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论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借鉴-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近几年, 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了下降轨道, 这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我国的历史发展悠久, 不过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在我国经济全面进入发展新常态以后, 经济增长同样也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增长压力, 新的经济增长点迟迟没有出现。
而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 本文首先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相关概述, 然后进一步阐释了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借鉴意义, 最后重点介绍了我们应该如何在探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一、引言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共同组成了西方经济学, 其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 不论对选择资本主义的国家还是选择制度的国家都具有重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 西方经济学日趋变得成熟, 加强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和借鉴, 对于进一步研究经济规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经济学的概述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就是指那些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所应用的经济学的范式, 微观层面上来说是指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范式, 宏观角度上讲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延伸发展。
不过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西式思维模式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 在应用上更符合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能够深刻的揭露西方经济发展规律。
它是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和价格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以理性人皆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 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 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核心机制, 以博弈为主体的行为方式, 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和国家GDP经济规模最大化, 它将经济学的实证性和规范性相互对立起来, 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 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反应, 具有抽象、片面和线性发展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20世纪初,经济学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周期和货币问题展开的。
在美国,弗里德曼和凯恩斯成为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海耶克、罗宾逊和克鲁格曼等人也各有贡献。
下面将从美国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回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受铁路和石油工业的推动,但是不断的经济危机也开始频繁出现,这种经济不稳定增长的状态,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引起了凯恩斯的反思,他致力于研究萧条的原因和治疗。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和通缩的理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巨著,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凯恩斯主张,国家需要适度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控制,来维持市场的稳定。
他的理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一。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华尔街和道琼斯指数也开始兴起,在这个时期,宏观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点从高失业率转向了物价稳定。
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货币供应量理论,即通货膨胀始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
并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和“自然失业率”等概念,这些理论对于后来的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总统政府尝试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缩小失业率。
这种做法被称为“新吉尔斯政策”,但是却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常账户赤字。
这种政策对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是强化了经济政策和学术研究对于货币需求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这一时期,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已经成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流,但是经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古根汉姆主张美国央行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种经济政策思路,成为了美国的“里根主义”。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即降低对外贸易的壁垒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宏观经济学论文3000字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宏观经济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宏观经济学论文3000字[摘要] 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认真研究西方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家宏观调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结我国和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为丰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1 西方经济学国家干预理论分析国家干预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更形象的表述,是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把握,是“看的见得手”对市场中存在的弊端进行的管理,是国家利用经济政策与法规指导调控经济稳健运行的措施。
1.1 早期西方经济学的国家干预理论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增长是由于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市场可以发挥自发调节的作用,对于资源进行有限的配置,使经济有效的增长。
但是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状况,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
休谟和萨伊认为国家干预只能存在于市场失灵的状态,其提供的公共政策和服务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马歇尔主导自由放任经济学,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商品的供求、价格变动、劳动力的工资涨跌达到相应的平衡状态,从而使资源有效的配置。
国家的干预只能打破市场原有的平衡,破坏了市场中的自我调节,反而会引起经济的动荡。
福利经济学教父庇古主张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应限制在消除外部性对经济的干扰,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来增加社会福利。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早期西方经济学理论着重强调市场自由调节经济的形式,不赞成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但同时也认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条件下,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国家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的调整。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表现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并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总体的运行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中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程。
古典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之一、18世纪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贸易、生产、劳动分工等理论,形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发地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和价格理论的研究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新古典合成理论,试图解释和预测经济的总体表现。
他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总能够自动调整失衡,政府干预是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
凯恩斯主义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政策提出了新的思考,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孟德尔森基于凯恩斯理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分析工具。
此后,一系列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涌现出来,如戴维斯格拉默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等。
这些模型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稳定性。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机制,试图揭示人们经济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计量经济学则致力于构建和估计统计模型,以验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有效性。
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多有关宏观经济的信息。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进步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数学模型、行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进一步提升。
