张插图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引出新航路的开辟。
纲要以实物证据1300年制作的新型航海图,说明航海图的用途引出新航路开辟。
通过航海图引出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
2、历史纵横
人教版在第一子目,主要写15世纪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纲要在第二子目,主要写麦哲伦船队在太平洋上的艰苦生活,是对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肯定,更加宣扬了航海家的精神。
3、课后探究
人教版为“探究学习总结”,两道题目,一道简答题和课外延伸对比题,“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主要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纲要为“探究与扩展”,两道题目,“问题探究”给出一段梁启超的史料,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学习拓展”为一道开放论述题,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学思之窗和思考点
人教版“学思之窗”和纲要“思考点”都为课中设置的问题,人教版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提出思考“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可能带来什么影响?”“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这些问题的设置为下一子目新航路的影响做铺垫。
纲要的思考点问题为“西欧人为什么要进行远洋探险,开辟新航路?”把重点放在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上。
5、本课要旨和学习聚焦
人教版的“本课要旨”放在本课内容之后,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纲要的“学习聚焦”放在课文中,是对重点知识点的总结和提炼,突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6、史料阅读
纲要中新增了“史料阅读”,本课中有两处,一处为《马克波罗行纪》,一处为哥伦布的《航海日记》,以史料来论证史实,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7、插图
人教版中有7处插图,纲要中有6处插图。
它们共同之处在于都有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人教版中多为图像图,纲要中的插图多为实物图,两者有注解,纲要的比较详细,并标明出处。
8、注释
人教版中注释有2处,分别为“地圆说”和“印度”(美洲),纲要中有1处注释,在新加的第三子目中对“合恩角”的解释。
三、指导思想和对学生能力要求对比
《中外历史纲要》的指导思想为第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
第二,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第三,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全球航路的开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联系更加密切,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开始,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加关心世界的发展。
同时,本课内容中对于几位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航海经历做了详细的介绍,更多的关注人的生活,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比较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增的“史料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实证能力。
人教版对应这一课的课程标准为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纲要是课程标准为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从课程标准的变化,可以看出其更加关注世界的发展和联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要具有整体史观意识,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在本课都有体现,对于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