宏观经济分析毕业论文15800字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和做科研开发工作一样,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那么怎么写呢?下面和一起来看看吧!宏观经济分析〔摘要〕宏观经济学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其重要进展体现在模型动态化、引入理性预期、为宏观理论建立微观基础、对总供给行为进行详细刻画等方面。
但是,宏观经济学仍存在加总的理论基础不扎实,重要经济结构没有引入宏观模型,重要经济、政治制度的理论刻画仍不深入等不足。
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科学哲学在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是导致主流宏观经济学出现上述进展与不足的重要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古典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析框架和方法能够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
因此,宏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互借鉴,是促进主流宏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流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宏观经济学成为经济学中相对独立的学科方向,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凯恩斯认为市场在短期中存在失效的可能性和机制,并提出增大公共支出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
更为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了一个计算政府支出和税收对经济行为影响的数量方法。
此外,凯恩斯为突出一些重要变量(例如就业、收入、利率和价格)在给定时点上的同时决定,不再强调宏观理论的动态性。
因此,在一个静态模型中直接研究总量行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严重不足,将模型动态化并为宏观模型寻找微观基础是许多宏观经济学家在20世纪下半叶所做的主要工作。
20世纪60年代,以Hicks和Samuelson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而同时期以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则首先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出质疑。
关于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一、宏观经济学源于何时“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个术语,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于1933年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一文(伦敦,1933)中提出的;作为与“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术语在教科书中被首先使用,则是在美国肯尼斯·博尔丁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纽约,1948)。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以1936年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出版为标志,这一点在西方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宏观经济学到底源于何时却有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研究了宏观经济问题,因为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并认为流通领域是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
第二种看法认为,宏观经济学最早产生于重农学派,理由是法国重农经济学家魁奈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把国民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中转移到了生产领域中。
第三种看法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早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从普遍的物质生产领域考察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增加,而且还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考察了宏观经济的运行。
这三种观点中,厉以宁教授(1986)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不恰当的。
尽管重商主义学说作为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确实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但由于其研究对象仅停留在流通领域内,停留在对交换对象的观察上,因而它建立的不是一种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的理论体系,并没有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也就谈不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认为,第二种和第三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
这是因为,如果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角度看,法国重农主义者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的贡献不可忽视;如果从国民收入核算和国民财富增长的角度来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成就同样不可抹杀。
因此,可以认为法国重农主义者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先驱,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互相补充的,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源头。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市场经济的作用,并开始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
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成为了经济学家们的经典作品,奠定了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
20世纪初,经济学家们开始探讨西方经济体系中的问题,例如大萧条和经济衰退。
这些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关注,并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衰退时提供经济刺激,以帮助经济复苏。
这种思想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主流经济学思想。
在20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开始兴起。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张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的效率。
这种思想在20世纪末成为了主流经济学思想。
今天,现代西方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学科,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它在解决经济问题和指导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1 -。
西方经济学形成与发展历程一、重商主义阶段(15世纪-17世纪中)阶段划分: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背景:是西方资本主义解决关系萌芽、形成和走向确立的阶段。
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与要求。
主要理论:认为财富的产生源于流通:惟有金银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开采金银矿,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源泉,因为内部贸易只会改变一国内部财富分配,而不会增加这国家财富总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中外贸出超,是大量金银输入,从而增加本国财富。
主要代表人物:英国托马斯·曼(1571—1641),《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法国柯尔培尔(1619-1683)。
二、古典经济学阶段(17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中)阶段划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并依靠自身力量得以发展。
主要理论:1.将研究眼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2.第一次系统提出劳动价值论,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耗的劳动时间决定;3.提出较系统的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4.提出经济人的假设;5.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经济人在追求自己利益同时,往往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
主张各国家根据自己资源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然后再通过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实现自身比较利益。
(实现双赢)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主要代表人物:英国亚当·斯密(1723-1790)三、新古典经济学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阶段划分:西方经济学成形的阶段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古典理论它在意识形态上成为反对社会主义的武器。
主要理论:在理论上否定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取之以效用价值论代替,将研究重心转移微观领域,建立微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和理论内容。
基本观点坚持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传统。
1.用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边际分析方法;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运行过程和调节机理作更为精密的分析阐述。
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借鉴研究摘要:在近几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方面的创新和改革都将面临巨大的机会。
在新的宏观环境下,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变化。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借鉴,以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借鉴引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构成了西方经济学,它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阔,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我国应从西方经济学中汲取经验,以更好地对经济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1西方经济学及其借鉴意义1.1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指在欧美国家盛行的一种政治经济学模式。
从微观上看,它是为资本主义提供服务的,从宏观上看,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
但是,西方经济学是以西化的思想为基础,在运用上更加契合于西方的经济体制,可以揭示出西方的经济发展规律。
其理论依据是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和物价经济学理论,假定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以私有经济为根基,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以竞争为主体,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这是一种把实证与规范相矛盾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模型、基本架构与作用的体现。
具有抽象性、片面性、线性的发展特征。
1.2借鉴意义1.2.1微观经济学方面这一方面是对稀缺资源的高效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包括消费者需求因素、企业供给因素、生产要素供给因素以及引发需求因素。
它考察了个体与市场的特性,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必须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1.2.2宏观经济学方面这一方面是以国民收入、整体经济的投入和支出等总体的计量指标来研究经济的行为。
运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来制定和运用宏观调控策略,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宏观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而稳定的增长,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基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增长与产出经济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外部贸易的刺激作用。
然而,现如今,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其实,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模式转向以消费和创新为主导的驱动方式。
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消费、减少过剩产能,并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可见,宏观经济学对于指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也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幅度。
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这与政府货币政策的稳健运行密切相关。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政府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
宏观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为中国保持通货膨胀率在合理范围内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就业与收入分配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中国也不例外。
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就业与收入分配。
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了挑战。
随着劳动力市场逐渐变得更具竞争性,政府需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就业。
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支持创业就业、鼓励技能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收入分配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
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收入分配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政府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手段,可以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公正,确保经济发展更好地造福于全体人民。
四、外汇储备与国际贸易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就业与失业问题。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3.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命题(1)商业周期:产出、就业、金融环境和价格的短期波动;(2)经济增长: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2)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3)通货膨胀问题;(4)稳定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倒退问题;(5)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经济活动;(6)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行为;(7)全球化如何影响一国的就业与产出。
5.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几个概念国民收入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描述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表现形态:价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时期指标)而不是存量(时点指标)。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
无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其他国家,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凯恩斯的主要经济主张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有什么现实意义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摘要:约翰·凯恩斯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他的理论和政策立足于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分析,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运用财政、金融和货币手段对经济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以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是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研究和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对于指导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就业投资宏观调控在任何市场经济社会,市场机制都是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又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化的取向,市场机制必将完全取代传统的计划机制作为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当然需要市场,但我们也需要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百年历史验证了单靠发挥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繁荣,西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弱点,凯恩斯主义无疑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源泉。
那么,凯恩斯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凯恩斯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凯恩斯主义”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1883—1964年)提出的以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核心,包括赤字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政策和扩大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一整套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是通过“凯恩斯革命”对他所谓的“古典经济学”的变革而建立的。
早期的凯恩斯曾经是“古典经济学”的信奉者,他崇拜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自由放任”的政策能够确保“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发展。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矛盾,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长期的大萧条,将“古典经济学”宣扬的“自由放任”和市场机制的乐观论调一扫而光。
宏观经济学对我国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宏观经济学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 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经济学通过对经济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国家决策者提供了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 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规律,能够指导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3. 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宏观经济学研究就业和民生的问题,能够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4. 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开放。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经济合作和开放的规律,能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能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改善民生,提高国际竞争力。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最初的对国家财富的探索,到对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演进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历程中,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古典经济学专注于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而宏观经济学则从整体入手,探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宏观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复杂且多元。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频发,如1929年的股市崩盘和随后的大萧条,这些事件促使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例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一理论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其中,经济增长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失业研究如何将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到各个产业中去;通货膨胀研究如何保持物价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如何通过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控经济。
然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中,宏观经济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经济走势、如何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仍在持续。
在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理解经济的整体运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对于指导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作者:闫飞宇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21期[摘要]现阶段学习的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从小的方面着眼,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则是从大的方面看,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以诸位经济学家的思想为论据,分别阐述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以期能为我国当代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运用[DOI]1013939/jcnkizgsc201521.023从17世纪开始,经过历代经济学家们的努力钻研,宏观经济学体系日趋完善,在现代经济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概括来说,宏观经济学是在市场失灵、政府有效的基本假定下,以收入理论为中心,以总量分析为方法,主要致力于资源充分利用研究的学科。
一直以来,宏观经济的发展对于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有着重要作用。
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早期宏观经济学,或称之为古典宏观经济学,萌芽于17世纪中叶,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首次从宏观的角度观察经济运行状况,并发表了西方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赋税论》[1]。
在此之前,由于新航路的开通,商品交换变得日益频繁,交易半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产生了巨大的财富,由此产生了重商主义学说。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商品交换,而贸易顺差是财富的源泉,因此应鼓励出口而抑制进口。
但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发展,英国迅速走向富强,尤其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资本利益的代表,威廉·配第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对经济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价值。
《赋税论》深刻阐明了税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威廉·配第认为,税收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土地的租用。
政府可以利用税收实现资金在各领域的合理分配,从而刺激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社会财富。
同一时期,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发表著作《经济表》,强调利益来源于农业,并对国民经济结构做了系统描述。
随后,古典革命的爆发极大促进了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率先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并指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提出深刻的见解,并对现行政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为后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1凯恩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主要标志。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陷入困境,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难以给出大萧条合理的解释,更无法提出有效的经济措施使经济回暖。
这种情况下,凯恩斯适时地提出了应由国家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总是小于储蓄,因此造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而资本主义市场不能自动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因此,需要国家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实行财政赤字政策扩大需求,以政府的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这种政府带头刺激消费的行为有利于带动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生产,使市场达到供需均衡的状态,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来自有效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说,就业量的多少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等于商品总需求价格时的商品需求量。
当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即供过于求时,资本家就会降价或减少生产,进而造成员工的失业。
而在短期内,商品的成本变化幅度小,因而商品的总供给几乎是不变的,这就会造成商品价格的下降。
因此,是总需求量,也可以说是有效需求量的大小,决定着就业数量。
一旦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出现失业问题。
另外,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三大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
这三大规律决定了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
消费倾向规律解释了这样一种状况:当收入增加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从而降低消费的百分比,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
投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即投资越多,收益率越小,当收益率低于利率时,投资者将停止投资转而进行储蓄。
另一方面,利率又取决于流动性的大小,人们对流动性的追求,会造成利率的上升,这也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由此引发的投资需求不足会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大量失业,从而爆发经济危机。
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利用宏观调控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产物,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而这次的“凯恩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2.2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
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很可能就是导致这次“滞胀”出现的根源。
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与凯恩斯主义相反的是,非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来稳定经济,而不需要国家的过多干预。
货币主义是非凯恩斯主义的中坚力量。
他们强调: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会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而国家的干预打破了这一均衡,必定引发经济的动乱。
同时,货币主义强调了货币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决定了物价水平,影响了经济活动的进行。
因此,货币当局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
货币政策的提出为国家解决“滞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了货币主义下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大量数学方法的使用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促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日趋成熟。
技术因素作为学术研究的新手段,将进一步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趋于整合。
首先是传统各学派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其界限逐渐模糊,基本形成了以新凯恩斯主义为核心,其他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
其次,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确立和博弈论的应用,为统一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同微观经济学一样,宏观经济学在探究其微观基础的同时一直遵循着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理论基础很可能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就此走向融合。
另外,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完善,这一理论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各国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将进一步丰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然而,尽管新模型能更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但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却难以取得新进展。
随着市场机制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例如收入分配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宏观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还不完全,在经济进步的背后还存在思想突破的困难。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较大差别[2]。
经济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来进行经济调控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吸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
另外,宏观经济学的运用还有一些前提条件,这就存在着适用性的问题,也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本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有效利用。
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言,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首要的任务。
我国一直致力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完善,并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宏观调控实践。
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内相继发生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进程。
在此严峻背景下,中国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极大改变,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启动四万亿资金强力拉动内需,这些政策在避免经济衰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中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起源是我们正确认识这门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并应用这一学科的前提。
同时,我们也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地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有益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努力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不断补充完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效地解决当代经济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1]杜纯布对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2]崔保春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初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